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钠吸附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胶体,滨海,土壤,咸水,盐渍,盐土,碱土。
钠吸附比论文文献综述
迟春明,王志春[1](2013)在《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钠吸附比的间接推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钠吸附比(SAR)的推算需要获得实测Na+浓度和推算Ca2++Mg2+(二价阳离子)浓度,或者实测二价阳离子浓度和Na+浓度。本文应用两批土样数据,采用实测Na+浓度与电导率(EC)推导阳离子总浓度(TCC)计算二价阳离子浓度(方法一)、实测二价阳离子浓度与推算TCC计算Na+浓度(方法二)、实测Na+浓度与实测阴离子总浓度(TAC)推算二价阳离子浓度(方法叁)、实测二价阳离子浓度与TAC计算Na+浓度(方法四)四种方法推算SAR。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四种方法获得的SAR推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第一和第叁种方法推算SAR和实测值间回归方程斜率分别为0.66和0.79;而第二和第四种方法SAR推算和实测值回归方程斜率分别为0.96和1.10,非常接近1.0。这表明,实测Na+浓度和推算二价阳离子浓度方法推算的SAR准确性较差,采用实测二价阳离子和推算Na+浓度方法推算的SAR值准确性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建议使用实测二价阳离子浓度的方法(方法二和方法四)推算SAR。(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李海明,赵雪,马斌,李子琛,佟琪[2](2011)在《不同钠吸附比含水介质中胶体迁移-沉积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滨海含水介质中天然胶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室内土柱装置,研究不同钠吸附比胶体在滨海含水介质中迁移动态特征,测定了胶体沉积动力学曲线,计算了胶体总沉积率和沉积速率常数,最后对胶体迁移沉积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胶体的穿透曲线与示踪离子相比,存在一个临界孔隙体积数(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胶体的迁移速度大于示踪离子,之后则相反;胶体未发生完全穿透,钠吸附比SAR为0,2.85和∞;出水胶体最大相对浓度为0.65,0.16和0.70;胶体在含水介质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沉积,沉积量随孔隙体积数的增加而增加。胶体在含水介质中迁移的总沉积率分别为50.96%、87.95%和54.24%。钠吸附比SAR=2.85时沉积动态曲线为直线,沉积速率常数为0.151h-1,而钠吸附比SAR为0和∞时胶体沉积动态曲线为分段直线,拐点前后胶体沉积速率常数分别为0.072 h-1、0.048h-1和0.211 h-1、0.194 h-1。研究结果用双电子层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1年06期)
李海明,佟琪,翟菁,贾晓玉,张楠[3](2011)在《不同钠吸附比含水介质渗透性损失的胶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不同钠吸附比条件下天然胶体在滨海含水介质中迁移-沉积特征,分析胶体迁移过程中含水介质渗透性变化特征,并通过表征胶体的粒度、ζ电位和电泳淌度来探讨含水介质渗透性变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胶体在含水介质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沉积,当水溶液钠吸附比(SAR)=0、2.85和∞时,总沉积率分别为50.96%、87.95%和54.24%。随着钠吸附比的增加,出水胶体平均粒径变小,当进水溶液SAR=0、2.85和∞时,出水胶体平均粒径分别在166.1~1595.9、578.6~2082.7和436.4~751.8nm;胶体的ζ电位、电泳淌度均为负,出水胶体ζ电位和淌度绝对值随钠吸附比增大而增大。进水SAR值越大,含水介质渗透性损失越小;当进水溶液SAR=0、2.85和∞时,含水介质渗透性损失分别为99.0%、97.3%和38.0%,胶体在迁移过程中发生的沉积作用导致含水介质渗透性降低。(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郭凯,陈丽娜,张秀梅,刘小京[4](2011)在《不同钠吸附比的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后滨海盐土的水盐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利用相同矿化度(10 g.L-1)、不同钠吸附比(5、10和30)的咸水进行咸水结冰融水模拟试验、结冰融水入渗和咸水直接入渗的土柱试验,以淡水处理为对照,分析不同钠吸附比咸水结冰融水入渗下滨海盐土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咸水冰融化过程中,融出水的矿化度和钠吸附比均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咸水结冰融水入渗速度和入渗深度均快于和深于淡水。咸水钠吸附比越小,结冰融水入渗速率越快、深度越深。水盐分布也表现为低钠吸附比咸水结冰处理的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水分向深层迁移,这种水分分布也使盐分向深层运移,表现为表层土壤含盐量低,深层土壤含盐量大。土层含水量低钠吸附比咸水处理高于高钠吸附比处理,10~45 cm土层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表层土含盐量低钠吸附比处理高于高钠吸附比处理,且咸水处理下土壤脱盐的深度大于淡水处理。钠吸附比5的咸水结冰处理,0~1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和含盐量分别为30.3%和1.1 g.kg-1,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为比较咸水结冰灌溉和咸水直接灌溉的效果,室内利用含盐量为10 g.L-1、钠吸附比10的咸水进行直接入渗的土柱(土壤含盐量为21.3 g.kg-1)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与咸水直接入渗处理相比,咸水结冰融水处理盐分淋洗效果更好,该处理0~25 cm土层平均土壤含盐量为2.9 g.kg-1,显着低于咸水直接入渗的10.6 g.kg-1。