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物质论文_徐振丽,陈计峦,裴龙英,史学伟,王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芳香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芳香,苯乙酸,酒花,物质,柑橘,光谱,伸缩。

芳香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徐振丽,陈计峦,裴龙英,史学伟,王斌[1](2019)在《奶酪风味及芳香物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奶酪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备受人们关注,随着中国奶酪消费量的不断增长,消费者对奶酪风味的需求也在随之提高。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奶酪风味及香气的研究现状、奶酪主要的风味物质及奶酪芳香物质和合成途径。奶酪风味及芳香体系是由多种物质构成的,奶酪的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酸类、醇类、酯类、醛类和酮类等,其主要通过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肪降解和蛋白质水解生化反应生成。此外,还对奶酪风味的改善进行了总结,添加附属发酵剂和奶酪风味剂以及优化生产工艺参数能够有效改善奶酪的风味及芳香成分和控制不理想风味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2期)

王双[2](2019)在《利用高效液相-叁重四极杆质谱分析中国传统酿造白酒中的芳香酯类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固态发酵工艺中,酒糟在发酵过程中会生成酒精和众多的微量香味物质,其中就包含了种类众多的酯类物质,包括饱和脂肪酸酯类,不饱和脂肪酸酯类,内酯类,芳香酯类等。利用高效液相-叁重四极杆质谱检测仪(HPLC-QQQ)分析中国白酒中的芳香酯类物质,能同时检测白酒中的苯乙酸乙酯,苯乙酸异丁酯这两种芳香酯类的含量,从而为白酒的生产和酒体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酿酒》期刊2019年06期)

黄学泓,纪玲珍,黄丽莉[3](2019)在《化妆品中致敏性芳香物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化妆品中致敏芳香物质检测的前处理技术,包括蒸馏法、固相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顶空法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叁重四极杆质谱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多维气相色谱法、多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化妆品中致敏性芳香物质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6期)

黄杰涛[4](2019)在《带给啤酒芳香的物质——酒花油》一文中研究指出酒花油是酒花中最有价值的组分,能赋予啤酒典型的酒花香味。酒花油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分为萜烯碳氢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叁大类,不同的成分对啤酒香味和口味的影响不同。酒花油易挥发,在啤酒酿造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酒花油的损失。(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S1期)

