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充填论文_周江羽,王江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地充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白垩纪,地层,塔里木,土城,济源,燕山。

盆地充填论文文献综述

周江羽,王江海[1](2019)在《青藏高原中东部早期构造隆升对古近纪盆地充填和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已引起盆地构造、沉积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的响应。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广泛分布的巨厚粗碎屑岩充填、新特提斯海湾消亡、大规模地壳挤压褶皱冲断和高钾岩浆活动、周缘前陆盆地形成、干旱-温暖极热事件以及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等。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和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玉树-囊谦地区断陷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挤压掀斜和冲断,在盆缘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地内地层发生明显的褶皱变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巨厚层状底砾岩、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南部巴塘-丽江地区形成走滑-拉分盆地。区域地层对比、细碎屑岩内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U-Pb和~(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地内充填沉积物形成于始新世(56~32Ma)。古近纪紫红色细粒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表明盆地封闭期处于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38~32Ma是自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中东部从转换挤压到转换伸展的过渡阶段,出现了大规模高钾火山喷发和随后的岩浆侵入,并导致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北部盆地的封闭时间(约37Ma)早于南部盆地的裂解(约32~28Ma)。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主要是自约38 Ma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陆壳挤压、变形和缩短,及由高原早期构造隆升诱导的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万忠,柴重阳,李珂莹,宋玮[2](2018)在《河南濮阳梨园岩盐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盐湖盆地充填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濮阳县梨园岩盐矿区位于东濮凹陷构造单元前梨园沉积中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剖面对比、10 122 m钻孔施工确定了区内普遍发育沙一盐。将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划分为两大沉积旋回,沙一盐的沉积特征、成矿条件丰富了盐湖盆地的充填演化模式。根据沙一盐垂向与横向上盐岩—膏盐岩—含膏泥岩—泥砂岩的沉积序列特点以及沉积古环境、成盐机理,综合分析认为梨园盐岩矿属于浅水蒸发成因。(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8年11期)

郭君功,李开文,李兰兰,刘坤,翟文芳[3](2018)在《济源盆地充填机制及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济源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盆地两侧均受断层控制,属地堑式断陷。控盆断裂多继承近EW向断裂(封门口断裂、五龙口断层),具活动断层性质,盆地边界与山体多呈断层接触,具正断层性质,断层切割中更新统洪冲积物、晚更新统洪冲积物,后被马兰组和下全新统洪冲积物覆盖,活动时期至晚更新世,晚更新世之后盆地进入稳定发展期。(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梁明娟[4](2016)在《兰坪盆地充填历史:叁江造山带新特提斯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江造山带位于东构造结以东,新特提斯洋俯冲、陆陆碰撞带的侧方。由于缺少中、新生代岩浆活动记录,有关叁江造山带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尚未形成完整认识。兰坪盆地是叁江造山带内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其内保留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记录。然而,兰坪盆地的构造原型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很少将该盆地演化与新特提斯洋的演化相联系,且未考虑最新资料的积累。上述问题制约了叁江地区的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以兰坪盆地北部为研究区,选择五条横穿盆地、总长约330km的路线开展徒步路线地质调查和沉积学研究,取得以下新认识:1.兰坪盆地的基底由两部分组成,其间为角度不整合。下部基底由上二迭统到中叁迭统陆缘弧火山岩、沉积岩组成,是广泛分布于叁江造山带内的江达-维西-云县弧岩浆岩带的一部分。上部基底由上叁迭统麦初箐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叁合洞组海相碳酸盐岩及砂岩组成;二者同沉积变形构造均极为发育。其代表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晚期的前陆盆地沉积。2.兰坪盆地从白垩纪开始充填,至始新世(约35Ma)后出现巨厚砾岩层,盆地结束充填。根据沉积物及沉积边界特点,盆地充填序列可分为4段:1)下白垩统景星组、下白垩统南新组由多个向上变细的砂岩、泥岩韵律层组成,大部分韵律层顶部发育钙质结核或钙质结壳及古土壤,属于弧后前陆盆地。2)上白垩统虎头寺组主要由块状粗-细砂岩组成,可能与古特提斯洋消减后的陆陆碰撞相关。3)古新统云龙组、果郎组沉积了一套以湖相、湖泊叁角洲相为主的钙质粉砂岩、泥岩,代表从古新世晚期持续到约35Ma的构造平静期。4)上始新统宝相寺组为一套巨厚的巨砾岩,指示此时叁江地区已开始发生大规模的地壳隆升。3.青藏高原主体与叁江构造带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历史,兰坪盆地表现为弧后前陆盆地。但在洋壳俯冲后的陆陆碰撞阶段,高原腹地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及地壳抬升均表现强烈,而叁江造山带则表现得相对平静。总之,兰坪盆地是发育于古特提斯岩石基底之上的晚中生代-早新生代陆相盆地。其早期为弧后前陆盆地,晚期转化为相对稳定构造环境下的陆内山间盆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12-01)

