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敏感突变株论文_罗兰迪,关艳龙,柯学,胡向阳,孔祥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盐敏感突变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谷氨酸,拟南芥,敏感,突变,基因,水稻,丙氨酸。

盐敏感突变株论文文献综述

罗兰迪,关艳龙,柯学,胡向阳,孔祥翔[1](2018)在《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EMS85的快速基因定位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碱化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野生型种子Col-0进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筛选到1株盐敏感突变体EMS85.通过杂交和后代性状分离比确定该突变体的不耐盐性是受隐性单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通过对拟南芥5条染色体上的SSLP标记的筛选,挑选了24对均匀分布于染色体上的SSLP标记作为基因初定位,同时设计了一系列精细定位分子标记,通过粗定位和精细定位发现,该基因位于拟南芥第5条染色体下臂的分子标记LUGSSLP847和5-13.58之间,进而测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是SOS2基因的等位突变体,突变位点为该基因1 521~1 522 bp处两碱基的缺失,造成移码突变,使SOS2基因功能丧失.本实验室建立的图位克隆体系加快了克隆基因的进程,对EMS85突变体的定位只在短短半年时间就已完成,为其他突变体的快速确定候选基因,加速基因分离进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桂勇利,梁静波,张成林,马雷,谢希贤[2](2015)在《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发酵过程中丙氨酸浓度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丙氨酸是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副产物之一,对谷氨酸产量及转化率有显着影响,因此及时准确监测丙氨酸浓度变化对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有重要意义。为实现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丙氨酸浓度的快速检测,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的方法,通过不同光谱预处理和波长范围,建立并优化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过程中丙氨酸浓度预测模型。优化后的模型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决定系数和剩余预测偏差分别为0.21 g/L、0.97和5.55。以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作为外部检验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经分析其决定系数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7和5.83%,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本文所建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快速地对发酵过程中丙氨酸进行预测,可为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过程的实时控制及其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08期)

