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化论文_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高碳钢,电子束,加工,氮化,合金钢,时效。

合金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1](2019)在《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表面Cu合金化及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TC4合金表面硬度、耐磨和耐腐蚀性能,拓宽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方法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对表面预置纯Cu粉末的TC4合金进行表面合金化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详细表征表面合金层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结果 HCPEB辐照合金化Cu处理后,样品表面形成数微米的合金层,主要存在相为α?、β、Cu Ti2和Al2Cu,主要组织为等轴晶β相和板条马氏体组织α?相。HCPEB辐照合金化过程中诱导表面产生位错和孪晶等变形结构。此外,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HCPEB辐照合金化Cu处理后,样品表面硬度增加,其中30次辐照后,样品表面显微硬度达到最大,与原始样品相比提高了约17%。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化处理后,样品表面腐蚀性能提高,与原始样品相比,30次辐照后,腐蚀电位提高302 m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3.397 A/cm2,耐腐蚀性能最佳。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合金化处理后,样品表面摩擦系数降低,磨损量减少,而30次辐照后,摩擦系数和磨损量达到最低,分别为0.36和2.959×10-3 mm3/(N·m),耐磨性得到提高。结论 HCPEB辐照合金化Cu处理后,样品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提高,而30次辐照处理后样品的表面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曹建春,叶亚平,阴树标,张卫强,陈伟[2](2019)在《铌微合金化抗震钢筋形变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铌对高强抗震钢筋生产过程中组织转变的影响,通过热模拟试验对比研究了无铌碳素钢筋及铌微合金化钢筋(铌质量分数为0.03%)形变奥氏体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组织和相变规律,获得动态CCT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03%铌使试验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有明显变化。从连续冷却曲线(CCT)可看出,添加铌后,发生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相变的冷却速度范围减小,铁素体、珠光体转变温度降低;贝氏体相变的冷却速度区间整体右移。添加铌能细化组织,各冷却速度下含铌钢的硬度均大于无铌钢。利用TEM对不同冷却速度下含铌钢中析出相进行观察,发现Nb(C,N)弥散分布于钢中,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析出的Nb(C,N)逐渐减少,析出相尺寸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2℃/s冷却速度冷却得到的析出相尺寸细小且数量较多。(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12期)

韦轶华,李松,白志玲,王琳松,常进[3](2019)在《82B钢的微合金化-相变控制与生产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82B钢的成分和热轧冷却工艺,以提高82B盘条的强度,测定了80钢和82B钢的等温转变温度对相变时间、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影响以及Cr元素对82B相变温度的影响,分析了Cr合金化和相变控制对82B盘条的微观组织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对于82B,当温度在595~615℃相变速度最快,其转变时间为10~15 s,在590~625℃可得到理想的0.10~0.20μm的珠光体片层间距;通过添加0.18%~0.24%Cr和控制热轧冷却速度,可以控制82B钢的相变温度区间和相变速度,得到均匀细片状的珠光体组织;将Φ12.5 mm 82B盘条的主要成分调整为0.78%~0.84%C、0.15%~0.35%Si、0.78%~0.88%Mn和0.18%~0.24%Cr;在热轧控冷过程中,弱化水冷,强化风冷,控制82B盘条的吐丝温度为840~880℃,目标值860℃,增大82B盘条在风冷线上的冷速,提高了盘条的强度。(本文来源于《特殊钢》期刊2019年06期)

