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间硝基苯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苯胺,硝基,硝基苯,水杨,复合物,白蛋白,阴极。
间硝基苯胺论文文献综述
邓中梁,易清风,雷鸣[1](2018)在《钴掺杂间硝基苯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氧还原反应的电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间硝基苯胺、碳黑、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碳纳米管(CNT)和醋酸钴在室温条件下充分混合形成前驱体,在CO2气氛中于800℃热解制得间硝基苯胺含量不同的钴掺杂C-N催化剂[Co-C-N(2)、Co-C-N(3)、Co-CN(4)、Co-C-N(2)/CNT、Co-C-N(3)/CNT和Co-C-N(4)/CNT],其结构特征经SEM,XPS和XRD表征。将催化剂负载在碳纸上制备成气体扩散电极,利用循环伏安(CV),线性扫描(LSV)和计时电流(CA)测试了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ORR)的电活性。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CNT能有效提高Co-C-N催化剂对ORR的电活性。其中Co-C-N(2)-CNT的ORR电活性最好,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电流密度分别为160 mA·cm~(-2)@-0.8 V和65 mA·cm~(-2)@-0.2 V。(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05期)
雷鸣[2](2017)在《钴掺杂吡咯/间硝基苯胺类聚合物直接炭化物的制备及其氧还原电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电池是一种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新型化学电源。贵金属阴极催化剂由于成本太高,限制了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开发新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了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含氮金属大环化合物由于其对氧还原反应(ORR)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开始成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热门。本论文以高温热解法制备了一系列钴掺杂含氮碳载催化剂,通过多种物理表征方法发现,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催化剂起到更加好的分散作用,颗粒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所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ORR电催化活性。以此为基础制备了加入间硝基苯胺的催化剂,含氮量更多的氮源使得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中对ORR的催化活性有所提高,催化活性趋于稳定,对醇具有较好的耐受力,且制备过程简单。将催化剂应用于无膜的直接醇(肼)燃料电池,测试了电池的放能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高温热解法,在N2氛围下将含有Co掺杂吡咯(PY)、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碳黑和多壁碳纳米管的前驱体于800℃下加热,得到一系列钴掺杂的氮碳复合物催化剂Co-PVP-PY/CNT、Co-C-PY/CNT和Co-CNT-PY/CNT。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发现,与未加PVP的催化剂比较,加入PVP的催化剂颗粒粒径更小,分散效果更好。通过循环伏安(CV)和线性扫描(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加入PVP的催化剂对ORR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催化剂Co-PVP-PY/CNT在碱性溶液中对氧还原的起始电位为-0.08 V,电流密度达到了120 mA·cm-2@-0.8 V;在酸性溶液中对氧还原反应的起始电位为0.2 V,电流密度达到158 mA·cm-2@-0.8 V。(2)通过高温热解法,在CO2氛围下将以碳纳米管为载体的Co掺杂间硝基苯胺、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碳黑的前驱体于800℃下加热,得到一系列钴掺杂的氮碳复合物催化剂Co-C-N(2)、Co-C-N(3)、Co-C-N(4)、Co-C-N(2)/CNT、Co-C-N(3)/CNT和Co-C-N(4)/CNT。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发现,随着间硝基苯胺含量的增加,催化剂颗粒粒径减小。通过循环伏安(CV)和线性扫描(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添加了碳纳米管的催化剂具备了更好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其中Co-C-N(2)/CNT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中对氧还原的起始电位为-0.15 V,电流密度达到了160 mA·cm-2@-0.8 V;在酸性环境溶液中对氧还原的起始电位为0.4 V,电流密度为65 mA·cm-2@-0.2 V。催化剂对醇的耐受能力较强。(3)以实验制备的催化剂Co-PVP-PY/CNT、Co-C-PY/CNT、Co-CNT-PY/CNT和催化剂Co-C-N(2)、Co-C-N(3)、Co-C-N(4)、Co-C-N(2)/CNT、Co-C-N(3)/CNT、(4)Co-C-N(4)/CNT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以课题组制备的PdSn/β-CD-CNT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组装无膜直接C1-C4醇燃料电池。