周敬伟[3](2015)在《水稻盐敏感突变基因rss2的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盐害是限制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水稻对盐胁迫较为敏感,特别是在幼苗期和生殖期。为了阐明水稻耐盐的遗传机制,遗传学家已经定位了许多与水稻耐盐性相关的QTL,但是其中大多数QTL的表型贡献率较低,目前仅有少数耐盐性相关QTL被克隆。筛选耐盐或盐敏感水稻突变体,定位克隆耐盐相关基因已经成为挖掘水稻耐盐新基因的有效策略。本研究从EMS诱变的水稻日本晴(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突变体库中筛选鉴定到1份盐敏感突变体,命名为rss2(rice salt sensitive 2)。我们对该突变体的耐盐生理特性和遗传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QTL定位和图位克隆手段将该突变基因分离,并对基因表达特性和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解析。在水培条件下,用120 mM NaCl对野生型日本晴和rss2突变体进行盐处理。结果显示:在盐胁迫下,幼苗期的rss2突变体耐盐性显着降低,表现出快速和严重的萎蔫症状,复水后的死亡率显着高于野生型。生理分析结果显示:同日本晴相比,rss2突变体地上部Na~+含量显着升高约62%,且Na~+含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叶片上;而两者植株水平上K~+含量没有显着差异。在土培条件下,用120 mM NaCl溶液浇灌处于叁个不同生长时期(20 d、40 d和抽穗期)的日本晴和rss2突变体,结果表明rss2突变体在这叁个生长时期都比野生型感盐。用不同盐组分(NaCl、Na_2SO_4、NaNO_3、Na~+、Cl-、KCl、K_2SO_4、KNO_3)处理幼苗,结果显示rss2突变体不仅对Na~+敏感,对K~+和Cl-也敏感。用山梨醇、甘露醇和PEG6000对日本晴和rss2突变体进行渗透胁迫,结果表明两者没有显着差异。综上,盐胁迫下,rss2突变体盐敏感性可能主要是由地上部Na~+过量积累即离子毒害导致的。遗传分析表明:盐胁迫下,rss2/日本晴F1地上部Na~+含量与日本晴相同,rss2/日本晴F2群体中低Na~+含量单株数与高Na~+含量单株数的比例符合3:1分离。由此推断,rss2突变体地上部Na~+含量过高是由单个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的。为定位该基因,我们利用rss2/窄叶青8号(ZYQ8)F2群体构建了饱和分子连锁图谱,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分析,在第1和6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一个控制地上部Na~+含量的QTL(qSNC-1和qSNC-6,这两个QTL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4.5%和53.3%,提高Na~+含量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rss2。为了确定哪个QTL是本研究要寻找的突变基因位点,我们利用日本晴/ZYQ8 F2群体构建了第1和6染色体的分子连锁图谱,并对地上部Na~+含量进行了QTL分析,结果在第1染色体上与qSNC-1相同位置处检测到一个QTL,而在第6染色体上未检测到相关QTL,这表明qSNC-6是RSS2基因的候选位点。通过扩大作图群体和开发新的分子标记,利用极端隐性个体法对qSNC-6进行了精细定位,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InDel标记IM21980和IM22006之间约26.6 kb的染色体区间。克隆日本晴和rss2突变体中该区段DNA序列,测序比对发现一个G→A的点突变,该突变碱基位于一个ABC转运蛋白基因(Os06g0554800)的外显子上,导致一个甘氨酸到天冬氨酸的突变。Os06g0554800(LOC-Os06g36090)属于ABC家族的ABCG亚家族(PDR亚家族),统一命名是OsPDR12。该基因有叁种转录本,其ORF分别为3501 bp(RSS2.1)、3504 bp(RSS2.2)和4503 bp(RSS2.3)。OsPDR12(RSS2)的碱基突变位点位于叁种转录本的共有区域内。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RSS2转运蛋白突变位点位于PDR亚家族保守结构域内,且突变后使跨膜区转变为非跨膜区。通过对OsPDR12的tos17插入突变体ospdr12耐盐性研究发现:盐胁迫下ospdr12突变体也具有盐害症状。通过RSS2叁种转录本互补实验证明只有转入RSS2.3后,rss2突变体耐盐表型和地上部Na~+含量才能恢复到野生型日本晴水平;而过表达植物没有显现出更耐盐的性状。综上,盐胁迫下,rss2突变体地上部Na~+含量过高是由OsPDR12基因突变导致的,且只有RSS2.3才参与耐盐的调控。因此,本研究重点对RSS2.3的表达特性和基因功能进行了分析。35S::RSS2.3::GFP融合基因在水稻和洋葱中的表达实验表明:RSS2.3在细胞质膜上特异性地表达。RSS2.3-GFP融合基因在蛙卵中表达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RT-PCR和及SS2.3启动子-GUS染色结果显示:幼苗期时,日本晴中的RSS2.3在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叶片中表达量较高;在地上部及地下部,RSS2.3表达均不受盐诱导;RSS2.3特异性地在维管束韧皮部中表达。分别测定了盐胁迫下日本晴和rss2突变体韧皮部液和木质部液中Na~+含量,结果表明:二者韧皮部液中的Na~+含量没有显着差异,而rss2突变体木质部液的Na~+含量极显着地高于日本晴。由此可见,盐胁迫下rss2突变体地上部Na~+过高可能主要是由于rss2突变体通过木质部向地上部转运Na~+增多引起的,过量的Na~+集中在叶片中,产生离子毒害,从而导致rss2突变体的感盐表型。RSS2.3在酵母(Na~+敏感突变酵母菌株G19、K~+吸收缺陷性酵母菌株CY162和GEF1缺失酵母菌株gef1)中的功能分析和利用双电极电压钳分别记录RSS2.3在Na~+、K~+和Cl-浴液中的电流,实验结果未发现RSS2.3具有转运Na~+、K~+和Cl-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分离到一个新的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PDR12,该基因最长转录本RSS2.3定位于细胞质膜,主要在韧皮部中表达,可能通过控制地上部Na~+含量来调控水稻的耐盐性,本研究为深入探析该基因OsPDR12参与水稻耐盐性调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和晨霞[4](2014)在《一组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的图位克隆及表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境胁迫是农业生产重要的限制因子,高盐、干旱、低温、高温等非生物逆境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生长过程中,可通过调控一系列与非生物胁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开花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因此,对其基因及基因功能的鉴定可为研究农业作物中参与逆境胁迫应答的基因提供系统快速的方法。