陈建书,戴传固,彭成龙,王敏,卢定彪[5](2016)在《湘黔桂相邻区新元古代820~635Ma时期裂谷盆地充填序列与地层格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湘黔桂相邻区发育一套序列完整、界面清楚的武陵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至震旦纪(820~635 Ma)时期的裂谷盆地沉积地层。通过详细的区域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显示其时空展布格局完整,充填序列连续,划分标志清楚,完全可以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地层格架,为扬子古大陆周缘新元古代820~635 Ma时期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亦为中国前寒武系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及国际新元古代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成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6年03期)

陈崇阳[6](2016)在《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地层序列与构造—火山—盆地充填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以来该地区经历了由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过程。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位置,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能经历了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事件的影响。因地层连续沉积,沉积盆地详细记录了其自身形成和演化的历史以及区域上构造体制的转变过程。火山岩是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的地表表现,是研究区域构造作用的有效媒介。近年来,在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针对火山岩的油气勘探程度明显提高,盆内具备丰富的钻井、地震、测井、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这为盆地深层火山岩研究提供了条件。针对盆内中生代营城组火山岩及断陷期地层进行地层学与构造演化研究,既可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证据。盆内火山岩具有多活动中心、多期次、类型多样、成分复杂等特征,形成的含火山岩地层在岩性特征、岩性序列和岩相组合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由于物源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并受构造作用控制,火山地层序列常具有穿时、倒转现象;再加之火山岩中缺少化石资料,很难用古生物特征判断火山地层序列。上述因素致使火山地层序列精细划分、对比变得异常困难。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北部面积最大的断陷,由于断陷内营城组火山岩中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前人在火山岩相、火山机构、火山岩储层、火山岩地球物理识别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火山地层划分与对比、火山地层形成与分布机制及盆地构造演化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1)含火山岩地层序列研究缺少火山地层学理论约束与沉积地层的形成主要受盆地沉降及水位变化控制不同,火山地层的形成则更多受到构造、岩浆作用控制。目前我国含火山岩地层序列的研究,由于缺少火山地层学理论约束,多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火山地层,没有考虑火山地层成因的特殊性,缺少以构造-岩浆作用为基础的火山地层研究,导致对火山地层结构认识不清,造成火山地层序列划分和对比困难。(2)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认识不统一与盆缘剖面、南部各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营一、叁段以火山岩为主,夹营二段沉积岩)不同,原有认识认为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中缺失营二段沉积岩,营一、叁段火山岩直接接触,并且在火山岩顶部发育一套下部为细粒砂泥岩、上部为粗粒砂砾岩的营四段。营二、四段和登娄库组主体都为沉积岩,叁者之间关系复杂,营二段缺失和营四段出现的原因,目前还存在疑问。再加之断陷内构造特征复杂,不同区块火山岩发育有明显的区带性,并且少有钻井揭示完整的营城组地层序列,导致不同区块间火山地层序列划分和对比困难。(3)营城组火山岩年代学研究结果具有较大差异由于火山岩中缺乏化石资料,很难用古生物年代特征判断火山地层的形成时代。同位素年代学可能是唯一的选择。而不同的同位素年代学测年方法测得的营城组火山岩年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K-Ar、Ar-Ar法测得营城组年龄主体范围为136-120 Ma,而锆石U-Pb法测得的范围为120-103 Ma。由于测试方法、样品岩性及岩石风化程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测试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地层序列对比,常会出现样品年龄大小与其所属地层的先后顺序对应关系出现矛盾,这很难为确定火山地层序列的关系提供有利依据。(4)徐家围子断陷构造-火山-盆地充填关系不明确地层序列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存在问题,可能对火山岩分布规律、断裂活动期次、火山活动与构造作用的关系等相关研究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研究区断陷期发育3条NNW向的主干断裂,由西向东呈条带状分布,而火山岩平面分布却呈现南北分块分布的特征,这说明断裂与火山岩分布的形态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原有认识认为徐家围子断陷在营城组时期发生过大规模右旋走滑,而营城组火山岩分布特征却未显示出受到该走滑剪切作用的影响,这说明断裂活动与火山地层分布特征不匹配。