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峨眉,冰川,龙潭,激波,河源,火成岩。
冷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崔佳豪[1](2018)在《创新带来的凉爽——辐射各类纺织终端产品的“叁冷效应”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斯潘科斯公司工作期间,美国纺织技术企业家玛丽·卡特勒·卡尔布对纺织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他怎么也不舒心,因为在美国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死亡。令他十分好奇的是,世界纺织业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竟无人能研发出无形的凉爽型纺织品。卡尔布认定,真实凉爽型技术已成为世界纺织业最需要的技术。他很快把自己的理念带到了中国台湾的一家纺织研发企业,于是brrr°诞生了。(本文来源于《中国纤检》期刊2018年10期)
杨江海,Peter,A.Cawood,杜远生,Daniel,J.Condon,颜佳新[2](2018)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长期气候致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化学风化和物理侵蚀是陆表地貌演化的重要刻画者,受控于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化学风化通过水-岩反应消耗CO2,产生河流输送的溶解质也对地球大气和大洋组成及气候演化产生重大影响,是地球气候系统长时间尺度的恒温器。碎屑沉积物起源于陆表的风化剥蚀,经河流搬运最终沉积到汇水盆地,最终形成我们今日可以观察和研究的沉积地层记录,是大区域陆表风化剥蚀和地貌演化重建的重要信息载体。本文对贵州省西南部的晚二迭世龙潭组下部泥岩沉积序列所记录的源区风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我们利用化学剥蚀-热电离质谱(CA-TIMS)高精度锆石U-Pb定年技术,确定了龙潭组底部粘土岩的火山喷发和沉积时代为259.69±0.72Ma,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东部火山序列顶部的凝灰岩的259.51±0.19Ma的年龄结果一致,与二次离子探针(SIMS)的对应分析发现SIMS年龄偏小的锆石存在3-8%的放射性Pb丢失。该高精度测年结果不仅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结束的时间限定在~259.5Ma,也为中-晚二迭世的界线年龄的确定提供了参考,同时将龙潭组沉积启动的时间约束在中-晚二迭世之交。基于泥岩的矿物、化学组成,我们获得了源区的化学风化趋势,揭示出晚二迭世吴家坪早期存在显着的大陆风化趋势降低,同时伴随有机碳同位素的明显正偏。综合前人的气候、风化数据,作者认为吴家坪早期发生大气CO2快速降低的气候变冷事件,对应于东澳大利亚二迭纪末次冰川活动的启动。结合现代化学风化速率计算,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将使全球陆表硅酸盐岩化学风化速率增强~1.8-2.5倍,可以导致大气CO2的快速消耗,从而发生全球气候变冷。(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周英[3](2017)在《大豆脂肪酸FAD3转基因水稻的抗冷效应及大豆Le4蛋白抗蚜虫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极易受到低温和虫害等的影响而减产,提高水稻的抗低温和抗虫能力,一直都是水稻研究的热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提高能够增强植物对低温胁迫的效应。豆科凝集素具有凝集细胞、沉淀多糖和蛋白质等独特的生理功能,在农作物抗虫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实验前期获得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的转大豆FAD3水稻,本文通过表型分析、抗冷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基因表达分析等方法比较低温胁迫下大豆FAD3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的差异。同时利用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技术,获得了豆科凝集素Le4蛋白,并分析了Le4蛋白的杀虫效应。其主要结果如下:1.大豆FAD3转基因水稻的抗冷效应分析1)利用PCR技术结合潮霉素筛选获得了GmFAD3转基因纯和株系(编号:TransFAD3)。在15℃低温条件下,观察并统计了TransFAD3和野生型植株的种子的萌发率,结果表明TransFAD3种子的低温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约为野生型的7倍。