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论文和设计-史兴朋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包括中心板、扭臂和支撑板,所述中心板的中心设有插孔或插头,所述中心板上还设有两个关于所述插孔或所述插头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的第一铰轴,所述支撑板的正面用于抵靠在变形缝模板上对变形缝模板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板的背面固定有第二铰轴,所述扭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铰轴、第二铰轴铰接相连。本申请中心板通过两个扭臂与两个支撑板铰接相连,通过转动中心板可使得两个扭臂分别驱动两个支撑板撑开或缩回,由此在浇筑混凝土前可通过转动中心板使得两个支撑板分别将变形缝两侧的模板固定,混凝土浇筑后在反向转动中心板使得两个支撑板缩回,可方便地拆卸变形缝两侧的模板。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板、扭臂和支撑板,所述中心板的中心设有插孔或插头,所述中心板上还设有两个关于所述插孔或所述插头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的第一铰轴,所述支撑板的正面用于抵靠在变形缝模板上对变形缝模板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板的背面固定有第二铰轴,所述扭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铰轴、第二铰轴铰接相连。

设计方案

1.一种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板、扭臂和支撑板,所述中心板的中心设有插孔或插头,所述中心板上还设有两个关于所述插孔或所述插头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的第一铰轴,所述支撑板的正面用于抵靠在变形缝模板上对变形缝模板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板的背面固定有第二铰轴,所述扭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铰轴、第二铰轴铰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端设有与所述插孔或插头配合的连接头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驱动所述中心板转动使得所述扭臂驱动所述支撑板撑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板的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向上凸起的所述插头,所述中心板的下表面还设有向上凹陷的卡槽;所述驱动杆的下端与一个所述中心板上的所述插头配合,所述驱动杆的上端与另一个所述中心板上所述卡槽配合,两个所述中心板通过所述驱动杆连接且能够同步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的截面为正方形或正六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正面为摩擦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正面设有防滑凸起。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尤其是一种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如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物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建筑物设计时通常会预留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等变形缝。在浇筑变形缝两侧的墙体时,需要在变形缝内安装内支撑模板,由于变形缝两侧墙体距离较小,存在模板安装困难、拆模困难的问题;有的施工单位尝试使用苯板、挤塑板、泡沫板等代替变形缝模板,此种方法由于施工中存在受压变形,会影响墙体浇筑质量。如公布号为CN102409851A、公布日为2012年04月11日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剪力墙结构变形缝模板伸缩式支撑系统加固方法,由钢管套筒、固定销子、固定活动轴和螺杆、支撑杆件、顶盖、底盖、复位弹簧、旋转把手等零件组成,可用于变形缝两侧墙体同时施工,可顺利地拆除模板,但是,该专利文件公开的技术方案,钢管套筒、固定活动轴、支撑杆件三者之间的装配结构负责,不易组装;支撑杆件撑开后与固定模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支撑不可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用于解决现有变形缝两侧同步施工时模板内支撑结构安装拆卸不方便、支撑不可靠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包括中心板、扭臂和支撑板,所述中心板的中心设有插孔或插头,所述中心板上还设有两个关于所述插孔或所述插头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的第一铰轴,所述支撑板的正面用于抵靠在变形缝模板上对变形缝模板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板的背面固定有第二铰轴,所述扭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铰轴、第二铰轴铰接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支撑结构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端设有与所述插孔或插头配合的连接头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驱动所述中心板转动使得所述扭臂驱动所述支撑板撑开。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板的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向上凸起的所述插头,所述中心板的下表面还设有向上凹陷的卡槽;所述驱动杆的下端与一个所述中心板上的所述插头配合,所述驱动杆的上端与另一个所述中心板上所述卡槽配合,两个所述中心板通过所述驱动杆连接且能够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插孔的截面为正方形或正六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正面为摩擦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正面设有防滑凸起。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中心板通过两个扭臂与两个支撑板铰接相连,通过转动中心板可使得两个扭臂分别驱动两个支撑板撑开或缩回,由此在浇筑混凝土前可通过转动中心板使得两个支撑板分别将变形缝两侧的模板固定,混凝土浇筑后在反向转动中心板使得两个支撑板缩回,可方便地拆卸变形缝两侧的模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内支撑结构的支撑板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内支撑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内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内支撑结构的支撑板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内支撑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包括中心板10、扭臂20和支撑板30,中心板10的中心设有插孔11,中心板10上还设有两个关于插孔11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的第一铰轴101,支撑板30的正面用于抵靠在变形缝模板40上对变形缝模板进行支撑,支撑板30的背面固定有第二铰轴301,扭臂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铰轴101、第二铰轴铰接301相连。该实施例中的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中心板通过两个扭臂与两个支撑板铰接相连,通过转动中心板可使得两个扭臂分别驱动两个支撑板撑开或缩回,由此在浇筑混凝土前可通过转动中心板使得两个支撑板分别将变形缝两侧的模板固定,混凝土浇筑后在反向转动中心板使得两个支撑板缩回,可方便地拆卸变形缝两侧的模板。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一端设有与插孔11配合的连接头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驱动中心板10转动使得扭臂20驱动支撑板30撑开,具体而言,在变形缝两侧墙体同步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先进行变形缝内两侧剪力墙模板合模,即预固定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40,通过计算混凝土侧压力确定竖向支撑点的位置,在竖向支撑点安装本申请所述的内支撑结构,然后将驱动杆插入中心板的插孔内,通过转动驱动杆带动中心板转动,使得扭臂驱动两侧的支撑板撑开,将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40固定可靠,然后进行变形缝两侧的墙体的混凝土浇筑;当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的高度较高时,通过计算混凝土侧压力需要在竖直方向设置多个竖向支撑点,可以将多个该内支撑结构自下至上依次布置,上、下两个该内支撑结构之间通过驱动杆相连,驱动杆的上下两端分别插入上、下两个该内支撑结构的中心板的插孔内,通过驱动杆使得上、下两个该内支撑结构同步运动,布置在最上方的该内支撑结构的中心板由驱动杆输入转动力矩,当该内支撑结构的两个支撑板撑开使得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固定可靠后,将最上方的驱动杆固定以防止支撑板缩回,驱动杆的固定结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插孔11的截面为正方形或正六边形,优选地,插孔11为通孔。可以理解的是,插孔11的具体形状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便于驱动杆、驱动轴与插孔配合以驱动中心板转动即可。