(5)区域动力学背景与盆地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不够明晰以往研究多认为松辽盆地是在古太平洋构造域或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或两者共同影响引起的持续拉张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近年来,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盆地在沙河子末期(早白垩世晚期)曾发生过强烈的挤压作用,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沉积盆地所记录的伸展和挤压作用交替出现可能预示着其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构造体制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动力学背景。本文以松辽盆地盆缘剖面和徐家围子断陷为研究区,以营城组火山地层及盆地断陷期地层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以下研究:(1)总结具有等时地层界面意义的营城组二段地层特征,将其作为标志层,应用到营城组火山地层划分对比中;(2)以营二段地层为标志层,开展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3)开展营城组火山地层年代学研究,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依据;(4)在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开展火山活动与构造作用关系研究,并分析断陷期盆地构造特征,总结构造-火山-盆地充填规律与控制机制;(5)通过构造演化史剖面,开展断陷期构造演化研究,探讨各构造演化阶段动力学背景。具体研究过程、方法和认识如下:1.营城组火山地层中的沉积夹层特征、成因、识别标志及其地层对比意义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是松辽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的基础和关键。营城组二段是火山地层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厚度、地震可识别追踪、具有等时地层界面意义的沉积夹层。在火山地层序列划分中作为标志层,是营城组进一步分段的关键层位。本文从位于吉林九台地区的松辽盆地盆缘营城组次层型剖面入手,与盆内徐家围子断陷进行对比,根据实测剖面、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证实在徐家围子断陷存在营二段地层,并总结其岩性及序列特征、分布规律与成因、地球物理识别标志。将其作为标志层应用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地层序列划分和对比中。研究结果表明:从盆缘到盆内各断陷普遍发育营二段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Albian期(110-108 Ma),沉积时限2-3 Ma,为火山喷发间歇期的产物;岩性以富含凝灰质夹煤层为主要特征,其碎屑组分粒度自下至上呈现“粗-细-粗”的全韵律;断陷内营二段地层厚度变化很大,7-368 m,平均73 m,平面上存在两类沉积中心:1与营一段火山岩最大厚度中心重迭的火山期后热沉降中心,岩性为富含凝灰质等火山物质的细粒砂泥岩;2继承性古地貌凹陷中心,岩性为火山物质含量低的砂砾岩夹粉砂岩、泥岩。不同成因的营二段地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存在差异:1由于富含凝灰质等火山物质,伽马值较高,测井曲线呈剧烈抖动的细齿状,地震反射轴呈现连续性好、强反射、易于追踪识别等特征;2凝灰质等火山物质含量低,伽马值也相应较低,测井曲线呈较平直的微弱细齿状,地震反射轴呈现连续性差、中-弱振幅的杂乱反射特征。以营二段为标志层,可将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分为叁段,其中一、叁段均以火山岩为主。地层对比结果显示:原分层中的营城组四段实属不同充填期的两套地层:下部细粒砂泥岩段应为断陷期的营二段,上部粗粒砂砾岩段应为坳陷期的登娄库组一段。2.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清晰的地层序列是油气勘探开发部署和后续相关地质研究的基础。以火山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营二段地层为组内划段的标志层,以盆缘剖面揭示的一、叁段内火山喷发期次特征作为段内划分期次的依据。基于121口钻井及相关岩心、岩屑、测井等资料,分析单井营城组岩性序列、岩相组合,进行组内划段、段内划期次,通过叁维地震剖面进行井-震联合地层对比,由单井到各区块再到断陷逐步厘清火山地层纵向序列。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显示: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可划分为3段6期次。一、叁段为火山岩段,二段为沉积岩段,自下而上各段厚度比为8:1:5。一、叁段又可细分为3个火山喷发期次:一段自下而上分别为,中基性熔岩期次、酸性火山碎屑岩期次、酸性熔岩与酸性火山碎屑岩期次,各期次厚度比为1:2:3;叁段自下而上分别为,酸性火山碎屑岩期次、中基性熔岩期次、酸性熔岩与酸性火山碎屑岩期次,各期次厚度比为1:2:2。徐家围子断陷各区块营城组地层序列发育存在差异:古隆起区(升平-宋站)地层厚度薄,但序列相对齐全,为营一段与营叁段火山岩的迭合区;古隆起北侧凹陷区(安达)地层厚度大,但缺失营一段火山岩;古隆起区南侧凹陷区(徐西-徐东)地层厚度大,以走滑断裂(徐中断裂)为界,断裂西侧凹陷区(徐西)序列相对齐全,断裂东侧凹陷区(徐东)缺失营叁段火山岩。3.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年代学特征由于火山地层序列常具有穿时或倒转现象,因此在基本厘清地层序列的基础上,针对关键层位进行年代学研究对判断火山地层序列才更有意义。本次火山地层年代学研究目的是剖析断陷内营城组各期火山岩的地质时代,趋近营城组火山活动的启动和终止时间,并在同一测年体系中比较所属不同地层序列的样品年龄大小,判断地层序列的先后顺序,并与本文地层序列划分结果进行对比,为断陷内营城组火山地层的精确划分与对比提供年代学证据。