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改变都叫改革,改革要有明确的方向,有清楚的内涵,不能来来回回地变,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大国改革要有非常简单明确的方向,长久坚持,穿透力才大。
范坚强淡淡地笑了笑,“天气微寒,正宜小饮,我们到必醉亭喝杯酒,好好谈谈吧。”一杭狐疑地看着他,终于将手上那本《圣经》放在胸前抚摸了一下,轻轻放在陈列架上,整了整衣服。出门时,一杭用力地眨了眨眼睛,深情地回眸了一眼。他要走了,可能是永远离开。他心说。
改革是全球潮流,现在很多国家都举改革的旗帜。但是不同国家的改革很不一样,其中大国改革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大国层次多、发展不平衡,形成改革共识很不容易,贯彻改革决定也更困难。但是另外一面,大国改革一旦得到落实,改革红利极为可观。研究大国改革,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形成共识,并让改革真正落地。这中间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穿透力。好不容易形成改革共识,也做出了改革决策,但能不能穿透上上下下多个层次?
中高职衔接涉及两个办学主体,二者在办学层次、办学历史、院校文化与特色、专业资源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促进中职、高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保证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适切性,高职院校应联合中职、企业的资源,牵头搭建起开放性的平台。这种平台既包括实体平台,如产学研平台、经验交流平台,也包括虚拟的网络教育平台,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研平台、精品课程资源库等。通过开放平台,中高职与企业之间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发布与交换,提高三方合作的效率。同时实现师资和专业优势互补,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用工信息。
这是一个挑战。
大国所以叫大国,就是从顶层到底层要经过千山万水。大国底层的改革经验以及底层的努力奋斗,要进入顶层设计,千山万水还要加上万水千山。能不能实现双向穿透,是我们回顾、观察中国改革形势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穿透力如何,对大国改革具有决定意义。
拿我比较熟悉的土地制度改革而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批准的改革方案,架构本来很清晰:不碰“三条底线”(公有制性质不能改变、耕地红线不能破、农民权益不能受损),鼓励地方更多探索、实践和创造,目标则是市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但经过各色解读,似乎“底线”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只能圈里踏步,不得越雷池一步,什么地方探索、市场目标,通通不见了。那就很难完成改革。出路是减少解读,尤其不要让部门利益、既得利益、过时观念,利用解读之机,把原本正确、清楚、明白的决定,变成一套混杂含糊的信息谜团。大国改革的信息谜团好比雾霾,妨碍穿透。
第一,改革目标要清晰而简单
小时候,母亲总骂我像块木头,因为我从小不太会说话。她教训我的时候,我总是以一副恶狠狠的表情和她对立,而我的哥哥和妹妹,都是能言善辩的。
目标清晰、简单,穿透力才会强。以经济领域为例,目标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总纲,带动方方面面,包括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就是民主与法治,特别是把公权力关进制度化约束的笼子,形成国家的法治轨道,以动员更多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市场、民主、法治,这几个目标足够简单,不能复杂化,越说越多。中国文化能流传下来的东西其实都非常简单,因为是大国,太复杂的东西难有穿透力。世界上有的民族,思维很复杂,复杂也有复杂的美,但复杂的东西放到中国这样的大国来,很难穿透,从上层到底层,太复杂的东西传着传着就可能变样,难以真正落地。
决定正确、简明,但落实做的时候会碰到各种实际情况,到底怎么贯彻才落得了地,还要解决什么新问题?这是增强改革穿透力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我的研究和观察,这方面是最薄弱的。中央《决定》来来回回讲了很多次,底层有哪些行动发生了?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吗?哪些可以获得普遍应用的经验?哪些有缺陷?哪些有误差?
