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环境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业投资,区域集聚,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区域环境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萍,郜钰格[1](2019)在《我国创业投资区域集聚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2016中国风险投资年鉴》数据,采用系统聚类法把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创业投资划分为4类3个层次。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科学技术环境、金融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政府支持环境、服务行业环境等7大方面构建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我国(由于数据缺失,新疆、西藏、海南、青海除外)个省(区市)进行因子分析,挖掘影响创业投资不同层次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①影响我国创业投资集聚的两个主要因子分别为创业投资基础性因子F_1和创业投资辅助性因子F_2。②创业投资基础性因子贡献率较大,是创业投资集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③不同区域之间影响创业投资集聚的因子F_1、F_2所占比重不同。(本文来源于《创新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蔡娟,王勇[2](2019)在《农村创业环境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农村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1028位农民对农村创业环境认知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农村地区创业环境区域性差异进行研究,并开展农民对于农村创业环境认知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苏南和苏中比较,苏北地区农村创业环境的诸多维度存在较大差距,苏南和苏中地区之间则表现出明显的相似之处;农民的教育程度、是否有创业经历等个体特征是影响农民对创业环境认知评价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政府改善和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胡志高,李光勤,曹建华[3](2019)在《环境规制视角下的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治理——分区方案设计、协同状态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污染的空间外溢性和污染企业的区域流动性使得各自为政的属地治理模式效率低下,只有走上区域联合之路才能实现大气污染的高效治理。但一直以来,中国大气污染的联合治理都缺乏实质性的进展,其关键在于大气污染联合治理体系的缺失。因此,本文从集体行动理论出发结合共同但有区别原则从经济、地理、气象、污染物、污染源角度提炼出了有效施行大气污染联合治理的五大要素,并从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状况入手将五大要素具象化为操作性更强的五大抓手,然后基于中国2004—2015年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和污染产业分布状况提出了中国大气污染联合治理的最优分区治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联合小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演变趋势和真实动力,得出中国已经产生了大气环境分区治理的萌芽,但区域内治理的协同演进缓慢,且波动性较大。为了推进大气环境联合治理的进程,本文又对影响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治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人均GDP的差异会妨碍地区间大气污染的联合治理;②产业结构、失业率、人力资本等经济特征的差异对联合治理没有显着影响;③地区间联合组织的建立能有效促进联合治理程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游达明,邓颖蕾[4](2019)在《企业清洁技术创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基于市场型环境规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统计数据,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清洁技术创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型环境规制强度对清洁技术创新水平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对东部地区影响最为明显;环境补贴对清洁技术创新水平产生正向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为负,不能有效激发地区创新主动性;排污收费对各地区清洁技术创新水平产生明显负向影响,其原因是排污收费门槛远低于治污成本。此外,企业规模对东、西部清洁技术创新水平产生显着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小虹,吴凡,常睿春[5](2019)在《基于PSR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障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建立资源环境承载体系,并结合Cov-AHP加权法构建障碍因子诊断模型,以四川省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指标层和准则层对区域资源环境的主要障碍因子展开分析,为解决相应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韩业斌[6](2019)在《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从总体上看,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区域差别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较好,制度性交易成本较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较差。这主要是由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众的权利观念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只有构建优化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才能从整体上优化区域间法治化营商环境,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崇锋,韩丰宇,晁艺璇,孟星辰[7](2019)在《多维距离视角下区域专利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创新环境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创新是促进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专利技术转移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将我国区域层面专利技术转移按照转移方向及边界划分为区域外部专利技术流入、流出以及区域内部专利技术流动3个维度,探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产业结构距离等多维距离对上述3个维度区域专利技术转移的影响,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效应。基于我国2001—2015年区域面板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上述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①区域外部专利技术转移明显弱于区域内部专利技术转移,且空间不均衡现象明显;②在多维距离中,产业结构距离对区域专利技术转移具有显着影响且该影响受区域创新环境的调节。产业结构距离增加使得区域内部专利技术流动减少,区域外部专利技术流入与流出增加,且上述作用在区域创新环境较差时尤为明显。最后,基于区域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08期)
李健,王尧,王颖[8](2019)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脱钩状态及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脱钩是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评价资源环境问题是否有效缓解的标准。文章结合MFA方法和Tapio脱钩模型全面分析2007—2016年京津冀资源环境问题的动态发展,进而引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深入研究其脱钩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关键路径,为京津冀有的放矢地制定环境治理政策提供建议。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节能减排领域均逐步达到强脱钩状态,且产业转移升级对河北省脱钩有明显促进作用。为促进京津冀进一步实现强脱钩,北京需关注化石能源的减量化,津冀需关注建筑矿物的减量化,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排是京津冀共同面临的困境;此外,技术效应对实现脱钩的影响度日益加大,京津冀需要加大技术共享。(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4期)
