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氮素,土壤,形态,磷灰石,冬小麦,小麦粉。
小麦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郭卫卫,韩晓凡,张玉梅,师长海,张洪生[1](2019)在《盐胁迫对小麦苗期渗透离子吸收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幼苗生长期是研究小麦耐盐胁迫的重要时期。为了研究盐胁迫对小麦苗期离子吸收分配的影响,本试验选用4个冬小麦品种,以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探究冬小麦品种在盐胁迫下的Ca~(2+)、K~+、Na~+、Ca~(2+)/Na~+、K~+/Na~+以及限Na~+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地上部及根部K~+、Ca~(2+)均降低、Na~+均不同程度的升高、K~+/Na~+均呈急剧下降的趋势;各处理小麦根部的Ca~(2+)、K~+含量的降低幅度稍大于地上部,地上部Na~+含量较根部增幅小;耐盐品种青麦6号、德抗961的K~+、Ca~2+比济麦22、青丰1号降幅小,地上部Na~+积累量相对二者含量较低,根部则相反,且青麦6号、德抗961具有较高的限Na~+能力。说明限制Na~+向地上部运输积累和维持较高的K~+/Na~+是小麦耐盐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杨杰,王霞,仓龙[2](2019)在《叶面喷施纳米羟基磷灰石对苗期小麦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羟基磷灰石(NHP,Nano-hydroxyapatite)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固定重金属的能力,近年来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领域得到重视和应用,但叶面喷施NHP对作物重金属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并不清楚,也未见相关报道。通过水培试验对小麦幼苗叶面喷施不同质量分数的NHP(0. 123%、0. 369%、0. 615%),同时与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KH_2PO_4溶液和去离子水的处理进行对比,研究其对于小麦生长和Cd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NHP和KH_2PO_4没有显着影响小麦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喷施处理显着降低了新叶中的Cd质量比和Cd向新叶的转移系数,NHP处理要明显优于KH_2PO_4处理,这与叶片中P质量比的增加密切相关。结果表明,NHP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叶面阻隔剂,但其对小麦全生育期Cd的吸收和积累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孟楠,王萌,雷小琴,陈莉,郑涵[3](2019)在《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SSD)的耐盐与Pb低吸收小麦筛选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盐胁迫与重金属污染是导致污灌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因子,耐盐与重金属低吸收特征的小麦品种的筛选对污灌区农田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集了河北某典型污灌区农田表层(0~20cm)土壤,通过外源添加0.4%NaCl盐化处理后进行盆栽试验,基于不同小麦耐盐指数(ST_i)与Pb富集系数(1/BCF)的物种敏感性分布(SSD)特征,对具有耐盐、Pb低吸收小麦品种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盐分胁迫对不同小麦的植株生长产生显着的抑制效应,基于地上部生物量的不同小麦耐盐指数范围为0.49~1.04,其中最小耐盐指数为中麦415,最大的为轮选987.不同小麦基于耐盐指数大小的SSD顺序为:轮选987>中优9507>中麦1062>中麦996>轮选1690>中麦816>中麦175>中麦14>中优206>中麦415.不同小麦茎叶与根对Pb的富集系数间存在显着(p<0.05)差异,其中,小麦茎叶对Pb富集系数从0.013(中麦1062)~0.073(中优206),最大相差5.80倍,小麦根对Pb富集系数从0.129(中优206)~0.223(中麦14),最大相差1.72倍.基于茎叶Pb富集系数(1/BCF)的SSD顺序为:中麦1062>轮选987>中麦996>中麦816>轮选1690>中麦415>中优9507>中麦14>中麦175>中优206;据此筛选出了具有耐盐与Pb低吸收的小麦品种为中麦1062与轮选987.基于SSD模型中保护95%物种安全的风险阈值(HC_5)判断,中优206的1/BCF测定值为13.7,小于HC_5值(14.4),为该污灌区土壤不宜种植的Pb敏感性品种.研究结果可为盐分胁迫下污灌区Pb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曹丹,白耀博,李文红[4](2019)在《不同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花生、水稻、玉米秸秆还田田间试验,对小麦农艺性状及Cd、As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3种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小麦株高,显着提高了小麦产量,以花生秸秆增产效果最显着,达11.06%;花生秸秆处理可以显着降低小麦根、茎秆、籽实对Cd的吸收,却促进了As的吸收;水稻秸秆处理对小麦吸收Cd的影响不显着,可降低茎秆、籽实对As的吸收;玉米处理可控制小麦对Cd、As的吸收。[结论]该研究为农艺措施调控Cd、As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江东国,黄正来,张文静,马尚宇,樊永惠[5](2019)在《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安徽省江淮稻麦轮作区域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8和皖垦麦07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晚播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糖氮比、氮素同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着提高小麦各器官的氮积累量以及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氮素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糖氮比值显着降低。