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湿耦合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孔,介质,热交换器,平房,性能,空心砖,建筑。
热湿耦合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吴王良,马立,刘钦,欧雪梅,刘英楠[1](2019)在《烧结页岩空心砖内热湿耦合传递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个恒温恒湿试验箱和1个自制的保温隔湿箱,搭建可控式热湿耦合试验台,实现烧结页岩空心砖两侧温湿度恒定但不相同的试验条件,对空心砖内热湿耦合传递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心砖有保温隔热、隔湿的效果;空心砖内有湿传递时加强了热传递,使空心砖的保温性能降低;湿传递的方向与热传递的方向是否相同会影响到空心砖的热性能;湿传递会受到热传递的影响,空心砖两侧温差越大,砖内相对湿度变化梯度越大;通过测量与计算得到空心砖的热阻为1.0281(m2·K)/W,当量导热系数为0.23345 W/(m·K)。(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张佳[2](2019)在《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递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叁者之中可持续发展是中心,能源和环境是保障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转变,能耗逐年增加,供需矛盾加剧,人们更加重视节能问题。保温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及采暖空调等方面的应用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建筑能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已成为一项受到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的产业。但在保温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湿分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其不仅会降低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还会缩短使用寿命,甚至会对建筑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湿分与热量在保温材料内的传递机理及提出相应的防潮措施,研究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递机理很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保温材料粗宏观表征体元为研究对象,在多孔介质孔隙中含有湿分时,建立了不同含湿程度下的黑箱热湿耦合传递并联模型、黑箱热湿耦合传递串联模型、灰箱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和白箱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由粗略到精确地反映了传热传湿过程,导出了各个模型所对应的导热系数和导湿系数的公式。根据多孔介质的结构特点,分析了湿分和热量在其中的传递机理,以温度梯度和水蒸气分压力梯度为驱动势,建立了热湿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以岩棉为例,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孔隙率和孔隙通道分布系数越大,导热系数越小;含湿率、含水率和迂曲度越小,导热系数越小。以玻璃棉毡为例,通过导热系数测量实验所得数据与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四个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的导热系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说明本文给出的公式可以用于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计算。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简单分析含湿保温材料的传热和传湿过程,有效获得导热系数和导湿系数,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提出了新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1)
丁叶蔚,傅海燕,王正,曹瑜[3](2019)在《木结构建筑外墙保温特性及热湿耦合传递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强化木结构建筑外围护墙体的节能设计工作,通过对国内外木结构建筑外墙保温及热湿性能的研究现状总结,介绍木结构建筑外墙保温最新成果,以及木结构建筑热湿耦合传递技术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经验,提出通过理论计算墙体传热系数、热惰性、蓄热系数、衰减倍数、延迟时间,建筑窗墙比,有效传热系数等参数,测试建筑外墙构件材料的基本参数、热物性参数和湿物性参数,为模拟分析提供有效的材性数据支撑;通过开展现场测量木结构建筑墙体在不同时期的传热系数,探索其不同时间段传热系数测定值与理论值的差异,实时监测木结构建筑外墙温度、湿度及含水率的变化,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利用WUFI 6.0软件模拟不同时期木结构建筑墙体的热湿耦合情况,实现准确、可靠地预测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传热系数、温度、湿度和含水率等参数。(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戚禹康,王远成,鲁子枫,俞晓静[4](2019)在《稻谷自然储藏多尺度热湿耦合传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的方法,以稻谷为研究对象,建立粮堆内部和粮粒热湿传递的数学模型,从粮堆和粮粒两种尺度,探究自然储藏过程中外界气象参数变化时粮堆内部的热湿变化以及稻谷颗粒内部热湿传递与周围空气的温湿度关系。研究发现自然储藏时粮堆内温度变化和水分迁移主要受外界环境与粮堆内自然对流的影响,且自然对流也会影响到粮堆和粮粒内部的温度和水分变化。但是粮粒内部温度变化不同于粮堆内部的温度的变化,因此,粮情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测得的温度无法真实反应粮粒内部的情况。