进一步对低温下TransFAD3表型进行了观察,发现4℃低温处理后,野生型水稻叶片萎蔫现象明显比TransFAD3严重,常温恢复生长7天后,TransFAD3转基因水稻幼苗大部分恢复生长,其存活率远高于野生型对照,约为野生型的4.3倍。2)对不同低温条件下Trans FAD3和野生型水稻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10℃低温胁迫下,TransFAD3植株中的MDA含量低于野生型,最低约为野生型的75.5%,TransFAD3植株中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最高约为野生型的1.31倍,TransFAD3植株中SOD、POD及CAT活性也高于野生型水稻,最高分别为3.33倍、2.38倍、1.61倍。在4℃低温胁迫下,TransFAD3植株中的MDA含量低于野生型,最低约为野生型的88.1%,TransFAD3植株中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最高约为野生型的1.56倍,TransFAD3植株中SOD、POD及CAT活性也高于野生型水稻,最高分别为2.95倍、1.95倍、2.4倍。2.豆科凝集素Le4蛋白的抗虫性分析1)将构建好的pET28a-Le4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加入IPTG诱导物进行诱导表达。通过对诱导温度、诱导时间、诱导物浓度等表达条件的优化,发现16℃诱导20h,能在上清中获得可溶状态的Le4蛋白,利用镍柱从上清中纯化了部分Le4蛋白。2)通过涂抹法将纯化的Le4上清蛋白和对照组均匀涂抹到小麦叶片上,结果表明,对照组叶片上的蚜虫数目显着高于涂抹了Le4蛋白的小麦叶片,约为3.6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6-01)
郑闽锋,刘曦,黄成,林跃东,雷晓健[4](2015)在《气体分配器结构参数变化对压力波制冷机冷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膨胀比ε=2~6、振荡管长径比L/d=87~737、射流激励频率f=-1 0~240 Hz范围内,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充排气时间比τ、气体分配器喷射孔相对深度b/d、振荡管与喷射孔的间距δ等气体分配器结构参数对压力波制冷机冷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膨胀比的方法可以提高入射激波的强度和制冷效率,而排气时间存在一个适宜选取范围。压力波制冷机最大制冷效率η_(max)先随τ增大而增大,达到最大值后会有所下降,b/d对η的影响有着类似的规律,而增大δ则会导致η急剧下降;在本文的实验范围内,最佳充排气时间比约为0.1165,喷射孔相对深度b/d推荐值为0.5,所得结论对压力波制冷机的优化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福建省制冷学会分会场——福建省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创新驱动发展)论文集》期刊2015-11-27)
郑闽锋,刘曦,黄成,林跃东,雷晓健[5](2014)在《振荡管内入射激波衰减及其对冷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膨胀比ε=2~6、振荡管长径比L/d=87~737、射流激励频率f=10~240 Hz范围内,探讨了振荡管内入射激波衰减规律及其对压力波制冷机内流动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激波相对强度Δpx/Δp0随着管长相对位置x/L增大而不断减小,入射激波衰减与管内气体黏性力和摩擦力作用、激波对管内气体增压增温作用以及与反射激波发生透射和反射作用有关;振荡管越短,管内入射激波相对强度降低越少,封闭端所产生的反射激波也越强,制冷机的最大制冷效率ηmax会逐渐降低;增大管长会降低压力波制冷机的制冷效率波动幅度,有利于改善压力波制冷机变工况性能。基于量纲分析和实验数据得到了入射激波相对强度衰减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最大误差为5.70%。(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郑闽锋[6](2014)在《振荡管内激波运动及其对冷效应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的气体膨胀制冷机,压力波制冷机已在石油化工、空气冷却和低温工程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基本制冷单元—振荡管产生的冷效应主要受管内激波形成和运动的影响。深入研究振荡管内激波的形成原因、激波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激波的运动和衰减规律、激波运动对振荡管性能的影响以及基于激波运动的振荡管结构参数、运行参数及管内气流参数的整体耦合关系,不但可以加深对这类非定常流的流动规律及压力波制冷机理的理解,而且可以为压力波制冷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振荡管内激波的运动及其对冷效应的影响开展了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利用气体动力学原理对振荡管充气瞬间接触面两侧的流动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管内激波形成的叁种原因。