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钮结构论文和设计-盛涛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钮结构,其包括带有开关轴的开关、套设在所述开关轴上的内旋钮、套设在所述内旋钮上的外旋钮、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旋钮和所述内旋钮之间的弹性件;其中,所述外旋钮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内旋钮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侧面与所述内旋钮的外侧面之间间隙配合;所述外旋钮上设有第一啮合部,所述内旋钮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啮合部;在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啮合部和所述第二啮合部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相互分离;在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啮合部和所述第二啮合部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啮合。该旋钮结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装配,且能够很好的避免非使用状态下旋钮开关被误触发的情况。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开关轴(41a、41b)的开关(4a、4b),套设在所述开关轴(41a、41b)上的内旋钮(2a、2b),套设在所述内旋钮(2a、2b)上的外旋钮(1a、1b),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旋钮(1a、1b)和所述内旋钮(2a、2b)之间的弹性件(5a、5b);其中,所述外旋钮(1a、1b)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内旋钮(2a、2b)的安装孔(12a、12b),所述安装孔(12a、12b)的内侧面与所述内旋钮(2a、2b)的外侧面之间间隙配合;所述外旋钮(1a、1b)上设有第一啮合部(11a、11b),所述内旋钮(2a、2b)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11a、11b)相配合的第二啮合部(21a、21b);在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啮合部(11a、11b)和所述第二啮合部(21a、21b)在所述弹性件(5a、5b)的作用下相互分离;在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啮合部(11a、11b)和所述第二啮合部(21a、21b)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啮合。

设计方案

1.一种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带有开关轴(41a、41b)的开关(4a、4b),

套设在所述开关轴(41a、41b)上的内旋钮(2a、2b),

套设在所述内旋钮(2a、2b)上的外旋钮(1a、1b),

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旋钮(1a、1b)和所述内旋钮(2a、2b)之间的弹性件(5a、5b);

其中,所述外旋钮(1a、1b)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内旋钮(2a、2b)的安装孔(12a、12b),所述安装孔(12a、12b)的内侧面与所述内旋钮(2a、2b)的外侧面之间间隙配合;

所述外旋钮(1a、1b)上设有第一啮合部(11a、11b),所述内旋钮(2a、2b)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11a、11b)相配合的第二啮合部(21a、21b);

在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啮合部(11a、11b)和所述第二啮合部(21a、21b)在所述弹性件(5a、5b)的作用下相互分离;

在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啮合部(11a、11b)和所述第二啮合部(21a、21b)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啮合部(11a、11b)包括沿圆周均布的多个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二啮合部(21a、21b)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啮合齿;或者,所述第一啮合部(11a、11b)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二啮合部(21a、21b)包括沿圆周均布的多个第二啮合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啮合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顶部端面上,所述第二啮合部设置在所述内旋钮的顶部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啮合部沿周向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顶端内侧面上,所述第二啮合部沿周向设置在所述内旋钮的顶端外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a、5b) 包括若干个设置在所述安装孔(12a、12b)的顶部端面与所述内旋钮(2a、2b)的顶部端面之间的弹片、弹簧、或慢回弹泡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与所述外旋钮或所述内旋钮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弹片可拆卸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顶部端面与所述内旋钮的顶部端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慢回弹泡棉与所述外旋钮和\/或所述内旋钮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光滑塑胶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钮的底部周圈向内凹陷形成有滑槽(22a),所述安装孔的内侧面下方凸起形成有卡扣(13a),所述卡扣(13a)与所述滑槽(22a)卡扣配合以将所述内旋钮卡止于所述卡扣(13a)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结构还包括固定插接在所述外旋钮底部的旋钮盖(6b),所述旋钮盖(6b)留有间隙地套设在所述内旋钮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盖(6b)的外侧面凸起设置有若干个突出部(611b),所述旋钮盖(6b)通过所述突出部(611b)过盈配合在所述安装孔中。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旋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通讯终端产品的旋钮结构方式通常都是将旋钮帽直接套装在开关的开关轴上,通过旋转旋钮帽带动开关转动,从而实现信道的改变。这种结构方式简单方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在使用过程中,当旋钮帽不小心被用户误碰到时会误触发开关,导致信道误改变,从而影响产品的可靠性。尤其是阻尼较小的音量旋钮,容易因误触导致音量忽大忽小,经常需要重新调节音量大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误触发的旋钮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旋钮结构,其包括带有开关轴的开关、套设在所述开关轴上的内旋钮、套设在所述内旋钮上的外旋钮、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旋钮和所述内旋钮之间的弹性件;

其中,所述外旋钮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内旋钮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侧面与所述内旋钮的外侧面之间间隙配合;

所述外旋钮上设有第一啮合部,所述内旋钮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啮合部;

