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友:以芜湖为视角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思考论文

杨青友:以芜湖为视角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思考论文

摘 要:芜湖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开发程度较低、责任主体不明晰、内涵挖掘不够、运作方式单一等问题。以芜湖为视角,可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多方融资,加大投入,挖掘内涵,提升品位,整合资源,实现价值等方面促进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利用,这些对推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价值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发展;芜湖市;安徽省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进行的革命活动及其结果,这种活动及结果表现为人们可以开发利用的历史遗存。[1]同时,一个地方的红色文化及资源又具有一定的独特地域性和历史价值的不可复制性。因此,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传承红色精神,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在芜湖,无论是早期的学生、农民运动,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均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推动地方精神和物质文明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芜湖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对芜湖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分析研究为视角,拟为促进安徽省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利用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卫生部门作为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主要是在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依据《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对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进行年度检验,检验需提交的材料不包括财务性质的资料。

一、芜湖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概况

芜湖作为近代以来安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皖南新四军抗战的主战场、百万大军突破长江的著名登陆点,这里有着大量的红色历史遗存。陈独秀、恽代英、王稼祥等革命先行者,任弼时、邓小平、粟裕、陈毅、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求学、战斗过;留下了文学家蒋光慈、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黄继光式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抗日名将戴安澜等英雄先烈事迹。留下了中共安徽省委机关、安徽省济难会、安徽学院、王稼祥纪念园、南陵土塘新四军军部、无为新四军七师师部纪念馆、百万雄师强渡长江第一船登陆点等125处珍贵的主要革命遗址。在类型上,几乎涵括了机构旧址、纪念地、故居、文献、烈士墓、纪念设施等所有类型,所以芜湖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数量多、类型多、范围广的特点。

此外,较之于其它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其成员组成方面有其独特性,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工作室制为单位参与创作,这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更加类似于“五龄组”(同龄和上下两岁年龄)人员构成[6]。“五龄组”人员构成模式也是教育学上所追求的的较为理想的状态,在“五龄组”组成的团体内,其互动和博弈的丰富程度远超同龄组团体。正是由于在“五龄组”团体中,成员间的知识面更加丰富、知识掌握程度也不同,更利于同辈学习的开展,同时工作室中的骨干成员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担负起“导师”的职责。

近年来,芜湖市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一是摸清资源家底。通过市县多部门统一协调配合、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组织专家学者与民间人士积极参与、深入宣传发动等多项举措,彻底摸清了全市现有红色资源总量。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大力收集整理出大量红色档案、文献、图片、音像等资料。二是加大保护力度。通过持续投入和建护,部分红色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现有国家级、省级各1处,市级6处、县级7处,占到遗址总数的27%;特别是对王稼祥纪念园、市烈士陵园、繁昌板子矶百万大军强渡长江第一船登陆点、繁昌县烈士陵园、谭震林(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故居、南陵抗美援朝李家发烈士陵园、无为新四军七师师部纪念馆等的成功打造,彰显了芜湖红色文化资源的品质和特色,丰富了芜湖的文化,扩大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三是创建红色品牌。近年来,芜湖按照“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创建红色品牌”的思路,挖掘整合红色资源,高标准建成一批红色景文化资源点,用红色文化特有内涵吸引、熏陶和教育干部群众,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的王稼祥纪念园,每年都有上千家机关、团体、高校等单位来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近几年的年接待量均超35万余人次,逐步成为芜湖市乃至安徽省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红色名片。

二、芜湖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全市总体状况而言,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多处于遗址、旧址的常规保护与修复阶段,在展示方式上还主要以遗址遗迹参观、简单的图片展示为主,展示方式存在雷同、单调、僵硬等缺陷。而要想使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过程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否则,必然影响到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的充分展现。究其原因,一是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经费投入不足;二是专业人才特别是研究型人才缺乏。在县级及以下层面,从事红色文化工作主要是一些退休的老军人、老干部,这些人总体上年龄偏大,学历不高,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承担专业化的研究创新。

1.资源分散,开发程度较低

近年来,以革命纪念地、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的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欢迎的活动方式。同时,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也是对其有效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而在芜湖留下来的革命历史遗存遍布市、县(区)各个角落,形成了资源点多面广且较分散的状况,部分资源点地处较偏、交通不便。同时还存在投入不足,开发方式单一等问题,有些遗址因保护、开发、管理力度不够,面貌破旧,没有吸引力,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部分遗址已遭破坏,遗迹难寻;甚至有些遗址还处在家族式的管理中,面临随时消失的困境。所以,全市各资源点的管护现状参差不齐,更谈不上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应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2.认识不足,责任主体欠缺