已知,乙烯应答因子3(ERF3)能够编码转录因子ERF/AP2家族中的ERF亚族的B-1。一般植株中,ERF3启动子受到转录抑制因子的抑制,其表达水平很低,ERF3受到高盐、ABA等非生物胁迫的诱导后其表达量会上升。为研究植物中重要的逆境调节元件,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以拟南芥为材料创建了带有ERF3启动子以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的转基因植物sy24,然后用EMS对sy24进行诱变获得了一组突变体。利用高灵敏的CCD荧光成像系统筛选出经NaCl处理后荧光亮度变亮的突变体植株。本实验中经实验验证最终筛选出了3个荧光亮度很高的突变体,分别是P13H09、sy29、sy30,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组突变体均是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分析这3个突变体的荧光表型显示,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对NaCl、ABA、 KCl、Sorbitol处理均变的更敏感,而对高温处理均不敏感。生长表型分析显示:①在高盐处理下,sy30种子的萌发受到抑制,P13H09和sy29的萌发则没受到高盐的影响,而3个突变体根的生长均受到NaCl的抑制;②ABA处理下,sy30种子的萌发受到抑制,对P13H09和sy29萌发则没有影响;ABA对sy30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sy29反而对ABA不敏感;③sy30对高pH处理较敏感;④3个突变体均不受高温影响。运用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的方法对这组突变体进行了定位。最终通过实验得出:P13H09突变基因在4号染色体的CER450392与CER448513之间,遗传距离为0.23M,经RNA-sseq测序分析发现该区间内的基因At4gxxxxx从ATG开始的第263位碱基发生G→A的突变,编码的氨基酸由Gly变为了Asp;sy29突变基因在4号染色体的CIW7与CER450334之间,遗传距离为0.24M,测序分析证明该区间内的基因AT4gxxxxx的UTR区102位碱基发生了G→A的突变;sy30突变基因在5号染色体的CER457578与CER457835之间,遗传距离为0.19M,测序分析证明该区间内的基因At5gxxxxx从ATG开始后的第1021位碱基发生了C→T的突变,编码的氨基酸由Gln变为了终止密码子。由此说明拟南芥中这3个基因在植物抗逆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图位克隆在拟南芥中应用的可行的方法。同时,对拟南芥抗盐基因的研究,可为更广范围确定植物特异性基因及更全面的了解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毛节景,赵晨晨,黄福灯,潘刚,程方民[5](2014)在《水稻叶片早衰及盐敏感突变体osles的生理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变体osles(Oryza sativa leaf early-senescence and salt-sensitive)是利用60Co辐射诱变籼稻品种自选1号后筛选获得的,该突变体从分蘖期开始叶片就出现早衰,主要表现为叶尖和叶边缘变黄,伴有红褐色斑点。此外,盐胁迫下,不仅突变体叶片卷曲枯萎,而且植株高度和生物量显着降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除倒一叶外,倒二和倒叁叶在分蘖期的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降低,而POD活性则在倒一、倒二和倒叁叶中依次显着升高;突变体3片叶片的MDA含量均高于野生型15%左右。除倒一叶外,突变体的SOD活性均显着高于野生型。此外,突变体和野生型3片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依次下降,但突变体的倒一和倒二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而倒叁叶则相反;遗传分析表明,osles突变性状受一隐性基因控制,借助图位克隆技术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精细定位于第6染色体长臂的IN6-005769-11/12和RM20547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210 kb,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并揭示叶片的早衰分子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琳,郭立忠,卢伟东[6](2013)在《Halomonas sp. TTW4盐敏感突变株的筛选与耐盐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TTW4是本实验室自内蒙古盐湖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中度嗜盐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属于Halomonas属。通过紫外诱变获得该菌株具有利福平抗性的突变株UV-1。利用叁亲本杂交得到UV-1的8株盐敏感突变株。碘结晶法测定UV-1和突变株胞内甜菜碱含量,UV-1胞内甜菜碱最多可达190μg/mg,盐敏感突变株胞内甜菜碱含量有明显降低,一般在150μg/mg以下,最低的只有110μg/mg。以其中一株盐敏感突变株S3为实验材料,反向PCR扩增转座子Tn5插入位点侧翼序列,BLAST分析表明插入位点为色氨酸合酶α亚基基因,推测该基因与耐盐功能相关。(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常立群,岳雷,梁晓丽,徐庆阳[7](2013)在《甜菜碱对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发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甜菜碱添加对温敏菌发酵谷氨酸产酸的影响。以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CN1021为供试菌株,采用10L发酵罐发酵培养。结果表明,在发酵6h添加1.5g/L甜菜碱发酵产酸达172.9g/L,谷氨酸产量比未添加甜菜碱的对照样提高了10.9g/L。(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3年02期)

