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认同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发展阶段。影响专业认同的正向因素有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专业老师专业素养与认同度,同辈群体积极示范,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的契合,负向因素有社会认同度低、实习专业性差以及个人经济压力下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社会工作 专业认同 影响因素
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3月,我国共有300所高等院校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48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高校普遍设置培养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同时,很多毕业生在最终就业环节并不愿从事社会工作职业。一方面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接受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断流失,供需双方的悖论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如何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斯•韦伯对社会行动理论中的理想类型和科尔曼理性选择为视角,通过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体验来探究对本专业的专业认同形成历程,进一步分析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为提升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加热位置:它是成败的关键因素。加热位置不正确,不仅起不到矫正作用,反而加重已有的变形。因此,所选的加热位置必须使它产生变形的方向与焊接残余变形方向相反,起到抵消作用。通常情况下总是把加热位置选在金属结构件较长的,需要收缩的部位。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理性人”的定义。“理性人”的基本的假设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所有行动者行动的原则和目标。“理性人”不仅具有经济学中的“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特点,“理性人”在以纯粹工具理性为出发同时又会受到情感、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制约。马克斯•韦伯运用“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将人类行为分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本文将“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定义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了解了学科知识与背景的基础上,在情感与行为两个维度上均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既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伦理、工作方法和技巧及对应职业,同时也愿意实践社会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马克斯·韦伯针对理性行动提出的四种理想类型将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操作化为工具理性认同、价值理性认同、情感性认与行动认同四个方面。工具理性认同是指在面对专业可预期收益时,认同专业能够提供足够的价值感与相应报酬;价值理性认同是指学生能够在内在价值体系认同专业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如平等、尊重、接纳等;情感性认同是指对专业具有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与评价;行为认同是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学习中,自主实践社会工作专业相关价值、技巧。
二、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有关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一直是教育者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有关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研究中,不同学科的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进行探讨。在这些研究中也不乏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如李国珍(2008)、张冰(2012)、易松国(2019)等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报考前并未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也不清晰。除了一些共同的关于专业理想与现实就业的矛盾外,在教育过程中,不同层次高校在学生专业认同的困难不同。高职院校主要受学历层次影响而培养的学生难以在社工人才市场获得青睐(马海燕等,2015),重点本科类院校的学生因较高的职业期待而较少留在社工行业。
3.第三阶段:专业认同增进。访谈对象表示,大二阶段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熏陶,逐步了解了专业的价值观及专业方法,尤其在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课上,体验到专业方法运用的内在魅力,渐入状态,将所学的专业价值观逐步内化并在自己(访谈者8)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有所转变。“社会工作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是很开心的,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同理心、接纳等专业价值观对自己的待人接物、处理负面情绪等方面都影响挺大的,感觉自己比以前更和善了些。”“专业老师们上课的氛围比较自由,充满人文气息,像尊重、同感之类的专业价值观在我身上有一个很好的体现。”随着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方法等了解,专业认知逐渐澄清,专业老师人格魅力、对专业的热情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性认同度有所提高。这个阶段的学生从刚开始的强烈抵触情绪逐渐被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和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所吸引和欣赏,学生相信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充满人文气息和温度的,会在生活中尝试用专业价值与理论看待、分析周围的人和事,理性认同在这个阶段得到很大的提升。
国外针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较少,大多是聚焦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现状。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工作者的个体焦虑以及个人兴趣,即对专业的兴趣本身影响其职业认同(Mannheim&Papo,1999;Dennis&Ken,2000)。从环境方面来看,Margaret(1999)认为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工作者专业基础是否扎实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认同。
(1)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促进社会认同度提高。政府作为社会工作发展的“巨大推手”,在促进社会工作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近几年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扶持的方式,推动社会工作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有了较快发展,这一系列支持给予了包括考取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内的广大学子莫大鼓励,让他们看到了专业发展的“春天”。
三、专业认同阶段分析
