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中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628400
【摘要】地理是人文性学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密贴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充分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当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人文精神,希冀能够扭转传统落后的教学弊端,切实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72-01
引言
人文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共同精神追求,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提炼培育人文精神,决定着民族的影响力与辐射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有效引导与帮助,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同时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通过链接事例,使学生增强地理感性认知
地理属于自然学科,也是初中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地理成绩得到提升,就必须加强事例的有效引入。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连接实际案例,渗透人文精神,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抵触情绪,使学生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构建科学完善的课堂整体结构,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活跃学生探究思维。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有效引导,例如学习《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这节课,教师可以将学校周围的企业与工厂罗列出来,然后鼓励学生分析企业与工厂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进行分类与归档,并且讲述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根源,提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优化的具体措施,从而形成活动探究成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后果上,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播放地震与泥石流等灾害,使学生了解到区域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从而形成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与认知。同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正确分清自然灾害中的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感性认知以及地理科学知识的辨别能力。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体验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凭借教材内容是远远不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夯实理论基础。在人文精神培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确保教育活动是开放的,由于传统教学过程过于封闭,教学内容通常是成熟性知识,具有滞后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地理知识的更新需求。由于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了解接触社会,正确认识地理与社会、自然间的重要关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人文精神。学校也可以开展“垃圾回收”、“光盘行动”、“节约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相关环境保护活动,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也可以在校外结合区域资源进行人文教育,例如悦达集团的创始人胡友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的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精神,也可以举例移民开荒废灶兴垦的清末状元张谦为代表的开拓进取精神。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能够增强自身的感性认知,从而加强地理知识学习兴趣。
三、进行情境教育,优化学生责任意识
国度不同社会制度与主流观念也是有所不同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国与国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穿插我国国家政治以及经济情况,对于国家的土地与交通、气象等众多知识与新政策进行解析,例如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战争问题等等,并且将人文教育资源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营造和睦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氛围,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在社会中应尽应有的义务,承担应有的责任。通过有效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人文精神也有一定的差异,必须保持理解与尊重、宽容的心态,学会运用关爱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上的弱势人群与区域。例如:学习《中东》相关知识点教师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同学们,你们考虑一下,为什么中东地区总是处在战火之中呢?为什么中东地区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热点区域呢?”经过教师这样的提问,学生会感觉十分好奇,便急于寻找答案,经过一番的查阅与讨论后写生得出产生战火的核心问题在于石油与天然气自然资源的争夺上,但是却难以从战略位置提出看法,也无法从全球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去分析问题。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播放中东地区的纪录片或者是采访视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生存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全球化思维,拓展活动视野的同时,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的面对课堂,面对社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观意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循序渐进的,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渗透人文精神,采用科学多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康平.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6(11)223-224.
[2]张智文.论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49-50.
[3]王金奎.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17(17)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