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存在论再审视论文

李国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存在论再审视论文

摘 要:马克思始终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存在方式与意义,其存在论是人学存在论。在人学思想演变进程中,马克思从现实性、主体性视角阐释人的存在,开辟了一条通达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命的存在论道路。马克思的“人”是多维的总体存在,是自然维度、社会维度、意识维度、历史维度的辩证统一。在生存观念、发展模式、生存境界等层面重构当代人的现实存在,为当代人的发展提供新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对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人学;存在论;人的存在;存在维度;存在重构

探索人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本体——存在的存在,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现实依托和价值归宿,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鹄的。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无疑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人的存在是生存、生活,其生成过程随着人类社会历史也发生着演变。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存在论,需要科学的态度、历史的视野、发展的眼光,以期达到对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完整理解,为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1.治安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撤销北海市公安局涠洲岛旅游区办事处,设立北海市公安局涠洲岛分局。争取自治区根据涠洲岛分局承担任务情况增核政法专项编制20名。

一、关于人的存在的哲学追究

西方传统人学从人的生存之外找寻人的存在的终极根据,静观人的生存境况,富有浓厚的“存在论情结”。西方传统人学之所以从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审视人的存在从而把人之为人的根据归结为某种“实体”,归根结底在于其对人的现实生命及其存在的抽象化理解。实体本体论的滥觞导致了整个西方传统人学发展过程中人的“遗忘”。马克思人学实践本体论超越了西方传统人学实体本体论,通过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存在方式,彻底解决了西方传统人学在存在论基础上的迷失,开辟了一条通向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现实生命的道路。

(一)西方传统人学的存在情结

整个西方传统人学发展史,众多思想家对人之为人的终极根据的寻“根”征程从未间断,形成传统人学根深蒂固的“存在论情结”。

从整体看,今年富豪榜的财富相比去年有所缩水。去年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400位富豪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经历了财富下跌。有93人落榜。留在榜上的富豪中,有229人的财富比一年前降低,有近三分之一的富豪的财富降低了20%甚至更多。

古希腊时期所追问的“人”,因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自身认知能力所限,加之对大自然的畏惧,所以不得不从人之外的自然界寻求作为人之为人的本体论根据。人要么是金、木、水、火、土等自然实体,要么是理性、理念等精神实体,人实质上失去自我独立性。中世纪宗教人学远离现实生活世界, 以上帝作为人存在的唯一尺度和标杆,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存在都来源于上帝并成为其忠实奴仆。人之为人的终极根据不在于人,而在于上帝,人彻底丧失自身的独立性、自我性。随着理性思维的深入,近代理性主义人学把人抽象为最高的范畴。笛卡尔从“我思”极大地提升了人的地位。“只有经过`我思',自我和自我以外的对象才能被认识,才能成为与自我有关的有意义的存在。”[1]234作为笛卡尔哲学第一原理的“我思故我在”标志着人的主体性的真正觉醒,由此西方历史进入了理性成为主导精神的时期。德国古典人学在继承笛卡尔人的主体变革之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的作用。康德的“先验自我”是人之外的本体、纯形式的先验观念,这种先验观念决定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经验世界的人只是“无根之人”,没有任何独立性。可以说,整个德国古典人学都行走在康德所开辟的人学之路上。费希特人之为人的最终根据是“纯粹意识活动”—“绝对自我”,这种有思想性、观念性的“绝对自我”纯粹意识活动推演出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全部规定。谢林认为世界万物的根源是客观物质和主观精神的“绝对同一性”,这种完全剔除人的感性经验、完全属于人之外的“绝对同一性”派生出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黑格尔在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性”的基础上,指出人的一切存在都根源于思想性、观念性的“绝对理性”,人是“绝对理性”的外化、事物发展过程的环节和表现方式。黑格尔的“绝对理性”是人之存在的存在论基础。

“历史”就是人的活动,作为人的活动的“历史”,它是人的存在方式。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结果的人,通过自身从事的活动构成自身历史,通过自身构成历史构成自身存在。离开人的“历史”,就会使得人的存在方式、人与世界的关系抽象化。人是历史的创作者,又是历史中的角色,人在从事自身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历史、超越历史。人的存在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人从事的现实劳动源自于人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是对前人劳动的继续,其前提和条件都是历史既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的为转移。人不可能不受历史条件所限而为所欲为,只能“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10]51人是处于历史之中的人,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历史而独立存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在历史之外的人,只能在想象中抽象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在全面了解“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特点、重点、关键点和实施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保健专业特点,本教研室临床教学团队对儿童保健“5+3”住院医师分组进行规范化培训,采用陪练式现场督导教育实践模式,探索儿童保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方法。陪练教育已经在钢琴、驾驶、运动、英语等教学中普通运用[9]。但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不同于其他学科,既有知识的学习、技术训练,更有临床思维的培训,是一门知识性、技术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陪练式现场督导教育实践模式尚值得探索。