通过放电测试发现,几种燃料电池放电比较稳定,添加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放电性能更好。在直接正丙醇燃料电池放电测试中,最大放电电流密度达到108mA?cm-2?mg-1,最大放电功率密度达到11 mW?cm-2?mg-1。(4)以实验制备的Co-C-N(2)、Co-C-N(3)、Co-C-N(4)和Co-C-N(2)/CNT、Co-C-N(3)/CNT、Co-C-N(4)/CNT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以课题组制备的AgCo/CNT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组装无膜直接肼燃料电池。进行放电测试发现,电池放电稳定,添加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放电性能更好。在0.5 mol?L-1水合肼浓度的直接无膜肼燃料电池放电测试中,电池最大放电功率密度达到4.4 mW?cm-2?mg-1,最大放电电流密度达到了76 mA?cm-2?mg-1。随着肼浓度的增加,电池性能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楠楠,郑彤,张广山,王鹏[3](2015)在《微波-Cu(Ⅱ)-Fenton氧化法处理间硝基苯胺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强化MW-Fenton法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向MW-Fenton体系中加入Cu(Ⅱ),组成MW-Cu(Ⅱ)-Fenton体系,并以间硝基苯胺(m-NA)为底物,对该体系进行了研究。首先考察了包括MW-Cu(Ⅱ)-Fenton体系在内的6种污水处理方法对m-NA配水的处理效果,并对其进行了准一级动力学对比。结果表明:MW-Cu(Ⅱ)-Fenton氧化法具有最大的反应速率常数(0.379 min-1),是MW-Fenton法(0.279 min-1)的1.36倍;Fe(Ⅱ)为MW-Cu(Ⅱ)-Fenton氧化法中的核心催化剂,Cu(Ⅱ)为辅助催化剂。在此基础上考察了p H,[Fe(Ⅱ)],nH2O2/nFe(Ⅱ)和[Cu(Ⅱ)]对MW-Cu(Ⅱ)-Fenton体系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最佳条件为:p H=3.0,[Fe(Ⅱ)]=0.20 mmol/L,nH2O2/nFe(Ⅱ)=80,[Cu(Ⅱ)]=0.3mg/L。最后,利用荧光分光度法测定了6种氧化体系中羟基自由基(·OH)的相对生成量,对比结果表明Cu(Ⅱ)是通过加快MW-Fenton体系中·OH的生成速率而起作用的。(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蒋爱雯,段艳青,袁维国,王修中[4](2015)在《荧光光谱法研究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激发波长为280nm,发射波长为342nm,在pH 7.50的Tris-盐酸缓冲溶液中反应150min后,间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效果最为明显。289K,304K和318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667×104,1.428×104,1.250×104L·mol-1。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关热力学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合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焓变(ΔH)<0和熵变(ΔS)>0,可推断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结果表明:间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最后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确认。(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5年02期)
刘晓智,祖余洋,白雅静,郭福顺,杨奇[5](2014)在《硒催化还原间二硝基苯制备间硝基苯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Se/CO/H2O体系还原间二硝基苯制备间硝基苯胺,在该体系下只以水作为溶剂,不外加其他溶剂。通过条件实验确定了相对较好的反应条件:间二硝基苯0.84 g(5 mmol)、硒0.0316 g(0.4 mmol)、无水醋酸钠0.2 g(2.5 mmol)、水20 mL、温度160℃、PCO1 MPa、反应时间6小时。在这一条件下,所得原料转化率100%,产品间硝基苯胺收率92.4%。(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14年04期)
吕长维,陶黎明,徐文平[6](2012)在《地衣芽孢杆菌转化间二硝基苯为间硝基苯羟胺、间硝基苯胺和间苯二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转化间二硝基苯的芽孢杆菌,经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地衣芽孢杆菌CGMCC2280。对含间二硝基苯的菌体转化液在不同时间取样,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A、B和C,通过LC-MS和1 HNMR分析,同时与标准品对照,确定化合物A、B和C分别为间硝基苯羟胺、间硝基苯胺和间苯二胺。底物特异性表明,该菌对间二硝基苯和邻二硝基苯的底物转化率10h达到98%以上,但对对二硝基苯的底物转化率却不到10%。转化液中葡萄糖具有促进间二硝基苯还原的作用,在没有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转化反应速度较慢,且反应后期反应产物间苯二胺会进一步降解。在转化反应的不同时间加入丙酮终止反应并进行产物分析,发现该菌还原间二硝基苯的转化过程是先形成间硝基苯羟胺,再形成间硝基苯胺,最后形成间苯二胺。(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2年08期)
