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阑记论文-杨俊霞

灰阑记论文-杨俊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灰阑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莱希特,塔尔海默,《高加索灰阑记》

灰阑记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霞[1](2019)在《共鸣服务间离:从剧作到剧场的选择 评布莱希特剧院版《高加索灰阑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着70年历史的德国柏林布莱希特剧院为今年乌镇戏剧节带来的作品是其创建者、艺术总监布莱希特完成于1945年的脍炙人口的叙事体戏剧《高加索灰阑记》,这也是该剧院在中国的首次亮相。这个久负盛名的剧团如何呈现其代表剧作家的经典,引起众多关注。乌镇戏剧节官方宣传材料上引用了《南德意志报》对该剧的(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9年06期)

[2](2019)在《2019冬季学院演出剧目《灰阑记再续》剧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9冬季学院期间,麻省理工学院的康开丽教授,带领着一批音乐戏剧系的女生,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呈现了叁幕寓言剧《灰阑记再续》。它以13世纪中国元杂剧、20世纪布莱希特剧目和21世纪法庭监护权之争为基础,将流传数世纪、跨越多种文化的"灰阑记"故事以叁个版本,通过写意、间离和纪录剧等多种风格混合呈现于上戏端钧舞台。(本文来源于《戏剧艺术》期刊2019年05期)

翁瑜[3](2018)在《接受与创新:两部《灰阑记》的差异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德国着名剧作家布莱希特以元代李行道《灰阑记》为蓝本,创作了着名的《高加索灰阑记》。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戏曲对布莱希特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因时代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两者在主题思想内涵、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表现手法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星星[4](2018)在《西西小说与“灰阑记”的人物形象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母争子"为主题的"灰阑记"(The Circle of Chalk),可以称得上是研究跨国家、跨文化的文学变异现象下的主题学研究典型样本。本文以香港作家西西《肥土镇灰阑记》,元代李行道《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和德国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为重要参照,主要探讨"灰阑记"的世界流传和社会文本解构,并重点分析西西、布莱希特笔下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指涉意义对李行道《灰阑记》的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叛逆。"灰阑记"的人物形象变异具体表现为对判官形象的塑造,对"两母"寓意的拓展及其所涉及的女性问题的深化,以及对马寿郎角色的启用叁大方面。(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8年05期)

刘志超[5](2018)在《中德《灰阑记》中“母亲”形象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母争一子的故事是很多国家文学作品出现过的文学主题,中国元代李行道也曾写过反映这一主题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在创作其戏剧《高加索灰阑记》时对中国版本《灰阑记》做了改编,但不同之处是布氏的这一版本对于血缘关系不再强调。两部作品中生母、养母、主母的角色也有极大的不同,现对这四个角色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文化上的异同。(本文来源于《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吴克,张鑫[6](2018)在《影视赏析——从《灰阑记》到《高加索灰阑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灰阑记》作为元杂居"包公戏"中经典一则广为流传,后传至欧洲。布莱希特所作的《高加索灰阑记》正是收到了前者的影响。布氏借用李之《灰阑记》的故事框架,赋予这一古老故事新的灵魂。然布莱希特与中国的渊源并远不止如此,他对中国的舞台艺术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在中国古典戏剧表演中已经存在了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从李行道的《灰阑记》(以下称《灰》)到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以下称《高》)。是在跨文化角度下对剧本的一种陌生化的创造性改编。(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晓鑫[7](2018)在《给柏林人剧院的信 看《高加索灰阑记》的演出》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加索灰阑记》Der Kaukasische Kreidekreis·导演:米歇尔·塔尔海默Michael Thalheimer·常规上演于柏林人剧院亲爱的柏林人剧院:今天下午,在去你那里的路上,我还真有点替你担心,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这么一个"古老"故事,在柏林造船剧院这样一个建筑也旧得像传说的空间里,恐怕这个版本的演出将会迂腐不堪。而黑暗中开场的一瞬间竟是电吉他的狂躁,当声音穿梭在柏林人剧(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8年01期)