黄子晓[5](2019)在《硝基多环芳烃及呋喃醛等芳香性物质大气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硝基多环芳烃是一种重要的多环芳烃类衍生物,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结构。在真实的大气环境中,硝基多环芳烃与多环芳烃及其他有机化合物以混合物的形式共同存在。通常情况下,硝基多环芳烃的浓度要小于多环芳烃的浓度。在环境中,由多环芳烃生成硝基多环芳烃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燃烧过程中的硝基化过程,例如汽油机、柴油机以及航空引擎的排放、工业排放、住宅供暖及烹饪、木质燃烧等;二是通过大气中多环芳烃的二次反应,例如气相多环芳烃白天与OH自由基、夜间与NO_3自由基的反应:以及吸附在颗粒物上的多环芳烃与N_2O_5等物质的反应。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显着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虽然硝基类多环芳烃的浓度与多环芳烃类物质相比较低,但其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毒性,并可能影响大气中颗粒物的生成。因此,研究多环芳烃及硝基类多环芳烃类物质在大气中的形成、迁移和转化,对有效控制和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硝基类多环芳烃的浓度较低,大部分硝基类多环芳烃物质与大气中其他有机物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而难以分离,因此对硝基类多环芳烃的检测和分析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大量实验及理论的研究专注于大气中单硝基多环芳烃的形成及降解机理,对大气中二硝基类多环芳烃的生成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多环芳烃类物质相似,呋喃醛也是一种含有芳香环类的大气有机污染物。呋喃醛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可促进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影响地球辐射平衡。除此之外,呋喃醛类物质可加剧光化学烟雾带来的健康风险。尽管之前已有实验和理论的研究来探究呋喃醛类物质白天与OH自由基、沿海地区与Cl原子的气相反应,但呋喃醛类物质夜间与NO_3自由基的气相反应生成的产物还并不清楚。同时,吸附在颗粒物表面的呋喃醛类物质的反应机理还需进一步了解。因此,本论文采用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的手段研究二硝基类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的生成反应,以及同样具有芳香性的呋喃醛在大气中的降解和在烟炱表面的反应过程,研究其相应的动力学、热力学性质并找到主要的反应通道和速控步骤,为控制环境空气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一、OH和NO_3自由基引发的大气中二硝基萘生成机理的研究本文采用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在BB1K/6-31 1+G(3df,2 p)//BB1K/6-3 1+G(d.p)理论水平上,研究了由OH自由基和NO_3自由基引发单硝基萘形成二硝基萘的气相反应机理,并采用CVT/SVT方法计算了 OH自由基分别与1-硝基萘、2-硝基萘反应的速率常数;运用RRKM方法计算了 NO_3自由基分别与1-硝基萘、2-硝基萘反应的速率常数。其中,水分子在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由OH自由基引发1-硝基萘和2-硝基萘反应,生成的二硝基萘产物为1.2-、1.3-、1.5-、1.6-和1.7-二硝基萘;由NO_3自由基引发的1-硝基萘和2-硝基萘生成二硝基萘产物为1.2-、1.3-、1.5-、1.6-、1.7-、1.9-、2.6-和 2.7-二硝基萘。该过程经历了:单硝基萘与OH/NO_3自由基的加成反应、加成产物与NO_2的邻对位加成反应和脱水反应等。(2)水分子在脱水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降低此步反应过渡态中键的张力,使过渡态更更稳定,从而降低脱水反应的势垒。(3)在298K,latm的条件下,OH自由基与1-硝基萘和2-硝基萘反应的总速率常数分别为 7.43×10~(-13)cm~3 molecule~(-1)s~(-1) 和 7.48×10~(-13)cm~3 molecule~(-1)s~(-1);NO_3自由基与1-硝基萘和2-硝基萘反应的总速率常数分别为3.55 ×10-15 cm~3 molecule~(-1) 和 3.47 × 10-15cm~3 molecule~(-1) s~(-1)。由NO_3自由基决定的大气寿命低于由OH自由基决定的大气寿命,说明夜间由NO_3自由基引发与白天由OH自由基引发的反应相比,更易形成二硝基多环芳烃。(4)对于含有OH_-或NO_(3-)硝基萘加合物与后续NO_2分子的加成反应,在低浓度NO_2下,O_2可能与NO_2存在竞争关系,这有待进一步研究。二、OH自由基引发的大气中二硝基芘生成机理的研究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B1K/6-311+G(3df.2p)//BB1K/6-31+G(d.p)理论水平下研究了在NO_2存在条件下,由OH自由基引发的1-硝基芘,2-硝基芘和4-硝基芘形成二硝基芘的反应机理,并讨论了水分子在二硝基芘形成中的作用。本章还通过CVT/SCT方法,计算了 OH自由基加成和H抽提的分支反应和总包反应速率常数。所得结论如下:(1)由OH自由基引发的大气中二硝基芘类产物主要为:由1-硝基芘生成的1,2-和1,7-二硝基芘、由2-硝基芘生成的2,7-二硝基芘以及由4-硝基芘生成的2.4-和2.5-二硝基芘。(2)在二硝基芘形成过程中,水分子能降低脱水过程中的反应势垒,并在二硝基芘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由OH自由基引发的1-,2-和4-硝基芘的总速率常数分别为8.13×10~(-13)cm~3 molecule~(-1) s~(-1)、8.90×10~(-13)cm~3 molecule~(-1) s~(-1)和 1.50×10-12 cm~3 molecule~(-1) s~(-1)。在298K和1 atm条件下,由OH自由基引发的1-、2-和4-硝基芘的大气寿命分别为14.60天、113.34天和7.91天。(4)与单硝基萘生成二硝基萘相比,OH自由基引发的单硝基芘生成二硝基芘的加成过程势垒更低,放热更多;但脱水过程生成二硝基芘的势垒高于生成二硝基萘的势垒。