刘航,杨晓燕,侯相民,田永强[8](2012)在《猪O型口蹄疫病毒温度敏感突变株部分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O型FMD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并对猪O型FMDV的强弱毒株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O型口蹄疫病毒温度敏感株L、P1、P2、P3(3C、3D)区目的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603、2 208、1 464、639、1 410 bp,与预期相符。各区序列拼接后与野生型猪O型FMDV序列比对,两者同源性为88%。(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3期)

梁静波,郭轩,张大龙,徐庆阳,谢希贤[9](2012)在《响应面法优化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生产L-谷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产生谷氨酸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谷氨酸产量的叁个主要因素:糖蜜,玉米浆和MgSO4。在此基础上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得到最佳浓度:糖蜜30.59ml/L,玉米浆33.82ml/L,MgSO42.99g/L,谷氨酸产量理论最大值达87.68g/L。经模型验证,预测值与验证试验平均值接近,在优化条件下谷氨酸产量提高了21.5%。(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2年02期)

侯蕾[10](2011)在《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及蛋白酶体β5亚基与植物抗氧化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土壤盐渍化是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土壤中高浓度的Na~+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植物造成很大的伤害,导致世界作物的大量减产。因此,分析植物对于盐胁迫的反应,寻找耐盐相关基因,研究其反应机制,不仅对于揭示植物耐逆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耐盐作物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近年来,一些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盐敏感突变体的获得对盐胁迫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克隆做出很大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盐胁迫应答机制和信号转导通路。比如SOS途径突变体。在拟南芥中,SOS1-SOS5所组成的SOS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业已得到阐明,研究表明SOS信号通路在调控离子均衡和植物耐盐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拟南芥(生态型为Wassilewskija,Ws)T-DNA插入的功能获得型突变体库中,用75 mM NaCl的筛选压力分离筛选到了一个突变体dds1 (developmental defects and saltsensitive 1 )。遗传分析表明,dds1是一个细胞核遗传的、单基因突变的隐性位点。用质粒拯救的方法获得了2个T-DNA插入位点,但是PCR检测及卡纳霉素抗性检测证明两个T-DNA插入位点与表型均不相关。利用图位克隆结合重测序的方法,DDS1被定位在第2号染色体末端的分子标记M183(62号染色体18361670 bp)和M188(72号染色体18878730bp)附近。本文对DDS1影响盐敏感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DDS1突变造成了植株形态和发育特性方面的许多变异。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突变体的主根明显比野生型短,侧根数目减少,叶片形状较小。进一步鉴定发现此突变体在种子萌发阶段和幼苗生长阶段均对150 mM NaCl的处理比野生型更为敏感,种子萌发率低,根生长停止。另外ABA、甘露醇、H_2O_2、MV等胁迫处理均加剧这种生长缺陷的表型。相比于sos1突变体对于较低浓度的NaCl (50 mM)和LiCl (20 mM)的处理更为敏感,dds1突变体在20 mM LiCl处理下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而且能耐受稍高的NaCl(150 mM)处理。对sos1 dds1双突变体的研究发现其对盐胁迫的敏感程度和sos1一样,均表现强烈的盐敏感。认为在盐胁迫应答途径中,SOS1和DDS1二者不在同一途径,仅仅是sos1的盐敏感表型掩盖了dds1的盐敏感表型。通过对突变体和野生型第3片真叶叶片大小和下表皮细胞大小的对比,发现突变体叶片面积比野生型小,但是细胞大小却比野生型大,因此,dds1细胞的增大可能与细胞分裂缺陷有关。分别用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KT处理盐胁迫下和非盐胁迫下的幼苗。