在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啮合部和所述第二啮合部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相互分离;

在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啮合部和所述第二啮合部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啮合部包括沿圆周均布的多个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二啮合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啮合齿;或者,所述第一啮合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二啮合部包括沿圆周均布的多个第二啮合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啮合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顶部端面上,所述第二啮合部设置在所述内旋钮的顶部端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啮合部沿周向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顶端内侧面上,所述第二啮合部沿周向设置在所述内旋钮的顶端外侧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若干个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顶部端面与所述内旋钮的顶部端面之间的弹片、弹簧、或慢回弹泡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片与所述外旋钮或所述内旋钮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弹片可拆卸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顶部端面与所述内旋钮的顶部端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慢回弹泡棉与所述外旋钮和\/或所述内旋钮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光滑塑胶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旋钮的底部周圈向内凹陷形成有滑槽,所述安装孔的内侧面下方凸起形成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滑槽卡扣配合以将所述内旋钮卡止于所述卡扣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钮结构还包括固定插接在所述外旋钮底部的旋钮盖,所述旋钮盖留有间隙地套设在所述内旋钮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钮盖的外侧面凸起设置有若干个突出部,所述旋钮盖通过所述突出部过盈配合在所述安装孔中。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结构在自然无按压状态下,外旋钮上的第一啮合部和内旋钮上的第二啮合部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相互分离,外旋钮与内旋钮相互分离,此时,转动外旋钮,内旋钮不会随着转动,不会引起开关信道的改变,从而实现防止误触发的功能;按压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啮合,此时,转动外旋钮,会带动内旋钮转动,从而带动开关转动,引起信道的改变;使用完成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会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重新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该旋钮结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装配,且能够很好的避免非使用状态下旋钮开关被误触发的情况,提高了旋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旋钮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旋钮结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外旋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旋钮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旋钮结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外旋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旋钮结构包括外旋钮1a、内旋钮2a、开关4a、以及弹性件5a。内旋钮2a套设在开关4a的开关轴41a上,外旋钮1a留有间隙地套设在内旋钮2a上,弹性件5a设置在外旋钮1a和内旋钮2a之间。外旋钮1a可在弹性件5a或外力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轴向移动。外旋钮1a上设有第一啮合部11a,内旋钮2a上设有与第一啮合部11a相配合的第二啮合部21a。该旋钮结构在第一位置下,第一啮合部11a和第二啮合部21a在弹性件5a的作用下相互分离,外旋钮1a和内旋钮2a相互分离;在第二位置下,第一啮合部11a和第二啮合部21a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啮合。

具体地,外旋钮1a盖设在内旋钮2a上、并可相对于内旋钮2a沿其轴向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上下运动。外旋钮1a上设有用于安装内旋钮2a的安装孔12a,安装孔12a的内侧面与内旋钮2a的外侧面之间间隙配合。第二啮合部21a可包括多个第二啮合齿,所述多个第二啮合齿可沿圆周均布在内旋钮2a的顶部端面上;第二啮合齿可以竖直向上设置,或者其也可以倾斜向上设置。第一啮合部11a可包括与所述多个第二啮合齿相配合的多个第一啮合齿,所述多个第一啮合齿可沿圆周均布在安装孔12a的顶部端面上。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啮合部11a包括设置在安装孔12a顶部端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齿,第二啮合部21a包括沿圆周均布在内旋钮2a顶部端面上的多个第二啮合齿;或者,第一啮合部11a包括沿圆周均布在安装孔12a顶部端面上的多个第一啮合齿,第二啮合部21a包括设置在内旋钮2a顶部端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啮合齿,以实现外旋钮1a在任意位置下压即可与内旋钮2a啮合,带动内旋钮2a转动,从而实现旋钮开关转动。

弹性件5a可设置在安装孔12a的顶部端面与内旋钮2a的顶部端面之间。如图3所示,弹性件5a可以为弹片,其可以与外旋钮1a或者内旋钮2a一体成型;或者,其也可以可拆卸设置在安装孔12a的顶部端面与内旋钮2a的顶部端面之间。弹片的头部应避免尖锐,例如可以在弹片的头部设置圆角结构,以避免在转动过程中刮伤内旋钮2a。该弹片可以为四个与安装孔12a同轴设置的弧形的弹片,其均匀环绕设置在第一啮合部11a的内部周圈。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弹片不限定为四个,其也可以为一个、两个、或三个等其他数量;弹片也不限定为弧形形状,其也可以为长条形等其他形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5a也可以为弹簧或者慢回弹泡棉。

