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传(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人民医院急诊科535000)
【摘要】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的最有效的技术。给予基本及高级生命支持,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能,能维持较长的生存时间。CPR护理重点强调监测意识、瞳孔、尿量、心电监护的变化,及时发现危险心律失常征象,使用脱水剂时要特别注意血压情况。
【关键词】心肺复苏;体外循环;应用现状;进展【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1-0551-01
呼吸、心跳骤停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症,因心跳呼吸突然停止后,血液循环终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在循环停止后4~6min即发生严重损伤,甚至不能恢复[2]。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观点,总结分析了院前心肺复苏治疗进展,现报告如下:一、心肺复苏的发展心脏复苏技术的标准化始于1966年美国心脏学会颁布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章晓华[3]在体外循环教育和人材培养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基础生命支持(BLS)、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和持续生命支持(PLS)的CPCR全过程已被广泛采用。贾明[4]等研究表明,2005年初LCOR和AHA重新修订了CPR和ECC的推荐方案,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的出版(以下简称:新指南),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形成。党海明【5】等同样表明,心肺脑肾相关器官的灌注过程中,对于脑有着直接性的保护,实现迅速的供氧,将机体缺氧的状态进行有效的缓解。周黎瑾[6]等研究表明,体外循环同样也有着稀释血液的基础作用,对体内环境和酸碱平衡的紊乱进行快速的纠正,结合降温和保温的手段,将组织代谢率降低,对机体功能进行根本上的恢复。
二、心肺复苏的流程进展关于心肺复苏中流程进展中中,曾琳玲[7]等研究过程中,结合窒息的方法,设置常规复苏技术,结果表明,体外循环可以将心脏灌注压提高,并提高循环复苏的成功率。江春景[8]等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进行股动脉建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人工呼吸,做好胸内心脏的积极按压。
林茹[9]等在体外膜肺氧合在儿科危重病急救中的应用中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最高的是有目击者,获得现场急救者A-B-C顺序中,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设备等过程延误胸外按压,更改为C-A-B顺序可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因通气而延误的时间能尽量缩短。
李凤杰[10]等在心脏外伤16例原因分析及救治体会中研究表明,CPR的初始部分是胸外心脏按压和早期除颤。简化BLS流程,删除“看、听和感觉”程序。而卫常安[11]等同样研究表明,判断在10s内完成。开始CPR即给予30次胸外按压。新指南特别强调:到达急救现场,医生立即行胸外按压,护士立即开放气道,30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2次人工呼吸,鼓励更多的目击者行CPR,有利提高存活率。
路小光[12]等研究中表明,护士在院前CPR时仅需辨别病人的反应,不要因评估而延误CPR,判断在10s内完成。立即呼叫或呼叫与按压同时进行,迅速、用力、反复胸外按压。统一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不因反复气管插管而影响胸外按压,每2min轮换急救人员1次,中断时间不能大于10s。在不影响按压前提下尽早行ECG监测,不因评估分析ECG而延误按压。仅电击1次,电击后立即恢复按压,5次30/2按压通气比后评估ECG,不因分析心律失常而延误按压和除颤。尽早开通人工气道、静脉通道。
三、心肺复苏院前治疗进展心脏复苏往往是为病人对重要脏器提供的基础灌注,不仅仅对于酸中毒有着纠正作用,同时也能做好微循环的基础改善,对失血进行快速回收和利用,将体外循环的抢救成活率显著提高。
曹春水[13]等研究表明,理想的除颤时间是发现室颤或心跳骤停2min内进行。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心脏骤停1min内给予CPR或电击除颤的对照研究表明,前者存活率40%~60%,而后者达90%。张玉莲[14]等强调,每次除颤能量为360J,不成功可进行2minCPR后再次除颤。
黄慧敏[15]等强调,三中点法快速锁骨下静脉穿刺取得良好效果。
因锁骨下静脉位置易固定,穿刺易成功,导管不影响活动、留置时间长等优点,故被经常采用。中心静脉通路给药直接进入中央循环,发挥作用快,起到快速补液扩容、还为心脏起博预留通路。
综上所述,CPR护理重点强调监测意识、瞳孔、尿量、心电监护的变化,及时发现危险心律失常征象,使用脱水剂时要特别注意血压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抽搐。CPR内5min给予大脑降温,亚低温(34~35°)治疗中注意体温的监测及预后评估:观察有无寒战及听觉、痛觉及四肢的活动情况。
参考文献:[1]洪小杨,周更须,刘宇航等.机械循环支持技术在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4例报告[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3,11(3):165-168,180.[2]赵岩岩,邢家林,杜中涛等.体外循环心肺复苏技术在成人心脏术后心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3,11(3):145-149.[3]章晓华.体外循环教育和人材培养[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4,12(1):5-6.[4]贾明,王红,周晔等.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困难患者的应用[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4,12(2):73-76.[5]党海明,宋跃,曹剑等.体外膜肺氧合对心脏术后心肺复苏患者的应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3):329-331.[6]周黎瑾,毛建强,虞敏等.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围术期处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4):470-472.[7]曾琳玲,王晟,何少茹等.低出生体质量儿先天性心脏病非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处理[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806-1810.[8]江春景,杨峰,郝星等.体外膜肺氧合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的应用研究[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4,(4):215-218,233.[9]林茹,张晨美,谈林华等.体外膜肺氧合在儿科危重病急救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9):649-652.[10]李凤杰,孙玮艳,肖锋等.心脏外伤16例原因分析及救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3,(18):1015-1015,1016.[11]卫常安,杨金兰,王红卫等.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加强复苏461例效果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6):374-375.[12]路小光,康新,宫殿博等.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应用中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8):496-497.[13]曹春水,黄亮,吕农华等.应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2):128-131.[14]张玉莲,张浩.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与人工心肺复苏效果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93-4094.[15]黄慧敏,唐雯,梁玉坚等.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2):1382-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