叁、NO_3自由基引发的大气中2-呋喃醛气相降解机理及OH、NO_3自由基引发的2-呋喃醛碳黑表面反应机理的研究本文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阐述了由NO_3自由基引发的2-呋喃醛的降解机理,同时运用RRKM理论计算了重要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基于计算结果,分析了可能的产物,同时对2-呋喃醛在大气环境中的寿命进行了预测。所得结论如下:(1)由NO_3自由基引发的2-呋喃醛的降解可能包括NO_3加成反应、H抽提反应和随后的H迁移反应、与NO的双分子反应以及分子内加成反应等在内的一系列反应路径。该降解反应的产物为开环二醛类、闭环亚硝酸酯类、过氧类和酮类等。(2)在298 K,1 atm下,呋喃醛与NO_3反应的总包反应速率为1.04×10-10-12cm-3 molecule~(-1) s~(-1),因此由NO_3引发的呋喃醛大气寿命为0.53 h。相较于由Cl原子决定的2-呋喃醛的大气寿命(213 h)和由OH自由基决定的大气寿命(4.9 h),本论文中得到由NO_3自由基决定的2-呋喃醛的大气寿命是最短的,表明与NO_3自由基的反应可能是呋喃醛夜间的主要去除路径之一。本文以C_(54)H_(18)构建碳黑颗粒物模型,研究了OH与COOH基团分别修饰在C_(54)H_(18)的不同C位点上的2-呋喃醛吸附,以及后续分别与OH、NO_3自由基的加成反应,并对其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在m062x/def2SVP理论水平下进行。所得结论如下:(1)与OH基团相比,COOH基团能增加吸附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从而使2-呋喃醛更易吸附在黑碳颗粒物表面。这可能是因为COOH基团相较于OH基团具有更多的电子。(2)与气相反应相似,吸附于C_(54)H_(18)或经OH/COOH基团修饰的C_(54)H_(18)上的2-呋喃醛呋喃环上的C2、C5位点为其与OH自由基反应的优势位点。不同的是,在碳黑表面反应中,OH自由基加成到呋喃环上时,其C2位点出现了结构翻转,即呋喃环与表面基底呈垂直状态。(3)当OH/COOH基团修饰在碳黑颗粒物模型上时,与其修饰在表面C1位点相比,修饰在C2位点上,可增强呋喃环上与OH自由基反应的活性位点的活性,降低反应惰性位点的活性。COOH基团修饰在C_(54)H_(18)上时.除了呋喃环上的C5点被钝化之外,其他位点均比OH基团修饰在C_(54)H_(18)上的C2位点后的反应活性增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冷玉东[6](2019)在《并苯和挂环类物质的结构和芳香性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估并苯和挂苯的芳香性指标仅考虑了单一维度的理论因素,至今还没有一种综合考虑两种或几种因素的强度性质的指标和实验定量测量指标来判别并苯和挂苯芳香性的大小。寻找一种既包含几何因素又考虑能量影响因素的并苯和挂苯芳香性大小新判据—芳香度(DOA)—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探索利用环伸缩振动拉曼光谱频率(RSVRSF)大小从实验上定量测量并苯与挂苯芳香性大小的方法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DOA应用于单环共轭分子的芳香性大小判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DOA应用于并苯与挂环类物质芳香性大小的可行性。研究应用Gaussian09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1G(d,p)计算方法,对直线型并苯C_(4n+2)H_(2n+4)(n≤10)、石墨烯纳米碎片GNFs(1-4)、石墨烯纳米碎片空穴GNFHs(1'-4')、挂苯C_(24+18n)H_(18+12n)(0≤n≤4)进行了几何优化,并计算了各分子优化结构的A_(1g)/A_1对称类型的RSVRSF、芳香稳定化能(ASE)、键长平均化能(E_(BLE))以及DOA数值,采用B3LYP-GIAO方法计算了各分子优化结构的中心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0))值,应用GaussView5.0.8绘制了各分子优化结构的特征分子轨道图,用Origin8.0程序计算了各分子优化结构的NICS与RSVRSF、DOA叁者间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并绘制对应的相关性曲线。研究发现,直线型并苯C_(4n+2)H_(2n+4)(n≤10)的点群为D_(2h)(除苯的点群为D_(6h)),GNFs和GNFHs均属于D_(6h)点群,挂苯分子则属于D_(3h)点群,所研究的四类分子的优化结构中均存在A_(1g)或A_1对称类型的RSVRSF。奇、偶数直线型并苯随着苯环的增多,其中心环的NICS(0)负值的绝对值逐渐增大,中心环的RSVRSF也逐渐增大,其NICS(0)与RSVRSF值的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9以上;GNFs(1,3)的中心环NICS值近似等于GNFHs(1',3')的NICS(0)值减去苯的NICS(0)值,GNFs(2,4)的中心环NICS值近似等于苯的NICS值分别减去GNFHs(2',4')的NICS值;GNFs(1-4)的中心环RSVRSF值近似等于苯的RSVRSF值分别加上GNFHs(1'-4')的RSVRSF值;挂苯C_(24+18n)H_(18+12n)(0≤n≤4)随着n的不断增加其中心环的NICS(0)值与RSVRSF值基本保持不变。理论上预测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分子的RSVRSF大小来实现实验测定目标分子的芳香性大小。直线型并苯中心环DOA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奇偶直线型并苯中心环的DOA值逐渐增大,其中心环DOA值与NICS值具有显着的二次相关性;GNFs(1-4)的中心环DOA值近似等于苯的DOA值分别加上GNFHs(1'-4')的DOA值,DOA与NICS(0)、DOA与RSVRSF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挂苯C_(24+18n)H_(18+12n)(0≤n≤4)中心环的DOA值也基本保持不变,叁个判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研究的四类分子的优化结构的RSVRSF(A_(1g)/A_1)、DOA与NICS(0)显着相关,DOA与RSVRSF均可以用作为高对称并苯和挂环类物质的芳香性大小判定。(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0)

