导读:本文包含了伏隔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突触,纹状体,酒精,额叶,丁酸,兴奋性,谷氨酸。
伏隔核论文文献综述
赵芳石,张雪君[1](2019)在《DRD2基因多态性对伏隔核功能连接影响的性别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RD2)基因rs1076560位点多态性及在不同性别中对伏隔核功能连接(FC的调控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80名健康青年人,平均年龄(22.7±2.4)岁;男性132名,女性148名。测定被试DRD2基因rs1076560位点G/T等位基因多态性,根据基因型分为T基因携带者组和GG纯合子组。采集静息态功能MR成像数据及奖赏行为学数据。采用Matlab的SPM12软件进行静息态MRI数据分析。以双侧伏隔核为种子点,进行与全脑的FC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DRD2两组基因型的伏隔核与全脑的FC值进行比较,并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的DRD2两组基因型的伏隔核与全脑FC值。对差异区FC值与奖赏依赖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2组双侧伏隔核与全脑F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被试中,2组间伏隔核与全脑FC值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被试中,与GG纯合子组相比,T等位基因携带组左侧伏隔核与双侧前扣带FC(AlphaSim校正,体素数73,P=0.004)、右侧伏隔核与双侧前扣带(AlphaSim校正,体素数184,P<0.001)和左侧腹内侧前额叶(AlphaSim校正,体素数64,P=0.009)FC均减低。差异区FC值与奖赏依赖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DRD2基因多态性对双侧伏隔核FC的影响存在性别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2](2019)在《理所研究发现伏隔核激活与愉快体验共享遗传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纹状体核心结构之一的伏隔核是大脑的奖赏中枢,与动机及情绪加工密不可分。此外,伏隔核功能紊乱也是快感缺乏的重要神经机制。快感缺乏是指愉快体验能力的降低或缺失,广泛见于精神分裂症及其它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已有遗传研究提示伏隔核激活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然而尚无研究量化奖赏期待过程中的伏隔核激活所受遗传影响的程度(遗传度),及其与其它行为表现如愉快体验在遗传上的共享程度。(本文来源于《高科技与产业化》期刊2019年09期)
包玲,胡晓华,王宗琴,高作慧,冯映映[3](2019)在《Rac1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脑内伏隔核表达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Rac1在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伏隔核中表达变化及其功能。方法:通过建立慢性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观察伏隔核中Rac1 mRNA表达变化,以及经过慢性抗抑郁药治疗,与未经治疗的模型组相比Rac1 mRNA表达的差异。探讨Rac1与慢性应激抑郁症相关关系,在大鼠伏隔核中过表达Rac1并进行CUMS造模,分析Rac1在慢性应激抑郁中的功能。结果:Rac1在CUMS大鼠伏隔核中表达降低,并且与CUMS诱导的抑郁行为具有相关性;丙米嗪抗抑郁治疗后,CUMS大鼠伏隔核中Rac1降低现象显着改善;过表达Rac1可以改善CUMS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结论:Rac1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脑内伏隔核中表达降低,挽救Rac1的降低可以改善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张顺,万家惠,王秀松[4](2019)在《酒精暴露对内侧前额叶-伏隔核突触传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长期酒精暴露对内侧前额叶-伏隔核突触传递及可塑性的影响,以雄性Wistar大鼠为模式动物,连续腹膜腔注射酒精(剂量为2 g/kg)或等体积蒸馏水2 d,间隔2 d重复此给药方式,持续14 d,最终共注射酒精或蒸馏水8次。处理结束后,利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技术,在麻醉动物上记录内侧前额叶-伏隔核诱发场突触后电位。结果表明:长期酒精暴露不影响内侧前额叶-伏隔核的基础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却降低了内侧前额叶-伏隔核谷氨酸能突触的长时程抑制。(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帆,李小怀,胡风,刘为,陈佳杰[5](2019)在《伏隔核缺失对海洛因成瘾者大型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rs-fMRI法分析海洛因成瘾者伏隔核缺失后大型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选取24例在唐都医院行"伏隔核毁损术"后伏隔核缺失的海洛因成瘾者(NAC组)、27例海洛因成瘾短期戒断者(HD组)及32例健康者(HC组),均行rs-fMRI成像,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法确定3个大型脑网络(DMN、SN和ECN)相关核心脑区,并以此为种子点做全脑功能连接(FC);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NAC组大型脑网络内在及相互间功能连接特征。