第二,对改革决定和改革目标的各式解读,能减则减,能少则少
综上所述,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应加强护理方面的工作,减慢其身体机能下降的速度,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长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与风险护理联合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对心血管患者及医护人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这是一个好案例。这个案例如果能传递到上层建筑里去,那么反行政垄断也好,增强市场竞争也好,按统一游戏规则来分配利益也好,都会得到实质性推动。都说中国优秀法官不多,优秀律师不多,有现代法治观念的人口数量更不多,但不多归不多,毕竟还是有的,有时候一个反例就有极大的穿透力,抓住这样的实例发动全社会讨论,会增强改革穿透力。
那么,如何增强中国改革的穿透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或许有助于增强中国改革的穿透力。
因为改革决定是行动纲领,不是一套复杂理论或“说辞”。尤其不需要层层多部门“解读”,本来就不难读,让人们直接读中央《决定》原文,读了就行动。特别不需要复杂化的“解读”,一句变五句,五句变五十句,补丁摞补丁,不知所云,让人无所适从,最后啥事也干不成。有些“解读”与《决定》南辕北辙,以哪个为准?还是要以《决定》为准吧。
第三,多交流改革的实践经验
目标正确,又足够简单、足够清楚,剩下的就是坚持。简单明了的改革目标坚持下去,穿透力才强。不是所有改变都叫改革,改革要有明确的方向,有清楚的内涵,不能来来回回地变,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大国改革要有非常简单明确的方向,长久坚持,穿透力才大。
其实在底层,有很多往市场方向走的行动,有很多扩大民主法治的行为。1999年互联网刚起之时,出现了网络语音通话。当时主管部门认为民间搞的网络通信违背了有关通信法规,结果创新者被没收财产还一度失去自由。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该案时,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于法无据,要求发回重审。这个案件的含义是,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可以也应该给创新行为留下空间。
2018年11月18日,珀莱雅推出全球首发新品“充电安瓶”——海洋安瓶光速新生精华液。基于对市场前景的考虑,得益于中国成熟的电商渠道以及年轻群体长久不衰的网购热情,安瓶成功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化流行”的突破,成为“现象级IP”。据阿里数据统计,2017年,天猫国际安瓶精华的销售额相较2016年增长了27倍。然而,不同于其他护肤品被主流大牌牢牢掌控,安瓶在市场上表现出小众品牌与国际大牌并驾齐驱的情形。截至2018年8月底,天猫销量TOP5的安瓶产品中,国产品牌占据了4个席位。同时,根据百度指数搜索显示,消费者对安瓶的关注热度一直持续不减。这些,似乎意味着在安瓶领域,本土化妆品企业仍大有可为。
第四,在关键区位形成新体制
现在一般认为我国的产品市场发展得好一点,要素市场发展得弱一点。但是究竟什么才是要素市场?譬如土地市场,并不是每一个村庄都要成为土地交易的场所,因为要素交易及其价格发现,需要在区位上相对集中。新闻里常听到“全球油价”这个词,什么是全球油价,那是在全球决定的吗?不是,其实只是在很小一个区位,即高端石油市场上决定的。要增强中国改革的穿透力,就要抓关键区位即高端市场,因为只要新体制在这些区位站得住、运行得起来,原体制就可以被突破,就会产生很大的放射力和辐射力。
上海自贸区扩大到天津和深圳,当然表现了穿透力。不过似乎还不够有力。为什么上海的金融改革要放到港口仓库区去?放在陆家嘴辐射力不是更大吗?后来加了一句,把自贸区政策部分扩大到浦东新区,希望有关金融服务的政策,不仅仅在贸易港口的仓库区起作用,而要主动扩大到浦东中心城区,并对整个长江流域、南方、全国乃至亚太地区,产生更大的辐射力,这是增强改革穿透力的重要一着。
第五,去掉一些硬障碍
现在强调依法行政,是依现行法律法规行政。但是现行法律法规,有部分内容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冲突。要往市场经济方向走,建设法治国家,不能不触动以往制定的部分法律法规。这里就难免发生摩擦,这是和20世纪80年代早期改革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当下的改革要与修法改法并进。最好有一个修法改法的目录单和时间表,如果现存法律法规完全不改,改革就无法推进。
(摘自《突围集》)
司法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定之后,虽然尚未大功告成,但它至少向我们展现了我国未来司法制度的基本轮廓。司法责任制重塑了法院的内部运行模式,必将冲破审判活动“行政化”的魔咒;人员分类管理确立了法官职业化标准和管理模式,就像改造了中国司法的“基因”;司法机关人财物省级统管直击长期受人诟病的“司法地方化”问题,奠定了法治(司法)统一的基础;司法职业保障制度的落实则成为审判公正与独立的保护神。的确,要确立这样的主体框架,难度大,责任重,影响深,也最为迫切。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蒋惠岭
标签:穿透力论文; 大国论文; 中国论文; 市场论文; 目标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国家理论论文; 《领导文萃》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