发现较低浓度IAA处理下野生型根伸长受抑制,而对dds1的影响则不明显。但是更高浓度的IAA处理则突变体和野生型根的生长都受到抑制。较低浓度IAA处理同时给予150mM NaCl盐处理的情况下,dds1仍然表现盐胁迫敏感。而KT的处理对根的伸长影响未发现明显区别。突变体侧根数目的减少可能与生长素信号途径缺陷或者中柱鞘细胞分化及分裂活性有关。IAA对dds1的影响机制仍待探讨。依据上述结果,可以推测DDS1处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网络。更直接的证据还有赖于DDS1基因的克隆和进一步的生理分析。第二章蛋白酶体5亚基与植物抗氧化性的相关性研究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氧化胁迫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ROS(Reactive OxygenSpecies)的产生和积累以及清除能力的失衡会打乱胞内氧化还原的平衡状态,从而损伤蛋白质、DNA、脂质等生物大分子,进而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对植物产生伤害。泛素—26S蛋白酶体(proteasome)通过选择性的降解损伤和错折迭的蛋白、没有功能的蛋白,来维持细胞内大分子的动态平衡。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广泛地调节着生物的各种生长发育过程,如激素应答、光形态建成、花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等。20S蛋白酶体是26S蛋白酶体的核心部分。20S蛋白酶体能不依赖ATP供能和泛素标记来降解氧化胁迫受损蛋白,从而行使抗氧化胁迫的功能。所有的20S蛋白酶体都是由四层环状亚基组成,外面的两环各由七个α亚基组成,内侧两环各由七个亚基组成,其中的1、2、和5亚基具有水解蛋白酶活性,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底物。在人类WI38/T和HL60细胞中稳定的过量表达蛋白酶体5亚基,能够提高其它亚基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且促进蛋白酶体的组装效率,并提高了蛋白酶体的酶活性,从而增强了细胞的耐氧化性。但是蛋白酶体5亚基在植物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将AtPBE基因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对研究植物细胞抗氧化胁迫能力及运用基因工程手段有效地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可能会具有重要意义。拟南芥蛋白酶体5亚基由两个基因编码(AtPBE1和AtPBE2),本实验共设计了4个载体即AtPBE1和AtPBE2的过量表达载体和GFP融合表达载体。通过RT-PCR的方法克隆到AtPBE1和AtPBE2两个同源基因,并将其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中,导入农杆菌后,进行植物遗传转化,实现其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用除草剂筛选转基因株系,并获得T_3代纯合转基因植株。另外从ABRC库订购了两个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并筛选到基因敲除的纯合株系pbe1和pbe2。对拟南芥蛋白酶体5亚基的过量表达株系和基因敲除株系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的验证及生理指标的检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过量表达植株进行PCR扩增,得到了大约1 kb的特异条带,表明AtPBE已整合至拟南芥基因组中。RT-PCR和Realtime-PCR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AtPBE的表达量均升高。进一步说明AtPBE基因整合到拟南芥的基因组后已正常转录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证明基因敲除株系pbe1、pbe2中检测不到AtPBE基因的表达。2)用Realtime-PCR的方法对蛋白酶体5亚基的过量表达株系和基因敲除株系pbe1、pbe2中蛋白酶体其他亚基的表达水平做了相对定量检测。发现过表株系中,PBA、RPN10和RPN12的表达均有所升高;而PAG的表达量有所降低。基因敲除株系中PBA的表达也有所升高,而PAG的表达量有所降低。PBF1和PAC1的表达量在各种株系中则没有显着区别。3)用NaCl、甲基紫精和H_2O_2对各株系的胁迫处理结果表明,无论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还是成苗生长阶段,过量表达株系和突变体的抗氧化胁迫表型都与野生型没有显着区别。4)AtPBE::GFP融合蛋白表达分析显示,融合蛋白主要在细胞核内表达,细胞质中也有少量表达。本文主要创新点:1)筛选到一株不同于sos1表型的盐敏感突变体,并对引起该突变体表型变异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2)通过对遗传背景基因型为Ws的dds1进行重测序,开发并鉴定了部分适用于Col-0和Ws生态型的分子标记。3)证明了拟南芥蛋白酶体5亚基的过量表达没有显着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5-20)