2.第二阶段:专业认同意识萌发。访谈者表示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科有了初步认识,不再是完全不知的状态,了解了一些的基础知识和学校的培养方案等,但对于专业知识与角色仍然存有困惑。学习前期,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对社工和志愿者、义工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常混淆。此外,虽然不再是刚开始“一头雾水”的强烈感受,但由于所学专业课程较少,学生表示对于所学专业还是有种“若明若暗”的感觉,不太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及职业状况,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学习积极性并不太高。在专业价值观认同方面,学生对于价值观有了浅显的认识,认识到这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具有一定的价值认同,对专业也有一定的接纳度,但并未对专业产生较深的情感认同。“我们第一年专业课程并不多,以公共课居多,如大学英语、高数等,所以对于专业的认识也有限。虽然学了一年,但还是不能很清楚地介绍自己的专业。不过经过学习我也大概了解了专业的一些历史背景,对于这个‘助人’的专业并不排斥。”(访谈者3)。总的来看,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对专业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不管是上课从专业老师那听到的专业知识,或者感受到的人文关怀都让学生对专业有了初步认识,不过这也只是处于认识、了解的阶段,价值观认同、情感性认同都还未体现,这种认同多是感性认同。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心理活动,是对原语言进行解码,从中提取意义,并对提取的意义用目标语重新编码的过程。翻译是不同于阅读或者创作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只涉及一种语言,而翻译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是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译者会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认知功能来认知客体并再现客体内容。
1.第一阶段:认知模糊。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相对于法律、教育、医学等专业来说还比较年轻,在国内尤其是内陆城市的发展较慢并不广为人知。从笔者的访谈经历来看,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第一志愿并非报考社会工作专业,不少学生经历“被”调剂的过程。因为未能进入心仪的学校或专业,部分同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难以释怀。“这个专业是‘被选择’的,也就是‘被调剂’的,之前也从没有了解过,我报的志愿是经济会计方面的方向,到班里后一问同学,大家大部分都是被调剂的,所以当时上课会有点小失落和抵触情绪。”(访谈者1)“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报志愿时感觉社会工作专业名字听上去高大上,可能会去政府上班就报了,进来才发现不是自己想得那么简单。”(访谈者2)
1.正向因素
4.第四阶段:专业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矛盾。大三阶段,专业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过在专业认同不断增进的同时,较低的社会认同又让学生苦恼,自己所学的专业何时才能被家人、朋友、社会大众所了解认同,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地位何时能得到改善,对自己专业未来的担忧,此时的学生容易陷入认同矛盾。“社会认同度很低,比方说我接触到的社区工作人员来说,认为社会工作者到社区也就是辅助做些‘杂事’,更别说社区内的普通居民了。”(访谈者9)“虽然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但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认同度还是比较低,我自身认同社工,也相信未来社工会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社会真正的‘调节器’,但不确定自己会坚持到哪一天。”(访谈者10)。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发感受到专业对自己心理、认知、行为方面的正向改变,获得了成长和进步,对专业有积极、肯定的评价。另一面,学生在实习中发现的社工行业薪水低声望低、社会认同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社会现状又会让其感到“有心无力”,虽然对专业认同较高却也不得不去考虑二者轻重。
第二、完善全民健康监测体系,促进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20多年下滑现象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4]。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7号文件”),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纳入党和国家重点实施战略目标,要求全面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5]。国家教育部等部委出台落实“7号文件”的举措,全国广泛推动“阳光体育运动”[16],各级教育与体育部门联合推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以体育与教育结合改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通过对定性资料分析,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基本都经过“对专业一无所知或认知模糊——初步认识社会工作——加深专业认同——自身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矛盾——大四理性选择”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对应感性认同、感情认同与价值理性认同并存,情感性认同与工具性认同,最后以工具性认同为主的状况。
在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方面。部分学者从外在因素部分探讨,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受到社会认同度、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和专业教育的影响。社会结构以及相关的家庭经济与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另一部分学者从专业教育的内部因素进行讨论,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来探讨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师资力量是否具备专业性、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实习是否与专业紧密相关以及就业前景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全国各个行业都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小学阶段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怎样采取多种方式将之解读好、宣传好、践行好,是小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新任务。下面以高台县西街小学为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做以简述。
访谈者1和2分别代表社会工作学生中从报考志愿到最终录取都对社会工作一无所知和认知模糊的一部分社工学生。他们大部分是被调剂到社工专业,有的抱着“走一步看一步 ”的心态进入学校,也有会带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并不打算深入学习,打算到大一下学期就转到别的专业。这一时期他们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科发展、就业方向都知之甚少,尚无法将这些水平的认知同专业联系,仅因为“正在”学习该专业而产生的“我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模糊感性认同。
式(19)中的桩后滑坡推力沿桩身分布形式应根据实际工程选择。上式得出的结果为桩间净距,合理桩间距应为:S=L+a。
5.第五阶段:专业认同的“现实挑战”。访谈对象表示,由于国家研究生考试时间在每年12到1月,因此他们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就已经考虑是继续攻读学位还是工作的问题。当被问到个人的职业规划时,大多数同学表示社会工作专业前景是充满希望的,很认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但出于现实压力,对于将来是否从事这个职业还要慎重对待。例如,访谈者6提到“我自己的情况是毕竟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未来谋生计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将来社会工作机会好的话会从事这个职业,但如果还是和现在一样,自己并没有信心从事这个职业,可能会选择公务员。”由此可见,与大三阶段虽然有专业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矛盾冲突”,但依然处于学习阶段的轻松状态相比,大四阶段即将毕业的危机感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现实压力,生活的压力让大三阶段的认同矛盾冲突变得越发激烈。
