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迁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资源配置,条件,城市,文艺批评,宁波市,文艺工作者,动因。
变迁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徐苏宁,刘羿伯,李国杰,刘妍[1](2019)在《城市社会变迁条件下的中国街区模式演进及变革动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城市物质空间建设的基础,同时我国城市街区也承载着极富中国特色的社会政治内涵。从街区模式的内涵辨析出发,回顾中国城市街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着重探讨其演进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即礼制建城阶段、经济兴市阶段、杂糅促变阶段、盲目彷徨阶段、未来可期阶段,重新认识城市街区形成和演变的规律,从社会文明、权力制度、文化导向叁个方面分析我国城市街区模式变革的根本动因,旨在为今后探索符合本土化需求的街区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求应对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何一民,杨洪永,李馨妤[2](2019)在《城市人居环境的特殊样本——雪域高原条件下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很多地方都不适合人类生存。但自远古以来西藏人民就在雪域高原条件下创造了城市文明,并构建了适合高原条件的城市人居环境,其城市选址、空间布局和住居建筑等都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顺应自然,展现了西藏人民的人居智慧,西藏城市成为全球人居环境的一个特殊样本。20世纪中叶西藏民主改革以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援藏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高原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对高原自然规律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和能力,将城市人居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璇[3](2019)在《从典妻到代孕—约束条件下的制度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孝有叁,无后为大”。在古代,对家庭(家族)而言,最大的使命就是生养儿子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婚姻制就是实现这一目的途径,其高昂的成本使处于下层中的贫困家庭难以进入婚姻市场。生子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典妻应运而生。法律对此明文禁止,但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典妻在社会上常年呈现禁而不止的态势。为防止其机会主义倾向,村落、家族中形成了一些公认的规则,作为法律的替代机制,对当事人加以规范,对相关违法行为加以惩罚。审判实践中,审判者基于利益的考量,选择规避法律,又进一步促进了典妻的发展。久而久之,典妻得以制度化,由民间习惯法予以认可。制度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随着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得益于医疗技术的发展,性和生殖得以分离,典妻因之而发展为代孕。然而目前我国并不认可代孕,也没有具体规则对此加以约束,人们只能转向地下黑市,黑市的低效率使得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受损。而古代社会中的习惯法在陌生人社会早己失去运作空间,因此唯有将其纳入法律规制,才能改善当事人福利状况,进而促进社会福利。作为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回应,历史上典妻的出现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具有正当性的。然而学界对典妻多数停留在一个道德批判的层面,认为其将女性工具化,侵犯了女性的尊严,是一种道德沦丧的行为,而并没有客观、理性、深入地对此加以探讨。虽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己然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就失去了研究价值,对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的当下提供经验,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初衷。典妻己发生变迁,转换为代孕,法律对此应作何规定,对典妻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个难题。二者是对同一社会问题的制度回应,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所以古代典妻的发展脉络也预言着代孕的发展脉络,对典妻制度的深入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经验与启发,让我们更好地面对代孕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必要的。不同于多数诉诸道德的价值分析进路,将典妻视为压迫女性的封建婚姻陋俗而加以批判。本文将借助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力求从社会约束条件出发,历史地理解典妻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探究其在现实中的规范机制。并在深入分析、揭示其制度逻辑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形式-代孕做比较研究。以此探究约束条件的变化,制度变迁的动因,应对方式的转变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对当下法律的改进,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30)
王珺[4](2018)在《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条件、变迁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资源的市场化流动,而资源的市场化流动是以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收益部门为前提的。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有些学者只看到了市场环境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影响,忽视了高收益部门对资源流动的引导作用,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这是不完整的。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着高收益主导产业的快速更新替代,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依靠的是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经济与技术差距创造出的模仿引进空间。当我国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后,可以从叁步来考虑我国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与路线图:第一步是如何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来充分动员分散的民间资源;第二步是如何将动员起来的资源更好地引导到创新活动中去;第叁步是如何推动创新型企业实现高收益,进而将这些高收益部门转化为新支柱产业。(本文来源于《南方经济》期刊2018年09期)
蓝城[5](2018)在《40年改革变迁 宁波市民住房条件大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住房问题一直是关系老百姓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20世纪70年代前,宁波市民居住的大多数是砖木质结构房屋,居住面积小,房屋质量差。1978年,宁波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6.93平方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宁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家庭住房条件逐年改善。20世纪80年代后期,宁波市先后兴建了1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20多个,5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60多个。1998年停止实物分房后,住宅商品化、社会化程度显(本文来源于《宁波通讯》期刊2018年18期)