﹙二﹚西方传统人学遗忘了现实的人

始于巴门尼德终于黑格尔的整个西方传统人学,从外在视角审视人的存在,静观人的生存境况,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寻求人之为人的根据。其遭遇困境的根源在于其自身蕴涵的“实体主义情结”。实体本体论为人们建构了一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而又无限向往的理想生活模式,成为西方传统人学的基石。它们借助抽象的理性思辨的形式,从纯逻辑抽象的“实体”去理解人, 把“理性”作为人生存的最终依据。这种“理性”只是思想性、观念性的“存在者”,而人的现实“存在”却被遗忘了。“我们向来已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会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中。”[2]5西方传统人学之所以遗忘了现实的人,究其根源在于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错误:他们本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却从人的现实、具体之外去理解人;始终参与历史的创造活动却从历史活动之外考察历史;原本就生活在世界之中却从世界之外寻求人之为人的根据。“当时哲学家对存在的研究大都是站在存在者的角度论“存在”,把存在者与存在混淆了。”[3]这导致了“搁置”了人的存在、抹杀了存在和存在者的差异、遮蔽了现实的个人,从而使得人被抛弃和抽象化,造成人的失落和不在场。可以说,整个西方人学史是一部“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史。

人的存在是一种意义存在。赫舍尔曾言:“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9]46意识性存在这种独特生存性,使人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无限意义的追求和终极价值的关怀。人生活的真谛是通过意识深入了解事物过去、现在,准确把握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自身的理想、奋斗目标,并不断追求理想、创造价值、改变生存境况,超越当下存在状态。人不但有物质需求,更主宰自我、实现自我的精神需求;人的意识存在使人类能以真、善、美三者统一的立场审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根源,按照物的尺度来生产,按照美的标准来创造,进而使得人类的活动是集真、善、美三者辩证统一的实践过程。

马克思以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指出不能在抽象思辨中而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地解决人的问题,这彻底颠覆了近代人学的发展理路。人的本质只能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确定。人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世界二重化为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人类存在具有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人创造了历史并受历史规律制约。人的存在是人、自然、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一种自为的、开放的和历史的生成过程。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新的文明同时,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感性欲望的无限扩张造成精神追求的沦丧,对自然的盲目开发造就生存环境的人为不确定性。内在空虚、外在占有和破坏在当代人身上紧密交织在一起。当代人在共享发展所带来的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日益陷入焦虑、安全感的缺失之中。面对严峻的生存现实,现代哲学以理论的方式表征着对崭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境界的渴望,并要求通过充分运用自我理性来逐步改善世界。马克思人学的生存论转向是在当代人类生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而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应当达到的理论自觉,为重新建构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契机。因此,当代人应更新理性生存观念,凭借自身的力量,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以夯实当代人的生存根基。

﹙三﹚马克思人学实践本体论的出场

马克思人学关注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实现了人的存在问题的颠倒,被遮蔽、被遗忘、被消解、被抛弃、被抽象化的不在场的“人”重新“出场”。人作为世间唯一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生存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真正基础和前提。“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320马克思通过实践活动把“人”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虚幻回归到现实。因此,马克思的“人”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中,其存在是“有根”的“我”的存在,其通过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来揭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基础,抛掉了笼罩在“人”头上的神圣实体和抽象实体,恢复了人之存在的本来面目。人要成为人,“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出自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思维的此岸不在“思维”在“实践”,而“意识”等理论活动的真正根源只有在感性生活实践中才能寻找到。马克思从实践的、社会的、历史的宏观视角阐释人的存在问题。他把人的感性对象活动确立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人的意识、思想等理论活动由感性对象活动决定。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被抛弃、抽象化的、失落的和不在场的“人”在自身的感性生存活动中生成为现实的人并向着理想的人迈进,这彻底解决了西方传统人学在人的存在论基础上的迷失,标志着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真正出场,西方传统人学实体本体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在实践本体论基础上的“人”不是抽象的个体存在,而是自然、社会、意识与实践活动多维立体的总体存在。

二、马克思人的存在维度

马克思对生产的强调并不是“唯生产力至上”,其努力方向是要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更新生存观念、重构发展模式、提升生存境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自然维度:人自在的是自然存在物