小麦的氮素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叶片最高,成熟期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显着高于其余部位,而小麦的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茎鞘最高,成熟期籽粒较高。在0~27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后,两个小麦品种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显着提高,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均明显增加。继续增加施氮量至360kg·hm~(-2)时,氮素同化酶活性和产量无显着变化,说明施氮过多对小麦氮素同化和产量无益。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推荐江淮区域稻茬小麦晚播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180~270kg·hm~(-2)偏下限,可兼顾高产及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郭智广,张颖,宋延娟,段鹿梅,邵利锋[6](2019)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小麦粉中镉的不确定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定微波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小麦粉中镉的不确定度。[方法]按照《GB 5009.15—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的要求,采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麦粉中镉含量,根据该测量过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从样品称量、样品溶液定容、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曲线的拟合、样品的重复测定、回收率等方面进行不确定度分析计算。[结果]小麦粉样品中的镉含量为0.142 mg/kg,扩展不确定度为0.010 5 mg/kg,k=2。[结论]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样品消解回收率和标准曲线的拟合。(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安军妹,张栋,冶军,罗定祥,王鹏[7](2019)在《不同磷源对土壤硒形态及小麦硒吸收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脲和聚磷酸铵对土壤硒形态及小麦不同器官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酸二氢铵与磷酸氢二铵可明显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机态硒含量,从而提高小麦各器官硒含量及小麦硒利用率。施用磷酸氢二铵的小麦硒利用率最高。土壤硒含量为1.153 mg/kg时,施用磷酸氢二铵的小麦硒利用率较磷酸脲、聚磷酸铵处理分别高55%、89%。土壤硒含量为0.308 mg/kg时,施用磷酸氢二铵的小麦硒利用率较磷酸脲、聚磷酸铵处理分别提高78%、95%。施用磷酸二氢铵与磷酸氢二铵能提高小麦各器官硒含量和小麦硒利用率,而施用磷酸脲与聚磷酸铵对土壤不同形态硒含量及小麦各器官硒含量总体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马翔宇,赵鹏,王晓明,许盛宝[8](2019)在《利用GWAS关联分析挖掘调控小麦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矿质元素作为植物生命活动必需元素,是小麦生长发育和各项生理代谢的重要环境因子,矿质营养的变化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对小麦根系吸收矿质元素基因的研究尚不完整。本研究通过对472份小麦遗传多样性材料根系吸收矿质营养元素变化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挖掘到与钾、钙、镁等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相关基因。我们利用PNS配方营养液处理472份小麦材料,根系经过一定时间的吸收,测量472份小麦材料营养液中各营养元素的变化。之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各矿质元素吸收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对小麦根系吸收矿质元素基因的挖掘,可以为小麦根系吸收养分的改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程怡然,王益,周永红[9](2019)在《不同氮形态对波兰小麦镉吸收、转运和解毒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其吸收和积累镉(Cd)的能力较强,因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目前,氮(N)肥作为调控Cd吸收和转运的有效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缓解作物Cd积累。项目组前期研究表明,单独施加铵态氮(NH_4~+)或硝态氮(NO_3~-)均会影响波兰小麦根部对Cd的吸收和Cd向地上部分的转运,但其分子机制未知。本研究针对不同N形态影响小麦Cd吸收、转运和解毒的机制问题,在缺N、只施加NH_4~+、只施加NO_3~-、同时施加NH_4~+和NO_3~-的条件下,对高Cd耐受型四倍体波兰小麦Cd的吸收、转运、亚细胞分布和分配、Cd化学形态及转录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缺N处理,NH4+显着抑制小麦根部对Cd的吸收,促进Cd向地上部分转运;而只施加NO_3~-和两种形态N共同施加均能显着促进小麦根部对Cd的吸收,但不影响Cd向地上部分转运。