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蓝光发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蓝光,荧光粉,离子,量子,稀土,纳米,器件。
蓝光发射论文文献综述
周缈,蒋泵,陈东运,高明,肖帆[1](2019)在《蓝光发射钙钛矿薄膜的制备与光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钙钛矿薄膜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发光层,其本身的薄膜质量与热稳定性是影响其发光特性的主要因素。采用一步溶液法制备了蓝光发射MAPbCl_xBr_(3-x)薄膜,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吸收光谱、光致发光(PL)谱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薄膜的成膜质量与不同Cl/Br摩尔比之间的关系,以及无机Cs离子掺杂对薄膜热稳定性与发光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l/Br摩尔比的增大,晶粒尺寸逐渐增大;Cs离子掺杂可以提高薄膜的覆盖度、光吸收强度、热稳定性及PL强度;通过调节Cl/Br摩尔比及Cs离子掺杂获得了室温下具有蓝色发光波长435 nm的Cs_(0.1)MA_(0.9)PbCl_(2.375)Br_(0.625)薄膜。MAPbCl_xBr_(3-x)薄膜与Cs_(0.1)MA_(0.9)PbCl_(2.375)Br_(0.625)薄膜的发光机制主要为激子辐射复合。此外,Cs_(0.1)MA_(0.9)PbCl_(2.375)Br_(0.625)薄膜还存在Cs离子掺杂能级参与的辐射复合机制。(本文来源于《半导体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段良飞,王光华,钱福丽,高思博,段瑜[2](2019)在《顶发射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的蓝光掺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在信息显示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采用真空镀膜系统,依次蒸镀Ag/ITO复合薄膜作为阳极结构,共蒸制备Mg∶Ag复合膜作为半透明阴极结构, NPB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和黄光主体材料, rubrene作为黄光掺杂料, AND作为蓝光主体料, DSA-Ph作为蓝光掺杂料, Alq3作为电子传输材料,以结构和工艺简化的蓝、黄光互补色来实现白光,通过共蒸发形式制备了结构为Ag/ITO/NPB/NPB∶rubrene(1.5%)/ADN∶DSA-Ph(x%/x=2, 5, 8)/Alq3/Mg∶Ag的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利用由Photo Research PR655光谱仪、 Keithley 2400程控电源组成的光谱测试系统对器件的光电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蓝光掺杂比对白光OLED微型显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蓝光掺杂比的增加,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的亮度先增加后降低,蓝光、黄光峰位有所偏移,色坐标发生一定的漂移,蓝光色纯度增加,可通过调控发光材料掺杂比实现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性能的可控制备。初步优化获得的蓝、黄混合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的器件,当驱动电压为5.0 V时,器件亮度达到3 679 cd·m~(-2), CIE坐标为(0.263, 0.355)。(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8期)
高旭,杨健,张猛,刘春光,祝汉成[3](2019)在《铕离子掺杂七铝酸十二钙蓝光发射导电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碳包埋方法制备了不同Eu~(2+)掺杂浓度的七铝酸十二钙(C12A7∶x%Eu~(2+))导电荧光粉。在254 nm的紫外光激发下,样品呈现出位于444 nm的蓝光宽带发射峰,其来源于Eu~(2+)的4f~65d~1-4f~7跃迁。当Eu~(2+)的掺杂浓度为1.0%时,蓝光发射强度最大。通过漫反射吸收光谱结合经验公式可计算C12A7∶1.0%Eu~(2+)粉末样品的困陷于笼中的电子浓度为3.40×10~(19) cm~(-3)。在空气气氛下对C12A7∶1.0%Eu~(2+)样品进行热处理,通过减少困陷于笼中的电子浓度,即增加困陷于笼中的O~(2-)离子浓度,可进一步提高样品的发光强度。阴极射线发光实验结果表明:铕掺杂七铝酸十二钙蓝光发射导电荧光粉在低压场发射显示器件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高旭[4](2019)在《基于d-f跃迁的铕掺杂七铝酸十二钙蓝光发射导电荧光粉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压场发射显示器(FED)因其能耗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平板显示领域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研究兴趣。