付超,赵伟,陈瑶,肖作安[7](2012)在《水杨醛缩间硝基苯胺Schiff碱及其铜(Ⅱ)、铁(Ⅲ)配合物合成与抑菌活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水杨醛缩间硝基苯胺Schiff碱及其Cu(Ⅱ)、Fe(III)两种配合物,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四种配合物对黑曲霉、木霉、立枯丝核菌、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四种菌种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Schiff碱和Cu(Ⅱ)、Fe(III)两种配合物对四种细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Cu(Ⅱ)、Fe(III)两种配合物对木霉抑菌效果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2年06期)
郭福顺[8](2012)在《硒催化还原间二硝基苯制备间硝基苯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间硝基苯胺是一种有机合成中间体。它广泛应用于染料、医药等有机产品的合成。目前合成这一中间体的方法很多,现在工业上主要方法有:铁粉还原、硫化碱还原、催化加氢还原法等。用铁来进行多硝基的部分还原生产容易控制,工艺简单,技术经济较合理等优点,缺点是产生大量的含胺废水,铁泥废渣处理困难,环境污染严重且劳动强度大。硫化碱还原法反应比较缓和,选择性好,产物的分离也比较方便,但产生的废液量大,处理麻烦,污染环境。催化加氢法优点是产量大,产品质量高,叁废少,后处理容易,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着显着的优越性,是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但一般来说,催化加氢的催化选择性较差,应用于多硝基化合物的部分还原有一定的困难。同时,氢气的制备,储存和输送等也存在一定困难。加氢还原法中的金属催化剂容易生成酸性物质会腐蚀设备。因此,需要一种污染小、选择性好、比较经济的方法来生产这一中间体。自从1980年日本的学者Sonoda发现了 Se/CO/H2O还原体系以来,人们发现这一体系对硝基化合物表现出较高的还原活性和选择性。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拓宽Se/CO/H2O的催化体系,将Se/CO/H2O还原体系应用到中间体间硝基苯胺的生产上,即用这一体系来还原间二硝基苯。这是一种新的生产间硝基苯胺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它更加环保,更加经济。本文选择在高压条件下,利用这一体系还原间二硝基苯。首先,我们选择了不加任何有机溶剂,仅用水作为反应溶剂的方法。然后,通过大量的条件实验,确定了该反应的优化实验条件。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间硝基苯胺在工业上的应用和它的制备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介绍了如何选用无机碱及确定大致条件的过程。第叁部分,我们做了大量的条件实验,确定反应的优化条件,最高产率可达92.4%。第四部分通过动力学的讨论,研究反应的适宜温度。最后一部分为总结部分,对本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2-05-01)
李艳,杨剑,陆兰青,甘红[9](2012)在《间硝基苯胺水杨醛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4种间硝基苯胺水杨醛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其结构经UV-Vis、IR、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测定等表征。荧光光谱表明,4种配合物都能强烈猝灭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内源荧光。生物活性实验表明,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大肠杆菌(E.coli)、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绿脓杆菌(P.aeruginosa)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绿脓杆菌的抑菌活性较强。4种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均大于配体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2年01期)
周肖,马玉苗,彭耀丽,蔡可迎,魏贤勇[10](2010)在《硫催化CO/H_2O选择性还原间二硝基苯制间硝基苯胺》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硫作为催化剂,NaOH为助剂,用CO/H_2O部分还原间二硝基苯(m-DNB)制备间硝基苯胺(m-NA)的方法。考察了反应温度、CO初压、反应时间、硫用量、NaOH用量和溶剂品种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四氢呋喃(THF)作为溶剂,溶剂用量8 mL,2.5 mmolm-DNB、0.02 g硫粉、0.05 g NaOH和2 mL水在180 ℃和CO初压为6 MPa的条件下反应4 h,m-NA的选择性为100%,m-DNB的转化率93.97%,m-NA收率也为93.97%。(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进展》期刊2010年07期)
间硝基苯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燃料电池是一种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新型化学电源。贵金属阴极催化剂由于成本太高,限制了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开发新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了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含氮金属大环化合物由于其对氧还原反应(ORR)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开始成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热门。