四、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
从访谈的情况看,在学生专业认同发展历程中存在正向与负向因素影响学生专业认同。
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小企业发展也受到影响。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探索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经济法视角下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完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
伴随我国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绿色能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通过不断加强清洁能源的应用,利用清洁能源进行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能够提升大气污染与二氧化碳的控制水平,为居民营造一个更为健康的居住环境。清洁能源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而且有效满足国家绿色发展需求,将其运用到建筑装饰装修当中,能够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推动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实现生态化发展目标[4]。
现有有关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采用定量分析研究,拥问卷、量表对专业认同的各个维度进行测量。这些数据能够获得统计学上的意义,但也一定程度下忽略个体体验与差异性与具体的情境下的个体选择。专业认同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概念,针对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是怎样形成,如何发展的等问题缺乏专业认同发展、延续的视角。本文对11名大学四年级社工学生的访谈与大学学习观察,试图呈现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2)专业老师的专业素养有助于学生的专业认同。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最宝贵的时间是在学校期间,而对其专业认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时期便是与学校专业老师打交道的时候。老师自身的专业认同度会很影响学生。“我还记得大学刚接触这个专业时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说的一句话——社会工作兴起于乱世之中,以救人民与水火之中为己任的专业。很喜欢老师们那种对社会工作的积极的态度,上课过程中能从她的言谈中感受到对社会工作热爱,我觉得这特别感染我。”(访谈者7)“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和其他公共课程的老师有很大不同,他们在课堂上会更加看重我们对问题的理解看法,与其他课程老师的教课方式相比更具有启发性,课堂氛围也比较自由,在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这种上课方式让人很乐在其中。”(访谈者9)。这两位被访者的表述正好印证了社工“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服务理念。专业老师的专业认同与专业素养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在教学与日常相处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与认可度。
(3)同辈群体示范与积极影响。在访谈中也有不少同学提到班级当中尤其是学业中后期内化专业价值后,觉得在班级同学间有种尊重、理解、包容的氛围,这种氛围又反过来促使自己在这个班级中更加融入,与同学间的关系更亲密。“我觉得社会工作的学习对我自身的一个很大帮助就是锻炼了自己与人的沟通交际能力,而这离不开我们班这个友善的大家庭。课堂上各种案例的角色扮演,大家会踊跃参与并相互提出建议,不担心扮演出丑会被大家嘲笑或者故意为难。课下同学间也是相互帮忙照顾,互相体谅,感觉自己进入这个集体是件很幸运的事。有时想想可能大家在社工价值观的氛围中熏陶久了。”(访谈者1)
(4)专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契合。在专业认同发展历程中专业理论和价值观的适用性与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少同学都提到专业价值中的关于助人、平等、尊重的价值观与自己一直以来所接受的“真善美”的传统价值非常的契合。例如,访谈者6认为“中国讲究’仁者爱人‘,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活动,强调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二者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倡导要助人,要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而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所以感觉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仅如此,专业价值也扩展了学生对他人的认知,“社会工作学习教会了我要用更开阔的视角和包容的态度去认识一个社会问题或现象,从而让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例如,之前自己眼中的吸毒者是电视上那些凶恶或丝毫不知悔改的形象,而在自己在实习跟随禁毒社工中接触了一些社区康复对象后发现之前的认识是片面的,那些吸毒者其实和普通人一样,见面也会微笑打招呼,也会积极配合做戒毒工作,为了尽快使生活重回轨道。”(访谈者9)
2.负向因素
(1)社会认同度低导致学生在现实中的理性选择。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相比于西方来说还比较短,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工作强调利他主义的价值观的特点与当今社会中充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格格不入,所以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尤其是在中西部等不发达的地方并不高。加上社工薪酬水平不高、晋升空间有限,这也间接导致这些地方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不强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工作就业意向。
(2)实习专业性较低影响学生认同体验。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近距离来了解这个行业的最直观体验。访谈中发现,在沿海发达城市实习的学生和在本地实习的学生感受会有较大不同,沿海城市发展相对成熟的社工机构会有相对完善的实习生培训体系,会让学生自己开展小组活动,中期向督导汇报工作,而在本地实习的大多同学表示实习前的理想工作和实习后的现实落差还是很大的,实习中行政性工作比较多,专业性没有什么体现。
综上所述,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发展历程中,教育者需要关注正向与负向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培养需要从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专业实习培养、推广社会工作行业的社会认知度等方面推动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邱幼云,何欣宜.高校社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研究[J] .中国社会工作,2018
[2] 廖正涛.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地区高校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3] 张 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以M校为例[J] .教育理论研究,2012
[4] 易松国.社会工作认同:一个专业教育需要正视的问题[J] .学海,2019
[5] Margaret Gibelman.The search for identity:defining social work—past,present,future[J] .Social Work,1999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9-06-0076
标签:专业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学生论文; 社工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规划论文;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6期论文; 郑州轻工业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