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与摩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摩擦,磨损,界面,点接触,模型,磨耗,丁腈橡胶。
接触与摩擦论文文献综述
马超智,辛涛,高亮,崔旭浩[1](2019)在《基于改进摩擦功模型的轮轨滚动接触磨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功模型常用于轮轨接触磨耗的分析,但无法反映轮轨磨耗程度的差异,亦不能很好考虑材料塑性屈服对接触磨耗造成的影响。结合轮轨接触处的Mises应力分布特征,提出弹、塑性分区磨耗及塑性区摩擦功这一评估指数,实现了对摩擦功模型的改进。基于建立的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分析轮轨塑性区摩擦功与总摩擦功随轮轨屈服强度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塑性区摩擦功能反映材料塑性屈服与摩擦功激扰的共同作用。随着轮轨屈服强度比的提高,接触斑总摩擦功缓慢增大,车轮及钢轨塑性区摩擦功之和变动明显,并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车轮磨耗高于钢轨发生在轮轨屈服强度比小于0.96的范围内;轮轨屈服强度比为1.01~1.02时,系统塑性区摩擦功数值降到最小。(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徐学利,王涛,张世虎,李希,张广利[2](2019)在《接触载荷对CT80连续油管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采油过程中CT80连续油管内置电缆的摩擦磨损性能,模拟该磨损环境,表征了载荷对油管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讨论了油管磨损机制。在试验压力50~200 N间,基于油管失重计算其壁厚减薄量、磨损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金相显微镜对油管磨损表面及截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着载荷增加而升高;载荷低于100 N时,随着载荷增大油管磨损率、失重和壁厚减薄量快速增加,当载荷大于100 N时增长趋势平稳;随着载荷增加,CT80磨损区域的晶粒变形程度升高,导致该区域发生冷变形强化;载荷低于100 N时油管主要发生磨粒磨损;载荷大于100 N时除了磨粒磨损外油管还发生了腐蚀磨损;油管磨损率等参数的变化可能与其冷变形强化有关。(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11期)
黄文强,占旺龙,黄平[3](2019)在《外界压力对粗糙表面摩擦与接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外界压力对粗糙表面摩擦的影响,建立斜面滑块在不同真空度下的模型并进行试验测量在不同真空度下不同摩擦副配伍材料发生初始滑动时的斜面倾角。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外界压力增加,滑块发生初始滑动时的倾角增大,静摩擦力也增大。对于硬度小、重量轻以及接触面积大的摩擦副材料和零部件,其所受外界压力的影响更大。当外界压力从真空度?0.095MPa增加到0 MPa,轴承钢/轴承钢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大11%、轴承钢/聚碳酸酯增大12%,而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增大39%。由于通常情况下物体间的摩擦性能总是会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因此真实摩擦角应在绝对真空环境下进行测量,而在大气中进行的测量都存在误差。同时可用文中方法测量两物体的实际接触面积。试验表明随着载荷增加实际接触面积增加,跟摩擦学的经验理论一致。(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宋红霞,柯燎亮,汪越胜[4](2019)在《基于偶应力理论涂层半平面的二维滑动摩擦接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偶应力理论,研究了平面应变状态下刚性压头与均匀涂层半平面之间的二维滑动摩擦接触问题.该理论通过引入材料特征长度来描述微结构材料的尺寸效应.采用傅里叶积分变换方法将此尺寸依赖的接触问题转化为第二类Cauchy奇异积分方程.然后,通过数值求解该类方程来确定涂层表面法向应力和面内应力的分布.详细讨论了尺度参数、剪切模量比和摩擦系数对表面法向接触应力和面内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偶应力理论得到的接触应力明显偏离基于经典弹性理论预测的结果,而且表现出对材料特征长度的强烈依赖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柴宇峰,曾良才,陈克应[5](2019)在《颗粒脱黏对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模型,利用MATLAB对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颗粒脱黏对接触区域油膜厚度和压力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异质材料内部的最大剪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颗粒脱黏均会增加颗粒分布区域的油膜厚度,其中颗粒上方脱黏的作用最为明显;随着颗粒埋布深度的增加,其脱黏对于膜厚的影响逐渐减小,高弹性模量颗粒脱黏对油膜厚度变化的影响小于低弹性模量颗粒脱黏;颗粒发生脱黏后,油膜压力会在油液移出颗粒分布区域时产生激增,严重影响点接触弹流润滑性能;颗粒脱黏会在颗粒靠近脱黏区域的两侧形成很大的剪应力,从而导致异质材料产生裂纹甚至断裂等进一步失效。(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增辉,谈金祝,刘欣,高小荃,孙举博[6](2019)在《接触力和转速对螺杆泵定子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杆泵转子与定子间的接触力及其转速对螺杆泵定子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本文以采油螺杆泵定子常用材料,即氢化丁腈橡胶(HNBR)弹性体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接触力和转速对螺杆泵定子弹性体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不同接触力和转速下HNBR弹性体材料的摩擦系数,并采用失重法分析试验试样的体积磨耗率;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摩擦磨损试验后试样磨痕微观形貌变化,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分析不同接触力和转速下试样表面分子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接触力和转速对HNBR弹性体材料的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均有重要影响,摩擦系数随接触力的增加而减小,随滑动速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HNBR材料的体积磨损率随接触力和转速的增加均会减小;SEM分析表明,试样的磨痕微观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接触力越大,HNBR材料的粘着磨损越严重,随着转速升高,磨粒磨损加剧;ATR-FTIR结果表明,摩擦会导致橡胶材料大分子链断裂,HNBR表面仲酰胺分子链发生交联反应,接触力和转速的增加均会促进该反应的进行。(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9年09期)