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N形态通过改变小麦根系形态、光合作用及物质积累等生理途径来调控小麦生长;同时通过调控N转运蛋白、金属转运蛋白、金属螯合物、糖代谢、细胞壁和细胞质代谢、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改变亚细胞组分中Cd的分布和分配、以及Cd的化学形态,从而影响根或地上部分Cd的容纳能力,进而从生理和分子机制上调节Cd的吸收、转运和解毒。该研究为合理利用N肥降低小麦Cd积累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吴培金,闫素辉,张从宇,邵庆勤,许峰[10](2019)在《应用~(15)N分析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氮素水平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N 105、210和315 kg·hm-2),应用~(15)N示踪分析技术研究弱筋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植株及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着增加;来源于肥料氮和土壤氮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来源于土壤氮比例显着高于肥料氮。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弱筋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为29.44%~41.25%,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为36.51%~60.89%,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2个小麦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为N105>N210>N315,且N315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低于N105、N210处理,即弱筋小麦籽粒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保证弱筋小麦籽粒品质的同时,又有相对较高的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适宜的施氮量应在105~210 kg·hm-2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4期)
小麦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羟基磷灰石(NHP,Nano-hydroxyapatite)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固定重金属的能力,近年来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领域得到重视和应用,但叶面喷施NHP对作物重金属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并不清楚,也未见相关报道。通过水培试验对小麦幼苗叶面喷施不同质量分数的NHP(0. 123%、0. 369%、0. 615%),同时与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KH_2PO_4溶液和去离子水的处理进行对比,研究其对于小麦生长和Cd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NHP和KH_2PO_4没有显着影响小麦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喷施处理显着降低了新叶中的Cd质量比和Cd向新叶的转移系数,NHP处理要明显优于KH_2PO_4处理,这与叶片中P质量比的增加密切相关。结果表明,NHP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叶面阻隔剂,但其对小麦全生育期Cd的吸收和积累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郭卫卫,韩晓凡,张玉梅,师长海,张洪生.盐胁迫对小麦苗期渗透离子吸收分配的影响[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杨杰,王霞,仓龙.叶面喷施纳米羟基磷灰石对苗期小麦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3].孟楠,王萌,雷小琴,陈莉,郑涵.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SSD)的耐盐与Pb低吸收小麦筛选研究及应用[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9
[4].曹丹,白耀博,李文红.不同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江东国,黄正来,张文静,马尚宇,樊永惠.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6].郭智广,张颖,宋延娟,段鹿梅,邵利锋.微波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小麦粉中镉的不确定度评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安军妹,张栋,冶军,罗定祥,王鹏.不同磷源对土壤硒形态及小麦硒吸收转运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8].马翔宇,赵鹏,王晓明,许盛宝.利用GWAS关联分析挖掘调控小麦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基因[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9].程怡然,王益,周永红.不同氮形态对波兰小麦镉吸收、转运和解毒的调控机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10].吴培金,闫素辉,张从宇,邵庆勤,许峰.应用~(15)N分析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