人自在的是自然存在物。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化而成的高级产物并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发展。“人靠自然界生活”[4]161。这表明“现实的人”首先是自然人,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人作为感性的存在物依赖于自然并受制于自然,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 人依赖自然又否定自然,人与自然的内在矛盾辩证统一的便是人能动的感性实践活动。其次,“现实的人”不仅是受动、被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且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正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5]116这表明激情会成为人最本质的自然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人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自然界的生活并使其深深打上人类的劳动烙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直观意义上被动的、消极的自然感性存在物,而是会进行能动的对象化的活动。自然界成为人的自然界,因为“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6]169人正是在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使人成为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作为现实的、感性的、实体性的存在的人,有自己的人的自然界,因此,人自在的是自然存在物。

﹙二﹚社会维度:人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

人的社会存在是人与人之间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人存在社会差别,所以使得人和其自然存在真正区别开来,才会发生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关系,才会进行社会交往和合作。首先,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使人和其自然存在相区别。人不是单纯在自然界存在的自然存在物,而是有自己的社会生活,人是在社会中产生并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的。“直立行走”、“手变得自由”、“人脑和语言的形成”等都是社会活动的结果。新生婴儿只有通过接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才能获得其社会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现实的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6]122。人的社会性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为对象,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只有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社会中存在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人最大的潜在潜能。其次,人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的相互依赖和社会交往性上。“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7] 6人是自然性存在,也是社会性存在。人以自然存在为基础,但人从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存在物。社会分工、社会交往产生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换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4]187。再高级的动物也只是自然存在物, 它们不可能有交往,更不能有互相学习之能力。只有人才能真正在社会中互相交流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发展。

历史是“现实人”的存在维度。对人的存在的体认必须放在人和历史的互动中,“历史”作为“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深刻阐发了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人的现实生活过程。

﹙三﹚意识维度:人是具有意识的存在物

马克思把人的意识活动放在物质生产活动之后,并不代表不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所言:“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8] 8这种“抽象力”无疑是意识活动。首先,意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做是他们的意识。”[4]525意识之于人的关系并非原初的关系,而是从物质生产活动衍生出来的关系。马克思所指的生活也并非当代意义上的生活,而是特指他那个时代原初的生活——物质生产活动的生活。其次,人的意识受生活所制约,但人具有能动性。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人脑,产生了意识。“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5]57大脑具备思维能力,能够将大自然作为客体去认识和改造,同时也能够将自身作为认识和塑造的客体。人的意识包括理性思维能力、感性认识能力等理性因素,也包括意志、情感、直觉等对理性思维起重要作用但我们却了解甚少的非理性因素,它产生了包括人的主观精神生活、精神需要和精神能力在内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结构性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亟须进行宏观数据研究,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描述和判断教育发展的客观状况。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前提是,要明确教育发展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要达到什么水平、能达到什么水平、采用什么样的速度达到这个水平。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也始终离不开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及基于指标的对宏观数据的分析。

﹙四﹚历史维度:人是从事活动的存在物

总之,人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生存的本质规定性,人的社会性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动机和人的一切行为。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基本观点,也是人的一切现实活动的基本立场和前提。人是社会之中的个人,以社会的存在为基本前提,以他人的存在为基本条件。离开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就失去现实存在的根基,人就不成其为“现实的人”。缺失人的社会维度去探讨人的存在只能是抽象的想象。

西方传统人学把感性具体的人的存在﹙be﹚搁置起来,表现现实世界的形式都是非现实的,而把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思想性、观念性的“概念”、“精神”做为最高的、最真实的存在﹙being﹚。因此,这种从以非人的形式去认识人,人成了无自身的理性,从而遮蔽了人的真正的存在,遗忘了现实的人。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对于人的存在认识的根本缺陷是:他们总是绕过具体的历史进程、在历史之外考察人。正是因为人生活在自然、社会、历史的各种关系之中,人才是从事活动的“现实的人”。这种现实关系决定了人是自然、社会、意识和历史四个维度的辩证统一。人的存在是具有自我调整和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的自然、社会、意识、历史属性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超越自己所属的时代,基于此,人永远在追求着新的领域、新的生活方式,对大自然、人类社会进行新的探索,开辟出人自身的可能世界。

三、 构建当代人的现实存在:更新生存观念、重构发展模式、提升生存境界

马克思的“人”不是孤立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在自然、社会、历史的各种关系之中从事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多维立体的总体存在,是自然维度、社会维度、意识维度、活动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更新生存观念:夯实当代人的生存根基

克服传统人学遭遇的困境,开辟一条通达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命的存在论道路,找寻被西方传统人学所遗忘的现实的人,时刻关注人的生存境遇,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和理论的必然。