以营二段为标志层,在断陷内选取序列清晰、特征明显的营一、二、叁段火山岩岩心、岩屑样品共14套,进行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火山岩样品加权年龄和单颗粒锆石年龄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年龄范围为120-105 Ma,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的Aptian阶-Albian阶。其中,营一段年龄为120-110 Ma,营二段年龄为110-109 Ma,营叁段年龄为109-105 Ma。年龄测试结果表明,火山岩样品所属地层序列顺序与年龄大小对应关系基本吻合,本文地层划分方案合理。4.徐家围子断陷构造-火山-盆地充填特征及其受控机制由于富含丰富的油气资源,营城组成为松辽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位。研究营城组火山地层的形成和分布的受控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火山地层序列(组、段、期次)精细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填制3段6期次火山地层厚度图,并通过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区内各主干断裂性质、活动期次及构造属性(伸展、走滑特征和控陷方式),揭示断裂/古地形与火山地层厚度及分布的时空关系,探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形成和分布的受控机制。地层序列的详细刻画揭示出各期次火山地层的时空演化规律: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整体展布与主干断裂走向一致,均为NNW向,其中营一段火山岩连片分布,主要分布在断陷东南部,营叁段火山岩分块分布,主要主要分布在断陷的西部和北部;各段内火山喷发期次由早到晚表现出喷发规模逐步增大、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厚度不断增加的特点。通过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判断各主干断裂的活动期次:营一段时期,徐中、徐东走滑断裂带活动明显;营叁段时期徐西断裂南、北段,徐中、徐东断裂均有活动。各段、各期次火山地层分布与主干断裂位置迭合图清楚揭示,营一段各期次火山地层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迁移的特征,地层厚度中心位于徐中断裂和徐东断裂带南部分支附近;营叁段火山地层厚度中心位于徐西断裂南、北两段和徐东断裂带北部分支附近。综合控陷断裂性质、构造演化史分析、火山地层分布特征认为,火山地层的形成和分布明显受断裂和沙河子组末期受挤压构造作用形成的古地形控制。断裂对火山地层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作为岩浆上涌通道和对地层分布具有走滑剪切改造作用,具体表现为:1断裂作为岩浆上涌通道,火山地层最大厚度中心常位于断裂附近;2断裂活动的时空变化控制了火山地层厚度中心的时空迁移;3断裂的产状控制了火山地层单元的产状,形成火山地层中特有的“喷发不整合”地层界面;4走滑断裂对火山地层的分布具有剪切改造作用,致使断裂两侧地层厚度存在差异,导致营二段地层追踪对比困难、营叁段地层南北分块分布。古地形对火山地层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为:1古凹陷区火山地层厚度大,古隆起区厚度薄;2古隆起区阻隔了其南、北两侧营一、叁段火山岩的相向流动,致使其南、北两侧分别缺失营叁段和营一段火山岩,而隆起区成为两段火山岩的“收敛、尖灭、交迭”区。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大规模、厚层(最厚达2400多米)火山岩的形成并非受控于该时期盆地的持续张裂,而是受断裂与古地形的耦合关系控制,具体表现为:作为岩浆上涌通道的主要断裂位于紧邻凹陷区的隆起斜坡上,有利的地形使喷出的岩浆“顺势而下”,古凹陷为其汇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岩浆不能原地堆积堵塞通道,从而形成大规模、厚层火山岩。5.徐家围子断陷期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缘,其北部为西伯利亚板块、东部为古太平洋板块,断陷期(150-105 Ma)盆地围区发生了蒙古-鄂霍次克洋关闭和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东缘俯冲等区域构造事件。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位置,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能受到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事件的影响,使之成为研究和解决中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问题的关键区域。盆内断陷期地层发育,连续沉积的地层充填物详细记载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同时也可能系统记录了区域上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在构造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量化断陷期各组段地层伸展率,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各演化阶段的构造属性(拉张伸展、挤压、走滑作用的强度及方向),结合同期板块运动和围区火成岩特征,探讨区域构造体制时空演化。基于构造演化史剖面计算的地层伸展率:火石岭组时期地层平均伸展率为18.6%,沙河子组时期为20%,营城组时期为0.5%。区内断陷期地层展布方向为NNW,发育叁组NNW向断裂。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时期,断裂活动表现为NNE-SSW向拉张伸展与NNW-SSE向走滑并存,但以NNE-SSW向拉张伸展作用为主;沙河子组末期,断陷受到NNW-SSE向挤压,中部地区褶皱隆起,南、北地区形成凹陷;营城组时期,断裂活动以NNW-SSE向走滑剪切作用为主。根据各期地层的伸展率变化特征、区内主干断裂性质及活动期次,将徐家围子断陷期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拉张伸展期(晚侏罗晚期-早白垩世中-晚期,150-135 Ma)、沙河子组末挤压褶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135-130 Ma)、营城组走滑剪切期(早白垩世晚期,130-105 Ma)。