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际交往论文_张庆熊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际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认识论,文化,马克思,主体性,狭义,脉络。

主体际交往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熊[1](2019)在《公共诠释的社会功能与带有批判维度的主体际交往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诠释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话语交往方式,具有社会功能。诠释学起源于对文化经典的诠释,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丰富的实践。对文化经典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诠释能够起到凝聚社会共识和维系社会团结的作用。公共诠释与生活形式、伦常规范乃至政治权力相关联。这里存在共同体与个体、客观与主观、传承与革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着作中阐明,与压迫阶级的统治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作用。这意味着公共诠释能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只有把握好这里的辩证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诠释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11期)

史根林[2](2019)在《交往场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的思考与抉择——“校长——教师——学生”文化主体际交往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从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视域辨析学校教育组织中文化"交往场"的特殊性和学校文化主体际交往的基本特征,结合"校长—教师—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交互关系,阐明学校文化主体际交往实践的重要支点,探求以提高文化主体际交往实践价值来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的新路径。(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姜爱华[3](2007)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兼评“主体际”交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前提本身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主体际交往观所规定的主体本质上是虚幻的。(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翟鹏玉[4](2004)在《“那”生态文化圈与主体际交往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那”文化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民族生态文化 ,它彰显出壮族在与自然及他族的交往中尊重生态、社会多样性的生存原则 ,在理想的生态对策域中呈现出天人合一的互动性审美脉络观 ,应对着日渐频繁的生态灾难与资本文化逻辑的世界化 ,进而展现出社会———生态场域正面的自组织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王振林[5](2000)在《解析与探索——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际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力图在反思与批判、比较与研究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德国哲学大师们的哲学努力与探索成果的基础上 ,揭示并勾勒出现代西方欧陆人文哲学家在“主体际的交往”问题上的分歧与争端、摧毁与建构的思想发展理路 ;揭示并阐释他们基于不同的基点所建构起来的交往理论的偏颇与阈限 ;揭示并分析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并从马克思所提出的物质生产实践这一“历史的真正基础”出发 ,力争合乎逻辑地阐明、铺展出交往实践的基本内容(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潘洪建[6](2000)在《师生关系:发展性主体际交往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师生关系是教育之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以往以狭义认识论为方法论基础的教学理论难以对师生关系做出合理的阐释。取而代之的以现代广义认识论为方法论基础的教学理论对师生关系予以科学地阐释 ,认为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 ,是教育社会中教师和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其次 ,师生主体际交往以课程为中介 ,围绕课程进行对话、交流。再次 ,师生主体际交往关系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为目标 ,具有发展的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2期)

项贤明[7](1998)在《关于教育活动中主体际交往关系的一个论纲》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往”问题的提出,是对实践活动中除主客体关系以外的主体交往关系的再发现,亦即“实践”的“社会方面”的再发现。我曾在1996年第2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文章,提出以此理论为基础,建(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与实验》期刊1998年03期)

主体际交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从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视域辨析学校教育组织中文化"交往场"的特殊性和学校文化主体际交往的基本特征,结合"校长—教师—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交互关系,阐明学校文化主体际交往实践的重要支点,探求以提高文化主体际交往实践价值来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的新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际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1].张庆熊.公共诠释的社会功能与带有批判维度的主体际交往方式[J].学术月刊.2019

[2].史根林.交往场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的思考与抉择——“校长——教师——学生”文化主体际交往之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9

[3].姜爱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兼评“主体际”交往观[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

[4].翟鹏玉.“那”生态文化圈与主体际交往实践[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

[5].王振林.解析与探索——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际交往[J].人文杂志.2000

[6].潘洪建.师生关系:发展性主体际交往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7].项贤明.关于教育活动中主体际交往关系的一个论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论文知识图

如前所述,教学是主体际交往的...

标签:;  ;  ;  ;  ;  ;  ;  

主体际交往论文_张庆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