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髁螺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创内固定系统,动力髁螺钉内固定,股骨远端骨折
动力髁螺钉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董越娟[1](2017)在《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在安阳市第叁人民医院治疗的6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34例采用LISS治疗,乙组34例采用DCS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甲组和乙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1%和76.5%,并发症发生率为0%和14.7%,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5±1.6)个月和(7.8±2.4)个月,3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S与DCS相比在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效果更为显着,术后并发症较少,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7年15期)
周金华,刘杰,戴峰,郑志良[2](2016)在《微创固定系统倒置、动力髁螺钉、伽码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院2007年8月—2014年8月采用微创固定系统(LISS)倒置、动力髁螺钉(DCS)以及伽码钉(GN)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SFF)患者90例,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7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股骨转子下骨折(SFF)患者90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LISS组30例、DCS组28例和GN组32(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13期)
吴望晟,刘剑,朱显科,刘圣凯,常祺[3](2016)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及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老年人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住解放军第一五零中心医院并以PFNA及DCS治疗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年,共有66例入组,其中32例给予PFNA治疗,34例给予DCS治疗。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AO分型、受伤至住院及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部分负重时间、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1年内死亡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AO分型、受伤至住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1年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90.76±14.53)min]短于DCS组[(115.67±27.43)min],术中失血量[(239.78±170.54)m L]少于DCS组[(426.96±172.51)m L],部分负重时间PFNA组[(11.96±2.86)d]短于DCS组[(14.68±3.18)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Harris髋关节评分中功能、畸形、活动度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疼痛评分PFNA组[(38.38±8.78)分]优于DCS组[(32.29±1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小切口、失血量少、生物力学固定等优势,PFNA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粗隆间骨折较好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18期)
吕兴元[4](2015)在《锁定板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优劣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总结锁定板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优劣势,为临床正确的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采用锁定板治疗的53例作为A组,采用动力髁螺钉治疗的50例作为B组,比较2组的手术及康复状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着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7%,B组为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着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锁定板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临床效果均良好,前者创伤小、患者康复快,而后者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更佳,两者各有优劣,需要根据患者需求灵活制定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5年34期)
褚青波[5](2015)在《微创内固定系统(Llss)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lss)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动力髁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患者微创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7%(29/30),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为73.3%(22/30)。两组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中,微创内固定系统比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有着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升骨折愈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5年29期)
潘建海,彭昊[6](2015)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髁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PFNA和动力髁螺钉治疗的粗隆间患者89例的病例资料,并开展随访。结果在受伤机制、合并疾病、骨折分型、随访期限、死亡率、骨折复位质量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NA组手术时间为(58.4±10.2)min,显着低于动力髁组(69.5±1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病例数PFNA组也显着低于动力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则显着高于动力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动力髁相比,PNFA在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方面具有微创、出血量少、骨折复位更佳、术后功能恢复较好等优势。(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5年23期)
陈治权[7](2015)在《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8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给予LISS治疗,对照组给予DC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0.9%高于对照组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显着,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5年13期)
张晓瑞,高长城,乔永军[8](2015)在《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与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A组为LISS组43例,B组DCS组43例,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20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疗效评价根据Kolment评定标准,A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2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根据患者条件尽量选择微创内固定系统,其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相比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人体内部环境破坏少,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5年13期)
唐海斌[9](2015)在《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患者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动力髁螺钉内固定(DCS)和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对于治疗患者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股骨远端骨折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1例患者给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个月后的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恢复的优良率为96.8%;对照组患者31例经治疗后,恢复的优良率为83.8%。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更为明显,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5年08期)
王俊江[10](2015)在《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对比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8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可有效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5年08期)
动力髁螺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院2007年8月—2014年8月采用微创固定系统(LISS)倒置、动力髁螺钉(DCS)以及伽码钉(GN)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SFF)患者90例,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7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股骨转子下骨折(SFF)患者90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LISS组30例、DCS组28例和GN组3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髁螺钉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军,董越娟.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7
[2].周金华,刘杰,戴峰,郑志良.微创固定系统倒置、动力髁螺钉、伽码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
[3].吴望晟,刘剑,朱显科,刘圣凯,常祺.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6
[4].吕兴元.锁定板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优劣势分析[J].当代医学.2015
[5].褚青波.微创内固定系统(Llss)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6].潘建海,彭昊.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5
[7].陈治权.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5
[8].张晓瑞,高长城,乔永军.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5
[9].唐海斌.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患者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5
[10].王俊江.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