由构造特征推测各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方向为:拉张伸展期,NNE-SSW向拉张与NNW-SSE向拉张并存,以NNE-SSW向拉张为主;挤压褶皱期,NNW-SSE向挤压;走滑剪切期,NNW-SSE拉张。盆地构造特征的转变,可能源自不同动力学背景下区域构造体制的转变。将本文各演化阶段时代及其构造应力大小、方向变化特征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比对,将断陷内两期火山岩(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火石岭组和早白垩世晚期营城组)与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各期火成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比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的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认为,徐家围子断陷期构造演化是由围区西伯利亚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和速率变化以及两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具体而言,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时期的拉张伸展与走滑作用是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后伸展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伸展作用联合影响下形成的;沙河子末期的挤压作用是古太平洋板块转向、加速俯冲引起的;营城组时期的走滑剪切作用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对松辽盆地的影响可能于早白垩世中-晚期(135-130 Ma)趋于湮灭。(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刘晓波[7](2016)在《冀西北晚侏罗世盆地充填特征及盆缘构造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破坏是现今地质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盆地充填及演化作为揭示克拉通浅部层次构造作用过程的窗口,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过程具有指示意义。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部赤城—宣化晚侏罗世盆地充填特征及盆缘构造进行了分析,据此揭示盆地性质及盆地沉积构造背景。盆地沉积与盆缘构造结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晚侏罗世髫髻山期火山—沉积盆地主要由以沉积的火山碎屑岩开始、以火山活动产生的熔岩溢流相结束而构成的旋回组成,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土城子组中—下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上部为一套冲积扇粗碎屑沉积,土城子组与下覆的髫髻山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土城子组砾岩成分系统统计分析显示,赤城盆地与宣化—下花园盆地具有相似岩屑岩性相旋回,反映源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顶蚀过程;宣化南部里口泉村土城子组地层具有与逆冲断层相关的生长地层特征。宣化—下花园—怀来一带盆缘逆冲断层表现为指向北或北西的逆冲,并伴有左旋走滑,具有前展式发育特征;地层切割关系表明该逆冲断层形成于中侏罗世之后。综合前人及本文研究表明,冀西北赤城—宣化一带晚侏罗世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表现为髫髻山组火山岩具有埃达克岩特征,形成于地壳挤压增厚环境,而土城子组沉积时期盆地受控于盆缘逆冲断层控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向NW方向的俯冲作用与尚义—赤城—古北口断裂向南逆冲并伴随着右旋走滑作用是土城子组沉积时期盆地格局的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李忠,高剑,郭春涛,徐建强[8](2016)在《塔里木块体北部泥盆—石炭纪陆缘构造演化:盆地充填序列与物源体系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缘洋-陆转换或盆-山转换复杂多变,沉积作用活跃,但迄今认识有限。文中基于对陆块和造山带地层格架的梳理和建立,选择塔里木块体北缘与南天山之间两条较完整的泥盆—石炭系典型剖面开展盆地与沉积序列研究。泥盆纪—早石炭世维宪早期发育碱性玄武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浊积岩,而早石炭世维宪晚期—晚石炭世发育序列清晰的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碎屑岩及其混合沉积组合,指示洋-陆转换已经发生。进一步重点分析了其中砂岩碎屑重矿物样品19个、碎屑锆石同位素年代学(U-Pb及Hf)样品12个,结合砂岩骨架组分特征综合解析了物源体系与构造演变机制。研究表明,泥盆纪—早石炭世维宪早期,塔里木块体北缘东部发育不稳定和差异显着的碎屑组合,并具有接近地层年龄的碎屑锆石,指示了由南向北相对近距离的源汇体系、活动陆缘和混杂沉积的特征;而西部砂岩呈现的较高的成分成熟度和来自塔里木陆块相当数量的锆石年代学特征,则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属性。早石炭世维宪晚期—晚石炭世,塔里木块体北缘东部成分成熟度增高,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来自塔里木陆块的碎屑锆石,以及相当部分390~460 Ma锆石的εHf(t)显示特征的正值,具有主体再旋回混合造山带的物源构造属性、中-近距离源-汇体系和残留海沉积特征;而在塔里木块体北缘西部,较之前更加明显的较高砂岩成分成熟度和来自塔里木陆块的大量锆石年代学特征,说明具有远距离源汇体系特征,可能指示了更加广阔的残留洋或残留海沉积。这说明尽管南天山洋在早石炭世维宪期以后已经关闭,但直到晚石炭世仍未明显造山。塔里木块体北缘东、西部泥盆—石炭纪陆缘构造及相关盆地系统演化存在显着差异,是中亚地区陆缘裂解、多岛洋闭合、(微)陆块聚合复杂性的体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期刊2016-01-14)