尤其,低压FED用荧光粉的选择制约着平板显示的成像质量。一方面,导电性差的荧光粉在低压电子束激发下会出现电荷积累效应,使其发光强度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导电性较好的硫化物基荧光粉在电子束轰击下易分解挥发出硫。因此,制备抗电子束轰击的氧化物基导电荧光粉已成为低压FED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其中,稀土掺杂的七铝酸十二钙(12CaO·7Al_2O_3,缩写为C12A7)导电(源于困陷于笼中电子的产生)荧光粉已实现了基于f-f跃迁的紫外、黄光和红光等发射。众所周知,Eu~(2+)的5d-4f跃迁为允许跃迁,发光效率较高。但前期工作表明,通过燃烧法制备的C12A7:Eu~(3+)粉体在氢气气氛下高温热处理后,只能使Eu~(3+)被还原生成Eu~(2+),无法同时产生困陷于笼中的电子,即无法使样品具有导电性。因此,如何制备基于d-f跃迁的C12A7:Eu~(2+)导电荧光粉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采用高温熔凝法(melt-solidification)制备C12A7:Eu~(2+)导电陶瓷样品。首先,将初始原料倒入半密封的石墨坩埚中,用碳粉包埋石墨坩埚,再对其进行高温煅烧,取出烧结的陶瓷样品进行研磨得到导电粉末样品。本文研究了不同空气湿度条件(相对湿度为30%和70%)对制备的C12A7:Eu~(2+)导电粉末样品的微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当相对空气湿度为70%时,在254 nm的紫外光激发下,C12A7:0.5%Eu~(2+)初始样品的发光强度非常弱;而在空气气氛下热处理后的样品,在530-750 nm范围内可以观察到归属于Eu~(3+)的~5D_1-~7F_j(j=1,2)和~5D_0-~7F_j(j=0,1,2,3,4)跃迁的发射峰,此外,位于444 nm附近还可观察到归属于Eu~(2+)的4f~65d~1-4f~7跃迁的蓝光发射峰。分析认为:由于制备样品时空气湿度较大,环境中的水使样品产生了困陷于笼中的OH~-,降低了样品的发光强度,进而导致初始样品的发光强度较弱。傅里叶红外透射光谱进一步证明了笼中OH~-的存在。初始样品的笼中电子浓度为7.33×10~(19) cm~(-3),满足FED用荧光粉导电性的需要。当相对空气湿度为30%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制备C12A7:0.5%Eu~(2+)粉末样品,对两种空气湿度条件下制备的样品进行对比测试,发现在空气湿度较小环境下制备的样品,笼中OH~-浓度较低,且在其发射光谱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发射峰。说明降低样品制备过程中的空气湿度,笼中OH~-的浓度随之降低,样品的发光强度将会增强。在30%相对空气湿度条件下,采用高温熔凝法(melt-solidification)制备了不同Eu~(2+)掺杂浓度的C12A7:x%Eu~(2+)(x=0.1,0.5,1.0,1.5)蓝光发射导电粉末样品。在254 nm的紫外光激发下,发现当Eu~(2+)的掺杂浓度为1.0%时,样品蓝光宽带发射峰的发射强度最大,计算其笼中电子浓度为3.40×10~(19) cm~(-3)。在空气气氛下对样品进行不同条件的热处理,通过减少笼中电子浓度,增加笼中O~(2-)浓度,进一步提高了样品的光致发光强度。在5 kV低压电子束的激发下(灯丝电流为224μA),经225 ~oC热处理10 min后的样品具有最大的阴极射线发光强度。将优化后的导电粉末样品与黄光发射的C12A7:0.5%Dy~(3+)以及红光发射的C12A7:1.0%Eu~(3+)样品按不同比例混合,实现了对样品阴极射线发光颜色的调节,可以从蓝光调至近白光。实验结果表明:C12A7:Eu~(2+)蓝光发射导电粉末样品在FED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程文德,张家伟[5](2019)在《四角锥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强蓝光发射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蒸发锌(Zn)粉的方法制备了大量的ZnO纳米棒状和四角锥状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和光致发光谱(PL)对样品进行了形貌,结构和发光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ZnO纳米棒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直径约100~500 nm,长度约2~5μm,还有一些四角锥状结构。在325 nm波长光激发下,有微弱的391 nm带边紫外发射和很强的488 nm蓝光发射,呈现出纳米ZnO优异的蓝光特性,并对其生长机理和发光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实验》期刊2019年02期)