叶坤煌,张云鹏[4](2019)在《机械合金化制备Fe_(65)Ni_(35)纳米晶复合粉末的组织演变及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机械合金化的方法利用行星式高能球磨机,成功制备了具有优异软磁性能的Fe_(65)Ni_(35)纳米晶复合粉末,并使用具有最佳软磁性能的粉末制备了软磁复合材料。研究了研磨时间对Fe_(65)Ni_(35)纳米晶复合粉末微观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研磨时间为50 h。进一步研究了涂有酚醛树脂的Fe_(65)Ni_(35)纳米晶复合粉末的制备工艺及其组织演变与磁性能特征。通过XRD、SEM、振动样品磁强计、LCR仪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研磨时间的增加,Fe_(65)Ni_(35)纳米晶复合粉末的相组成发生了由马氏体bcc结构向奥氏体fcc结构的转变,且随着研磨时间的延长,逆转变现象更加明显;当研磨时间为50 h时,Fe_(65)Ni_(35)纳米晶复合粉末平均粒径稳定在10μm左右,并表现出最高的磁化强度和最低的矫顽力,软磁性能达到最优,而铁磁马氏体相向弱磁奥氏体相的转变是造成磁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与纯Fe基复合材料相比,基于Fe_(65)Ni_(35)纳米晶复合粉末的软磁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电阻率和磁导率,同时表现出更高的弛豫频率和更低的涡流损耗因子。(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杨晓伟,周云,陈焕德,张宇[5](2019)在《Nb微合金化HRB400钢筋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模拟试验研究了含Nb钢筋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冷却起始温度的上升,铁素体的尺寸和比例均增加,硬度则不断下降。冷速在0.5~1℃/s时,组织以铁素体和珠光体为主;随着冷速的增大,贝氏体比例增加;冷速达到5~10℃/s后,组织以贝氏体为主。采用冷却起始温度和冷速分别为880℃和1℃/s开展25 mm钢筋工业试制,屈服强度≥430 MPa,断后伸长率≥20%,最大力总延伸率≥15%,强屈比≥1.4。(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陈梦杰,唐建国,郑志斌,郑开宏,龙骏[6](2019)在《Zr微合金化对Fe-Cr耐磨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金相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硬度测试及室温冲击等手段研究了微量合金元素Zr的添加对Fe-Cr耐磨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Zr元素的加入可以改善夹杂物的形貌与成分,使夹杂物转变为富Zr的复合夹杂物,同时生成一定量的Zr C第二相。随着Zr元素含量的增加,第二相数量增加且呈弥散分布,起到了细化晶粒的作用。添加不同含量Zr的Fe-Cr耐磨合金钢经退火、淬火以及回火后组织均以板条状马氏体为主。合金钢退火态硬度及冲击性能基本不随Zr元素含量而变化,但随着Zr含量增加,淬火态及回火态合金钢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冲击性能则得到明显提升。研究结果表明Zr微合金化能够有效改善中低碳Fe-Cr合金钢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魏启金,盛晓菲,吴云波[7](2019)在《高合金化AlZnMg合金单级时效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Al-8.31Zn-2.46Cu-2.07Mg-0.12Zr为研究对象,通过DSC,硬度测试,研究该合金的单级时效工艺,得到如下结论:(1)合金固溶温度不能超过474.5℃。结合现实操作中的温度波动,保证合金不会发生过烧,温度控制在465℃较为合适。(2)合金合适的时效温度为120℃,峰值硬度为192HV。最佳单级时效峰时效工艺为120℃时效18h。(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32期)