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相同的进排气参数下,膨胀比ε在2.0~12.0的范围内,采用收缩型喷管形成的入射激波强度最大。(2)分析了实际的充气过程中存在的部分喷射现象,发现管内激波在距离开口端一段位置的管内某处才形成。推导了激波形成位置的理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激波形成位置点坐标x。值与驱动气进气总压和喷管的旋转速度有关,并分析了压力波制冷机在低转速区域中运行时制冷效率很低且变化梯度较大而在高转速下制冷效率变化梯度较小的原因。(3)通过实验结果对振荡管内激波衰减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入射激波相对强度△px/△p0随着管长相对位置x/L增大而不断减小,入射激波衰减的原因包括气体粘性力和摩擦力作用、对管内气体增压增温而耗散了自身能量以及与封闭端产生的反射激波发生透射和反射作用。探讨了激波衰减对振荡管冷效应的影响,并基于量纲分析和实验数据得到了入射激波相对强度衰减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最大误差为5.70%。(4)利用热力学和气体动力学原理分析了振荡管内气流参数变化对入射激波强度及理想制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管壁强化传热和增大膨胀比的方法可以提高入射激波的强度和制冷效率,而排气时间存在一个适宜选取范围。借助管内激波的运动规律,建立了压力波制冷机的运行参数、工作介质物性参数、结构参数与压力波制冷机性能之间的普遍联系,并推导了这些因素与管内非定常流动的耦合关系。(5)进行了振荡管内激波运动对压力波制冷机制冷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力波制冷机最大制冷效率ηmax先随ε增大而增大,达到最大值后会有所下降,管长L、相对充排气时间比ξ、气体分配器喷射孔相对深度b1/d对η的影响有着类似的规律,而增大振荡管与喷射孔的间距δ和振荡管轴线与喷嘴中心线错位角度Ψ则会导致η急剧下降;安装激波吸收器有利于消除反射激波并提高压力波制冷机性能,分析了激波吸收器结构变化以及振荡管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对消波效果的影响。(6)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振荡管开口端部分喷射效应及其对管内激波形成和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部分喷射效应导致振荡管开口端形成涡旋,驱动气、被驱动气强烈混合,同时驱动气部分泄漏到排气室中,从而影响了入射激波的形成和强度,最后分析了膨胀比、转速等因素对部分喷射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冯晓刚,石辉[7](2012)在《基于遥感的夏季西安城市公园“冷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园景观作为城市绿洲区对城市生态环境特别是局地热环境的调节和改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热红外遥感数据为信息源,以遥感定量反演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对西安市城区7个主要公园对周边区域热环境的降温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温幅度(ΔT)与远离公园的距离(L)两者间呈现非线性的关系特征;不同形态参数的公园对其周边区域的热环境影响不同,公园降温范围与公园绿地面积和水体面积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公园水体面积比例≥30%时,其平均降温影响范围和降温幅度均高于水体面积比例低于30%的公园。因此,城市公园建设,不仅要考虑公园面积和形状,亦要考虑水体比例,一般说来,水体面积占公园面积30%以上为佳。基于热红外遥感数据对城市公园影响周边区域的范围和强度进行了定量探讨,所得结论对指导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具有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23期)
鄢红春,常江,陈聪[8](2011)在《热声致冷效应演示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热声致冷原理,利用自制的热声堆,采用常见的材料和仪器,设计了扬声器驱动热声致冷实验演示装置.以空气作工质,在无冷却措施的情况下,系统运行200 s后,实现了13℃的降温及25℃的温跨.(本文来源于《物理实验》期刊2011年05期)
