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条件论文_徐爽,林子增,黎冠,李梓铭,肖迈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力学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力学,动力学,相图,条件,香蒲,碳化物,判据。

热力学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徐爽,林子增,黎冠,李梓铭,肖迈[1](2019)在《两种pH条件下香蒲活性炭吸附双氯芬酸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两种pH条件下香蒲活性炭对双氯芬酸吸附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pH=4时的双氯芬酸去除率最大为96.01%,酸性环境有利于活性炭的吸附行为。(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梁磊,张玲[2](2019)在《相图对广西栗木花岗岩斑晶及起源岩浆的热力学形成条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压力、温度、源岩成分、部分熔融程度有关的岩浆起源量化分析是花岗岩研究的难点。以广西栗木第二阶段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学及晶体类型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熔体晶体群中的斑晶和小颗粒环带净边结构斜长石及自形石英等作为探讨花岗岩起源之初始岩浆的特殊晶体群,运用相图分析它们形成时的压力和温度,进而推导出初始岩浆形成时的压力约为0.43 GPa(相当于深约16km处的上地壳),开始熔融出岩浆的共结点温度约为720°,初始岩浆最终熔出温度略高于800°,源岩成分的基性程度Ab/An值大于7.8。研究还表明,选择的特殊晶体群没有经历岩浆上升途中的阶段性生长,并认为,对于钙长石含量低的An—Ab—Or—Q岩浆体系(An<5%),斑晶条纹长石的成分能够反映花岗岩浆起源时的部分熔融程度。该研究克服了前人利用矿物化学成分计算只能得出岩浆侵位时结晶温度、压力而得不到部分熔融时的熔融温度和压力的缺点,可为花岗岩起源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9年03期)

张云艳,郑峰伟,张加明,李瑞霞,卓茂旭[3](2018)在《NaHCO_3改性粉煤灰热力学分析及焙烧工艺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明电厂粉煤灰富含氧化铝、氧化铁,提取金属氧化物的关键是破坏莫来石晶相。对碳酸氢钠改性粉煤灰焙烧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绘制了各反应Gibbs自由能变与温度的关系图。结果表明,在碳酸氢钠稳定的温度范围内碳酸氢钠不能对粉煤灰进行改性,碳酸氢钠的分解产物碳酸钠在600 K以上温度会逐渐对粉煤灰进行改性。改性产物经XRD分析表征为酸溶性优良的铝硅酸钠。考察了以碳酸氢钠改性粉煤灰焙烧工艺条件对铝铁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剂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为0. 7∶1,焙烧时间为45 min,焙烧温度为800℃,铝、铁的浸出率分别达94. 78%、91. 55%。(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孙义程[4](2018)在《地幔条件下铁硅酸盐熔体输运性质和热力学性质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化学证据显示早期地球可能经历过几次全球性的熔融事件,导致早期陆壳的形成,并促进了铁质地核与硅酸盐地幔间的化学分异。硅酸盐熔体作为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迁移的重要载体,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输运性质和热力学性质决定了岩浆洋的化学演化和热演化过程。地震学研究指出,地球内部可能存在许多部分熔融区域,如板块俯冲带、软流圈低速区(LVZ)、低剪切波速省(LLSVPs)以及核幔边界(CMB)。要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熔融区域的地质过程,也需要正确认识硅酸盐熔体的输运性质和热力学性质。铁作为最重要的一种金属元素,对硅酸盐熔体性质的影响不可忽略。铁在岩浆洋早期时的浓度可能比现在地幔中的铁浓度要高,并且目前地幔中部分熔融区域可能与铁的存在有关。目前对不含铁的硅酸盐熔体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对铁硅酸盐熔体的研究还非常少。本文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和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橄榄石的铁端元熔体和布里奇曼石的铁端元熔体分别进行研究,获得了以下成果。Fe2SiO4熔体的黏度和自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分别减小和增大,意味着温度对Fe2SiO4熔体的输运性质有显着影响。当压力小于5 GPa时,输运性质对温度的依赖性表现出Arrhenius行为。在更高的压力则表现出非Arrhenius行为,这可能是由于Si-O配位数引起熔体动力学协同性导致的。压力对Fe2SiO4熔体的活动性有抑制作用,黏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自扩散系数则相反。Fe2SiO4熔体的输运性质对温度和压力的依赖性与镁橄榄石相同,但在较高压力下时Fe2SiO4熔体的黏度却比Mg2SiO4熔体的黏度要大,这是由于Fe2SiO4熔体具有更多的桥氧。沿着岩浆洋绝热线,我们计算了 Fe2SiO4熔体的黏度剖面。沿着该剖面,熔体黏度在0-50GPa的压力区间内增加了1-2个数量级。结合Mg2SiO4熔体的黏度数据,我们发现富铁硅酸盐熔体可能降低下地幔岩浆洋的冷却速率,并对岩浆洋下地幔部分的物理性质产生重要影响。这种高黏度的富铁硅酸盐熔体可能与ULVZs的形成有关。我们获得了 FeSiO3熔体在高温高压下的P-T-V状态方程和热力学参数。将得到的P-V-T状态方程应用到岩浆洋,发现更低的位温就可以使地幔环境高于液相线。根据不同的地幔液相线讨论了岩浆洋的结晶路径,FeSiO3熔体的加入对结晶路径有轻微改变,但更为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地幔液相线。此外,基于FeSiO3熔体2500K绝热线,在完全熔融的地幔底部得到的温度为5360 K,比前人的要高560K~1100K,这将降低岩浆洋在地幔底部区域的熔体黏度,对岩浆洋的演化有重要影响。同时我们也获得了 FeSiO3熔体在高温高压下的详细结构信息和铁的自旋转变特征。在整个地幔压力下,Si-O配位数从4配位增加到下地幔底部的6配位,Fe-O可达到7配位以上,这意味着熔体在地幔底部发生较大的结构变化。与橄榄石熔体相比较,FeSiO3熔体在地幔中的聚合度比较高,这将影响熔体的输运性质。FeSiO3熔体中铁的自旋转变在所计算的压力区间内均为线性变化,自旋转变区间超过了 296GPa。在核幔边界条件下,FeSiO3熔体中铁自旋态主要为高自旋态。结合前人的研究,硅酸盐熔体中铁的自旋转变或将促进铁在压力增加的过程中不断富集到熔体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11-27)