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储藏过程中粮堆局部发热和霉变的控制与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鲍洋,陈友明,刘向伟,董文强,房爱民[5](2018)在《多孔介质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拟计算模型及其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传湿对多孔介质墙体传热的影响,根据单元体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建立了非稳态热湿耦合数学模型模拟多孔介质墙体的热湿传递过程,并在长沙对一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开展了实验测试,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将计算结果与EN15026, HAMSTAD等验证实例和实验测试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验证实例的结果高度吻合,与实验测试结果吻合良好,室内侧分界面处空气相对湿度的平均偏差为4.7%,最大偏差为8.6%,温度的平均偏差为0.4℃,最大偏差为0. 74℃,室外侧分界面处空气相对湿度的平均偏差为3.7%,最大偏差为7.2%,温度的平均偏差为0.93℃,最大偏差为1.97℃,证明了该模型有很好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刘倩,孔凡红,郭小强,谢颖,陈笑笑[6](2018)在《建筑围护结构单层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是影响建筑工程耐久性、室内环境及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其热湿耦合传递规律,对单层围护结构多孔介质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建立240mm厚混凝土围护结构热湿耦合测试实验台,对围护结构干燥阶段的含湿量、温湿度等参数进行测量。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围护结构内部含湿量传递很慢,其传递速率远远低于热量传递速率,且与温度分布的变化灵敏度不同,含湿量分布受边界条件的变化影响小。实验期间围护结构内部含湿量的分布始终是中间高两侧低;实验墙体在最开始的3个月尤其是第1个月,含湿量下降是最明显的。实验1个月时中心点的含湿量下降25%,3个月后下降47%。(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8年09期)
陈桂香,张宏伟,王海涛,刘超赛,尹君[7](2018)在《基于COMSOL的平房仓冷却通风过程中粮堆热湿耦合传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粮仓冷却干燥通风是确保储粮安全的重要技术措施,在此过程中粮堆内部的热湿耦合迁移过程非常复杂。在COMSOL软件中,建立了冷却干燥通风过程中高大平房仓的叁维物理模型,通过修改COMSOL内置材料方程、耦合渗流、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水分迁移控制方程,以实测的送风空气温度和湿度为入口边界条件,数值模拟了湍流、湿空气传热、湿空气传质、多孔介质传热、多孔介质传质等多个物理场,并考虑了热湿耦合、温度耦合和流动耦合,对高大平房仓粮堆内冷却干燥通风过程中的热湿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基于实际高大平房仓的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修改COMSOL内置方程可以准确模拟预测冷却干燥通风过程中粮堆内热湿耦合传递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可用于指导粮仓冷却干燥通风过程和粮仓通风系统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罗戴维,刘加平,刘大龙[8](2018)在《极端热湿地区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热湿地区常年高温多雨,为了准确预测围护结构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模拟高温、高湿和高太阳辐射对围护结构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极端热湿地区的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在边界条件中加入太阳辐射和雨水负荷对传热传湿的影响,考虑了随材料含湿量不断变化的材料物性参数。为了求解模型,提出了基于计算机软件COMSOL的模型求解方法,利用MATLAB计算方程组不断变化的系数,并确定了软件容差和网格的设置条件:相对容差推荐设定在0.001,绝对容差设定为0.000 1,网格按极细化划分。通过对比HAMSTAD标准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胡晓蕾[9](2018)在《非饱和土壤一维热湿耦合传递模型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能源利用方面一直被广泛关注,如地源热泵、地热的存储和利用等。并且由于其本身多孔、多相的复杂结构使其在很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如热力管道的地下输送、农田水利方面、核工业和地热工业等。本文首先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其成果,从20世纪初人们便开始对土壤等多孔介质的传热传湿规律进行研究,在这期不断的对其运行机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探索和归正。但是究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微观性,在此方面的研究仍未盖棺定论,其内部运行机制也未清晰明了,尤其在针对性的实验分析验证上还较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分析了几种在发展历程中较为成熟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其研究发展的趋势和优化,最终采取更为合理的叁场模型,即热-水-力叁场耦合,此模型是在热湿两场耦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搭建了一维非饱和土壤热湿传递实验台,针对不同的初始含水量和不同的温度梯度研究了10种工况的传热传湿规律,分析了实验结果,并根据数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根据初始含水量的不同可将本文的实验工况分为4组,即9.2%、13.5%、16.5%和含水较为高的22.8%。而在相同的初始含水量的条件下,又分别设定了不同的温度梯度,按照从低温到高温的等级梯度研究其热湿传递规律。土壤的温度随时间逐渐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却随着距热源距离的增加呈现反函数降低趋势,指数系数的大小决定了温度增幅随距离降低的快慢程度。湿度场则会出现峰值现象,且峰值在不断增长,由于此过程中土壤水分在往远热源端迁移,此峰值也在不断后移,但其速率在随着水分迁移速率的减慢而减缓。之后分析了不同初始含水量对温湿度场的影响,发现初始含水量越高温度增幅越大,湿度峰值也出现的越早。最后以热湿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在MATLAB平台上编写程序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将结果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得到的误差在较小范围内,从而证明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对水分迁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8-04-18)