孙宝财,丁雪兴,陈金林,张伟政,严如奇[7](2019)在《干气密封摩擦界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干气密封摩擦界面的摩擦振动规律,用分形参数表征干气密封摩擦界面形貌特性,根据重新建立的微凸体接触变形方式,以及概率理论建立了干气密封摩擦界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通过与相关实验数据和模型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与正确。对影响法向接触刚度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法向接触刚度随分形维数、真实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当接触面积一定时,法向接触刚度随特征尺度、摩擦因数的增大逐渐减小。相比于分形维数、特征尺度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摩擦因数的影响相对较小。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干气密封摩擦振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8期)
柳江,滕杨磊,王政皓,张业,刘双双[8](2019)在《超声电机变摩擦叁向接触模型的输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电机的纯滑动平面接触模型分析结果与行波超声电机定转子接触面表现出的实际输出特性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利用摩擦形变角来阐述定转子在接触面不同性质的摩擦状态,据此分析两者相对运动趋势,并提出一种异于传统纯滑动摩擦状态平面接触模型的变摩擦叁向接触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定转子在接触面的运动、受力及能量损耗状况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获得电机驱动力矩、接触点切向速度以及电机输出效率,计算摩擦界面效率等参数随定转子间距变化的特性曲线,并利用测功机通过实验验证,与传统模型相比,所述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电机的实际工况。(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谢博华,鞠鹏飞,吉利,李红轩,周惠娣[9](2019)在《电接触材料摩擦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接触材料在生活生产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摩擦磨损问题,因此对电接触材料的研究至关重要.文章从摩擦学角度出发,综述了当前几种常见的铜基、银基和金基电接触材料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不同接触载荷、电流和滑动速度等条件下电接触材料的载流摩擦学行为、载流摩擦磨损机制、计算模拟研究以及当前还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发展石墨烯等性能优异的新型电接触材料以及加强对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电接触体系的摩擦磨损行为和失效机制的研究,这将为未来电接触材料摩擦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院院,张晓敏,龙鹏,蒋渝[10](2019)在《考虑接触摩擦与各向异性性能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ACCC)径向耐压性能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在架线压接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压接载荷范围,研究该复合材料的径向力学性能,确保架空导线在电网中的安全稳定运行。使用ANSYS软件以1∶1的比例建立了7. 5 mm的碳纤维复合芯棒的各向异性材料模型与耐张线夹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利用Tsai-Wu失效准则判定复合芯棒失效行为,同时考虑了复合芯棒与外层铝绞线、耐张线夹之间的接触与摩擦行为,对复合芯棒的压接施工过程进行了非线性静力学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压接施工过程中,单模压力如果小于24 MPa,则芯棒易从金具腔中拉脱;如果压力大于28 MPa,则复合芯易被压碎;但是复合芯在金具靠近楔形夹一侧由于应力集中更容易压损,该侧压力应相对较小,在21 MPa~23 MPa为宜。(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接触与摩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采油过程中CT80连续油管内置电缆的摩擦磨损性能,模拟该磨损环境,表征了载荷对油管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讨论了油管磨损机制。在试验压力50~200 N间,基于油管失重计算其壁厚减薄量、磨损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金相显微镜对油管磨损表面及截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着载荷增加而升高;载荷低于100 N时,随着载荷增大油管磨损率、失重和壁厚减薄量快速增加,当载荷大于100 N时增长趋势平稳;随着载荷增加,CT80磨损区域的晶粒变形程度升高,导致该区域发生冷变形强化;载荷低于100 N时油管主要发生磨粒磨损;载荷大于100 N时除了磨粒磨损外油管还发生了腐蚀磨损;油管磨损率等参数的变化可能与其冷变形强化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与摩擦论文参考文献
[1].马超智,辛涛,高亮,崔旭浩.基于改进摩擦功模型的轮轨滚动接触磨耗研究[J].铁道学报.2019
[2].徐学利,王涛,张世虎,李希,张广利.接触载荷对CT80连续油管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9
[3].黄文强,占旺龙,黄平.外界压力对粗糙表面摩擦与接触的影响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9
[4].宋红霞,柯燎亮,汪越胜.基于偶应力理论涂层半平面的二维滑动摩擦接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5].柴宇峰,曾良才,陈克应.颗粒脱黏对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
[6].刘增辉,谈金祝,刘欣,高小荃,孙举博.接触力和转速对螺杆泵定子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研究[J].流体机械.2019
[7].孙宝财,丁雪兴,陈金林,张伟政,严如奇.干气密封摩擦界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J].振动与冲击.2019
[8].柳江,滕杨磊,王政皓,张业,刘双双.超声电机变摩擦叁向接触模型的输出特性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9].谢博华,鞠鹏飞,吉利,李红轩,周惠娣.电接触材料摩擦学研究进展[J].摩擦学学报.2019
[10].朱院院,张晓敏,龙鹏,蒋渝.考虑接触摩擦与各向异性性能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ACCC)径向耐压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