张仰强[5](2018)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煤体表面吸附甲烷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热动力学参数是描述吸附过程中物质状态的重要参数。采用高压等温吸附仪对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了甲烷吸附等温线测定,并结合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焓变(ΔH°)和熵变(ΔS°),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甲烷在煤体表面的吸附状态。结果表明,甲烷在煤体表面的吸附属于放热的可逆物理过程,温度超过40℃后吸附量下降减缓,吸附过程多是热力学自发的,温度升高会导致吸附量大幅下降,而在高压条件下,压力降低时,煤体中的瓦斯更倾向于解吸成为自由气体状态。(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谭宇,关平,庞磊,刘沛显,周叶骏[6](2019)在《TSR反应中地球化学条件的热力学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通过热力学计算和绘制热力学相图,针对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反应)和H_2S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两个化学反应过程,判别其发生的可能性、方向和物理化学条件,求取不同温度下CaSO_4 (或SO_4~(2-))被直接还原为H_2S的离子浓度、pH和氧化还原条件;指出在地质体系中,当CaCO_3处于沉淀–溶解的边界时,少量酸性流体的加入就会使沉淀转为溶解,而当Ca~(2+)和CO_3~(2-)浓度升高时,又达到新的沉淀–溶解平衡。H_2S对CaCO_3的溶蚀在深度约为1000 m时达到最佳效果,长期、多次的TSR反应才能产生充足的酸性流体(即H_2S),这是溶蚀改造碳酸盐岩储层达到明显效果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马晴,华雪侠,郭秋芬[7](2018)在《气体中带电液滴的热力学平衡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中性单元两相系的平衡条件分析,引入考虑表面相的带电气液两相系的平衡条件推导,计算了带电引起的热力学系统的附加自由能,分别利用自由能判据和吉布斯能判据推导了带电体系的力学平衡条件和相变平衡条件,最后比较了饱和蒸气压下中性雨滴形成的中肯半径与带电雨滴的中肯半径比较,得出液滴带电后在相同的气压温度条件下,更容易凝结,更易达到降雨的条件。(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卢勇,唐巧巧,江政,冯翔,王翠萍[8](2018)在《纯钚在辐照条件下相稳定性的热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u(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核工业原料,随温度变化会有不同的结构,并且辐照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探究辐照强度、辐照时间对钚的相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在纯Pu的吉布斯(Gibbs)自由能计算基础上,通过考虑辐照条件下空位产生的过剩自由能,建立了纯Pu在辐照条件下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不同辐照条件下的温度-吉布斯自由能函数,得到了不同辐照强度下纯Pu的相图,分析不同辐照强度、辐照时间对其6个同素异构体相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对较低温度下纯Pu的相稳定性影响较大,接近室温时出现了γ-Pu的相区,其稳定存在的温度范围会随着辐照的强度增强、辐照时间加长而扩大,而且辐照使α-Pu趋于稳定。本研究所建立的辐照条件下的纯Pu的相图为Pu基核燃料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雷涛[9](2018)在《水氮热耦合条件下土壤尿素转化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氮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但氮肥利用效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较低的氮素利用率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因此,深化氮肥转化机理是解决氮肥投入效率瓶颈问题的重要前提,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论文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和理论分析与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含水量(θ)(60%田持、80%田持、100%田持)、施氮量(F)(247 mg/kg、309 mg/kg、371 mg/kg、433mg/kg)和温度(T)(15℃、20℃、25℃、35℃)耦合条件下土壤尿素转化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水氮热耦合条件下尿素水解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水、氮、热及其耦合效应对脲酶活性(V_0)、尿素水解速率常数(K_u)和水解半衰期(H_(1/2))的影响大小均表现为:T>F>θ>T*F>T*θ>F*θ>T*θ*F。水、氮和热对水解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度分别为10.4%、26.8%和62.8%。构建了尿素水解参数的水热耦合模型K_u(θ,T)、水氮耦合模型K_u(θ,F)、热氮耦合模型K_u(T,F)及两种水氮热耦合模型[K_(u-1)(θ,F,T)和K_(u-2)(θ,F,T)],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9%、2.15%、4.75%、2.89%和4.01%。(2)对水氮热耦合条件下尿素水解热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水、氮及其耦合效应对水解活化能的影响大小表现为:F>F*θ>θ。