蒋丽丹[6](2018)在《倍频蓝光/绿光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激光器,结合了固体薄片激光器和垂直腔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的优点,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和良好的光束质量。其灵活的外腔结构设计,可以在腔内放置非线性倍频晶体,对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进行腔内倍频,实现激光波长的扩展。论文简述了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发展历史及研究意义,总结了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优点,并概括了倍频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介绍了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基本结构,阐述了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及运行机制,并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量子阱结构的增益芯片。利用小信号模型,通过求解二次谐波的耦合波方程,阐述了二次谐波的产生原理,推导出倍频转换效率,并简要分析了影响倍频转换效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倍频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相关理论,对晶体的非线性特性进行了详细描述,综合考虑各因素对腔内倍频的影响,对倍频过程中晶体的选择做出了优化。结合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热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热效应对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性能的影响。对液体毛细键合SiC热沉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增益芯片与SiC片表面清洁度对键合的影响,并在常温下成功将SiC片与增益芯片通过甲醇液体毛细键合在一起。在湿法腐蚀中,对比分析了酸性腐蚀和碱性腐蚀技术,最后采用碱性腐蚀和选择性腐蚀相结合,成功完成GaAs基质的去除。搭建了倍频蓝光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直腔和V腔结构,通过实验研究,获得了增益芯片特性。对倍频蓝光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输出特性展开实验研究,获得966nm的基频光,半高全宽5nm。采用双曲线拟合法测得蓝光在x方向与y方向的M~2因子分别为1.04和1.01。当热沉温度为15.5℃时,对比分析了两种腔型结构的输出功率,指出了直腔倍频蓝光的缺点和V腔倍频蓝光的优点。当吸收泵浦功率为3.5W,热沉温度为13.5℃时,获得输出蓝光功率210mW,波长483nm,光谱线宽2.5nm。组建了紧凑小型化倍频绿光外腔面发射激光器,通过实验研究,获得了增益芯片相关特性。对倍频绿光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输出特性展开实验研究,获得1096nm的基频光,半高全宽1nm。当热沉温度为12.5℃,泵浦功率为3.8W时,输出绿光功率135.5mW,激光波长548nm,光谱线宽0.5nm。(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张欣,赵韦人,周益羊,鲁重瑞,廖子锋[7](2018)在《蓝光发射荧光粉Ba_3P_4O_(13)∶Eu~(2+)的发光特性及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法在相对较低的温度(~840℃)下合成了一种可被紫外光激发的蓝光发射荧光粉α-Ba_(3-x)P_4O_(13)∶xEu~(2+),详细研究了其物相、发光特性与荧光热稳定性。在360nm紫外光的激发下,样品的发射光谱由峰位处于~439nm的不对称宽带组成。通过激发与发射光谱、荧光寿命测试及结构分析证实该不对称宽峰是由于Eu~(2+)在Ba_3P_4O_(13)中同时占据多个不同的格位所致。此外,Eu~(2+)在α-Ba_3P_4O_(13)中的最佳掺杂浓度约为x=0.06,其荧光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矩-电偶极矩相互作用。与商用绿色荧光粉(Ba,Sr)_2SiO_4∶Eu~(2+)相比,该荧光粉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α-Ba_3P_4O_(13)∶Eu~(2+)荧光粉有望在紫外激发的白光LED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06期)