结果 3组间大型脑网络FC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分别为MPFC、PCC、dACC、L-dlPFC、L-PPC。以DMN的MPFC和PCC为ROI做全脑功能连接,NAC与HD组在双侧扣带回、左侧丘脑的FC强度均低于HC组;以SN的dACC为ROI做全脑功能连接,NAC组FC强度高于HD组而趋向于HC组;以ECN的L-dlPFC为ROI做全脑功能连接,NAC组小脑FC强度较HD明显升高;以L-PPC为ROI做全脑功能连接,NAC组右侧杏仁核及左侧丘脑FC强度高于HD并趋向于HC组。结论 NAC组dACC与额中回FC增强并趋向于正常人,提示SN对DMN和ECN的调节控制能力部分恢复;NAC组L-dlPFC、L-PPC在与奖赏(丘脑)、学习记忆(小脑、杏仁核)相关脑区FC改变趋向于健康者,提示在手术后这些环路功能部分恢复。(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王茜,冷慧,栾晓,郭菲菲,高胜利[6](2019)在《下丘脑伏隔核外源性GABA对大鼠胃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GLP-1R)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控下丘脑伏隔核(NAc)外源性γ-氨基丁酸(GABA)对大鼠胃牵张(GD)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胃运动和胃酸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NAc内GABA-A受体(GABA-AR)和GLP-1R的表达;采用单细胞外放电记录实验观察GABA、GLP-1及二者的受体拮抗剂对大鼠NAc内GD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于大鼠NAc内埋置套管并注入GLP-1、GLP-1R拮抗剂exendin 9-39(Ex9)和GABA-AR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观察大鼠胃运动和胃酸分泌的变化。结果:大鼠NAc内GABA-AR和GLP-1R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共存。GABA可抑制NAc内GD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该抑制效应可被BIC拮抗,并被Ex9部分阻断。大鼠NAc内微量注射GABA可促进胃运动和胃酸分泌,该效应可被BIC拮抗,并被Ex9部分阻断。结论:NAc外源性GABA可能主要通过GABA-AR信号通路参与大鼠胃运动、胃酸分泌及GD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GABA-AR信号通路的促进可被GLP-1R信号通路部分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夏潇鸾[7](2019)在《人类和猕猴伏隔核连接组图谱的构建和跨物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伏隔核是大脑的重要皮下核团,在促进生物体犹豫状态下选择最佳动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深脑刺激和新型生物疗法治疗神经和精神类疾病的重要靶点。传统组织学和解剖学对伏隔核的边界和内部异质性已有深入研究,提出伏隔核的经典壳-核二分法,并指出它们在促进最佳动作选择过程中相反的行为模式。然而,早期解剖规范定义的伏隔核及其亚区并非连接上的同质区域,不能作为影像连接分析中最佳节点选择,利用脑连接信息实现伏隔核的边界识别和伏隔核的精细划分,并刻画出这些脑区的功能和解剖连接模式,来构建具有明确生物学意义的伏隔核连接组图谱亟待解决,可以为研究伏隔核复杂结构和功能做导航。另外,目前有关伏隔核的认知大都源于动物实验,这些认知是否可以直接转化到人类犹未可知,跨物种比较可以识别物种共有及特有的大脑组织方式,帮助分析实验结论在物种间推广的可行性以及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等,如前额叶是伏隔核的主要皮层投射源,人类前额叶的异常进化膨胀可能导致这一投射连接的异常变化,进而影响到一些功能的表达。宏观层面上,随着近几年多物种影像数据的积累和公开,比较影像学新技术和方法渐被提上日程,已成为脑科学基础研究的热点。然而,现阶段的比较影像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局限在基于同源脑区的低精度特征刻画和比较层面,可能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结论。综上,伏隔核区域范围和伏隔核连接组图谱的定义有助于日益增长的伏隔核影像连接分析和神经外科手术定位研究。恰当的跨物种比较则可以为大脑组织方式提供有别于单物种研究的独特解读,其中的比较影像学属于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已展示出蓬勃生机。本文围绕人类和猕猴伏隔核连接组图谱的构建和跨物种比较展开研究,提出基于全脑概率跟踪连接的伏隔核提取方法,实现两个物种伏隔核的边界识别;融合多模态影像连接数据,构建两个物种的伏隔核连接组图谱,并利用高分辨影像数据实现猕猴伏隔核的精细划分;使用两个物种的伏隔核壳-核亚区和前额叶内精心设计的一组目标脑区,揭示前额叶和伏隔核亚区之间连接上的显着物种差异;构建人类和猕猴皮下区域体素之间的拓扑映射关系,实现对两个物种大脑组织的高精度表征和公共空间里的量化比较。本文研究得到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主要创新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基于全脑概率跟踪连接的伏隔核提取方法提出基于伏隔核区域的局部配准方法,筛选合适的人脑影像数据集;采集猕猴影像数据,并验证数据的可用性;基于全脑概率跟踪连接对人类和猕猴的纹状体进行迭代式划分,参考先验伏隔核解剖位置信息和连接信息来识别伏隔核区域;跨物种比较两物种上识别的伏隔核,指出它们位置上和连接模式上的可比较性。