徐娅莹[7](2019)在《佛手萜类芳香物质的器官差异与合成相关基因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萜类化合物是结构与种类最为丰富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通过萜类合成酶(Terpenesynthase,简称TPS)催化形成。不同种类的柑橘果实在萜类芳香物质组分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可能是造成不同柑橘具有特征香味的主要原因。佛手(C.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Hort)是构橼的变种,具有独特的芳香。目前,佛手区别于其他柑橘果实的芳香物质组分尚不清楚,它们在发育中花、叶和果实等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合成相关的TPS及转录调控网络研究也较少。本研究以'青衣童子'佛手为对象,利用代谢组、转录组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质谱联用(GC-MS)技术从佛手中鉴别出了 62种芳香物质。芳香物质以单萜类最为丰富,约占芳香物质总量的64.82%-90.97%。含量最高的芳香物质是柠檬烯,分别占成熟叶片和果实芳香物质总量的41.79%和58.36%。佛手芳香物质的总含量随着花、叶和果实发育呈现增加的趋势。成熟果实的芳香物质含量最高(26.95 mg/g),约为花苞组织的4倍。维恩图分析显示33种芳香物质可以同时在花、叶和果实中检测到。采用最小偏二乘法(PLS)计算发现了 24种物质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大于1的芳香物质,它们在区分佛手不同器官中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鉴别出了区别于宽皮柑橘、杂柑、甜橙和酸橙等果实的6种芳香物质,认为它们是佛手果实的特征芳香组分。2.基于代谢组和转录组学结果开展了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鉴别出了萜类芳香物质合成相关的TPS和转录因子。本研究以枸橼(C.medica)基因组为对照对佛手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了 32579个基因,鉴别出了 58个TPS基因家族成员,主要包括亚家族a、b、e/f和g。佛手TPS基因家族成员中的16个主要在花中表达,25个主要在叶片中表达,17个主要在果实中表达。同时,鉴别出了NAC、MYB、WRKY、bHLH、AP2/ERF和bZIP等转录因子的基因家族成员,并明确了它们在佛手不同器官和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WGCNA显示同萜类芳香合成有关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模块Red和模块Green,进一步挖掘出了3个TPS和5个转录因子,它们可能同佛手果实的萜类芳香物质形成有关。3.结合芳香物质含量和基因表达模式,并利用体外重组蛋白和体内同源瞬时表达分析技术,鉴别出了参与佛手芳香物质双环牛儿烯合成的TPS基因CmTPS1。克隆得到了佛手的一个TPS基因家族成员CmTPS1,该基因序列长度为1668 bp,属于TPS-a亚家族。基于烟草瞬时表达体系分析结果,CmTPSl定位于细胞质。在佛手不同器官及发育过程中,CmTPS1表达水平与芳香物质双环牻牛儿烯含量具有正相关性。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的CmTPSl重组蛋白能够利用法尼基焦磷酸(FPP)作为底物,在30℃条件下催化多种倍半萜形成,其中双环牻牛儿烯为主要产物。CmTPSl并不能以拢牛儿基二磷酸(GPP)为底物合成萜类芳香物质。在佛手叶片组织中开展瞬时过量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增加CmTPS1表达促进了芳香物质双环牻牛儿烯的积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龚兴旺,肖继坪,王婷婷,郭华春[8](2019)在《马铃薯芳香物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蒸煮马铃薯中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46个马铃薯品种蒸煮块茎中检出43种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其中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5种、烷烃类5种、呋喃类2种、酮类3种、苯环类7种及其它化合物2种。【结论】醛类物质是蒸马铃薯的主要香味成分,而苯甲醛、3-甲硫基丙醛、癸醛、壬醛、正己醛、2-正戊基呋喃等化合物是蒸马铃薯的主要芳香物质,不同马铃薯品种间,芳香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小洪[9](2019)在《玉环柚果实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芳香物质分布及合成相关TPS基因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柚(Citrus grandis)是柑橘基本种之一,在柑橘产业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中国是柚的原产国和主要栽培国家,种质资源丰富,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世界首位。我国的柚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泛,形成了丰富的地区特色品种,比如浙江的玉环柚。香气是柚重要的品质指标,提取的精油在各个行业广泛使用。根据组织的差异,柚果实的结构主要包括油胞层、白皮层、囊衣和汁胞等部位。目前,关于柚果实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芳香物质分布及合成基因尚不清楚。