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梁论文_袁敏,黄曦,徐一心,谢欣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纵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横梁,偏差,防撞,模具,薄壁,公差,夹具。

前纵梁论文文献综述

袁敏,黄曦,徐一心,谢欣然[1](2019)在《基于有限元的汽车前纵梁碰撞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Catia建模软件创建汽车前纵梁简化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前纵梁的吸能特性指标,得出耐撞性能并评价。进一步对前纵梁横截面结构类型进行设计,得出更加合理且可行性更高的前纵梁内部结构,再对前纵梁横截面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得出最优化的前纵梁内部形式,以提高其防撞性能。(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19年10期)

赵雪梅,吴昌生,邸曙升[2](2019)在《ODB工况下车体前纵梁路径变形模式控制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ODB (Offset Deformable Barrier)工况下,因为壁障与车辆相对位置存在试验的允许偏差,导致前防撞横梁、吸能盒、前纵梁所受载荷在不同偏差位置下各不相同,变形模式也可能产生差异,造成实际试验结果可能与计划不相符。在考虑试验偏差的情况下,详细分析前防撞横梁、吸能盒、前纵梁的力学特性,详述了各部品实现稳定变形模式的控制方法和应用结果。(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期刊2019-10-22)

赵雪梅,吴昌生,邸曙升[3](2019)在《ODB工况下车体前纵梁路径变形模式控制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偏置变形壁障(Offset Deformable Barrier,ODB)工况下,因为壁障与车辆相对位置存在试验的允许偏差,导致前防撞横梁、吸能盒、前纵梁所受载荷在不同偏差位置下也各不相同,变形模式也可能产生差异,造成实际试验结果可能与计划不相符。在考虑试验偏差的情况下,详细分析前防撞横梁、吸能盒、前纵梁的力学特性,详述了各部品实现稳定变形模式的控制方法和应用结果。(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展英姿,田国富,王涛[4](2019)在《某车型前纵梁正面碰撞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车型前纵梁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所给数据运用CATIA进行叁维建模,应用Hypermesh进行前处理,将处理后文件提交LS-DYNA进行计算,并在Hyperview中查看计算结果并进行分析。仿真过程基于碰撞方程理论知识,将结果与仿真分析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前纵梁在碰撞中变形吸收大部分能量,并伴有一定的加速度,仿真结果为车辆碰撞实验提供了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9年07期)

包涛[5](2019)在《基于制造工艺仿真的前纵梁尺寸精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车身是由前纵梁总成、侧围总成、地板总成等大总成经过焊接装配而成。同时,前纵梁总成还是碰撞时吸能的重要部件,形状结构复杂、匹配面较多、对制造质量要求高,但是前纵梁钢板强度高和厚度大,制造偏差后期矫正较为困难。因此前纵梁总成的制造质量控制成为行业难题,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都加大投入开展对前纵梁制造技术的研究。前纵梁总成由内外板、加强板以及功能安装板等零部件组成,材料强度在300~600MPa范围,厚度范围在1.2-3.0mm之间。零件的回弹变形大,制造困难,多工位装配导致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偏差传递和累积,伴随着工装磨损等制造因素,最终形成了总成装配偏差。目前装配偏差控制方法主要针对前期设计阶段和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对前期偏差分析分析通常是在理论数值的情况下进行,未将零件成型问题考虑进去,使得分析结果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将零件成型性分析与装配偏差分析相结合的联合分析的方法。根据联合仿真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尺寸精度的偏差源进行分析、诊断,提高产品的前期公差设计质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对前纵梁总成装配质量状态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前纵梁分总成上有很多较为重要的匹配面和安装孔,其尺寸精度决定着前纵梁的最终装配质量。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超差率、CII指数和Cpk等指标对制造质量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根据主线上对不同零部件关注程度的不同提出关键匹配指数的概念,希望能够为尺寸精度控制的优先顺序有一定的指导。(2)通过对前纵梁的装配偏差行分析,对装配过程四个阶段(定位、夹紧、焊接和卸载)中的偏差进行分析。多工位、多工序是前纵梁总成是典型特征,复杂的装配过程必然引入众多的复杂的偏差源。通过分析不同装配阶段的偏差源对尺寸精度的影响,并根据相关的装配工艺建立模型,进行模拟仿真计算。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影响尺寸精度的偏差源进行分析、诊断。(3)装配件的尺寸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通过对零件进行成型性分析,得到零件制造尺寸偏差。同时针对零件存在的主要缺陷原因及常用的措施进行研究,随后对零件制造缺陷对装配尺寸精度的影响进行分析。(4)对影响前纵梁尺寸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现场验证。将零件成型分析的尺寸偏差量导入装配偏差仿真模型中,并由刚性分析深化到柔性分析。根据贡献度和几何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确定影响尺寸精度的主要偏差源,并制定相应方案进行仿真验证。最后结合现场制造经验进行现场整改,验证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6-10)

展英姿[6](2019)在《某车型乘用车前纵梁在正面碰撞中的吸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国民汽车的保有量逐年攀升,进而导致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据研究表明,在众多交通事故中,两车发生正面碰撞所占比例最大,出于对汽车碰撞瞬间安全性考量,对汽车吸能关键部件前纵梁展开重点研究。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建立仿真试验相结合,将前纵梁简化为等截面薄壁梁有限元模型进行多维度分析,分析验证了形状尺寸、弱化结构及焊接因素等对前纵梁吸能特性的影响。形状尺寸主要从其自身的几何参数角度出发,分析了截面形状、厚度、以及薄壁梁自身长宽比等因素的影响;弱化结构主要分析了诱导槽形状与高度、面上槽形状、数量及其排布方式的影响;焊接因素主要分析了焊接形式及焊点间距问题的影响。其次,结合某款具体车型的前纵梁进行仿真分析,运用CATIA软件对原始前纵梁进行叁维建模,利用Hypermesh软件对模型进行前处理并得到K文件,将K文件提交给到LS-DYNA软件进行求解计算并借助后处理软件Hyperview查看计算结果。最后,分析原模型的不足之处,结合文章分析并设计均匀试对原始纵梁进行有效改进优化,改进后的前纵梁吸能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加速度的峰值明显减弱;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不仅针对于前纵梁,也可为车辆中其他薄壁构件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4)