刘鑫,朱晓弦,郭艳华,董月成,淡振华[8](2019)在《基于实验与计算的Fe微合金化Ti-6Al-4V热变形行为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Ti-6Al-4V-0.35Fe合金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热加工参数与流变应力之间的关系,其温度范围与应变速率范围分别为800~950℃与0.001~10 s~(-1)。流变曲线的单峰分布表明,动态再结晶机制在变形过程中占主导地位。TEM分析表明,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随变形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且在较低温度下由于动态球化形成了尺寸较小的晶粒。由于位错的滑移和攀移,亚晶界中形成了位错胞壁。运用Avrami动态再结晶模型与应力补偿多变量回归模型对热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实验数据进行了修正。为了描述其流变行为,对这2种类型的本构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表明,这2种模型对预测Ti-6Al-4V-0.35Fe合金的流变应力都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为了判断热加工的稳态加工区域与失稳加工区域,建立了一个应变量为0.8,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的热加工图。与Ti-6Al-4V钛合金相比,稳态加工的应变速率范围由0.0003~0.1 s~(-1)扩大到0.001~0.6 s~(-1)。最优的热加工参数为920~950℃与0.001~0.6s~(-1),在此过程中几乎完全发生了动态再结晶。结果表明,在800~950℃的条件下,Fe微合金化的Ti-6Al-4V热加工性能优于Ti-6Al-4V合金,且加工成本较Ti-6Al-4V低。(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李媛媛,金自力,黄诚,任志恒[9](2019)在《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的组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对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进行了再结晶研究,以便制定热轧工艺。通过单道次的应力-应变数据计算了加工硬化率,研究了钢单道次、双道次和多道次压缩的静态软化率。结果表明,在单道次时,1150℃变形70%,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发生动态再结晶;在双道次时,1060℃变形35%保温40 s、1150℃变形20%保温时,10 s,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发生静态再结晶;在多道次时,1120℃变形15%冷却时间55 s、1050℃变形35%冷却时间35 s及1020℃变形28%冷却时间30 s发生静态再结晶,最后一道次在915℃变形20%冷却时间3 s以及875℃变形20%冷却时间3 s发生动态再结晶,造成了混晶的微观组织。(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3期)

汪青山,孙显东,李亚彦[10](2019)在《氮元素对钛微合金化热轧盘圆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钛微合金化生产的热轧盘圆抗拉强度远低于目标值的原因,并提出了优化措施。认为当冶炼过程中氮元素过高并且工艺控制不当时,氮元素与钛元素形成氮化钛夹杂物,使得轧制过程中起强化作用的钛元素数量变少,从而影响到产品力学性能。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手段,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来源于《河北冶金》期刊2019年10期)

合金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铌对高强抗震钢筋生产过程中组织转变的影响,通过热模拟试验对比研究了无铌碳素钢筋及铌微合金化钢筋(铌质量分数为0.03%)形变奥氏体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组织和相变规律,获得动态CCT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03%铌使试验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有明显变化。从连续冷却曲线(CCT)可看出,添加铌后,发生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相变的冷却速度范围减小,铁素体、珠光体转变温度降低;贝氏体相变的冷却速度区间整体右移。添加铌能细化组织,各冷却速度下含铌钢的硬度均大于无铌钢。利用TEM对不同冷却速度下含铌钢中析出相进行观察,发现Nb(C,N)弥散分布于钢中,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析出的Nb(C,N)逐渐减少,析出相尺寸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2℃/s冷却速度冷却得到的析出相尺寸细小且数量较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金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表面Cu合金化及性能的研究[J].表面技术.2019

[2].曹建春,叶亚平,阴树标,张卫强,陈伟.铌微合金化抗震钢筋形变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J].钢铁.2019

[3].韦轶华,李松,白志玲,王琳松,常进.82B钢的微合金化-相变控制与生产实践[J].特殊钢.2019

[4].叶坤煌,张云鹏.机械合金化制备Fe_(65)Ni_(35)纳米晶复合粉末的组织演变及磁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9

[5].杨晓伟,周云,陈焕德,张宇.Nb微合金化HRB400钢筋的开发[J].金属热处理.2019

[6].陈梦杰,唐建国,郑志斌,郑开宏,龙骏.Zr微合金化对Fe-Cr耐磨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7].魏启金,盛晓菲,吴云波.高合金化AlZnMg合金单级时效工艺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8].刘鑫,朱晓弦,郭艳华,董月成,淡振华.基于实验与计算的Fe微合金化Ti-6Al-4V热变形行为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9].李媛媛,金自力,黄诚,任志恒.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的组织控制[J].热加工工艺.2019

[10].汪青山,孙显东,李亚彦.氮元素对钛微合金化热轧盘圆力学性能的影响[J].河北冶金.2019

论文知识图

池内核沸腾测试样品几何模型体系在不同球磨时间的XRD衍射...合金膜层表面裂缝电流密度为1mA/cm2时的膜层表面及断...相碎化形态放大图利用两种长度子弹对Mg-8Li合金冲击产...

标签:;  ;  ;  ;  ;  ;  ;  

合金化论文_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