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同校论文-任小燕

男女同校论文-任小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男女同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男女同校,公立大学,南高师,北京大学

男女同校论文文献综述

任小燕[1](2019)在《近代公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动议、实践与影响——以1920年南高师、北大招收首批女生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开我国近代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尽管两校从动议、决策到实践均有着不同的政策建构,但都遭遇了来自教育界、政府、家族关于女子社会性别、教育性别等认知上的巨大阻力。两校首批女生的学历、专业定位与职业选择,使得这场"破冰之旅"日益呈现出女子中学、女子师范与公立大学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学科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由来已久的教育差异,以及制度衔接的矛盾与困境,从而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并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1922年新学制的进程、全国大学乃至中学男女同校的普及,以及女子教育的现代转向。(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隋亚峰[2](2018)在《大学男女同校之女学生研究(1920-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对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代的大学教育更是人才培养、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作为教育的主体——人,自然在教育的各项环节中不可缺失,这本无关性别。可是在历史上,东西方的女子教育均存在相当程度的缺失,男女成为同学一度难以实现,其原因是多样的。在近代中国,大学男女同校的实现又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从无到有,从男女分校到男女同校,与当时的国家政局、世界潮流密不可分。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中国教育逐渐近代化的重要体现。青年学生易于接受新思想、打破旧传统,在近代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女学生的加入更是壮大了这一队伍。他们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新思想来改造旧的社会,肩负起时代使命。本文以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时人报刊文章、回忆录及口述资料等为依据,以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为研究对象。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集中论述中国的大学男女同校如何实现,如何引发争论;同校之后的大学生活发生的改变以及存在的问题:男女同校对于学生个体的社会交往,婚姻态度,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女学生走出家门,走进学校,毕业之后选择从事社会职业;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作为社会的新兴力量,对国家、社会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晶[3](2017)在《男女同校制度下的沪江大学女子音乐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沪江大学由美国浸会创办于1909年,选址于上海黄浦江畔。1920年,沪江大学招收四名女生。由此,沪江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将男女同校作为学校制度的基督教大学。开女禁后的沪江大学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成立了音乐系与音乐师范科,这使女子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权利,并为女学生们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推动基督教女子音乐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文将分别从课程设置、师资情况、学生情况等方面来阐释沪江大学的女子音乐教育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7年04期)

李子江,颜萍[4](2016)在《美国大学男女同校教育的历程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大学男女同校教育是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深刻变革。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学基本完成了男女同校教育,从有限招收女生到平等接纳女生。大学争夺生源的需要、大学相关利益团体的推动及社会对平等机会的倡导,是其转变的主因。实施男女同校教育后,大学逐步废除了限制招收女生的"配额制"政策,大学课程和专业趋于多样化,校园社团组织更具包容性。(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刘宏哲,杨霞[5](2015)在《1920年代的清华男女同校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在全国要求男女同校的呼声下,清华学校出现了一场男女同校运动。社会各界开明人士和进步学生纷纷向清华学校当局请愿招收女生,围绕清华是否应该并可能招收女生的问题,争执双方以《清华周刊》为主要阵地进行了持续近九年的争论,最后以清华开放女禁圆满结束。清华男女同校的实现与其他学校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其艰难程度非一般学校可比,但社会潮流无法阻挡,顽固势力终究抵不过进步力量,这也是清华学校最终实现男女同校的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周宁[6](2015)在《社交公开、男女同校与师生恋:1924年北京大学教授杨栋林情书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1924年5月,北京大学"校花"韩权华在《晨报副刊》控诉北京大学教授杨栋林诱惑女生,道德败坏,对男女共同教育产生恶劣影响。此事迅速在公众之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引发媒体持续关注。如何看待杨栋林向女生冒昧写情书的行为?又如何看待此事对男女同校产生的影响?众声喧哗的背后,其实展现了公众在社交公开、自由恋爱等问题上的不同理解和性别立场。在当时的校园环境下,社交公开与自由恋爱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礼教的思维方式与评价标准仍然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5年03期)

唐曾磊[7](2014)在《莫把男女同校割裂成男校女校——如何轻松破解早恋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很多学校担心孩子的早恋问题,对男女生的交往进行了过多的限制。陕西省乾县某中学曾出台有"教室、走廊等地点无其他人在场时,男女生不能进行一对一交谈,违者视为非正常交往"等条款的校规,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严校规"。江苏省新沂市某中学也曾发布倡议书,禁止男女生校园内结对散步、同打一把雨伞,禁止参加异性的生日宴会或其他聚会等,引起热议。在校内不让男女生同桌、组织活(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基教版)》期刊2014年06期)