范志东,刘绰,李旭,马蕾,彭英才[8](2018)在《Ce掺杂Si纳米线的制备及其蓝光发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抛光和"金字塔"织构表面的单晶Si(100)为衬底,分别以Au和Au-Al为金属催化剂,在温度为1 100℃、N2气流量为1 500sccm、生长时间为15~60min等工艺条件下,制备了直径约为50~200nm、长度为数微米至数十微米和不同分布的Si纳米线。然后,利用CeO2粉末为掺杂剂,在温度为1 100~1 200℃、N2流量为1 000sccm、掺杂时间为30~60min等工艺条件下对Si纳米线进行Ce掺杂。实验研究了不同Si纳米线长度、密度和分布等对Ce3+蓝光发射的影响。室温下利用Hitachi F-46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同时利用FLS920全功能型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荧光量子效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Si纳米线生长时间为30min、织构表面和密度相对较低时以及最佳激发光波长为328nm时,样品发射光波长为405nm(5d→2 F5/2)荧光强度较大,实现了强的蓝光发射,其荧光量子效率达到了65.57%。通过光谱功率分布和CIE-1931标准公式进行计算,Ce掺杂Si纳米线样品的色坐标为(0.16,0.03);发光强度大,量子效率高使其在照明、显示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对Si纳米线在发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1期)
刘迎秋[9](2016)在《碳量子点的蓝光发射增强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量子点(或称碳点)是尺寸在10 nm以下的结晶或非晶态荧光碳纳米材料,可通过自下而上(如小分子缩合)和自上而下(如石墨烯裁剪)两种方法获得,其中具有石墨烯晶格结构的碳量子点又称为石墨烯量子点。近年来,碳量子点因其优良的性质,如荧光稳定性好、毒性低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引起了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关于碳量子点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是仍面临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高荧光量子产率碳量子点的设计合成及其机理研究正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论文以柠檬酸缩合法、碳纤维酸氧化和氧化石墨烯裁剪法得到的碳量子点为研究对象,从增强辐射跃迁过程和抑制非辐射跃迁过程两个方面入手,研究高量子产率蓝光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揭示碳量子点中类分子局域态和缺陷对于碳量子点荧光增强的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利用柠檬酸和乙二胺及其衍生物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氮掺杂碳量子点,发现碳量子点的量子产率和光学带隙均与氮含量有关。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备得到量子产率为(97.4±4.2)%的碳量子点CDs-DETA。论文全面考察了浓度、溶剂种类、pH及离子强度对CDs-DETA光学性质的影响。通过半制备液相色谱仪对CDs-DETA进行分离提纯,结合荧光光谱和时间发光光谱证实吡啶酮类小分子(AEOIP)是碳量子点高亮度荧光的唯一来源。实验结果表明,AEOIP分子、柠檬酸(CA)分子以及二乙烯叁胺(DETA)分子之间能够依靠正负电荷的吸引作用形成室温下具有良好流动性的离子液体,并能够在浓度较浓时形成特定形貌的聚集体。同时,发光碳量子点流体表现为牛顿流体的特征,其粘度随温度升高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利用CDs-DETA对Fe3+具有选择性荧光淬灭的特性,探讨了CDs-DETA在检测Fe3+领域的应用。采用酸氧化切割树脂基碳纤维的方法制备得到尺寸为3-5 nm且发射绿色荧光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采用NaBH4为还原剂制备得到发射蓝色荧光的石墨烯量子点rGQ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GQDs和rGQDs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QDs和rGQDs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光学性质。GQDs的较弱绿色荧光发射是酸氧化过程中引入的无序含氧基团缺陷辐射跃迁的结果。随着还原程度增加,石墨烯量子点的量子产率从2.6%提高至10.1%,同时,蓝色荧光的特征峰位置快速蓝移且半高宽(FWHM)变窄。据此推测,在还原过程中,石墨酚拓扑缺陷逐渐形成并发生辐射跃迁,从而导致了rGQDs的蓝色荧光发射。除此之外,石墨酚拓扑缺陷诱发的蓝色荧光寿命较长、pH敏感性低且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以石墨粉为原料通过酸氧化法制备石墨烯量子点,在100℃水热条件下,用氨水处理石墨烯量子点制备得到氨基修饰石墨烯量子点(N-GQDs)。原子力显微镜研究发现氨水能够进一步切割氧化石墨烯片,形成石墨烯量子点或者多孔氧化石墨烯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明NH3可以有效地进攻环氧基碳和羧基碳,形成-CH(OH)-CH(NH2)-和-C(=O)NH2基团。