张东启,明镜,魏文寿[9](2011)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致冷效应的小气候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山冰川以其下垫面的致冷效应形成独特的冰川小气候。为研究冰川小气候特征,2007年7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及末端冰碛上架设5台自动气象站,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以观测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与冰川致冷效应有关的冰川区温度与湿度变化特征、冰面逆温、温跃现象、冰川风现象,并就冰川致冷效应对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1年03期)
曹辰兴[10](2009)在《低温锻炼对黄瓜幼苗抗冷效应的影响及转录因子CBF1的克隆与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世界各地普遍栽培。黄瓜属于喜温作物,早春季节经常受到低温的危害,日光温室黄瓜冬春季节则易受低温影响。我国劳动人民经长期实践得出了低温锻炼能增强黄瓜抗冷能力的经验,多年来的大量试验也证明了低温锻炼确实能增强植物耐冷能力。但选取多低的温度和多长时间进行锻炼效果最好,目前尚无定论。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均受遗传物质的控制,目前已从多种植物中克隆出了耐寒基因,其中转录因子CBF能激活耐寒基因的表达,CBF超表达能提高植物的耐寒能力。本试验选取不同低温对黄瓜幼苗进行锻炼,以探寻最佳锻炼温度及时间。另外从经过低温锻炼的黄瓜幼苗中克隆出黄瓜CBF1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成功转入抗病但不耐寒黄瓜自交系,转基因植株耐寒能力明显增强。具体结果如下:1、以耐寒自交系S11和冷敏感自交系S22为试材,以10/4℃、10/6℃、10/8℃叁种温度处理,对叁叶一心期幼苗进行低温锻炼。结果表明:10/4℃锻炼导致黄瓜幼苗SOD、POD、CAT保护酶活性下降,Vc含量降低,根系活力降低,冷害指数增加,电解质渗透率增加,这说明10/4℃锻炼已对幼苗造成冷伤害;10/6℃和10/8℃锻炼使黄瓜幼苗SOD、POD、CAT保护酶活性大幅提高,Vc含量升高,减少了活性氧的危害,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下降,冷害指数显着降低,根系活力上升,这说明10/6℃和10/8℃锻炼能增强幼苗的抗冷能力。综合评价对耐寒自交系S11来说,以10/6℃锻炼3d效果最好,冷敏感自交系以10/6℃锻炼2d效果最好。2、以耐寒自交系S11为试材,研究低温锻炼对黄瓜幼苗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的黄瓜幼苗,叶绿体结构完整,基粒多,基粒片层排列紧密,整个膜系统完整。冷胁迫导致叶绿体结构变形,基粒片层松散无序,叶绿体膜受到严重损伤,冷胁迫后受伤的膜系统不能立即修复,反而受损伤程度加重。低温锻炼增强了黄瓜幼苗抗冷能力,使幼苗在冷胁迫条件下维持膜系统较完整状态,叶绿体受损轻,基粒片层排列较紧密,冷胁迫后膜系统修复也较快,这初步说明,适宜的低温锻炼使黄瓜幼苗在冷胁迫下维持膜系统,尤其是叶绿体的较完整性,从而减轻了冷伤害。3、以耐寒能力强的黄瓜‘山农5号’为试材,以拟南芥CBF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从低温锻炼的幼苗叶片中克隆出黄瓜CBF1基因,该基因长671bp,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为213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比较,本试验克隆的基因与拟南芥的基因在编码区完全相同,仅在起始密码子5’上游存在部分差异,与无包芥、高山离子芥、马蔺等同源性也很高。用SacI和SacII消化pCBF1,获得CBF1基因,用SacI和BamHI对pROK2双酶切,回收大片断,然后进行连接,构建了黄瓜转录因子CBF1基因的正义表达载体,经SacI和HindIII双酶切鉴定,证明了该基因已经成功连入pROK2中,命名为pROK2-CBF1。该载体的构建,为开展转基因研究,以提高植物抗寒、抗旱、抗盐等逆境及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保障。4、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转化的优势,采用子房微量注射的方式,将重组质粒转化抗病但不耐寒的黄瓜自交系。经Kan初步筛选、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检测,确定有两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0.05%。不同花龄子房注射的结果表明,以花前一天子房注射效果最好,此时注射出现了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后代出现分离,其分离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可能是由基因沉默所致。