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化论文-董建强,蔡利国

农民职业化论文-董建强,蔡利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职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社会化服务

农民职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董建强,蔡利国[1](2019)在《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职业化——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种地乏人、种田效益低下"的现实,阜宁县农广校积极探索与实践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农民培训调研工作,摸清了全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总结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认真分析了该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设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樊梦瑶,张亮[2](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民职业化培育的变迁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解决好农民问题始终是改革工作的核心。回顾四十年农民职业化培育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大体分为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农民概念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民职业化培育由农民素质教育向新型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我国已进入新时代,要全面促使农民回归到职业属性,未来的职业农民培育将向着制度化、组织化与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双向耦合趋势发展。(本文来源于《成人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张红林[3](2019)在《农民职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如何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让农民获得更大的归属感和经济收益,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该文从国家政策、产业发展和农民职业化培训等不同层面,阐述了农民职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张玉秋,刘雪利,于洋[4](2019)在《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农民职业化培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彰显,总结和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的进一步推进。(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17期)

陈斯[5](2019)在《加速农民职业化“育”“引”并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下乡采访,接触到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农业公司经营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新型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其最大特点就是全身心投入农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高效益,把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导报》期刊2019-07-29)

孔爱群[6](2019)在《加速农民职业化需“育”“引”并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笔者下乡采访,接触到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农业公司经营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新型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其最大特点就是全身心投入农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高效益,把农(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19-07-16)

郭如良,刘子玉,肖嘉琳,翁贞林[7](2019)在《社会资本、政策认知与农民职业化意愿——基于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数据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根据江西省556位"一村一大"农民学员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政策认知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家庭人口留村比例"和"常联系朋友个数"表征的关系资本与政策认知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的职业化意愿有显着正影响,而社会资本中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职业化意愿的影响未能通过显着性检验。为此,政府部门在采取措施引导"一村一大"农民学员成为新型职业化农民时,应重视社会资本和政策认知的影响,以更好地发挥"一村一大"农民学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香[8](2019)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我国城市的扩张,吸引越来越多农村的优质人力资源进入城市,使得原本人才短缺的农村社会更显得凋敝,日益衰落。在这种人才流动的态势下,从长远来看,不免会引起农业工作者的流失,甚至引发农业人才断层的危险。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引导社会人才流向农业,参与到农民的工作中,向农村输入知识人才的“营养液”;以及如何实现农民的稳定发展,提升农民工作的职业荣誉感,这些所涉及的问题对我国推进农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劳动专业化分工促使具有专业技能与素质的人力资源发挥最佳的优势作用,以产生更大的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当前我国农业正在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演进,迈入了新的农业现代化阶段,对于农民的综合要求也显然有所提高,促使农民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契合现代科学的发展理念,使其能够以专业的技能、专注的精力投入到职业工作中。基于此,本文着力于以农民职业化发展为研究主体,农民职业化发展旨在促进农民从传统“身份”定位向现代“职业”定位的转化,使农民成为人们求职工作选择的一种,从而培育出具备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广阔知识、精通经营的新一代职业农民。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工具,围绕着当下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概况,从推进农民职业化发展的视角展开课题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观察调查法、定性分析等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当前农民的综合概况,以从“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的更迭,“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升级为文章主体脉络;同时,根据相关数据和访谈内容,依据人力资本要素分析农民职业化的困境表现;进而探析适合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创新路径,即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从“资源”提升为“资本”;吸纳并引入外来人力资本,对农村人力资本注入新力量。(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高燕语[9](2019)在《农民职业化与外来化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关系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20世纪后期以来应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其中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妥善平衡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和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快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导致农业人口持续转移、乡村人口持续流失、土地向非农利用转变、乡村呈衰落趋势,“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另一方面,农业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型过程中农民生产出现“非粮化”、“掠夺式”趋势,“地怎样种”亦成为各界之问。在居民更多元更优质食物需求的市场趋向,以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农业劳动力在部门中由传统小农向职业农民发展加速、在空间上沿梯度跨区域转移加剧,通过带动农业转型对乡村土地利用产生广泛深远影响。国内农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研究主要着眼宏观和中观尺度,对农户和地块等微观尺度研究尚有欠缺,更少涉及农业人力资本提升、劳动力要素流动造成的农民群体分化对农用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区域本底条件下农民、地块、村庄、区域等多层级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本文从农民职业化与农民外来化两个路径维度研究农民分化及其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机制与作用,探索农户自身特征与农地利用粗放与集约间的复杂性、多样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农民职业化与外来化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具体影响机制,尝试性构建了农民职业化和外来化测度指标体系,选取了农用地重复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等集约利用指标。而后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研获取320份农户有效样本数据,综合测度并统计分析了南京市农民职业化水平、外来化情况、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最后结合从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和坐标测距等途径获取的数据,从农户和区域多层级选取影响因素构建多层线型模型,探索了农民职业化与外来化及各层级因素对南京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得到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依据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从农民素质、专业技能、职业薪酬、经营管理等角度建立南京市农民职业化水平综合测度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等权法计算得到的农民职业化综合得分显示,农民职业化水平分异明显,且在空间上基本呈现“以江宁、溧水两个农业大区交界为中心,向外围依圈层递减”规律;用外来与否、经营年长等指标表征各社区农民外来化情况,得出区域外来农民数量比例可能与区域农业发展、距主要农产品消费市场远近有关,外来农民到当地年份呈明显的“市域中心周边最早、市域边缘最晚”的空间圈层分异规律。(2)农用地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产出效益等集约度指标显示,南京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①农用地重复利用程度在东西方向上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趋势:②农用地雇佣劳动力投资呈现“距离市中心越近,越为密集”的圈层结构规律;③农户对农用地的劳动总时间投入、家庭劳动力投入呈现“距离市中心越远,越为密集”的圈层规律;④农用地农业资本投入密集度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规律;⑤农用地亩均商品化产出效益呈现“市区周边和市域东南边缘低、市域西南边缘高”的趋势。(3)依据职业化得分与外来化指标划分农民类型,得到各类型农民在农用地利用经营上差异明显,外来职业农民表现为“高农资投入、高雇工投入、低家庭投入、低时间成本、高商品化、高效率”特点,本地职业农民表现为“较高农资投入、较高雇工投入、较高家庭投入、较高时间成本、较高商品化”特点,外来传统农民表现为“高复种指数、较低农资投入、较低雇工投入、较低家庭投入、较短劳动时间、较高商品化”特点,本地传统农民表现为“低农资投入、低雇工投入、高家庭投入、长劳动时间、低商品化”特点。(4)多层线型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农民向职业化发展会降低农用地重复利用程度,但与此同时增大雇工资本投入强度和农业资本投入强度,提高农用地亩均商品化产出效益,有助于带动当地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推动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型、提高当地农业收益和经济效益;农民异地租入土地务农会提高当地农用地的雇工资本投入强度,但随着农民在当地种植时间越长、经营程度加深,其对农用地的亩均家庭劳动力投入和农业资本投入将可能有所回落,可见农业劳动力沿梯度跨区域流动同样有助于带动流入地的农业就业。此外,农户的种植结构、经营设施农业面积及比例、家庭人口和经济特征,以及农业政策、地块条件、区位条件和区域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不同程度明显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能获得的政策启示有职业农民综合教育、外来农民激励政策、传统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民“分流”扶持、农用地绿色可持续利用、农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统筹、农业经营条件与环境改善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0)