如图4至图6所示的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中心板10的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向上凸起的插头12,中心板10的下表面还设有向上凹陷的卡槽13;驱动杆的下端与一个中心板10上的插头12配合,所述驱动杆的上端与另一个中心板10上卡槽13配合,两个中心板10通过驱动杆连接且能够同步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当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之间只需要一个该内支撑结构时,驱动杆的下端与中心板连接,驱动杆的上端用于输入转动力矩;当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之间需要沿竖直方向设置多个该内支撑结构时,上、下两个该内支撑结构之间通过一个驱动杆相连且各中心板能同步转动,布置在最上方的该内支撑结构的中心板由驱动杆输入转动力矩,当该内支撑结构的两个支撑板撑开使得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固定可靠后,将最上方的驱动杆固定以防止支撑板缩回,驱动杆的固定结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撑板30的正面为摩擦面,由此使得支撑板对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支撑可靠,该内支撑结构在竖向支撑点安装后,中心板转动驱动扭臂将两个支撑板撑开时,支撑板不会相对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滑动,使得支撑板能可靠地撑开并对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进行支撑。优选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30的正面设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可以是与所述支撑板一体成型的凸刺或土柱,所述防滑凸起可设置多个,通过设置多个防滑凸起,可防止支撑板在撑开过程中相对变形缝两侧的变形缝模板滑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设计图

一种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8823.4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585612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E04G 13/00

专利分类号:E04G13/00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河南七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河南七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文源街西段

发明人:史兴朋;陈兆群

第一发明人:史兴朋

当前权利人:河南七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俊红;李晓

代理机构:41127

代理机构编号:郑州先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建筑变形缝模板的内支撑结构论文和设计-史兴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