谢德新,谢长法[8](2013)在《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始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男女同校是我国学校教育由单一性别向两性共学的重大转变。虽然它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议题之一已经引起教育史和妇女史研究的足够关注,但关于其中的大学男女同校之始,却众说纷纭。通过对此问题的重新探究,以足够的史料为依据,对其正本清源,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开分析,得出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始并非北京大学,也不是大同大学,而是岭南大学的结论,以纠正以往的偏颇之见,进而使学术界对该问题的认识更为接近历史事实。(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武智灵[9](2013)在《近代男女同校嬗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男女同校问题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女子教育研究、男女社交研究等领域的子问题,具有研究价值。近年来,女子学校教育与女性观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女子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近代男女同校的实现伴随着女子教育观、政治观、婚姻观等各种观念的转变,以男女同校为切入点可以透视近代社会女性观的转变。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男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本文试图从男性在男女同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出发,分析近代精英男性倡导妇女解放与女子教育的原因及其心理冲突。并进一步通过对男女同校中生源的家庭状况与师资构成的考察,展现近代普通家庭对于两性性别的观念以及女子教育的态度演变。处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现实和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诩为天朝上国的骄傲在多次战争失败后消失殆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西方国家身上寻求救国之方,在对比了中西妇女的生活现状之后,得出女子教育发展状况同国家的前途有直接联系的结论,继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兴女学运动。男女同校就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最初作为解决兴办女校中资金不足的方案被提出,并且始终与女子教育、妇女解放、男女社交公开紧密相连。本文以清末小学男女同校问题的凸现到民国后期中学男女同学的实现为时间节点,结合教会男女同校、国立女学、女性报刊与女性团体的发展背景,深入分析了男女同校发展历程中的动力与阻力。并且基于典型学校与人物的个案分析,细致地展现了男女同校的演变历程。最后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深入分析了近代精英男性在倡导妇女解放时的心理状态,并且思考男女教育平等在当代的真正含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6)

[10](2012)在《杨开慧:开长沙男女同校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镇。其父杨昌济是闻名叁湘的学者、教授,他思想先进,为杨开慧取了名、字、号。杨开慧4岁启蒙,7岁时破例入读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批,也是年龄最小的女学生。辛亥革命后,杨开慧转到衡粹女校就读。学校校长曾留学日本,思想进步,经常给学生讲日本的明治维新、广州起义、辛亥革命,给他们灌输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学校还办了实业班,可以学编织、缝纫、绣花等,杨开慧因此动(本文来源于《当代贵州》期刊2012年25期)

男女同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对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代的大学教育更是人才培养、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作为教育的主体——人,自然在教育的各项环节中不可缺失,这本无关性别。可是在历史上,东西方的女子教育均存在相当程度的缺失,男女成为同学一度难以实现,其原因是多样的。在近代中国,大学男女同校的实现又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从无到有,从男女分校到男女同校,与当时的国家政局、世界潮流密不可分。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中国教育逐渐近代化的重要体现。青年学生易于接受新思想、打破旧传统,在近代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女学生的加入更是壮大了这一队伍。他们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新思想来改造旧的社会,肩负起时代使命。本文以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时人报刊文章、回忆录及口述资料等为依据,以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为研究对象。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集中论述中国的大学男女同校如何实现,如何引发争论;同校之后的大学生活发生的改变以及存在的问题:男女同校对于学生个体的社会交往,婚姻态度,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女学生走出家门,走进学校,毕业之后选择从事社会职业;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作为社会的新兴力量,对国家、社会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男女同校论文参考文献

[1].任小燕.近代公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动议、实践与影响——以1920年南高师、北大招收首批女生为中心的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9

[2].隋亚峰.大学男女同校之女学生研究(1920-1937)[D].宁夏大学.2018

[3].陈晶.男女同校制度下的沪江大学女子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7

[4].李子江,颜萍.美国大学男女同校教育的历程及其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6

[5].刘宏哲,杨霞.1920年代的清华男女同校运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周宁.社交公开、男女同校与师生恋:1924年北京大学教授杨栋林情书事件[J].妇女研究论丛.2015

[7].唐曾磊.莫把男女同校割裂成男校女校——如何轻松破解早恋问题[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

[8].谢德新,谢长法.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始考论[J].教育学报.2013

[9].武智灵.近代男女同校嬗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10]..杨开慧:开长沙男女同校先例[J].当代贵州.2012

标签:;  ;  ;  ;  

男女同校论文-任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