但随世代增加,转基因植株出现的比率明显增加。5、转基因植株抗冷性明显增强。T1代转基因植株经苗期低温胁迫发现幼苗SOD活性、POD活性比野生型显着提高,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比野生型大幅提高,而冷害指数明显降低,T1代转基因植株耐寒能力显着提高。T2代转基因植株经自然低温检测,发现野生型因低温死亡早。而转基因植株因低温致死时间延迟,T2代转基因植株耐寒能力优于野生型。T3代转基因植株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生长势明显优于野生型,转基因植株能安全越冬,而野生型已冻死。转基因植株抗霜雪病和白粉病能力强,具有野生型同等的抗病性,而抗冷能力明显增强,至此我们已得到了即抗病耐寒能力又大幅提高的转基因新种质,目前已得到了T3代株系,为今后开展相关黄瓜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5-20)
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陆化学风化和物理侵蚀是陆表地貌演化的重要刻画者,受控于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化学风化通过水-岩反应消耗CO2,产生河流输送的溶解质也对地球大气和大洋组成及气候演化产生重大影响,是地球气候系统长时间尺度的恒温器。碎屑沉积物起源于陆表的风化剥蚀,经河流搬运最终沉积到汇水盆地,最终形成我们今日可以观察和研究的沉积地层记录,是大区域陆表风化剥蚀和地貌演化重建的重要信息载体。本文对贵州省西南部的晚二迭世龙潭组下部泥岩沉积序列所记录的源区风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我们利用化学剥蚀-热电离质谱(CA-TIMS)高精度锆石U-Pb定年技术,确定了龙潭组底部粘土岩的火山喷发和沉积时代为259.69±0.72Ma,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东部火山序列顶部的凝灰岩的259.51±0.19Ma的年龄结果一致,与二次离子探针(SIMS)的对应分析发现SIMS年龄偏小的锆石存在3-8%的放射性Pb丢失。该高精度测年结果不仅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结束的时间限定在~259.5Ma,也为中-晚二迭世的界线年龄的确定提供了参考,同时将龙潭组沉积启动的时间约束在中-晚二迭世之交。基于泥岩的矿物、化学组成,我们获得了源区的化学风化趋势,揭示出晚二迭世吴家坪早期存在显着的大陆风化趋势降低,同时伴随有机碳同位素的明显正偏。综合前人的气候、风化数据,作者认为吴家坪早期发生大气CO2快速降低的气候变冷事件,对应于东澳大利亚二迭纪末次冰川活动的启动。结合现代化学风化速率计算,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将使全球陆表硅酸盐岩化学风化速率增强~1.8-2.5倍,可以导致大气CO2的快速消耗,从而发生全球气候变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崔佳豪.创新带来的凉爽——辐射各类纺织终端产品的“叁冷效应”技术[J].中国纤检.2018
[2].杨江海,Peter,A.Cawood,杜远生,Daniel,J.Condon,颜佳新.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长期气候致冷效应[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周英.大豆脂肪酸FAD3转基因水稻的抗冷效应及大豆Le4蛋白抗蚜虫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7
[4].郑闽锋,刘曦,黄成,林跃东,雷晓健.气体分配器结构参数变化对压力波制冷机冷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C].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福建省制冷学会分会场——福建省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创新驱动发展)论文集.2015
[5].郑闽锋,刘曦,黄成,林跃东,雷晓健.振荡管内入射激波衰减及其对冷效应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4
[6].郑闽锋.振荡管内激波运动及其对冷效应影响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4
[7].冯晓刚,石辉.基于遥感的夏季西安城市公园“冷效应”研究[J].生态学报.2012
[8].鄢红春,常江,陈聪.热声致冷效应演示实验[J].物理实验.2011
[9].张东启,明镜,魏文寿.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致冷效应的小气候观测[J].干旱区地理.2011
[10].曹辰兴.低温锻炼对黄瓜幼苗抗冷效应的影响及转录因子CBF1的克隆与转化[D].山东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