本文以玉环柚为材料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玉环柚果实中鉴别出64种芳香物质,主要包括单萜、单萜氧化物、倍半萜、倍半萜氧化物、苯丙类、醛、醇和酯类等物质。对比已有文献,15种芳香物质是第一次在柚果实中报道。Venn分析结果显示,在油胞层、白皮层、囊衣和汁胞中可以同时检测到的芳香物质有26种。在油胞层中特异性检测到的物质有12种,在白皮中特异性检测到反式-松香芹醇和紫苏醇,反式-2-辛烯醛特异性在汁胞中检测到。囊衣组织中并没有特征芳香物质,其检测到的39种物质均可以在果实的其他叁个部位中存在。(2)果实的芳香物质含量以油胞层最高,物质种类以单萜烯类为主,柠檬烯是含量最丰富的物质。通过物质含量的比较,发现51种物质主要在油胞层中积累,7种物质在白皮层中含量最高,2种物质主要在囊衣中富集,另外4种物质则在汁胞中含量最高。在果实成熟期(200DAB),油胞层芳香物质总含量为80009.87μg/gFW,约为白皮层,囊衣和汁胞叁个部位总和的1000倍。单萜烯类在油胞层中的含量为75695.44 μg/gFW,约占芳香物质总含量的94.61%。柠檬烯、月桂烯、β-蒎烯、罗勒烯和香叶醛是油胞层中含量最高的5种芳香物质,其中柠檬烯的含量为45981.77 μg/gFW,约占芳香物质总含量的57.47%。对于果实的白皮层、囊衣和汁胞而言,在果实成熟期的200DAB,单萜烯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77.12%,79.24%和67.43%,其中柠檬烯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2.67%,55.26%和46.22%。利用芳香物质作为变量开展PCA分析,可区分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的果实组织。在不同成熟阶段的PCA图中,来自于果实的油胞层主要在PC1左侧的正半轴富集,来源于白皮层、囊衣和汁胞等部位的样品主要在PC1的负半轴。果实汁胞的芳香物质受发育阶段影响较大,不同成熟阶段的组织在PCA中具有不同分布。(3)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芳香物质总量呈现增加趋势,但不同部位之间的模式存在差异。果实从80DAB(约650g)到200DAB(约1940g)的成熟过程中,芳香物质总量从47990.79 μg/gFW增加到80093.61 μg/gFW。油胞层芳香物质总量增加大约1.67倍,白皮层增加大约5.66倍,囊衣部位并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不同于其它部位,汁胞中的芳香物质总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降低,在果实成熟阶段的含量约为幼果期的9%。含量最为丰富的单萜类物质,在油胞层中的含量从 80DAB 果实的 43237.35 μg/gFW 增加到了 200DAB 的 75695.44 μg/g FW,在汁胞中的含量则由50.09 μg/g FW减少到了 4.24 μg/g FW。对于含量最高的柠檬烯而言,在油胞层中的含量从80DAB果实的25670.2μg/gFW增加到200DAB的45981.77μg/gFW,在汁胞中的含量则由15.00μg/gFW减少到2.90μg/gFW。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罗勒烯和芳樟醇等芳香物质的含量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中,油胞层中的芳樟醇含量由701.75 μg/gFW下降到448.07 μg/gFW。(4)结合芳香物质和转录组结果,并利用体外重组蛋白分析技术,鉴别出了参与果实芳香物质合成TPS基因家族成员。参与萜类芳香物质合成的MEP和MVA途径基因在油胞层中的表达量高于白皮层、囊衣和汁胞组织,这与油胞层具有显着高含量的萜类芳香物质结果吻合。萜类合成酶TPS是催化萜类芳香物质生物合成途径的末端酶,利用基因组序列鉴别出63个TPS基因家族成员,利用进化树分析筛选出35个可能功能的TPS基因,其中29个基因在玉环柚果实中表达。通过TPS基因表达和芳香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筛选出5个参与单萜物质合成的候选基因家族成员。开展基因克隆并采用体外原核表达技术,鉴别出了 2个催化单萜类合成的成员。来源于TPS-b亚家族的Cg8g012040催化罗勒烯合成,来源于TPS-g亚家族的Cg2g040850则参与芳樟醇合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王巧英,刘子忠,刘红霞,冷玉东[10](2019)在《基于RSVRSF作为吡嗪类物质芳香性探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Gaussian09量子化学计算程序,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B_3LYP/6-311+g(d,p))对杂环芳香性分子吡嗪(C_4N_2H_4)及其类似物(X_4Y_2H_4(X=C,Si,Ge;Y=N,P,As))进行几何优化,并计算其环伸缩振动拉曼光谱频率(RSVRSF)、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及芳香稳定化能(ASE)。采用SPSS对叁者进行相关性分析,预测可以利用实验上测定X_4Y_2H_4(X=C,Si,Ge;Y=N,P,As)的RSVRSF的大小来定量测定其芳香性大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芳香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固态发酵工艺中,酒糟在发酵过程中会生成酒精和众多的微量香味物质,其中就包含了种类众多的酯类物质,包括饱和脂肪酸酯类,不饱和脂肪酸酯类,内酯类,芳香酯类等。利用高效液相-叁重四极杆质谱检测仪(HPLC-QQQ)分析中国白酒中的芳香酯类物质,能同时检测白酒中的苯乙酸乙酯,苯乙酸异丁酯这两种芳香酯类的含量,从而为白酒的生产和酒体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香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徐振丽,陈计峦,裴龙英,史学伟,王斌.奶酪风味及芳香物质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9

