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论文_刘秀霞,蒋金芳,梁伟华,任艳,庞丽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化学,组织,技术,淋巴结,子宫颈,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秀霞,蒋金芳,梁伟华,任艳,庞丽娟[1](2019)在《研究生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组化实验技术是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其中石蜡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是最常用的技术。学好这门实验课为以后研究生做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免疫组化实验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限定的学时内掌握其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我们主要采取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应用教材中的经典临床案例,分析案例的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83期)

唐世峰[2](2019)在《流式细胞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流式细胞术(FCM)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淋巴结肿大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形态学诊断证实,分别为其实施FCM与免疫组织化学检验,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两种诊断方法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FCM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当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赵磊贞[3](2019)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6月共纳入标本210例,其中子宫颈上皮内病变标本(观察组)125例,以子宫肌瘤全切子宫标本的正常宫颈(对照组)85例,均开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结果对照组P16、P63、P53、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阴性。表1可见,P16在C1N1、CIN2、CIN3主要呈阳性表达,特别是在CIN2、CIN3中所有病例均表现为阳性,组间比较差异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63在观察组中100%表达,并且分级越高其阳性细胞数越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Ki-67的阳性细胞数以及表达强度从C1N1、CIN2、CIN3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N1、CIN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2、CIN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的检测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均有良好监测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51期)

顾挺,胡宇华,夏荣辉,田臻,王丽珍[4](2019)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中的应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根据抗体阳性表达的不同部位(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染色顺序及匹配不同的显色系统,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诊断中的最佳染色方法。方法:挑选良性淋巴上皮病(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BLEL)、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各20例,分别进行AE1/AE3、Ki-67、CD20cy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两两组合的双染检测。每个病例依据不同抗体的表达部位(细胞核、细胞质及细胞膜)、不同的抗体染色顺序和显色剂,分别采用3种双染方法检测,即①先Ki-67(DAB显色),再AE1/AE3或CD20cy(AEC显色);②先AE1/AE3或CD20cy(DAB显色),再Ki-67(AEC显色);③先Ki-67(AEC显色),再AE1/AE3或CD20cy(BCIP/NBT显色)。所得结果均与单染相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析染色强度和阳性比率有无差异。结果:所有双染方法中抗体定位均准确,但方法 1中各抗体染色强度(P=0.765)和阳性比率(P>0.05)均无显着差异,而方法 2和方法 3中抗体的阳性比率和染色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中的最佳染色方法为先进行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如Ki-67的染色,配合使用DAB显色剂,后进行阳性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质如AE1/AE3或CD20cy的染色,配合使用AEC显色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谭少辉[5](2019)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018年的宫颈活检组织标本1000份,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P16、P53、P63和Ki-67表达进行检测,最后与正常子宫颈组织标本对比。结果正常鳞状上皮P16、P53、P63结果表现为阴性或弱阳性,与此同时P16和P63阳性表达可见分层,P53阳性表达增加明显。结论在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对P16、P53、P63予以检测,从而对子宫颈癌前病变筛查、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值得研究。(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9期)

薛晓伟,李星奇,王德田[6](2018)在《流式细胞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中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46例淋巴结增生性疾病患者新鲜未固定的淋巴结,多点取材后行FCM检测,剩余组织固定脱水,进行形态学检测。通过FCM检测的抗体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对比,以验证FCM染色在实体组织中的可靠性;进一步对比FCM分析结果和病理形态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比较FCM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经形态学分析,在46例标本中有15例为淋巴结反应增生性疾病,1例为淋巴结结核,5例为转移癌,25例为B系淋巴瘤。其中淋巴瘤的抗体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的抗体一致率为100%,FCM分析结果与形态学诊断结果一致。结论:鉴于目前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仍以形态学诊断为金标准的条件下,FCM对于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的诊断更为快速,是形态学诊断有力的补充。(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8年10期)

赵丽平,闫晓凤[7](2018)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仪假阴性片的技术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临床病理鉴别诊断、评估肿瘤预后、靶向用药初筛以及耐药检测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新的免疫组织化学抗体的研制开发、医院病理科的逐步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已成为日常临床病理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手工操作存在可重复性差、操作人员影响大、工作效率有限等缺点,近年来,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仪标准化高,人为因素少,利于规范操作~([2,3])等优势已经得到医院病理科的认可。尤其是近年来,病(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9期)

王卉,徐贵成,王洋[8](2018)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组织化学(IHC)又称免疫细胞化学(ICC),是通过观察组织或细胞切片中的抗原数量及其分布,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技术~([1])。组织切片可分为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两种切片染色的操作过程大体相同,但石蜡切片需要进行抗原修复。组织标本封固后可长期保存,且可相对完整的保持组织形(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8年14期)

俞娇,施永胜,郭闪闪,陈艳[9](2018)在《胸水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晚期肺腺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胸水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在肺腺癌中的应用。方法收集东阳市中医院2008年6月~2015年12月7年间50例可疑恶性胸水样本,分析其临床病史、涂片、细胞蜡块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等资料。结果 50例可疑恶性胸水患者,增生反应性间皮细胞4例,确诊恶性肿瘤46例,其中肺腺癌27例,其他组织来源及组织类型19例,与细胞学常规涂片相比,细胞蜡块切片镜下可见背景干净,染色对比清晰,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厚薄均匀,且可以寻找组织来源及基因检测。结论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胸水细胞学的诊断准确率及明确组织来源;同时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了平台,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8年19期)

周俊勇[10](2018)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经过一系列的物理以及化学变化的反应,通过荧光素、酶、金属离子等多种显色物质,标记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从而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一种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不仅运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现在已经发展到兽医诊断的相关技术当中。本文通过查找具有一定国际地位、影响力较深的文献进行学习和多种方式进行答疑的方式,围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诊断中的应用的话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本文来源于《今日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4期)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流式细胞术(FCM)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淋巴结肿大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形态学诊断证实,分别为其实施FCM与免疫组织化学检验,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两种诊断方法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FCM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当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秀霞,蒋金芳,梁伟华,任艳,庞丽娟.研究生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现代化.2019

[2].唐世峰.流式细胞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

[3].赵磊贞.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4].顾挺,胡宇华,夏荣辉,田臻,王丽珍.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

[5].谭少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薛晓伟,李星奇,王德田.流式细胞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8

[7].赵丽平,闫晓凤.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仪假阴性片的技术优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

[8].王卉,徐贵成,王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

[9].俞娇,施永胜,郭闪闪,陈艳.胸水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晚期肺腺癌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8

[10].周俊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诊断中的应用[J].今日畜牧兽医.2018

论文知识图

水飞蓟宾诱导裸鼠移植瘤细胞发生凋亡在毛囊周期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比较OA和RA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图3 双层法显示组...3SphK1在糖尿病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对...蛋白在DEN诱发肝癌模型的大鼠肝...

标签:;  ;  ;  ;  ;  ;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论文_刘秀霞,蒋金芳,梁伟华,任艳,庞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