水、氮和温区T_(zone)及其耦合效应对水解温度系数Q_(10u)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_(zone)*F>T_(zone)*F*θ>F>θ>T_(zone)>F*θ>T_(zone)*θ。各个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对活化焓ΔH_u的影响大小表现为:F>θ>T>F*θ>T*F>T*θ>T*F*θ,对活化自由能ΔG_u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F>θ>T*F>T*θ>T*F*θ>F*θ,对活化熵负值-ΔS_u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F>T*F>T*F*θ>θ>T*θ>F*θ,对活化度lgN_u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F>θ>T*F>T*F*θ>T*θ>F*θ。尿素水解反应速率由ΔH_u和ΔS_u共同决定,尿素水解属于焓熵双控的吸热反应。(3)对水氮热耦合条件下铵态氮转化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水、氮、热及其耦合效应对铵态氮转化速率常数(K_(NH))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θ>T*θ>F>T*F>T*θ*F>F*θ。水、氮和热对铵态氮转化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度分别为39.1%、8.3%和52.6%。构建了铵态氮转化动力学参数的水热耦合模型K_(NH)(θ,T)、水氮耦合模型K_(NH)(θ,F)、热氮耦合模型K_(NH)(T,F)及水氮热耦合模型K_(HN)(θ,F,T),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5%、1.3%、4.3%和3.44%。(4)对水氮热耦合条件下铵态氮转化热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水、氮及其耦合效应对铵态氮转化活化能的影响大小表现为:F*θ>F>θ。水、氮、温区T_(zone)及其耦合效应对温度系数Q_(10NH)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_(zone)>T_(zone)*F*θ>θ>T_(zone)*F>F*θ>T_(zone)*θ>F。各因素及其耦合效应对活化焓ΔH_(NH)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F*θ>θ>F*θ>T*F>F>T*θ>T,对活化自由能ΔG_(NH)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F*θ>T>T*F>F*θ>T*θ>F>θ,对活化熵ΔS_(NH)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T*θ>T*F*θ>F*θ=F>T*F>θ,对活化度lgN_(NH)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θ>T*F*θ>T*θ>F>T*F>F*θ。铵态氮转化速率由ΔH_(NH)和ΔS_(NH)共同决定,铵态氮转化过程属于焓熵双控的吸热反应。(5)对水氮热耦合条件下氨挥发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水、氮、热及其耦合效应对氨挥发速率常数(K_N)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F>θ>T*F>T*θ>F*θ>T*θ*F。水、氮和热对氨挥发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度分别为12.2%、17.9%和69.9%。构建了氨挥发动力学参数的水热耦合模型K_N(θ,T)、水氮耦合模型K_N(θ,F)、热氮耦合模型K_N(T,F)及水氮热耦合模型K_N(θ,F,T),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36%、3.99%、4.54%和3.44%。(6)对水氮热耦合条件下氨挥发热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水、氮及其耦合效应对氨挥发活化能的影响大小表现为:θ>F*θ>F。水、氮、温区T_(zone)及其耦合效应对氨挥发温度系数Q_(10N)的影响大小表现为:F>F*θ>T_(zone)*θ>T_(zone)*F*θ>T_(zone)*F>θ>T_(zone)。各个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对活化焓ΔH_N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F*θ>T*F>θ>F>F*θ>T>T*θ,对活化自由能ΔG_N的影响大小表现为:F>T*F*θ>T*F>F*θ>T*θ>T>θ,对活化熵负值-ΔS_N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T*F*θ>T*F>T*θ>F*θ>F>θ,对活化度lgN_N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F*θ>θ>T*F*θ>T*F>T*θ>F。氨挥发速率由ΔH_N和ΔS_N共同决定,氨挥发过程属于焓熵双控的吸热反应。(7)对水氮热耦合条件下硝化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水、氮、热及其耦合效应对硝化速率常数(K_(NO))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θ>T*θ>F>T*F>F*θ>T*θ*F。水、氮和热对硝化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度分别为3.5%、44.6%和51.9%。构建了硝化动力学参数的水热耦合模型K_(NO)(θ,T)、水氮耦合模型K_(NO)(θ,F)、热氮耦合模型K_(NO)(T,F)及水氮热耦合模型K_(NO)(θ,F,T),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49%、3.81%、3.02%和2.57%。(8)对水氮热耦合条件下硝化热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水、氮及其耦合效应对硝化活化能的影响大小表现为:F>F*θ>θ。水、氮、温区T_(zone)及其耦合效应对硝化温度系数Q_(10NO)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_(zone)>T_(zone)*θ>T_(zone)*F>F>T_(zone)*F*θ>θ>F*θ。