[2].王双.利用高效液相-叁重四极杆质谱分析中国传统酿造白酒中的芳香酯类物质[J].酿酒.2019

[3].黄学泓,纪玲珍,黄丽莉.化妆品中致敏性芳香物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

[4].黄杰涛.带给啤酒芳香的物质——酒花油[J].湖北农业科学.2019

[5].黄子晓.硝基多环芳烃及呋喃醛等芳香性物质大气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9

[6].冷玉东.并苯和挂环类物质的结构和芳香性的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7].徐娅莹.佛手萜类芳香物质的器官差异与合成相关基因鉴别[D].浙江大学.2019

[8].龚兴旺,肖继坪,王婷婷,郭华春.马铃薯芳香物质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

[9].刘小洪.玉环柚果实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芳香物质分布及合成相关TPS基因鉴别[D].浙江大学.2019

[10].王巧英,刘子忠,刘红霞,冷玉东.基于RSVRSF作为吡嗪类物质芳香性探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论文知识图

活性炭吸附材料的微孔结构示意图各分r质量区间腐殖酸拍65/气56变化芳香物质回收-图2-1-13 果汁提香时的...芳香物质回收-图2-1-14 提香器结构原...有、无芳香物质下红葡萄酒的残差...重复使用时橡木桶芳香物质进入葡...

标签:;  ;  ;  ;  ;  ;  ;  

芳香物质论文_徐振丽,陈计峦,裴龙英,史学伟,王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