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250300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略的重点,也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性难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
二、点拨诱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要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我认为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再如教学《白杨》一课,第16节里写到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教师设计这段教学时独辟蹊径,挖掘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逆向思维,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是怎样去新疆工作的。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落下这样和那样的病。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把他们接去的真正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不知道”。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性思维是从人问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再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有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意识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开展活动,给予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