各个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对活化焓ΔH_(NO)的影响大小表现为:T*F*θ>T*F>F>T>F*θ>θ>T*θ,对活化自由能ΔG_(NO)的影响大小表现为:θ>T*F*θ>T*θ>F*θ>T*F>T>F,对活化熵负值-ΔS_(NO)的影响大小表现为:θ>T*F>T*F*θ>F*θ>T*θ>T>F,对活化度lgN_(NO)的影响大小表现为:θ>T*F*θ>F*θ>T*F>F>T*θ>T。硝化速率由ΔH_(NO)和ΔS_(NO)共同决定,硝化过程属于焓熵双控的吸热反应。(9)在对尿素转化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以含水率、温度、施氮量、电导率、PH和时间为输入,铵态氮、硝态氮和氨挥发含量为输出,改进聚类方法与全传递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尿素转化预测模型(MCA-F-ANN)。当采用MCA-F-ANN模型进行土壤氮素含量预测时,铵态氮、硝态氮和氨挥发含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180%、2.756%和3.656%,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平安[10](2018)在《铬系合金凝固组织中碳化物的析出特征及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铬系合金的耐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中碳化物的形貌、尺寸大小及类型等特征,而碳化物的类型及特征主要取决于析出时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为此,本论文通过改变铬系合金的Cr、C含量成分组成、冷却速度两大工艺条件,从热力学与动力学的条件变化角度探讨铬系合金碳化物的凝固析出机制,揭示了碳化物的形成类型、尺寸、形态分布的特征及演变规律,以期为进一步获得高性能的铬系耐磨合金组织结构奠定技术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铬系合金凝固组织中碳化物的析出类型由M_3C型转化为M_7C_3型或M_(23)C_6型主要由Cr量起决定作用;M_(23)C_6、M_7C_3型两种类型的碳化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的条件是由含C量的变化控制的而Cr含量影响不大,这种观点完全不同于以往认为始终由Cr与C之比的大小即Cr/C比决定的。实验中对含C量1.69%、Cr量58%的低碳铬铁进行XRD物相分析发现组织中碳化物是M_(23)C_6型;含C量为3.5%、Cr量为31%的中碳铬铁凝固组织中碳化物类型是M_7C_3型,能谱分析发现碳化物中Cr的含量偏聚达到58%左右;含C量8.0%、Cr量58%的高碳铬铁组织中碳化物类型主要是M_7C_3型。在铬系合金凝固组织中能谱分析发现形成M_(23)C_6型碳化物和M_7C_3型碳化物均是富Cr排Fe的过程,二者的最大差别是含C量不同而已。(2)碳化物类型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热力学的稳定程度,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分条件,在C含量充足时M_(23)C_6型碳化物会转变为更稳定的M_7C_3型,当由于条件的变化C含量不充足时热力学上较稳定M_7C_3型碳化物会转变为热力学上相对不稳定M_(23)C_6型,由此可见成分条件的C原子浓度是决定M_7C_3型碳化物与M_(23)C_6型碳化物的类型相互转变的决定性要素。(3)铬系合金凝固过程中冷却速度的变化影响碳化物析出过程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其影响程度与体系成分组成密切相关,最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碳化物的析出形态、尺寸大小和分布。实验中发现对于含Cr量9%的铬系合金4号试样,在砂型冷却下组织中的碳化物类型是M_3C型和M_7C_3型两种,形貌上呈块状,尺寸较大;较砂型冷却,金属型冷却下碳化物形貌变化不大,尺寸减小;水冷条件下组织中碳化物的连续性变弱,尺寸明显变小呈长条状排列。当Cr量为17%时,砂型冷却下凝固组织中只有M_7C_3型碳化物,且尺寸相对含铬9%时变小,形态呈棒状;在金属型冷却下,碳化物形貌变化程度较含铬9%时从砂型到金属型的变化要小;但在快速水冷下碳化物间距显着变窄,长度尺寸明显变小,分布更加均匀。(4)碳化物形貌、尺寸随冷却条件的变化最根本是基于其形核长大时热力学条件变化,冷却速度愈快碳化物析出温度越低,热力学推动力愈大使形核率愈高长大速度愈小,相应碳化物尺寸小形貌上更趋于颗粒状;从动力学条件角度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使过冷度加大凝固温度降低,温度的降低使得碳化物长大时体系中不同原子的扩散移位速度不同程度上变小,特别是C原子不能及时扩散而造成固液界面前沿贫碳碳化物停止生长,最终影响碳化物析出长大及形态,也会使碳化物尺寸减小而呈断续或颗粒状。(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热力学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压力、温度、源岩成分、部分熔融程度有关的岩浆起源量化分析是花岗岩研究的难点。以广西栗木第二阶段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学及晶体类型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熔体晶体群中的斑晶和小颗粒环带净边结构斜长石及自形石英等作为探讨花岗岩起源之初始岩浆的特殊晶体群,运用相图分析它们形成时的压力和温度,进而推导出初始岩浆形成时的压力约为0.43 GPa(相当于深约16km处的上地壳),开始熔融出岩浆的共结点温度约为720°,初始岩浆最终熔出温度略高于800°,源岩成分的基性程度Ab/An值大于7.8。研究还表明,选择的特殊晶体群没有经历岩浆上升途中的阶段性生长,并认为,对于钙长石含量低的An—Ab—Or—Q岩浆体系(An<5%),斑晶条纹长石的成分能够反映花岗岩浆起源时的部分熔融程度。该研究克服了前人利用矿物化学成分计算只能得出岩浆侵位时结晶温度、压力而得不到部分熔融时的熔融温度和压力的缺点,可为花岗岩起源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力学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徐爽,林子增,黎冠,李梓铭,肖迈.两种pH条件下香蒲活性炭吸附双氯芬酸的热力学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9