刘砚文[10](2018)在《静止式全热交换器热湿耦合传递问题的数值解析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静止式全热交换器内传热传湿问题属于典型的狭长流道弱热湿耦合传递问题,通过合理的假设,将气固(膜)两相间传湿类比为流固耦合传热,建立了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以准逆流式全热交换器为例,介绍了使用CFD软件实现该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结果显示,在100~510m~3/h风量工况下,计算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与实验值的最大误差分别为6.2%和3.8%。(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8年01期)
热湿耦合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叁者之中可持续发展是中心,能源和环境是保障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转变,能耗逐年增加,供需矛盾加剧,人们更加重视节能问题。保温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及采暖空调等方面的应用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建筑能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已成为一项受到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的产业。但在保温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湿分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其不仅会降低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还会缩短使用寿命,甚至会对建筑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湿分与热量在保温材料内的传递机理及提出相应的防潮措施,研究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递机理很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保温材料粗宏观表征体元为研究对象,在多孔介质孔隙中含有湿分时,建立了不同含湿程度下的黑箱热湿耦合传递并联模型、黑箱热湿耦合传递串联模型、灰箱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和白箱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由粗略到精确地反映了传热传湿过程,导出了各个模型所对应的导热系数和导湿系数的公式。根据多孔介质的结构特点,分析了湿分和热量在其中的传递机理,以温度梯度和水蒸气分压力梯度为驱动势,建立了热湿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以岩棉为例,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孔隙率和孔隙通道分布系数越大,导热系数越小;含湿率、含水率和迂曲度越小,导热系数越小。以玻璃棉毡为例,通过导热系数测量实验所得数据与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四个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的导热系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说明本文给出的公式可以用于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计算。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简单分析含湿保温材料的传热和传湿过程,有效获得导热系数和导湿系数,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提出了新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湿耦合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吴王良,马立,刘钦,欧雪梅,刘英楠.烧结页岩空心砖内热湿耦合传递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2].张佳.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递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3].丁叶蔚,傅海燕,王正,曹瑜.木结构建筑外墙保温特性及热湿耦合传递技术的研究进展[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4].戚禹康,王远成,鲁子枫,俞晓静.稻谷自然储藏多尺度热湿耦合传递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9
[5].鲍洋,陈友明,刘向伟,董文强,房爱民.多孔介质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拟计算模型及其验证[J].建筑科学.2018
[6].刘倩,孔凡红,郭小强,谢颖,陈笑笑.建筑围护结构单层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实验研究[J].暖通空调.2018
[7].陈桂香,张宏伟,王海涛,刘超赛,尹君.基于COMSOL的平房仓冷却通风过程中粮堆热湿耦合传递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8
[8].罗戴维,刘加平,刘大龙.极端热湿地区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8
[9].胡晓蕾.非饱和土壤一维热湿耦合传递模型与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10].刘砚文.静止式全热交换器热湿耦合传递问题的数值解析方法探讨[J].暖通空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