王美新[6](2018)在《1930年以来冀中农业技术条件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苑农村具有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平原县典型特征,研究清苑农业技术条件变迁,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河北清苑地处冀中平原,农业发展自然条件优越;保定城郊近县,临近京津,多条交通干线沿线,区位优势明显;非农就业机会多,先进农业技术条件发展较早。农业技术条件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者的生产技能及其技术熟练程度。新中国成立前,清苑地区农业生产资料相对不足,但能满足此时期农业生产,传统耕作方式也适应清苑农业结构。40年代,新式农具得到推广已具备农业技术条件现代化因素。集体化时期,生产关系经过几次调整,农业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耕作方式保留了一部分,农业机械化有所发展,农业技术条件发展呈现延续与渐变相结合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过密化问题暴露出来,去“过密化”亟须解决。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随着承包期限的不断延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改变,随着清苑非农就业收入增多,农民对农业的投入由慢慢增大到日趋减少。90年代后,农业逐步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电力化和化学化,朝着现代化农业进一步发展。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实现了非农转移。当代,清苑农业是一种“维持性”生存,农民对农业的态度不再乐观,大部分人力、物力不再投入农业。(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嘉旺[7](2018)在《京沪高铁开通条件下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变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起着极其重要的先导作用。高速铁路促进城市间生产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变迁。但由于产业自身特点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产业间、城市间受到高铁开通的影响差异显着。考察高铁开通条件下沿线城市产业结构的变迁,对于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大时代”,发挥高铁经济优势,助力地方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部分,在对现有文献梳理之后,结合交通运输业与产业结构关系理论、产业结构变迁理论以及聚集和扩散效应理论,得出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理。高铁的开通降低了要素流动的运输成本,企业重新选择区位,同时伴随着要素的快速流动,引致产业的聚集和扩散,最终影响沿线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变迁。在实证分析部分,以2011年开通的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在产业层面,利用静态和动态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开通对沿线城市叁次产业、第叁产业细分行业、典型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第二部分在城市层面,根据两期动态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分析京沪高铁途经的19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将从业人口数的变动进行结构分解,分析不同城市高铁开通前后叁次产业从业人口数增长和区位竞争力变化情况。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叁个主要结论:(1)高速铁路的开通降低运输成本,通过聚集和扩散效应,进而对沿线城市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2)受京沪高铁开通影响,沿线城市第一、第叁产业,第叁产业的6个细分行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受显着影响,且高铁开通会促进沿线城市产业升级;(3)京沪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第二产业比第叁产业发展均衡,不同经济发展基础城市的叁次产业从业人员数发展路径不同,按照不同城市产业结构变迁路径把沿线城市分为5大类,对于沿线城市的竞争力,高铁开通使沿线城市的第二产业竞争力趋于平衡,而使第叁产业竞争力差距逐渐拉大。最后针对高铁开通下不同产业、不同城市呈现的产业结构变动差异性,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3)
胡一峰[8](2018)在《语境变迁、标准重塑与美学革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批评之“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条,其中第四条"坚持新发展理念"中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显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长期努力"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它的内容也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市场经济的理性认识以及建设实践。因此,不能准确认识市场经(本文来源于《曲艺》期刊2018年02期)
彼得·斯汤伯[9](2016)在《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道德资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科学史上,最具开创性的理论观点之一是卡尔·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提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1964)。马克思断言,没有任何事情是超人的、形而上学的、自动的、不可避免的。这种观点与黑格尔哲学背道而驰,是对决定论、宿命论、终结论的公然驳斥。但有的学者却错误地假定马克思是"历(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现代化》2016年第4期(总第069期)》期刊2016-12-01)
郑大龙,王荣谋,马丽萍,朱斌,连艳[10](2016)在《不同气氛条件下磷石膏分解过程变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石膏再生利用的方法之一是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采用不同气氛方法来分解磷石膏,并通过Sigmaplot软件的曲线拟合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磷石膏在两次气氛循环期间质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和方程表达式,并分析了实验结果变化的可能原因,解决了磷石膏质量变化同加热时间对应关系的问题。结果表明磷石膏在经历还原气氛-氧化气氛-还原气氛-氧化气氛四个阶段后反应趋于饱和,此时目标产物CaO的生成量以及磷石膏的转化率达到最大,此工艺过程边际效应最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6年11期)
变迁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很多地方都不适合人类生存。但自远古以来西藏人民就在雪域高原条件下创造了城市文明,并构建了适合高原条件的城市人居环境,其城市选址、空间布局和住居建筑等都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顺应自然,展现了西藏人民的人居智慧,西藏城市成为全球人居环境的一个特殊样本。20世纪中叶西藏民主改革以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援藏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高原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对高原自然规律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和能力,将城市人居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迁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徐苏宁,刘羿伯,李国杰,刘妍.城市社会变迁条件下的中国街区模式演进及变革动因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9
[2].何一民,杨洪永,李馨妤.城市人居环境的特殊样本——雪域高原条件下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3].赵璇.从典妻到代孕—约束条件下的制度变迁[D].南京大学.2019
[4].王珺.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条件、变迁与建议[J].南方经济.2018
[5].蓝城.40年改革变迁宁波市民住房条件大改善[J].宁波通讯.2018
[6].王美新.1930年以来冀中农业技术条件变迁[D].河北大学.2018
[7].王嘉旺.京沪高铁开通条件下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变迁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8].胡一峰.语境变迁、标准重塑与美学革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批评之“变”[J].曲艺.2018
[9].彼得·斯汤伯.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道德资本[C].《科学与现代化》2016年第4期(总第069期).2016
[10].郑大龙,王荣谋,马丽萍,朱斌,连艳.不同气氛条件下磷石膏分解过程变迁模拟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