(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郭凯,张秀梅,李向军,杨丽琳,刘小京[5](2010)在《不同钠吸附比的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对苏打碱土的水盐运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不同水质(矿化度=10 g/L和SAR=5,10,30)、相同水量(678.2 ml)的咸水,进行了咸水结冰融水和咸水(不结冰)入渗的土柱实验,以分析不同SAR的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后,苏打碱土的水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咸水结冰融化初期,矿化度和SAR均很高,后逐渐降低;与淡水结冰处理相比,咸水结冰融水处理在入渗土壤过程中,入渗速度快、深度深,并且SAR越小的咸水结冰处理,入渗速度越快、深度也越深,且差异极显着(P<0.01);这也使得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SAR越小的咸水结冰处理含水量越低,而下层(深于10 cm)则越高,上层脱盐层含盐量越低,下层积盐层含盐量越高;与咸水直接入渗相比,咸水结冰处理的脱盐深度(含盐量<1.23%)为20-25 cm,浅于咸水直接入渗处理的25-30 cm,而在15 cm以上的土层平均含盐量显着小于咸水直接入渗处理,对于表层土壤的脱盐效果,咸水结冰处理要好于咸水直接入渗处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宋新山,邓伟,闫百兴[6](2000)在《松嫩平原西部水体钠吸附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松嫩平原西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碱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并利用钠吸附比 (SAR)对该区各种水体的碱化特性进行了定量研究 ,湖泡水体SAR值最高 ,承压水SAR值最低。研究了溶液中离子对相互作用下各种水体的SAR值 ,根据统计结果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考虑到农业灌溉用水中碳酸平衡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探究了松嫩平原西部河流水、湖泡水、潜水和承压水的SAR。根据计算结果对松嫩平原西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农业灌溉特性进行了评价 ,提出了综合利用各种水体进行农业灌溉的可能性。该结果对半干旱的盐碱化地区农业用水灌溉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00年02期)
孟昭甫[7](1998)在《预防土壤次生碱化的钠吸附比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碱土是土壤胶体中含有较多的交换性钠,土壤溶液呈强碱性反应,土壤含盐量不高的土壤。土壤次生碱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发展灌溉和盐土垦殖而引起的碱化。为预防土壤次生碱化,必需查明土壤碱化原因。土壤碱化是土壤胶体吸附钠离子的过程,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除钠外,尚有ca,Mg等离子,这些离子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土壤液固相平衡时,土壤溶液的钠吸附比只有达到一定数值,土壤才(本文来源于《农业管理科学》期刊1998年01期)
石秀兰[8](1990)在《应用钠吸附比评价灌溉水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正确开发利用碱性水质的水源,必须对这种水质的水源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本文认为钠吸附比是碱性水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应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在水质评价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在文中介绍与论证了确定钠吸附比的合理方法。(本文来源于《农田水利与小水电》期刊1990年03期)
钠吸附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滨海含水介质中天然胶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室内土柱装置,研究不同钠吸附比胶体在滨海含水介质中迁移动态特征,测定了胶体沉积动力学曲线,计算了胶体总沉积率和沉积速率常数,最后对胶体迁移沉积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胶体的穿透曲线与示踪离子相比,存在一个临界孔隙体积数(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胶体的迁移速度大于示踪离子,之后则相反;胶体未发生完全穿透,钠吸附比SAR为0,2.85和∞;出水胶体最大相对浓度为0.65,0.16和0.70;胶体在含水介质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沉积,沉积量随孔隙体积数的增加而增加。胶体在含水介质中迁移的总沉积率分别为50.96%、87.95%和54.24%。钠吸附比SAR=2.85时沉积动态曲线为直线,沉积速率常数为0.151h-1,而钠吸附比SAR为0和∞时胶体沉积动态曲线为分段直线,拐点前后胶体沉积速率常数分别为0.072 h-1、0.048h-1和0.211 h-1、0.194 h-1。研究结果用双电子层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钠吸附比论文参考文献
[1].迟春明,王志春.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钠吸附比的间接推算[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
[2].李海明,赵雪,马斌,李子琛,佟琪.不同钠吸附比含水介质中胶体迁移-沉积动力学[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
[3].李海明,佟琪,翟菁,贾晓玉,张楠.不同钠吸附比含水介质渗透性损失的胶体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1
[4].郭凯,陈丽娜,张秀梅,刘小京.不同钠吸附比的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后滨海盐土的水盐分布[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
[5].郭凯,张秀梅,李向军,杨丽琳,刘小京.不同钠吸附比的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对苏打碱土的水盐运移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
[6].宋新山,邓伟,闫百兴.松嫩平原西部水体钠吸附比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0
[7].孟昭甫.预防土壤次生碱化的钠吸附比指标[J].农业管理科学.1998
[8].石秀兰.应用钠吸附比评价灌溉水质[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