[2].梁磊,张玲.相图对广西栗木花岗岩斑晶及起源岩浆的热力学形成条件的分析[J].地质论评.2019

[3].张云艳,郑峰伟,张加明,李瑞霞,卓茂旭.NaHCO_3改性粉煤灰热力学分析及焙烧工艺条件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8

[4].孙义程.地幔条件下铁硅酸盐熔体输运性质和热力学性质计算[D].南京大学.2018

[5].张仰强.不同温度条件下煤体表面吸附甲烷的热力学分析[J].煤炭工程.2018

[6].谭宇,关平,庞磊,刘沛显,周叶骏.TSR反应中地球化学条件的热力学估算[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马晴,华雪侠,郭秋芬.气体中带电液滴的热力学平衡条件分析[J].当代化工.2018

[8].卢勇,唐巧巧,江政,冯翔,王翠萍.纯钚在辐照条件下相稳定性的热力学研究[J].核技术.2018

[9].雷涛.水氮热耦合条件下土壤尿素转化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10].张平安.铬系合金凝固组织中碳化物的析出特征及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a)α和γ相稳态平衡时,由Gibbs自由...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热力学条件...水滴状WZ-MnSe纳米晶的精修XRD谱图钢经Q&P工艺处理的TEM观察:(a)和...不同氧分压条件下GdBCO薄膜表面形貌...质子导体在常压合成氨反应器中的应用...

标签:;  ;  ;  ;  ;  ;  ;  

热力学条件论文_徐爽,林子增,黎冠,李梓铭,肖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