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身份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民,身份,城乡,困境,政治权利,城镇化,经济发展。
农民身份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1](2017)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化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虽然基本实现了非农化和城市化,但市民化进程的道路仍比较漫长,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身份转化遭遇诸多体制性障碍,包括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决策的固有偏好以及具有歧视性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等。从宪法学的角度来看,农民身份向市民转化旨在对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基本权利和法律地位进行宪法性同构,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身份和法律人格,享有平等的权利自由和制度保障。为了促进农民身份转化,需要以宪法规定的农民地位为基础检讨现行的法律和政策,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保障农民各项宪法权利的落实,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有力扶持。(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7年02期)
胡长沙[2](2013)在《现代化视野下中国农民身份转化进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发展进程中,皖北一个普通村落中农民小农身份的认同、转化和终结。几千年的传统中国,农民始终是是社会结构中的底色和框架。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身份正处于认同多元化,转型加速化的大分化、大调整阶段。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民的身份问题凸显了出来,或主动参与或被动吸纳,中国农民已经与现代化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身份”意味日趋淡化,“职业”意味越来越浓,农民身份内核越来越丰富,农民身份系统越来越开放、完善,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正在进行中。本文以安徽省北部淮河畔的一个小村——新庄湖村(A村)为案例,通过调查问卷结合案例访谈收集研究所需资料,立足于从“身份”到“职业”、从“认同分化”向“身份转化”的现代化视角,结合农民身份内核和农民身份系统来探讨农民身份转化的具体进程,审视农民身份转化进程的实践逻辑和深层特点。在总体框架上,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重点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对农民身份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把握具体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展开探讨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准备。第二章提出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介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几个概念,并且把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做一个交代。第叁章为农民身份认同。通过对A村农民身份认同现状的一个总体概述,然后进一步结合土地、国家、社会这叁个要素来具体阐发农民身份认同发生分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第四章是农民身份转化。承接上一章农民身份认同的分化,来具体分析A村农民在农民身份系统中叁个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过程,指出农民正在经历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第五章是认同与转化的循环。指出身份认同和身份转化之间不断循环的关系,身份认同的分化是农民身份转化的前提,农民身份的转化也反过来影响农民的身份认同。第六章是结语部分。分别从村落的终结、小农的终结和旧命的终结叁个角度来阐述小农的总结。(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8)
黄花[3](2013)在《我国农民身份转化问题的政治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的身份转化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农民身份转化对于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保持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提升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推进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夹缝中,新生代农民要实现身份转化只有通过政治权利的落实才能解决,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改变城市优先的政策取向、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谢韶光[4](2011)在《农民身份转化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政治现代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民身份转化对政治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农民是改革的先行者,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为现代化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成为现代化变革和改造的对象。因此,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农民身份转化。(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1年12期)
王昊[5](2009)在《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社会结构中的最大多数。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既要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也要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当前,身份农民的存在已经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与现代化的标准相距甚远。按照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我们还有九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我们必须要正视当前的形势与国情,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用战略的眼光去思考和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当今,中国农民自身仍保留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特征,从事着落后的小农业生产,个体分散劳动,工作程序粗糙简单;另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的城乡不平等的发展制度,逐步形成了二元结构制度,在二元结构制度和城乡不同的两种政策安排下,导致中国农民“小生产者”特征被不平等制度长期制度化地固化。中国农民难以摆脱“身份农民”的困绕,难以向规模化、技术化、现代化的职业农民发展。中国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陷入困境。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是被作为现代化的阻力而被消灭的。农民作为一个阶级,被认为是“历史的弃儿”,甚至成为历史的绊脚石。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两条道路消灭和转化身份农民:一是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剥削”农民的道路;二是早期殖民地剥削和不平等世界贸易体系积累的财富,以福利农民的形式保护农民和转化农民。第一条中国不能走,第二条道路中国又走不起。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又不可能长期维持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状态。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就必须探索转化农民的新道路。解决中国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有机统一起来。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农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身份主要是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固化的。因此,本论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角度,分析中国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过程中的困境和成因,借鉴国外农民身份转变经验,提出适应于中国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的有效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农民的界定。界定了农民概念,分析了身份农民内涵及特征和职业农民特质。首先,总结国内外各学者对“农民”概念研究,并对“农民”的概念进行了归纳;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中国农民具体情况,归纳出中国身份农民内涵及特征;最后,总结相关资料,归纳职业农民的特质。第二章,身份农民向职业转化的理论基石。分为叁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关系和平等观的阶级性二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国化的发展,分析了毛泽东平等思想、邓小平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和第叁代领导集体平等观思想。