2)提出人类和猕猴的伏隔核连接组图谱基于概率跟踪、静息态功能连接、任务态共激活模式叁种模态连接来划分人类伏隔核区域,刻画亚区的叁种连接模式,分析它们可能参与的功能,建立人类伏隔核连接组图谱;使用高分辨率猕猴标本影像数据,识别出较传统二分法更精细的伏隔核四分方案,刻画它们的连接模式来构建猕猴的伏隔核连接组图谱。3)揭示前额叶区域和伏隔核亚区之间连接上的显着物种差异在人类和猕猴前额叶和皮下区域分别设计恰当的目标区域集;使用两组目标区域集,分别在两个物种上计算伏隔核壳-核亚区的解剖连接模式,并进行跨物种比较。结果发现,只有前额叶目标区域集构建的连接模式出现明显的物种差异,这与人类前额叶的高度进化结论相符;具体分析前额叶内每个目标区域和伏隔核壳-核的连接是否存在显着物种差异,分析这种差异对功能的影响。4)提出一种基于高精度特征的跨物种比较方法采用措施实现人类和猕猴皮下区域体素之间的拓扑映射关系;使用这些皮下体素来构建高精度公共空间,通过对两物种大脑组织的高精度表征,和公共空间里的对齐和量化比较,来实现对大脑组织的高精度跨物种比较;提供高精度跨物种比较方法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奚康[8](2019)在《突触前α_2-肾上腺素受体对大鼠伏隔核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整合来自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结构的信息,在奖赏和情绪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己有研究表明,NAc壳区(nucleus accumbens shell)接受直接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激活NAc壳区中的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drenoceptor,α2-AR)可降低大鼠的恐惧或焦虑水平。然而,介导这一效应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有趣的是,NAc壳区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与奖赏和情绪密切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脑片制备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探究了α2-AR激活对NAc壳区中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α2-AR选择性激动剂clonidine(CLON)灌流脑片可降低NAc壳区神经元上的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幅度。去甲肾上腺素这一对AMP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能EPSC的抑制性效应能够被a2-AR选择性阻断剂yohimbine(YOH)所阻断。此外,CLON降低了微小EPSC的频率而不影响其幅度。并且,在配对脉冲实验中CLON虽然降低了首个EPSC的幅度,但增强了NAc壳区神经元的双脉冲易化现象,提示α2-AR介导的对谷氨酸能传递的抑制性效应是突触前的。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传入可能通过作用于突触前α2-AR抑制NAc壳区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从而积极地参与经由NAc介导的奖赏和情绪情感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睿哲[9](2019)在《外侧缰核和伏隔核DNMT1和PRMT1表达在大鼠酒精依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酒精依赖或酒精成瘾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相关机制的阐明有助于人们认识并帮助酒精成瘾者摆脱酒精依赖。现有研究证明,脑内奖赏通路的重要核团(如VTA、NAc和LHb)参与酒精依赖或酒精成瘾的形成,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新的研究显示,表观遗传修饰可能在酒精依赖形成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聚焦于表观遗传修饰中的甲基化修饰的关键酶——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s)、10-11易位蛋白(ten-eleven translocations,TETs)和组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otein-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PRMTs),探讨酒精依赖动物模型脑神经核团NAc和LHb内甲基化修饰关键酶的变化及可能作用。我们首先制备了酒精依赖动物模型,通过让大鼠自由选择饮用水和20%酒精溶液,我们获得了两组不同程度酒精依赖的大鼠模型——高酒精依赖组和低酒精依赖组。低酒精依赖组对酒精的偏爱百分比不随饮酒天数发生变化,基本保持在10~20%的之间,而高酒精依赖大鼠随着饮酒天数的增加对酒精的偏爱明显增加,饮酒第十天后酒精偏爱百分比可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稳定在20~30%之间,即高酒精依赖大鼠对酒精的偏爱程度明显高于低酒精依赖大鼠。我们推测,大鼠对酒精依赖程度的不同可能与脑奖赏通路中特定神经核团的不同兴奋程度有关,因此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酒精依赖模型大鼠饮酒前NAc和LHb内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高酒精依赖和低酒精依赖大鼠的NAc和LHb中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增加,说明NAc和LHb的活动与酒精渴求有关,参与酒精依赖的形成;此外,高酒精依赖大鼠LHb内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低酒精依赖大鼠,表明在酒精依赖动物模型中LHb内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与酒精依赖程度有关。