本论文以高温热解法制备了一系列钴掺杂含氮碳载催化剂,通过多种物理表征方法发现,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催化剂起到更加好的分散作用,颗粒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所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ORR电催化活性。以此为基础制备了加入间硝基苯胺的催化剂,含氮量更多的氮源使得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中对ORR的催化活性有所提高,催化活性趋于稳定,对醇具有较好的耐受力,且制备过程简单。将催化剂应用于无膜的直接醇(肼)燃料电池,测试了电池的放能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高温热解法,在N2氛围下将含有Co掺杂吡咯(PY)、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碳黑和多壁碳纳米管的前驱体于800℃下加热,得到一系列钴掺杂的氮碳复合物催化剂Co-PVP-PY/CNT、Co-C-PY/CNT和Co-CNT-PY/CNT。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发现,与未加PVP的催化剂比较,加入PVP的催化剂颗粒粒径更小,分散效果更好。通过循环伏安(CV)和线性扫描(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加入PVP的催化剂对ORR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催化剂Co-PVP-PY/CNT在碱性溶液中对氧还原的起始电位为-0.08 V,电流密度达到了120 mA·cm-2@-0.8 V;在酸性溶液中对氧还原反应的起始电位为0.2 V,电流密度达到158 mA·cm-2@-0.8 V。(2)通过高温热解法,在CO2氛围下将以碳纳米管为载体的Co掺杂间硝基苯胺、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碳黑的前驱体于800℃下加热,得到一系列钴掺杂的氮碳复合物催化剂Co-C-N(2)、Co-C-N(3)、Co-C-N(4)、Co-C-N(2)/CNT、Co-C-N(3)/CNT和Co-C-N(4)/CNT。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发现,随着间硝基苯胺含量的增加,催化剂颗粒粒径减小。通过循环伏安(CV)和线性扫描(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添加了碳纳米管的催化剂具备了更好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其中Co-C-N(2)/CNT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中对氧还原的起始电位为-0.15 V,电流密度达到了160 mA·cm-2@-0.8 V;在酸性环境溶液中对氧还原的起始电位为0.4 V,电流密度为65 mA·cm-2@-0.2 V。催化剂对醇的耐受能力较强。(3)以实验制备的催化剂Co-PVP-PY/CNT、Co-C-PY/CNT、Co-CNT-PY/CNT和催化剂Co-C-N(2)、Co-C-N(3)、Co-C-N(4)、Co-C-N(2)/CNT、Co-C-N(3)/CNT、(4)Co-C-N(4)/CNT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以课题组制备的PdSn/β-CD-CNT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组装无膜直接C1-C4醇燃料电池。通过放电测试发现,几种燃料电池放电比较稳定,添加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放电性能更好。在直接正丙醇燃料电池放电测试中,最大放电电流密度达到108mA?cm-2?mg-1,最大放电功率密度达到11 mW?cm-2?mg-1。(4)以实验制备的Co-C-N(2)、Co-C-N(3)、Co-C-N(4)和Co-C-N(2)/CNT、Co-C-N(3)/CNT、Co-C-N(4)/CNT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以课题组制备的AgCo/CNT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组装无膜直接肼燃料电池。进行放电测试发现,电池放电稳定,添加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放电性能更好。在0.5 mol?L-1水合肼浓度的直接无膜肼燃料电池放电测试中,电池最大放电功率密度达到4.4 mW?cm-2?mg-1,最大放电电流密度达到了76 mA?cm-2?mg-1。随着肼浓度的增加,电池性能逐渐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硝基苯胺论文参考文献
[1].邓中梁,易清风,雷鸣.钴掺杂间硝基苯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氧还原反应的电活性[J].合成化学.2018
[2].雷鸣.钴掺杂吡咯/间硝基苯胺类聚合物直接炭化物的制备及其氧还原电活性[D].湖南科技大学.2017
[3].王楠楠,郑彤,张广山,王鹏.微波-Cu(Ⅱ)-Fenton氧化法处理间硝基苯胺废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5
[4].蒋爱雯,段艳青,袁维国,王修中.荧光光谱法研究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5
[5].刘晓智,祖余洋,白雅静,郭福顺,杨奇.硒催化还原间二硝基苯制备间硝基苯胺的研究[J].染料与染色.2014
[6].吕长维,陶黎明,徐文平.地衣芽孢杆菌转化间二硝基苯为间硝基苯羟胺、间硝基苯胺和间苯二胺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
[7].付超,赵伟,陈瑶,肖作安.水杨醛缩间硝基苯胺Schiff碱及其铜(Ⅱ)、铁(Ⅲ)配合物合成与抑菌活性探究[J].广东化工.2012
[8].郭福顺.硒催化还原间二硝基苯制备间硝基苯胺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2
[9].李艳,杨剑,陆兰青,甘红.间硝基苯胺水杨醛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
[10].周肖,马玉苗,彭耀丽,蔡可迎,魏贤勇.硫催化CO/H_2O选择性还原间二硝基苯制间硝基苯胺[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