该旋钮结构在自然状态时,如图2所示,弹性件5a处于伸张状态,使得第一啮合部11a和第二啮合部21a相互分离,外旋钮1a和内旋钮2a相互分离,此时,转动外旋钮1a,内旋钮2a不会随着转动,不会引起开关4a信道的改变,从而实现防止误触发的功能。当需要使用时,按下外旋钮1a,弹性件5a发生弹性变形,第一啮合部11a和第二啮合部21a啮合,此时,转动外旋钮1a,会带动内旋钮2a转动,从而带动开关4a转动,引起信道的改变;操作完成后,松开对外旋钮1a的按压,外旋钮1a在弹性件5a的作用下向上复位,使得第一啮合部11a和第二啮合部21a重新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

可以理解地,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当外旋钮1a被误碰到时,外旋钮1a会与内旋钮2a发生相对转动,因此,为了便于在操作使用时第一啮合部11a和第二啮合部21a能够无间隙衔接,第一啮合部11a和\/或第二啮合部21a的齿数应尽量做多。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旋钮2a的底部周圈向内凹陷形成有滑槽22a,安装孔12a的内侧面下方凸起形成有与滑槽22a相配合的卡扣13a,滑槽22a与卡扣13a卡扣配合以将内旋钮2a卡止于卡扣13a的上方,避免内旋钮2a脱出外旋钮1a。可以理解地,滑槽22a与卡扣13a在能顺利装配的情况下尽量做大,以避免内旋钮脱出。

内旋钮2a的外侧面还可以设计有一定的斜度,以便于外旋钮1a的装配。外旋钮1a可以采用韧性好的材料,以便于与内旋钮2a装配挤压时能弹性变形,便于装配。外旋钮1a的外侧面上还可设有防滑结构,以方便用户操作。

再如图1-2、图4所示,开关轴41a大致呈D形结构,以便于带动开关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关轴41a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

进一步地,在开关轴41a与内旋钮2a之间还可以设置有衬套3a,以减小磨损,提高旋钮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衬套3a固定套设在开关轴41a上,衬套3a与开关轴41a之间可以采用间隙配合,衬套3a与内旋钮2a之间可以采用过盈配合。

衬套3a的横截面外形与开关轴41a的横截面外形相适配,其包括平面部31a以及对称设置在该平面部31a两侧的两段圆弧部32a,该两段圆弧部32a之间具有开口33a,该开口33a使得衬套3a具有弹性,便于衬套3a挤压装入内旋钮2a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套3a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弹性性能的金属片制成,以便于装配。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每段圆弧部32a上开设开口槽322a,以提高衬套3a的弹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D形开关轴41a的中部在其弧形部处向内凹陷形成有凹陷部411a,衬套3a的圆弧部32a上与第一凹槽411a相对应的位置内凹形成有卡合部321a,凹陷部411a与卡合部321a卡扣配合,以使衬套3a与开关轴41a相互卡紧固定,防止脱落。

该旋钮结构在装配时,先将衬套3a挤压装入内旋钮2a中,然后将外旋钮1a挤压盖装在内旋钮2a上,最后将开关4a的开关轴41a挤压装入衬套3a中。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结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装配,且能够很好的避免非使用状态下旋钮开关被误触发的情况,提高了旋钮的可靠性。

如图5-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旋钮结构包括外旋钮1b、内旋钮2b、开关4b、以及弹性件5b。内旋钮2b套设在开关4b的开关轴41b上,外旋钮1b留有间隙地套设在内旋钮2b上,弹性件5b设置在外旋钮1b和内旋钮2b之间。外旋钮1b可在弹性件5b或外力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轴向移动。外旋钮1b上设有第一啮合部11b,内旋钮2b上设有与第一啮合部11b相配合的第二啮合部21b。该旋钮结构在第一位置下,第一啮合部11b和第二啮合部21b在弹性件5b的作用下相互分离,外旋钮1b和内旋钮2b相互分离;在第二位置下,第一啮合部11b和第二啮合部21b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啮合。

具体地,外旋钮1b盖设在内旋钮2b上、并可相对于内旋钮2b沿其轴向方向上下运动。外旋钮1b上设有用于安装内旋钮2b的安装孔12b,安装孔12b的内侧面与内旋钮2b的外侧面之间间隙配合。第二啮合部21b可包括多个第二啮合齿,所述多个第二啮合齿可沿周向均匀分布在内旋钮2b的顶端外侧面上;第二啮合齿可水平设置,或者其也可以水平斜向上或者水平斜向下设置。第一啮合部11b可包括与所述多个第二啮合齿相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齿可沿周向设置在安装孔12b的顶端内侧面上。如图7所示,第一啮合部11b包括两个第一啮合齿,该两个第一啮合齿可沿着安装孔12b的径向相对设置。第一啮合齿上还可设有尖角导向结构,以便于第一啮合齿与第二啮合齿的啮合。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啮合部11b包括沿周向均匀分布在安装孔12b顶端内侧面上的多个第一啮合齿,第二啮合部21b包括沿周向均匀分布在内旋钮2b顶端外侧面上的多个第二啮合齿;或者,第一啮合部11b包括沿周向均匀分布在安装孔12b顶端内侧面上的多个第一啮合齿,第二啮合部21b包括沿周向设置在内旋钮2b顶端外侧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啮合齿,以实现外旋钮1b在任意位置下压即可与内旋钮2b啮合,带动内旋钮2b转动,从而实现旋钮开关转动。