一是部分干群认为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投入较大,而眼前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大,对其所能够产生的社会效益认识还不够深刻,甚至还存在觉得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会加重当地财政负担的思想。二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上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主要涉及到县(区)、镇二级政府,以及部分村(居)级组织和村(居)民;涉及到文化、旅游、民政、党史、档案等多个部门,它需要多方协调和统筹。而就芜湖来看,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上尚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方案,没有建立必要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因此极易产生在资源保护、历史遗存收集整理等方面出现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结果。

3.挖掘不够,资源内涵单薄

经过全市上下几年来的共同努力,芜湖已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打造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一些本地红色资源特色和品牌。但同时,芜湖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全部为多发,肝左右叶15例,肝右叶10例。常规超声显示病灶平均最大直径为(32.11±10.63)mm,平均最小直径为(12.44±9.29)mm;造影后平均最大直径为(33.87±12.94)mm,平均最小直径为(8.12±2.91)mm。病灶增强起始时间为(17.43±5.33)s,达峰时间为(22.40±7.29)s,低回声时间为(42.22±13.92)s,等回声时间为(23.98±4.53)s。动脉期病灶增强方式主要为整体增强、环状增强。

4.运作单一,市场化程度低

红色文化代表着革命时期先进的社会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和“活水”,[2]也是当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为此,一是建立健全专门机构,出台相关规定,特别是要规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责任主体,以及开发者的权限、责任。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建立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协调配合机制;二是对各类红色资源,特别是对那些正濒临消亡危险,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红色资源遗存,须尽快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避免其因人为因素而消亡。通过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加强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片、电子文本等形式,保存好这些历史遗存。具体来讲,对有可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品质;对有迹可寻,但目前开发难度较大的遗址可先进行有效保护,防止继续损毁或消失;对已损毁消失的资源点,可做好文献记载,防止失传。三是把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纳入当地建设发展规划,做到同规划、同保护、同开发。在规划中,既要坚持高起点,又要防止贪大求全,既要符合地方实际,又要符合历史事实,还要合理解决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并给将来的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试验点耕地土壤质地为壤土,土层中厚,大部分在0.5-1.0m之间,土壤类型为栗钙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1.8g/kg,碱解氮23-112mg/kg,速效磷0.8-6mg/kg,速效钾75-510mg/kg,pH值7.8。

三、以芜湖为视角,推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芜湖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及相关部门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体,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支撑,社会资本进入较少。这必然导致部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开发能力不足、开发程度较低等问题,造成其商业价值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创造的经济效益有限,如果没有必要的财政投入支持,根本无法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同时,近年来芜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并不完全来自于红色资源本身吸引力,政策扶持、行政力量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从长远看,必然为红色文化资源本身生命力的健康培育带来负面影响。

2.多方融资,加大投入

建立合理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投入机制。设置专项经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具有传承革命传统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参与。可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库”,由政府向媒体发布信息,借鉴其他建设项目和其它地区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采取“谁投资、谁保护、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逐步走上“政府所有和监管、社会投入和运营”的轨道。

3.挖掘内涵,提升品位

一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学者,相关学术团体、民间人士的作用,加大对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挖掘,深入研究探讨红色文化的内涵、表现方式和现实价值;二是申报和升格一批红色文物保护单位,提升红色文化档次和等级;三是深入挖掘、创作和制作能反映本地红色文化特征的文艺和影视作品。可积极组织各方人才和力量,创作出一些能够充分反映本地特色的文艺作品,可大大提升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四是通过召开研讨会、报告会,组织开展红色主题展览、公益广告投放,编写通俗读物等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推介,营造浓厚氛围。

4.整合资源,实现价值

绿色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当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因此一是继续打造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既为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以及周边地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一个新的场所和平台,又可提升文化品位、扩大知名度。二是把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国园综合体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有代表性地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美丽乡村建设点、国园综合体。为当地美丽乡村添光增彩。三是走“红色、绿色、古色”新型发展道路。把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等资源整合起来,建立融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要将能与“古”“绿”“俗”等旅游资源联系密切的红色文化资源排在前列。[3]通过精心设计、包装,推出系列精品旅游路线。多措并举,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基点和动力源。

参考文献:

[1]张泰城.论红色文化资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5(1)

[2]刘莉、张华金.红色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J].教育探索,2014(3)

[3]王治涛.洛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基金项目:此文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系统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度重点课题立项课题,编号:QS2018092

作者简介:

杨青友(1972—)男,汉族,安徽南陵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党建党史、农村社会经济等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  ;  

杨青友:以芜湖为视角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