王雅军,张波[10](2019)在《“农民职业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应在继续降低农村人口占比的同时,优化农村人口结构,确保具有符合农村产业兴旺要求的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人均耕地严重不足和土地资源错配是农村生产结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土地资源和人口规模决定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应以家庭经营为主。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未来农村居民的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力量。农民与土地分离的矛盾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弊端阻碍了职业农民的培育。解决职业农民问题,需要推进以农民职业化为导向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19年05期)

农民职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解决好农民问题始终是改革工作的核心。回顾四十年农民职业化培育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大体分为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农民概念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民职业化培育由农民素质教育向新型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我国已进入新时代,要全面促使农民回归到职业属性,未来的职业农民培育将向着制度化、组织化与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双向耦合趋势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职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1].董建强,蔡利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职业化——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

[2].樊梦瑶,张亮.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民职业化培育的变迁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9

[3].张红林.农民职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农业工程.2019

[4].张玉秋,刘雪利,于洋.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农经.2019

[5].陈斯.加速农民职业化“育”“引”并重[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9

[6].孔爱群.加速农民职业化需“育”“引”并重[N].辽宁日报.2019

[7].郭如良,刘子玉,肖嘉琳,翁贞林.社会资本、政策认知与农民职业化意愿——基于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数据的实证[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

[8].李香.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9].高燕语.农民职业化与外来化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9

[10].王雅军,张波.“农民职业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改革.2019

标签:;  ;  ;  

农民职业化论文-董建强,蔡利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