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高等教育论文_李天纲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会高等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教会,高等教育,大学,女子,贝克,国家主义,中西文化。

教会高等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纲[1](2017)在《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宗教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具有重要作用,其各教会、教派创办的"教会大学"都一一成为近代知识学科的先驱。民国以后,中国大学中的民族主义取向占据上风,强调国族认同。由于西方民族国家奉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基督宗教的人道、博爱、合一等现代教义和普世信仰并不主张直接干预现实政治,故而通过"信仰自由"原则在社会、文化和教育领域起作用。但是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基督教、天主教会正好处在政治上积极认同中国政府,在教义上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的阶段,因而倾向于中国,抵制日本。各教会大学内迁西南,为中国保存知识精英,其作用不亚于国立大学。抗战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这一时期的教会大学已经完全融合为抗战事业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7年12期)

唐汉琦[2](2015)在《附庸、同盟抑或取代者:关于大学与教会的叁种关系——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关于高等教育本质问题的思想力作。作者构建了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两种高等教育观,系统分析了高深学问、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等高等教育的核心概念,探讨了高等教育的目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高等教育的伦理道德或职业道德等现实问题。但颇为玩味的是,布鲁贝克在最后一章中还对大学与教会的现代关系问题念念不忘,发出了现代大学是否是"作为世俗教会的大学"的深沉叩问。大学的确曾被称为教会的侍女、教会信任的同盟者,在现代社会也一度取代了教会的某些职能,但归根结底,大学超越了"世俗教会",教会也不过是现代大学守护和开拓的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考试》期刊2015年04期)

张燕[3](2015)在《高等教育中的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以我国近代教会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机构,它通过对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活动促进文化的更新。具有鲜明西方文化色彩的近代教会大学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校类型,其内部所发生的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活动过程及其特点,还揭示了在其中所发生的文化更新的实质就是顺应和同化。(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5年10期)

庞媛媛[4](2014)在《在华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的女性高等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女子大学是促进民国时期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华教会女子大学为保守落后的中国高等教育输入了新的教育模式,带来了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式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这一时期教会大学对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存有诸多消极影响,但它对妇女解放运动,乃至对中国历史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岳爱武,何亚群[5](2014)在《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女子高等教育的缘起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基督教教会女子大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无论是在以宗教教育为中心,还是在以去神学化教育为目的的发展阶段中,教会女子大学都始终具有改造中国国民精神、促进男女平等、培养女性高尚人格、促进女性全面发展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靳培培[6](2013)在《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3年18期)

赵宏,唐健[7](2013)在《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其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是西方传教士为文化侵略需要在我国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客观上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西方在华开办的私立大学,教会大学的突出表现得益于科学的教育管理,其成功经验为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吕军梅,周彦[8](2013)在《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大学作为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近60年,其多舛的命运,是非功过的评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会大学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忽略了其积极影响的一面,对其评价明显失之公正。本人认为,教会大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历史贡献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3年04期)

王晓玲[9](2011)在《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回顾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大学开了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这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出现以及中国人创办自己的女子学校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回顾了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历程以及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对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1年12期)

陈少国[10](2011)在《中国近代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近代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调查分析梳理其发展的踪迹,并作出价值评析。(本文来源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教会高等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关于高等教育本质问题的思想力作。作者构建了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两种高等教育观,系统分析了高深学问、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等高等教育的核心概念,探讨了高等教育的目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高等教育的伦理道德或职业道德等现实问题。但颇为玩味的是,布鲁贝克在最后一章中还对大学与教会的现代关系问题念念不忘,发出了现代大学是否是"作为世俗教会的大学"的深沉叩问。大学的确曾被称为教会的侍女、教会信任的同盟者,在现代社会也一度取代了教会的某些职能,但归根结底,大学超越了"世俗教会",教会也不过是现代大学守护和开拓的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会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天纲.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J].上海文化.2017

[2].唐汉琦.附庸、同盟抑或取代者:关于大学与教会的叁种关系——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J].教育与考试.2015

[3].张燕.高等教育中的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以我国近代教会大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5

[4].庞媛媛.在华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的女性高等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5].岳爱武,何亚群.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女子高等教育的缘起及其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14

[6].靳培培.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J].学园.2013

[7].赵宏,唐健.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其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

[8].吕军梅,周彦.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J].理论观察.2013

[9].王晓玲.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回顾及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

[10].陈少国.中国近代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片 / 苏州大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教会学校的学制-1871年基督教所办的汇文学...

标签:;  ;  ;  ;  ;  ;  ;  

教会高等教育论文_李天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