叁是通过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简要评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促进农民身份转化的意义。第叁章,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困境分析。着重从更深入的分析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困境和成因。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农民素质、政治权利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表现农民身份转变的困境;从发展观念、社会体制、农村教育和传统思想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农民身份转变困境的成因。第四章,发达国家农民身份转化经验借鉴。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农民发展的道路,并且提出对我国农民身份转化的启示。分析发达国家农民身份转变道理,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农民转变的道路与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提出我国我国农民转化必须走一条自主选择的转化之路及吸取国外农民身份转化的经验。第五章,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对策分析。着重分析了农民身份转化的发展道路,提出构建促进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社会制度和提升农民文化自觉。(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杜刚[6](2007)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身份转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数亿农民的身份转化已成为关系中国现代化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使中国农民身份转化面临诸多困境。表现在: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处境,造成了农民身份转化在方式选择上的困境;农民身份的被给予性和二元社会结构构成了农民身份难以转化的体制性障碍;农村流动人口难以实现对流入地的社会认同影响了农民身份的转化;农地流转的不畅也限制了农民身份的转换。因此,中国农民的身份转化,不仅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推动,更离不开农民自主性的发挥和国家的制度创新。(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本报记者[7](2005)在《失地农民:转换职业 转化身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王鹤龄前不久在全国政协十届叁次会议上提交大会发言,呼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职业的转换和身份的转化。 王鹤龄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本文来源于《江淮时报》期刊2005-03-28)
严羽[8](2003)在《跳出“农门”通天大路遍地有 转化“身份”昂首走上小康路——农民分流为了明天更美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加快解决“叁农”难题,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成了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点议题。我国有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增收,直接关系到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减少农民便成了我国近阶段农村工作的重头戏。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底,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本文来源于《致富之友》期刊2003年07期)
黄丽萍,蔡雪雄[9](2003)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化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农民身份转化问题的由来 农民身份转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 ,农民改变以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 ,实现向现代化、产业化、商品化生产方式和城市化生活的转变。大量农民身份的转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新中国建立之初 ,农村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垦经济》期刊2003年01期)
黄丽萍[10](2002)在《审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化面临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身份转化的滞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障碍。农民身份转化面临困境的原因是 :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农村流动人口难以实现对流入地的社会认同、农地流转的不畅、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加快农民身份的转化 ,不仅要加速经济的发展 ,还要从农地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转化形式创新等四个方面来努力。(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10期)
农民身份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发展进程中,皖北一个普通村落中农民小农身份的认同、转化和终结。几千年的传统中国,农民始终是是社会结构中的底色和框架。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身份正处于认同多元化,转型加速化的大分化、大调整阶段。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民的身份问题凸显了出来,或主动参与或被动吸纳,中国农民已经与现代化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身份”意味日趋淡化,“职业”意味越来越浓,农民身份内核越来越丰富,农民身份系统越来越开放、完善,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正在进行中。本文以安徽省北部淮河畔的一个小村——新庄湖村(A村)为案例,通过调查问卷结合案例访谈收集研究所需资料,立足于从“身份”到“职业”、从“认同分化”向“身份转化”的现代化视角,结合农民身份内核和农民身份系统来探讨农民身份转化的具体进程,审视农民身份转化进程的实践逻辑和深层特点。在总体框架上,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重点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对农民身份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把握具体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展开探讨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准备。第二章提出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介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几个概念,并且把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做一个交代。第叁章为农民身份认同。通过对A村农民身份认同现状的一个总体概述,然后进一步结合土地、国家、社会这叁个要素来具体阐发农民身份认同发生分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第四章是农民身份转化。承接上一章农民身份认同的分化,来具体分析A村农民在农民身份系统中叁个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过程,指出农民正在经历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第五章是认同与转化的循环。指出身份认同和身份转化之间不断循环的关系,身份认同的分化是农民身份转化的前提,农民身份的转化也反过来影响农民的身份认同。第六章是结语部分。分别从村落的终结、小农的终结和旧命的终结叁个角度来阐述小农的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身份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化问题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7
[2].胡长沙.现代化视野下中国农民身份转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黄花.我国农民身份转化问题的政治学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谢韶光.农民身份转化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J].兰州学刊.2011
[5].王昊.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
[6].杜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转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本报记者.失地农民:转换职业转化身份[N].江淮时报.2005
[8].严羽.跳出“农门”通天大路遍地有转化“身份”昂首走上小康路——农民分流为了明天更美好[J].致富之友.2003
[9].黄丽萍,蔡雪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化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垦经济.2003
[10].黄丽萍.审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化面临的困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