肖瑞卿[9](2015)在《广西十万大山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剖十万大山盆地,对钦州盆地进行了路线控制并做了对比研究。十万大山盆地接受了从上叁迭统至白垩系的较为完整的以陆相碎屑岩堆积为主、底部夹浅海-泄湖相碎屑岩的盆地沉积,主要为洪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钦州盆地接受了下-上侏罗统陆相碎屑岩-红层沉积,主要为河流相、湖泊相和河流叁角洲相。在横切十万大山盆地和钦州盆地的东西向路线上,测得71个指示古水流方向的方位,表明平垌组一段古水流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反映了一个海进过程。平垌组二段出现典型陆相红层堆积,反映了海退过程,自此十万大山盆地完全进入陆相沉积环境。并且对十万大山盆地和钦州盆地进行了构造原型恢复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安东[10](2015)在《辽西牛营子—郭家店盆地充填演化及其与构造变形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造山带是发育在华北板块东北部的一个板内造山带,西起内蒙包头,东到渤海湾,整体构造方向为东西向,造山带东端则转为北东-北北东向。本文研究区牛营子-郭家店盆地位于燕山造山带东段,是一个被后期构造强烈改造的小型盆地。针对该盆地中地层的沉积特征和构造特征,得到以下认识:邓杖子组主要由一套分选性和磨圆度都很差的碳酸盐质砾岩组成,砾岩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都说明它的形成与剧烈的构造活动紧密相关,是研究区内晚叁迭世时期强烈构造变动的沉积记录,且与其下伏地层水泉沟组呈整合接触。二者为一套由西向东变新的单斜地层;本文还确定了牛营子-郭家店盆地内邓杖子组所构成的砾岩层中砾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砾石成分的不同将邓杖子组分为3段:邓杖子组1段以安山岩砾石为主,沿剖面向上砾岩中安山岩砾石成分减少,而灰岩砾石成分增加,至该段上部砾石成分变为以灰岩砾石为主,该段砾石主要来源于水泉沟组和寒武-奥套系地层;邓杖子组2段砾石成分有灰白-灰色、薄层-中厚层泥晶白云质岩、灰黑色硅质页岩、海绿石石英砂岩和灰绿色辉绿岩,砾石主要来源于青白口系地层;邓杖子组3段砾石以燧石条带灰白-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具少量褐红色、褐黄色含Mn白云岩、灰绿色辉绿岩、硅化页岩及石英砂岩,砾石主要来源于蓟县系。邓杖子组砾岩在剖面上具明显的倒序岩屑地层特征,反映了物源区正常的层序地层,并结合盆地周围的地层、构造特征,对牛营子一郭家店盆地邓杖子组砾岩可能的物源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牛营子-郭家店盆地的物源区为盆地西侧。最后本文确定了盆地中部两个近直立的断层(大齐子断层和朱杖子断层)的复杂的变形史:在晚叁迭世,元古代地层向南东方向逆冲于邓杖子组之上,随后二者由于再一次的构造作用而发生变形,因此,目前所见到的牛营子-郭家店盆地是一个经历后期强烈构造改造和剥蚀的残余盆地,而不是一个原形盆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盆地充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南省濮阳县梨园岩盐矿区位于东濮凹陷构造单元前梨园沉积中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剖面对比、10 122 m钻孔施工确定了区内普遍发育沙一盐。将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划分为两大沉积旋回,沙一盐的沉积特征、成矿条件丰富了盐湖盆地的充填演化模式。根据沙一盐垂向与横向上盐岩—膏盐岩—含膏泥岩—泥砂岩的沉积序列特点以及沉积古环境、成盐机理,综合分析认为梨园盐岩矿属于浅水蒸发成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地充填论文参考文献