我们又检测了Camk2a、Camk2b和GLT-1这些神经兴奋关联基因的表达情况。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酒精依赖大鼠LHb和NAc中Camk2a和Camk2b m RNA表达均明显升高,GLT-1 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提示酒精依赖大鼠LHb和NAc神经元兴奋性较高。接下来我们检测了酒精依赖大鼠NAc和LHb内甲基化关键酶——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10-11易位蛋白(TET1、TET2)和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PRMT1、PRMT5)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酒精依赖大鼠LHb神经元DNMT1 m RNA表达明显降低,PRMT1 m RNA表达明显升高,其他甲基化关联酶m RNA表达未见明显变化,提示酒精依赖大鼠LHb神经元DNA甲基化程度下降,而组蛋白甲基化增加。另外,酒精依赖大鼠NAc神经元DNMT1和PRMT1 m 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其他甲基化关联酶m RNA表达未见明显变化,提示酒精依赖大鼠NAc神经元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程度均有提高。我们推测,LHb和NAc内DNMT1和PRMT1的变化与酒精依赖形成有关,更多研究有待于后续实验进一步证实。(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松林,陈雨,许乐思,岳滢滢,明浩[10](2018)在《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神经环路进行中医肝郁证研究的思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PFC-NAc-VTA)神经环路进行肝郁证研究的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神经环路与抑郁症、中医学肝郁证的关系。分析得出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具有相似性,且神经环路功能结构的异常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中医学肝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认为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的相似性,可以从抑郁症PFC-NAc-VTA神经环路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伏隔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纹状体核心结构之一的伏隔核是大脑的奖赏中枢,与动机及情绪加工密不可分。此外,伏隔核功能紊乱也是快感缺乏的重要神经机制。快感缺乏是指愉快体验能力的降低或缺失,广泛见于精神分裂症及其它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已有遗传研究提示伏隔核激活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然而尚无研究量化奖赏期待过程中的伏隔核激活所受遗传影响的程度(遗传度),及其与其它行为表现如愉快体验在遗传上的共享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伏隔核论文参考文献
[1].赵芳石,张雪君.DRD2基因多态性对伏隔核功能连接影响的性别特异性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2]..理所研究发现伏隔核激活与愉快体验共享遗传信息[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
[3].包玲,胡晓华,王宗琴,高作慧,冯映映.Rac1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脑内伏隔核表达及功能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4].张顺,万家惠,王秀松.酒精暴露对内侧前额叶-伏隔核突触传递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王帆,李小怀,胡风,刘为,陈佳杰.伏隔核缺失对海洛因成瘾者大型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9
[6].王茜,冷慧,栾晓,郭菲菲,高胜利.下丘脑伏隔核外源性GABA对大鼠胃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9
[7].夏潇鸾.人类和猕猴伏隔核连接组图谱的构建和跨物种比较[D].太原理工大学.2019
[8].奚康.突触前α_2-肾上腺素受体对大鼠伏隔核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
[9].王睿哲.外侧缰核和伏隔核DNMT1和PRMT1表达在大鼠酒精依赖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9
[10].刘松林,陈雨,许乐思,岳滢滢,明浩.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神经环路进行中医肝郁证研究的思路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