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方海相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相,地层,油气,盆地,地球化学,水文地质,水文。
南方海相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凡元芳[1](2010)在《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显示及其表达的油气藏改造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南方地面及井下共464个沥青、油、气显示点的层位、产状、改造机制和改造时期统计分析认为:油气显示产状丰富,裂缝(断裂)占优,晶洞和孔隙次之,溶孔和溶洞最少.断裂作用是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原生油气藏最主要的改造机制,其次是隆升剥蚀作用.不同区块有不同的改造机制,中、下扬子区油气显示与张性正断层及其张节理密切相关,上扬子区为断裂和隆升剥蚀的联合作用.油气显示的原始改造期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其次为喜山晚期.各构造区块原始油气藏的改造时期不同,中、下扬子区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上扬子区为燕山晚期—喜山期,江南隆起具有分段性,北段从海西期就开始被改造,直至喜山早期,而中段和南段的改造时期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彭金宁,刘光祥,潘文蕾[2](2008)在《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显示类型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讨论了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中油气显示的类型、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油气显示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就油气显示类型、对应层位和分布地区来看,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具有"浅层多油气、深层多沥青;南侧显示少、中带及北缘多沥青、北带多油气"的特点;就控制因素来说,油气显示分布离不开"源控"因素,此外构造运动和沉积建造也是控制油气显示类型和显示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8年05期)
徐思煌,袁彩萍,梅廉夫,马永生,郭彤楼[3](2007)在《迭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迭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迭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成藏流体源包括烃源岩热解烃、原油裂解气、二次生烃、水溶气、无机气及混合气等多种。在印支期之前以烃源岩热解烃为主,印支-燕山期主要形成原油裂解气和水溶气,燕山-喜马拉雅期主要形成由各种气源构成的混合气。受成藏流体源控制,混源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四川盆地);原生型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江南等古隆起区,但大多已演化为古油藏;二次生烃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下、中扬子白垩系-古近系覆盖区,及楚雄盆地、十万大山、南盘江等地;无机型气藏形成于张性构造区。(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07年02期)
楼章华,朱蓉[4](2006)在《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性质与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存在密切关系。地下水在纵向上可划分为3个不同区带,即自由交替带、交替阻滞带和交替停止带。交替停滞带是不受地表水影响的水文地质带,有利于油气保存;自由交替带受地表水强烈影响,长期冲刷、氧化,不利于油气保存。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藏被构造运动改造的强度大,油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在详细地分析了南方几个主要油气勘探区块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其与油气保存条件的关系后,提出了封存大气水的概念,论述了封存大气水的形成过程及其地球化学的基本特点。不整合面附近的封存大气水应该可以认为是油气藏被破坏和保存条件差的标志。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初步总结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油气保存条件的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判别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6年05期)
楼章华,马永生,郭彤楼,朱蓉[5](2006)在《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等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研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规律;从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剥蚀作用、断裂—破碎作用),大气水下渗作用等对油气藏破坏的时期、程度、方式和油气的再运移、聚集、散失的机理等入手,分析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油气保存条件演变的地下流体化学—动力学的行为响应特征,总结了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破坏因素的主要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6年08期)
杨贵祥,贺振华,朱铉[6](2006)在《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地震采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油气勘探领域广泛,但地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通过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形成了一套实用的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基于饱和激发概念的激发方法、多检波器组合接收技术、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变观观测技术、浅层反射法与微测井相结合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盒子波调查干扰波技术、针对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试验方法与试验资料量化分析技术和复杂山地测量技术、SPS实时监控技术、适应不同地表的钻井成井技术、闷井方法、精细表层结构调查方法、综合静校正技术等。应用这些方法技术,在黔中-川东南叁迭系-震旦系碳酸盐岩裸露区获得了可用于构造解释的高品质地震剖面;改善了米苍-大巴山中央造山带推覆构造南沿的地震资料品质,发现和落实了一批构造和岩性圈闭;在江南隆起前震旦系变质岩出露区得到了高品质的地震剖面;提高了中下扬子平原水网地区地震资料的品质。(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06年02期)
马永生,楼章华,郭彤楼,付晓悦,金爱民[7](2006)在《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藏分别在加里东、印支和燕山期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演变过程,被构造活动改造的强度大。油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地下流体的化学-动力学行为规律,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分析剥蚀作用、断裂-破碎作用、大气水下渗作用等对油气藏破坏的程度、方式,综合评价油气的成藏、保存条件,探索针对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评价的技术体系。(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袁彩萍,徐思煌,梅廉夫,郭彤楼[8](2005)在《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要素的层次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过程复杂:发育4套区域性烃源岩和5套地区性烃源岩,成藏流体具有5种不同的来源,储集层、封盖层、圈闭等其他成藏要素类型多样、变化复杂,并经历了加里东期等4大成藏期和海西期等5大油气藏改造期。应将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根据其中成藏要素的性质及其对成藏的意义,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级别:一级成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具有区域性意义;二级、叁级分别为成藏期次和成藏方式,级次越低局限性越强。油气成藏要素层次性分析方法的提出,有利于从整体角度研究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规律、也有利于对比南方不同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赵宗举,朱琰,杨树峰,王根海,徐云俊[9](2002)在《残留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成果总结,初步提出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迭合盆地的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叁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及其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成藏—破坏规律及古构造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进行了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川东北大巴山前缘及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云南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赵宗举,王根海,徐云俊,冯加良,邓红婴[10](2000)在《改造型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综合研究及勘探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迭合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叁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以及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的解剖,总结油气成藏—破坏规律;结合古构造的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进行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中国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汉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本文来源于《海相油气地质》期刊2000年Z2期)
南方海相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系统讨论了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中油气显示的类型、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油气显示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就油气显示类型、对应层位和分布地区来看,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具有"浅层多油气、深层多沥青;南侧显示少、中带及北缘多沥青、北带多油气"的特点;就控制因素来说,油气显示分布离不开"源控"因素,此外构造运动和沉积建造也是控制油气显示类型和显示分布的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方海相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凡元芳.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显示及其表达的油气藏改造信息[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彭金宁,刘光祥,潘文蕾.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显示类型及分布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8
[3].徐思煌,袁彩萍,梅廉夫,马永生,郭彤楼.迭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07
[4].楼章华,朱蓉.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
[5].楼章华,马永生,郭彤楼,朱蓉.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评价[J].天然气工业.2006
[6].杨贵祥,贺振华,朱铉.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地震采集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06
[7].马永生,楼章华,郭彤楼,付晓悦,金爱民.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探讨[J].地质学报.2006
[8].袁彩萍,徐思煌,梅廉夫,郭彤楼.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要素的层次性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
[9].赵宗举,朱琰,杨树峰,王根海,徐云俊.残留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J].地质学报.2002
[10].赵宗举,王根海,徐云俊,冯加良,邓红婴.改造型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