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设计中空间序列研究

浅析博物馆设计中空间序列研究

张丹江屏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序列是引导人们参与空间构成、体验空间情境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传达叙事主题和展开故事情节的辅助手段;是功能上的交通路线组织,更是建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空间组织方式。作为一种能够被真实感知的存在,空间序列对建筑师的创作过程和建筑空间的表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空间序列的角度出发,对其在博物馆建筑空间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设计;空间序列

前言

人的活动在限定的空间中进行,完整而优美的序列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使人能很好的与环境融合,从而建立起人与建筑空间的亲密关系。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就是对人在其中活动的预体验过程,从而建造出观者希望的情景与空间环境。

博物馆的空间序列设计,正是处理空间与空间、空间与展示主题、空间与参观者之间关系的设计,空间的引导承载展示情节的展开,参观者在不断变化的空间形态引导下,感受空间引发的情绪刺激,促进情节的发生和体验,最终获得观后感受。

1空间序列的定义

空间序列是指空间的先后顺序,是设计师按建筑功能给予合理组织的空间组合。通过空间与空间的组合,形成一种秩序:起始-过渡-高潮-结束等一系列变化的过程,来传达建筑空间信息,达到人与空间的共鸣,从而获得满足。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记忆者,是用来沉思冥想的,是一个致力于有永恒的价值与趣味的物品进行收藏、保管、研究以及展示的场所,其序列体现在空间中的过程为:吸引-传达-沟通-回味。

以程泰宁先生设计的建川博物馆聚落之战俘馆为例,序列设计的开端是被两面高墙夹峙的曲折通道,被日军俘虏的中国战士的照片被烧制成了瓷板像挂在墙面上,走进这个通道就仿佛在历史的时光中穿梭,让观者的情绪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在进入展厅之前便被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所笼罩;过渡部分与建筑扭曲的肌理一致,是一个连续、迂回的空间序列,通过窄小洞口的开设引起人们对广阔天空的渴望,预示高潮部分的到来;序列的高潮是由12m高墙限定的不足100m2的院落,让观者对战俘们虽能透气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的绝望情绪感同身受,将情绪推向极致;在参展路线的终点,设置了一个名为水院的室外围合空间,与展厅封闭压抑的空间形成虚实的对比,让人在离开博物馆之前有一个回味和思考,宁静的水面映照的是观者难以平静的心情。

2博物馆空间序列的应用

2.1开始阶段的应用

序列的开始阶段,预示着将要展开的内容,在实际进入一个建筑内部空间之前,将有一条道路引导我们,这是序列的最开始处,它应该具有足够的视觉吸引力,创造这种视觉力的手法有:(1)通过或低矮、或宽阔、或狭窄的空间对比。如上文提到的战俘纪念馆;(2)入口的深陷或迂回。如由发电厂改建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参观者必须经过长达百米的向下的斜坡从一个矮扁的入口进入无层高的涡轮大厅,参观完涡轮大厅的大型展览后接着参观北侧各小展区;(3)使用图案或者装饰来清晰地表达入口。如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入口设置的“浑天式日晷”;(4)通过环境的烘托使情绪得到酝酿。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环境,通过鹅卵石、枯树、沿院断壁残垣上的石刻浮雕等元素,铺设了生与死、悲与愤的情感之路。

2.2过渡阶段的构建

过渡阶段是起始后的承接阶段,又是高潮阶段的前奏,在序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序列中关键一环,它对最终高潮的出现具有引导、启示、酝酿、期待的作用,其构建方法有:(1)建筑物与外环境的过渡,通过灰空间的设置,实现室内外的和谐连接。如新雅典卫城博物馆入口处的悬挑平台,将埋在地下的古城遗址呈现在世人眼前,柔和的自然光线透过玻璃射入古城,投下了质朴的光辉,使参观仿佛置身于时空走廊,在古老与现代间徘徊,为正式进入博物馆铺垫了饱满的情绪,同时作为连接二层展厅的室外休息空间,与对面的雅典卫城隔空呼应,在平面和竖向上都起到了衔接作用;(2)空间体量以对比的手法突显出主体,或是作为多个空间主体的转换承接处。如苏州博物馆新馆中位于前庭与花园之间的八角形大厅,形式上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功能上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3)楼梯或坡道的设置。楼梯、坡道通常都具有一种吸引人向上的诱惑力。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是这一手法的典型案例,近30m高的陈列大厅呈倒立的螺旋形,四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台,地面以缓坡串联起整个大厅的观展路线。参观时观众先乘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边走边欣赏沿坡道墙壁悬挂的展品,不知不觉中走完约430m的参观路线,轻松有趣;(4)室内空间中休息处的设置,在融合整体空间的同时,也形成一道景观。如国家海洋博物馆中穿插在展厅中的休息空间的设计,设置在展厅端部或中部形成空间上的“气口”,每个休息平台对应的是共享的陈列大厅,亦或开阔优美的室外景观。