盐敏感突变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丙氨酸是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副产物之一,对谷氨酸产量及转化率有显着影响,因此及时准确监测丙氨酸浓度变化对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有重要意义。为实现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丙氨酸浓度的快速检测,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的方法,通过不同光谱预处理和波长范围,建立并优化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过程中丙氨酸浓度预测模型。优化后的模型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决定系数和剩余预测偏差分别为0.21 g/L、0.97和5.55。以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作为外部检验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经分析其决定系数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7和5.83%,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本文所建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快速地对发酵过程中丙氨酸进行预测,可为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过程的实时控制及其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敏感突变株论文参考文献

[1].罗兰迪,关艳龙,柯学,胡向阳,孔祥翔.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EMS85的快速基因定位与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桂勇利,梁静波,张成林,马雷,谢希贤.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发酵过程中丙氨酸浓度近红外模型的建立[J].现代食品科技.2015

[3].周敬伟.水稻盐敏感突变基因rss2的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

[4].和晨霞.一组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的图位克隆及表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毛节景,赵晨晨,黄福灯,潘刚,程方民.水稻叶片早衰及盐敏感突变体osles的生理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J].作物学报.2014

[6].张琳,郭立忠,卢伟东.Halomonassp.TTW4盐敏感突变株的筛选与耐盐基因克隆[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常立群,岳雷,梁晓丽,徐庆阳.甜菜碱对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发酵的影响[J].发酵科技通讯.2013

[8].刘航,杨晓燕,侯相民,田永强.猪O型口蹄疫病毒温度敏感突变株部分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

[9].梁静波,郭轩,张大龙,徐庆阳,谢希贤.响应面法优化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生产L-谷氨酸[J].发酵科技通讯.2012

[10].侯蕾.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及蛋白酶体β5亚基与植物抗氧化性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盐敏感突变株的筛选一2042BM及其盐敏感突变株基因组...一3RT19和盐敏感突变株在不同浓度...一7TR19和盐敏感突变株在不同浓度...一4RT19和盐敏感突变株在不同浓度...一1RT19和盐敏感突变株Rl补1的Ec...

标签:;  ;  ;  ;  ;  ;  ;  

盐敏感突变株论文_罗兰迪,关艳龙,柯学,胡向阳,孔祥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