李星星,邓骏捷[8](2017)在《论《灰阑记》的故事母题及文本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母争子"为主题的《灰阑记》,是跨国家、跨文化的文学变异现象下的主题学研究典型样本。本文以元代李行道《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杂剧、德国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以及香港西西《肥土镇灰阑记》为主要对象,兼及世界范围内其他《灰阑记》故事,从故事母题和文本变异的角度,对《灰阑记》的多种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主要探讨早期《灰阑记》的中西方起源;《高加索灰阑记》对《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继承;《肥土镇灰阑记》对《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内容上的借鉴,对《高加索灰阑记》形式上的致敬;以及《灰阑记》的社会文本解构等。(本文来源于《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马玉倩[9](2017)在《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与元杂剧《灰阑记》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兴起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经过长期的发展,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简而言之即各种文学关系,尤其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关系。旨在探讨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长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历史、现状和可能性。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中国元代剧作家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和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进行比较研究。“二母争子”的主题在许多中西方经典中皆出现过。《灰阑记》作为元杂居“包公戏”中经典一则广为流传,后传至欧洲。布莱希特所作的《高加索灰阑记》正是收到了前者的影响。布氏借用李之《灰阑记》的故事框架,赋予这一古老故事新的灵魂。然布莱希特与中国的渊源并远不止如此,他对中国的舞台艺术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在中国古典戏剧表演中已经存在了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他十分推崇中国诗人白居易,墨子和道家的老庄哲学也在《高加索灰阑记》中有所体现。两部作品,皆是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后者更隐含其政治愿望和态度。布莱希特对中国事物的接受,凭借的是批判性的选择,因此他将中国《灰阑记》的主旨反其意而用,以通过戏剧实现他的教育目的。同一主题,由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两位剧作家分别演绎,诠释的主旨却大相径庭。在李氏之灰阑记中,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布莱希特反其道而行之,更加注重母性的社会意义,将母爱与血缘分割开来,主要人物也被赋予了其阶级特性,值得深思。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接受研究、比较文化等研究方法,结合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相关理论,分析两部作品中文学现象之异同,着重通过对“异”的分析研究布莱希特对中国《灰阑记》的改作。(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7-06-07)

贾颖[10](2017)在《寓意剧的范式原则与中国戏剧寓言式思维比较——以《高加索灰阑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寓意剧(Parable Play)是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所创立的一种现代戏剧范式,一般用以指称《四川好人》与《高加索灰阑记》两部以充满寓言色彩的叙述方式、将道德问题作为作品辩证讨论核心的剧作。因《高加索灰阑记》一剧的创作灵感直接源自元杂剧《灰阑记》(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故常被借来讨论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研究者往往更易倾向于论述布莱希特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与吸收,而布莱希特对"寓意剧"作为一种戏剧范(本文来源于《剧作家》期刊2017年01期)

灰阑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2019冬季学院期间,麻省理工学院的康开丽教授,带领着一批音乐戏剧系的女生,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呈现了叁幕寓言剧《灰阑记再续》。它以13世纪中国元杂剧、20世纪布莱希特剧目和21世纪法庭监护权之争为基础,将流传数世纪、跨越多种文化的"灰阑记"故事以叁个版本,通过写意、间离和纪录剧等多种风格混合呈现于上戏端钧舞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灰阑记论文参考文献

[1].杨俊霞.共鸣服务间离:从剧作到剧场的选择评布莱希特剧院版《高加索灰阑记》[J].上海戏剧.2019

[2]..2019冬季学院演出剧目《灰阑记再续》剧照[J].戏剧艺术.2019

[3].翁瑜.接受与创新:两部《灰阑记》的差异性比较[J].安顺学院学报.2018

[4].李星星.西西小说与“灰阑记”的人物形象变异[J].华文文学.2018

[5].刘志超.中德《灰阑记》中“母亲”形象比较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6].吴克,张鑫.影视赏析——从《灰阑记》到《高加索灰阑记》[J].传媒论坛.2018

[7].晓鑫.给柏林人剧院的信看《高加索灰阑记》的演出[J].上海戏剧.2018

[8].李星星,邓骏捷.论《灰阑记》的故事母题及文本变异[J].文学研究.2017

[9].马玉倩.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与元杂剧《灰阑记》之比较[D].南昌航空大学.2017

[10].贾颖.寓意剧的范式原则与中国戏剧寓言式思维比较——以《高加索灰阑记》为例[J].剧作家.2017

标签:;  ;  ;  

灰阑记论文-杨俊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