张鑫,刘银华[7](2019)在《面向综合成本优化的前纵梁零件公差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车型前纵梁零件的公差设计问题,分析确定了前纵梁总成上各个零件的定位基准、装配顺序,建立了基于3DCS偏差分析的前纵梁总成装配偏差模型,提出考虑零件制造成本和质量损失成本的综合成本评价函数,研究了面向综合成本最小化各零件测点公差的优化分配方法。针对前轮罩板零件测点公差结果与其他分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也为车身零件的公差分配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解宇[8](2019)在《自冲铆连接性能分析及在车身前纵梁碰撞仿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如何能够在保证车身强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轻车身重量已经成为当前汽车设计时考虑的主要问题。相比于减重效果不是很理想的车身部件结构优化,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已经将使用铝合金等轻质材料作为车身轻量化的主要途径。铝合金等材料的加入为车身轻量化带来了显着的效果,钢铝混合车身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获得轻量化的同时如何将不同属性的材料可靠牢固的连接在一起,成为目前钢铝混合车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选择钢铝混合车身连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自冲铆接工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冲铆接工艺参数对自冲铆连接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简化模型在车身前纵梁碰撞仿真中的应用。借助Simufact.forming有限元软件对Q235低碳钢和5754铝合金板材的自冲铆接过程以及不同工况下接头的失效过程进行了有限元仿真模拟,对自冲铆接和接头失效过程的仿真结果和载荷-位移曲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模具不同工艺参数对自冲铆连接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该铆接组合下的最优模具工艺参数。利用LS-DYNA软件对使用HEX8实体单元和MAT-SPOTWELD材料模型组合以及DYNA关键字约束单元CONSTRAINED_SPR2两种方法对自冲铆接接头失效行为的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并在前两章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实体模型对两种接头简化模型的失效参数进行了标定,通过简化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载荷-位移曲线与实体模型曲线进行对比,确定出CONSTRAINED_SPR2约束单元作为自冲铆连接的最佳简化模型。根据标定的自冲铆连接最优简化模型,建立起采用自冲铆接工艺连接的钢铝混合前纵梁有限元模型并与采用点焊连接的传统钢制前纵梁在吸能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钢铝混合前纵梁不论在吸能特性还是轻量化方面表现均要优于钢制前纵梁,并对钢铝混合前纵梁的铆钉间距进行了初步优化。(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徐明,刘东平,李轶靓,任建新[9](2019)在《汽车前纵梁后段内侧板试制模具创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开发周期持续缩短,样车试制时间紧、任务重。钣金样件快速模具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整车综合质量和试验参数,甚至关系到研发项目的成败。因此,汽车企业要切实提高快速模具试制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确保样车试制工作顺利完成。文章基于前纵梁后段内侧板快速模具设计的技术创新,模具试制由四序简化为两序,该种模具设计形式能提高样件质量、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孙鹏尧,李欣疏,潘美霖[10](2018)在《前纵梁补焊夹具的设计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焊接夹具向着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本文对汽车前纵梁焊接夹具设计要求以及相关夹具性能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着重分析焊装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原则以及各零部件选择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31期)

前纵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ODB (Offset Deformable Barrier)工况下,因为壁障与车辆相对位置存在试验的允许偏差,导致前防撞横梁、吸能盒、前纵梁所受载荷在不同偏差位置下各不相同,变形模式也可能产生差异,造成实际试验结果可能与计划不相符。在考虑试验偏差的情况下,详细分析前防撞横梁、吸能盒、前纵梁的力学特性,详述了各部品实现稳定变形模式的控制方法和应用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纵梁论文参考文献

[1].袁敏,黄曦,徐一心,谢欣然.基于有限元的汽车前纵梁碰撞分析及优化[J].机械与电子.2019

[2].赵雪梅,吴昌生,邸曙升.ODB工况下车体前纵梁路径变形模式控制方法及应用[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2019

[3].赵雪梅,吴昌生,邸曙升.ODB工况下车体前纵梁路径变形模式控制方法及应用[J].汽车工程学报.2019

[4].展英姿,田国富,王涛.某车型前纵梁正面碰撞仿真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9

[5].包涛.基于制造工艺仿真的前纵梁尺寸精度控制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9

[6].展英姿.某车型乘用车前纵梁在正面碰撞中的吸能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7].张鑫,刘银华.面向综合成本优化的前纵梁零件公差分配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9

[8].解宇.自冲铆连接性能分析及在车身前纵梁碰撞仿真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9

[9].徐明,刘东平,李轶靓,任建新.汽车前纵梁后段内侧板试制模具创新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9

[10].孙鹏尧,李欣疏,潘美霖.前纵梁补焊夹具的设计现状[J].河南科技.2018

论文知识图

简化的直方管变形褶皱单元(a)变形前...车身前纵梁结构包含前纵梁的子结构模型有吸能盒的保险杠系统没有吸能盒的保险杠系统优化方案前围板变形云图

标签:;  ;  ;  ;  ;  ;  ;  

前纵梁论文_袁敏,黄曦,徐一心,谢欣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