弹性件5b可设置在安装孔12b的顶部端面与内旋钮2b的顶部端面之间。如图5-6所示,弹性件5b可以为慢回弹泡棉,只需要轻微下压外旋钮1b,即可实现旋钮开关的转动,基本感受不出下压的反作用力,不改变使用习惯,体验效果佳。慢回弹泡棉还可提供外旋钮1b的延时及复位结构,在手指离开旋钮几秒钟后,外旋钮即可自动复位;且中途还可换手操作。慢回弹泡棉的回弹时间及行程力度可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调整,以更好的契合不同的用户需求。慢回弹泡棉与外旋钮1b和\/或内旋钮2b的接触面上还可粘贴光滑塑胶片,以减小外旋钮1b与内旋钮2b分离时的空转转动摩擦。安装孔12b的顶部端面还可以向下凸出形成有抵接部13b,用于抵接压迫慢回弹泡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5b也可以为弹簧或者弹片。

为了实现内旋钮2b在外旋钮1b中的固定,防止其脱出,在外旋钮1b的底部还可固定插设有旋钮盖6b。旋钮盖6b上设有可供开关轴41b穿过的通孔。旋钮盖6b留有间隙地套设在内旋钮2b的底部,以使该旋钮结构在自然无按压的状态下,转动外旋钮1b,不会使内旋钮2b随着转动。

旋钮盖6b的外侧面可凸起设置有若干个突出部611b,旋钮盖6b通过突出部611b过盈配合在安装孔12b中,以实现旋钮盖6b与外旋钮1b的固定。旋钮盖6b可以呈阶梯状结构,其包括外径尺寸较小的第一部61b以及外径尺寸较大的第二部62b。突出部611b设置在第一部61b的外侧面上,以使第一部61b过盈配合在安装孔12b中。第二部62b的顶部端面与外旋钮1b的底部端面抵触连接,以实现旋钮盖6b的定位。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旋钮盖6b也可以全部插设在安装孔12b中;旋钮盖6b与外旋钮1b之间的固定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或者螺纹结构来实现。

为了便于内旋钮2b的装配和定位,内旋钮2b可以大致呈中部大、两端小的阶梯圆柱状结构,其中部的外侧面与安装孔12b间隙配合,中部的底部端面与旋钮盖6b上的第一部61b的顶部端面间隙配合。

该旋钮结构在自然无按压状态时,慢回弹泡棉处于自然伸张状态,使得第一啮合部11b和第二啮合部21b相互分离,外旋钮1b和内旋钮2b相互分离,此时,转动外旋钮1b,内旋钮2b不会随着转动,从而不会引起开关4b信道的改变,实现防止误触发的功能。当需要使用时,按下外旋钮1b,慢回弹泡棉受压缩发生弹性变形,第一啮合部11b和第二啮合部21b啮合,此时,转动外旋钮1b,会带动内旋钮2b转动,从而带动开关4b转动,引起开关信道的改变。操作完成后,松开对外旋钮1b的按压,外旋钮1b在慢回弹泡棉的作用下向上复位,使得第一啮合部11b和第二啮合部21b重新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

可以理解地,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当外旋钮1b被误碰到时,外旋钮1b会与内旋钮2b发生相对转动,因此,为了便于在操作使用时第一啮合部11b和第二啮合部21b能够无间隙衔接,第一啮合部11b和\/或第二啮合部21b的齿数应尽量做多。

外旋钮1b的外侧面上还可设有防滑结构,以方便用户操作。

开关轴41b大致呈D形结构,以便于带动开关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关轴41b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结构占用空间较小,其可以适用于通讯类终端产品领域,如对讲机等,其也可以适用于其他需要用到该旋钮结构的电子设备上,如车载台、汽车、家电3C等。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设计图

一种旋钮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9014.8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561257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H01H 19/04

专利分类号:H01H19/04;H01H19/14

范畴分类:38C;

申请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北区北环路9108号海能达大厦

发明人:盛涛;段伍超;董标;姜吉旺;王茜

第一发明人:盛涛

当前权利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郭方伟;杨波

代理机构:44314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旋钮结构论文和设计-盛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