[1].周江羽,王江海.青藏高原中东部早期构造隆升对古近纪盆地充填和演化的影响[J].地质学报.2019

[2].李万忠,柴重阳,李珂莹,宋玮.河南濮阳梨园岩盐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盐湖盆地充填演化特征[J].现代矿业.2018

[3].郭君功,李开文,李兰兰,刘坤,翟文芳.济源盆地充填机制及演化研究[J].煤炭技术.2018

[4].梁明娟.兰坪盆地充填历史:叁江造山带新特提斯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5].陈建书,戴传固,彭成龙,王敏,卢定彪.湘黔桂相邻区新元古代820~635Ma时期裂谷盆地充填序列与地层格架[J].中国地质.2016

[6].陈崇阳.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地层序列与构造—火山—盆地充填演化[D].吉林大学.2016

[7].刘晓波.冀西北晚侏罗世盆地充填特征及盆缘构造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8].李忠,高剑,郭春涛,徐建强.塔里木块体北部泥盆—石炭纪陆缘构造演化:盆地充填序列与物源体系约束[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2016

[9].肖瑞卿.广西十万大山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原型[J].四川地质学报.2015

[10].张安东.辽西牛营子—郭家店盆地充填演化及其与构造变形的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论文知识图

含植物树干化石不整合面的露头照片(...断陷盆地沉积相分布图半地堑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发育模式...早侏罗世川西北地区地层等厚图前陆盆地沉降差异分带模型(据Posam...洪水川地区弧前盆地沉积序列及盆地演...

标签:;  ;  ;  ;  ;  ;  ;  

盆地充填论文_周江羽,王江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