在反应床日常运行中,当床体表面颜色变黑,结壳发硬、湿度增大,甚至积累了黑色稠状有机物以及生长藻类物质时,应及时进行表面处理。在小试中采用的表面处理方法非常简单,即在落干期用铲状物将表面致密层(厚1~2 cm) 破坏、翻挖,使其呈松散土状即可。一般冬季约3个月、夏季1~2个月需翻动1次。

﹙二﹚重构发展模式:当代社会的现实选择

作为社会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11]222。任何生产都是个人力量的物化,个人的力量就是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是解放个人,是时代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代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和以物的依赖性为主向个人全面自由发展迈进的过渡阶段。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但其效率优先、利润最大化的首要法则造成资本无节制的扩展,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所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发展大起大落、社会不公等问题,从而危及每个个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寻求富足、安全和归属的需要。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盲区需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切实维护市场竞争下的公平正义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当代社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仍是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增加物质财富、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建设,最终在权利、机会、规则、分配等各个层面建立健全完整的社会公平制度保障体系。狠抓公平正义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切实落实,充分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重理性与科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繁荣和科技的发展。20世纪以来,西方文明随着“哲学的终结”的呼声越来越高,日益暴露自身的时代局限性。西方文明要想东山再起、重现昔日辉煌,唯一出路在于摒弃传统形而上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明确“人”的观念并及时关注当下的人及其生存际遇。因此,立足于马克思开启的人的生存论路向,结合具体实际,建构现代文明的新模式,是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提升生存境界:重新寻找人类精神家园

传统人学中,主体意识膨胀、人类中心主义泛滥,当代人被物质欲望所统治,沦为纯粹物质欲望的奴隶,片面地占有了自己的本质。禁欲主义、放纵主义都片面强调人的存在的某一方面,过度放大人的欲望或理性;消费主义观念及其实践表现以自然界的高消耗、高排放为代价,它迫使人对大自然的开发达到最高极限。过度消费产生大量工业和生活垃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加大了环境资源压力。从社会关系的视角看,消费主义是典型的不公消费,富者的高消费会导致穷人可支配的资源减少,造成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二者失衡会导致人的畸形化发展。当代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异化、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阻碍了人的健康和自由全面发展。全球化、知识社会、新技术革命、晚期资本主义都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当代人应提升自身生存境界,享受个人权利的同时,有责任为社会做出奉献,在责、权、利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最终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人的存在,抛弃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有效遏制了人的无限膨胀的主体性,是通过实践不断建构人的主体化过程。它从外在感觉和内在精神两个方面在实践活动的相互作用、融会贯通中构成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使得人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从而重新找寻人的安全可靠、自由自在的精神家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马克思主义人学从人的生存论的进路,关注人的生存现实,使其真正走入时代生活、走进存在本身。马克思主义人学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立足当代实践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马克思人学新境界,增强其指导人的实践和丰富人的生活的理论力量,继续引领人类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马克思说过:“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1当代中国,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动力,以人民为目的,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假以时日,我们坚信,马克思所勾画的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将成为现实。

选择“在课堂内对教材内容拓展讲解进行补充”的学生比例约为78%;选择“在课堂内开展文化主题教学活动进行补充”的约为81%;选择“在课堂外通过网络平台等线上方式进行补充”的约为80%;选择“在课堂外开展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进行补充”的约为30%。在随后的随机抽样访谈中,笔者再次确认学生的选择意向,受访学生都希望能以多元的方式对文化导入教育的学习资料进行补充,尤其青睐使用网络平台等线上方式。而“在课堂外开展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进行补充”选择比例较低的原因多为担心课外活动占用时间,影响课余生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

我院2004-2016年3种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分析…………………………………………………… 李祥鹏等(6):790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李国涛.论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Re-examinationofExistentialisminthePerspectiveofMarxistHumanism

LI Guo-tao

(School of Marx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China;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Abstract:Marx always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al man and his way of existence and significance, and his ontology is human ontology.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istic thought, Marx explained human exis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ty and subjectivity, and opened up an ontological road to the real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ir real life. Marx's "human" is a multi-dimensional overall existence, which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natural dimension, social dimension, consciousness dimension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 Reconstructing the realistic existence of contemporary people at the level of the concept of existence,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m of existence provides a new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mode of thin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eople,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for the real realization of human emancipation and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Keywords:human ontology;exstentiailism;anthropology; human existence; existential dimension; existential re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9-06-03

作者简介:李国涛(1981- ),男,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PXM2018_014203_500008)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9)09-0049-05

(责任编辑 董翔薇)

标签:;  ;  ;  ;  ;  ;  ;  ;  ;  ;  ;  ;  ;  

李国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存在论再审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