氨基修饰后,由于N-GQDs中载流子辐射复合速率得到提高且非辐射复合速率有所降低,N-GQDs的荧光量子产率从0.3%提高至9.6%。时间分辨发光光谱则表明,与含氧基团相比,含氮基团相关的局域电子激发态具有更长的荧光寿命。(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乐天,刘士浩,谢文法[10](2015)在《基于Ag/Ge/Ag阳极的蓝光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Ag层中引入一层Ge薄膜,获得了具有低反射率和高反射相移的Ag/Ge/Ag复合阳极,并制备了基于该阳极的蓝光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阳极高的反射相移使得器件在有机层厚度为100 nm时获得了顶发射蓝光发射,且阳极较低的反射率减弱了器件内的微腔效应,使得其电致发光光谱在不同视角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当Ge的厚度为20 nm时,器件性能表现最为优良,最高亮度和最大电流效率分别可达3 612cd/m2和5.4 cd/A,且色坐标在视角从0°变化到60°时仅移动了(0.007,0.006)。(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蓝光发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在信息显示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采用真空镀膜系统,依次蒸镀Ag/ITO复合薄膜作为阳极结构,共蒸制备Mg∶Ag复合膜作为半透明阴极结构, NPB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和黄光主体材料, rubrene作为黄光掺杂料, AND作为蓝光主体料, DSA-Ph作为蓝光掺杂料, Alq3作为电子传输材料,以结构和工艺简化的蓝、黄光互补色来实现白光,通过共蒸发形式制备了结构为Ag/ITO/NPB/NPB∶rubrene(1.5%)/ADN∶DSA-Ph(x%/x=2, 5, 8)/Alq3/Mg∶Ag的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利用由Photo Research PR655光谱仪、 Keithley 2400程控电源组成的光谱测试系统对器件的光电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蓝光掺杂比对白光OLED微型显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蓝光掺杂比的增加,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的亮度先增加后降低,蓝光、黄光峰位有所偏移,色坐标发生一定的漂移,蓝光色纯度增加,可通过调控发光材料掺杂比实现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性能的可控制备。初步优化获得的蓝、黄混合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的器件,当驱动电压为5.0 V时,器件亮度达到3 679 cd·m~(-2), CIE坐标为(0.263, 0.35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蓝光发射论文参考文献
[1].周缈,蒋泵,陈东运,高明,肖帆.蓝光发射钙钛矿薄膜的制备与光学特性[J].半导体技术.2019
[2].段良飞,王光华,钱福丽,高思博,段瑜.顶发射白光OLED微型显示器的蓝光掺杂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3].高旭,杨健,张猛,刘春光,祝汉成.铕离子掺杂七铝酸十二钙蓝光发射导电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J].发光学报.2019
[4].高旭.基于d-f跃迁的铕掺杂七铝酸十二钙蓝光发射导电荧光粉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程文德,张家伟.四角锥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强蓝光发射性质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9
[6].蒋丽丹.倍频蓝光/绿光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7].张欣,赵韦人,周益羊,鲁重瑞,廖子锋.蓝光发射荧光粉Ba_3P_4O_(13)∶Eu~(2+)的发光特性及热稳定性[J].材料导报.2018
[8].范志东,刘绰,李旭,马蕾,彭英才.Ce掺杂Si纳米线的制备及其蓝光发射特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9].刘迎秋.碳量子点的蓝光发射增强与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6
[10].张乐天,刘士浩,谢文法.基于Ag/Ge/Ag阳极的蓝光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发光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