2.3高潮阶段的应用

高潮阶段在序列中的构建方法有:(1)将其位置布置在空间的重心。(2)通过空间体量大小、复杂程度对比的运用。如英国的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内部有一个如同教堂的巨大空间,其间布置着一个长26m的梁龙骨架化石,借由它的巨大尺寸和穿透性的线体来帮助参观者感受尺度,实现与空间的对话;(3)通过特殊空间形态的运用。如贝聿铭先生为卢浮宫设计的新入口,相较博物馆古典的三段式构图,金字塔的造型简单纯粹,明亮耀眼,虽作为入口却因更加合理的规划组织了参观流线而成为序列中一个小高潮。

2.4终结阶段的应用

恢复高潮平静,是终结阶段的主要任务。良好的结束有利于对高潮的追思和回味联想,其构建方法有:(1)适当缩小空间体量。(2)与空间形状的呼应。如黑龙江省科技馆的三层布局:首先进入“走进兴安岭”展厅观看,结束后从旋转楼梯慢慢走下来,规律的阶梯让我们可以静静的回想整个参观经历的所观所感。(3)通过虚实的结合转换。如上文提到的战俘纪念馆参观结束处的水院。

3博物馆空间序列的特征

3.1连续性

博物馆空间序列中具有联系各个空间的“线”,这样才能充分流畅地表达整体空间的主题。线的连续性一般分为建筑空间与环境之间的连续,建筑内部空间的连续两种,前者可以诱导观者进入其中,后者是保证观者顺利完成观看空间体验的过程、减小活动中的视觉疲劳、对空间体验感受的连续性的重要条件。

3.2等级性

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而产生的”,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部分不能不加区分而平等对待,博物馆的空间序列的设计是设计师对观者参观活动的预体验的过程,为了有效地避免参观序列的松散、无中心等问题,等级的设立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它有效地解决了观者视觉和心理上出现的惰性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观者与展示主题的共鸣。

3.3节奏感

空间序列设计如同写文章一样,有起伏、有抑扬顿挫、有一般、有重点、有高潮,且每一部分的安排遵循一种规律,正如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既婉转悠扬,又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这样才能堪称美妙。在一条连续变化的空间序列中,可能是由某种形式空间的重复或再现来实现的,这样的设置能更好的衬托主体空间,突出重点与高潮,实现观者参观活动的顺利性,并感受到下一空间的状态信息,从而保持一种期待的状态,更好与空间环境融合。

3.4引导性

在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园林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把某些视觉的趣味中心设置在不显眼的位置,避免开门进山、一览无余。序列的设计都需要引导,由一个行为的发生指导下一个行为并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从而使整个参观过程自然、顺利地进行。值得指出的是序列的导向性并不是指二维的指示牌,而是利用空间这个四维语言来表达。

4空间序列整体性控制要点

4.1观赏活动及观者心理变化的把握

博物馆空间序列追求的是参观体验的连续性,意指每一个空间序列构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中的一个单元,需要同其他的单元进行对话,从而使其自身形象完整。沿主要人流必经的空间序列,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连续过程—从进入建筑空间开始,经过一系列主要、次要空间,最终离开建筑物。进入建筑物是序列的开始,为了有一个好的开始,必须妥善处理内、外空间的过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流由室外引到室内,并使之既不感觉到突然,又不感到平淡无奇。出口是序列的终结,也不应当草率的对待,否则会使人感到虎头蛇尾,有始无终,除了一头一尾外,内部空间也应当有良好的衔接关系,在适当的地方还可以穿插一些过渡性的空间,借此来增强序列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4.2人文环境的把握

强调序列的人文环境,在单体建筑方面,就更强调个体建筑是建筑群中的一部分,注重新建筑在视觉上,心理上的沿承和连续性。博物馆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应该有机地融入空间环境中,反过来博物馆的功能和意义要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并作用于文脉。空间序列的每一个部分都应服务于博物馆的人文环境的营造。

5结语

博物馆建筑空间是具有文化属性的空间,强调人与建筑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需求引申出了建筑的空间序列。空间序列的组织是保证观者参观体验的主要手段,关系到博物馆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全局性问题,也关系到观展的成效与展览目的的达成,避免参观者参观路线的迂回、重复、堵塞、交叉现象,使得博物馆空间设计更加的和谐有序。文章通过对空间序列的研究,力求在博物馆设计中更为理性地考虑展览中功能分布、空间组合、人流引导等问题,营造出恰当的空间氛围。

参考文献:

[1]胡刚.地方博物馆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9:1-106

[2]王瑶,赵俊学.西方美学思想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3(14)

标签:;  ;  ;  

浅析博物馆设计中空间序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