孙丽梅,李学军[9](2019)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环境因素分析——以黑瞎子岛开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瞎子岛"两国一岛"的地理特征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因素。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需要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因素的支持,还需要为其匹配相应的软环境因素。中俄合作开发黑瞎子岛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其初期目标为打造中俄经济合作平台,实现中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终期目标是实质性改善中国与俄、蒙、日、韩、朝等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贸易环境,畅通市场准入路径,实现自然人移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鲍青琴[10](2018)在《中国省际区域的资源环境绩效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奇迹”,但与之相伴的是能源枯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对公民的生命健康、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如何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资源环境绩效是衡量一个地区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的测度性指标,可以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有效度量。可见,如何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对我国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整理国内外环境绩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中科院提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从资源消耗、能源利用、污染排放、污染治理四个方面构建了资源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08-2016年我国省际区域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源环境绩效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相关性,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对资源环境绩效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效应分解分析,以寻求提升我国资源环境绩效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动态综合评价结果来看,资源环境绩效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其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也较高,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其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也较低。第二,从变化趋势来看,全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在2008-2016年之间呈缓慢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的下降幅度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绩效水平的上升幅度。第叁,从排序分类来看,可将其分为稳定式发展、缓慢式发展和跳跃式发展。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等6个地区的发展模式为稳定式发展,江苏、安徽和福建等11个地区的发展模式为缓慢式发展,辽宁、湖北和湖南等13个地区的发展模式为跳跃式发展。第四,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我国资源环境绩效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基本保持“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其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正相关性,具体表现为“高-高”和“低-低”集聚。第五,我国省际区域的资源环境绩效存在正向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相邻区域的资源环境绩效的提高会对本区域资源环境绩效起促进作用。第六,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资源环境绩效的关键因素。第七,从效应分解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外资依存度对资源环境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着为正,科技进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则均显着为负,外贸依存度的直接效应显着为负,间接效应则不明显,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强度的直接效应显着为正,但其间接效应却未通过显着性水平检验,即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2-01)
区域环境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1028位农民对农村创业环境认知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农村地区创业环境区域性差异进行研究,并开展农民对于农村创业环境认知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苏南和苏中比较,苏北地区农村创业环境的诸多维度存在较大差距,苏南和苏中地区之间则表现出明显的相似之处;农民的教育程度、是否有创业经历等个体特征是影响农民对创业环境认知评价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政府改善和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环境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杨艳萍,郜钰格.我国创业投资区域集聚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J].创新科技.2019
[2].蔡娟,王勇.农村创业环境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农村调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3].胡志高,李光勤,曹建华.环境规制视角下的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治理——分区方案设计、协同状态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9
[4].游达明,邓颖蕾.企业清洁技术创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基于市场型环境规制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李小虹,吴凡,常睿春.基于PSR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障碍因素分析[J].乡村科技.2019
[6].韩业斌.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领导科学.2019
[7].王崇锋,韩丰宇,晁艺璇,孟星辰.多维距离视角下区域专利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创新环境的调节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8].李健,王尧,王颖.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脱钩状态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19
[9].孙丽梅,李学军.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环境因素分析——以黑瞎子岛开发为例[J].北方论丛.2019
[10].鲍青琴.中国省际区域的资源环境绩效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