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年际年代际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度洋,年代,海温,热带,北极,华南,斯里兰卡。
年际年代际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福颖,黄乾,董丽娜[1](2019)在《热带海温影响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年代际差异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740个站逐月降水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0 a(1961/1962至2010/2011年冬季)海温异常对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年际变化影响的年代际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冬季降水大致位于长江以南的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强。1987年后,在El Niňo年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偏多。(2)中国南方冬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以及海洋性大陆西部海温异常密切相关。但相关性存在年代际差异:1987年之前,主要与海洋性大陆西部海温异常相关;1987年之后,主要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密切相关,海洋性大陆西部海温异常次之。(3)1987年之前,海洋性大陆西部海温通过影响东亚环流形势和水汽条件影响我国南方降水;在1988年之后,海洋性大陆的影响趋于减弱,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改变水汽条件影响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强度。(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宇凡,徐士琪,张婷,石大明[2](2018)在《吉林省夏季降水年代际、年际变化的区域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吉林夏季降水区域异常变化特征,采用REOF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夏季降水进行了区域分型,并通过周期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分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依据REOF分析结果可以将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区域划分为西部、南部和东部;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中西部、东部以年际变化为主,而南部地区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同等重要;56a年来吉林省夏季降水整体有减少的倾向;各分区降水异常与全区年代际、年际异常都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其中西部地区与全区年代际变化相关最高,南部地区与全区年际变化相关最高,而东部与全区的相关最弱。(本文来源于《气象灾害防御》期刊2018年04期)
张奔奔,管兆勇,张萌萌[3](2018)在《热带西北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对流活动年际变化联系的年代际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OLR (outing longwave radiation)资料以及NCEP/NCAR、CM AP月平均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北太平洋(125°~140°E,10°~20°N)与热带东南印度洋(90°~105°E,5°~15°S)对流活动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西北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对流活动异常的联系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 20世纪80—90年代存在显着的正相关,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有显着的负相关,其后转变为正相关。合成分析表明,热带西北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对流活动正相关时,两地区均存在反气旋性环流,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对流活动弱,不利于降水产生,有降水负异常;当热带西北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对流活动负相关时,两地区环流异常存在明显差别,热带东南印度洋有正的海温异常,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上升运动,对流活动强,有降水正异常,而热带西北太平洋则相反。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印度洋之间的斜向垂直环流圈将这两个地区联系起来,并决定了这两个地区对流活动负相关关系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于威,刘屹岷,杨修群,吴国雄[4](2018)在《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表感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4年中国气象观测站逐日常规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拔上,青藏高原地表感热的气候态特征以及热量拖曳系数和密度对地表感热计算的影响,并研究了高原地表感热在年际、年代际以及趋势变化上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定量研究了表面风速与地气温差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对地表感热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使用实际密度和常热量拖曳系数的总体动力学公式计算的地表感热最为合理;总体来说高原地表感热随着高度上升而增加,春季最大,秋季与冬季最小;空间分布上,春季高原东南部大北部小,夏季南部小北部大。春季年际、年代际地表感热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空间型分别具有高原南北反向分布和高原主体与其东北反向分布的特征,夏季与之相似。高原整体而言,20世纪60-70年代末(春季)或70年代初(夏季),地表感热增加,其后至21世纪00年代初地表感热下降,之后又上升。在显着下降的1979-2003年间,春夏两季地表感热变化趋势分布均呈一致性的减弱,其中南部减弱最为显着。平均而言,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表面风速对地表感热的贡献与地气温差对地表感热的贡献大小相当;而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表面风速对地表感热的贡献大于地气温差对地表感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5期)
李晓帆[5](2018)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对华南前汛期的水汽输送过程进行后向追踪模拟,结合“海量气块追踪法”研究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路径,确定影响其水汽输送的关键区,并利用“蒸发—降水诊断法”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对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源汇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根据“区域源汇归因法”定量计算了各关键区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水汽贡献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定量分析了其依次与ENSO和PDO的联系。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使用拉格朗日方法分析了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研究发现华南前汛期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北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以及中国东部地区。(2)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有密切联系。南海夏季风爆发前,西太平洋偏东路径携带水汽量最多(约50%),西太平洋是主要的水汽源地,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水汽贡献最大,约为25%;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以西南路径水汽输送为主,印度洋地区水汽输送贡献最大,高达25%,孟加拉湾—南海和中国东部地区对华南前汛期的水汽输送贡献次之,分别为21%和18%,西太平洋贡献最小,不足10%。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以及印度半岛上空的环流调整导致该时期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3)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年际变化呈全区一致性,变化最明显的地区位于西太平洋;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水汽输送年际变化也呈全区一致性,同时孟加拉湾地区水汽输送年际变化最为明显。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的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华南前汛期的水汽输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均以西太平洋路径为主,该路径在厄尔尼诺年比拉尼娜年偏南,导致西北太平洋厄尔尼诺年对华南前汛期的水汽贡献(约15%)明显低于拉尼娜年(约25%),西南太平洋输送贡献反之(厄尔尼诺年超过6%,拉尼娜年不足2%)。(4)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1961-2012年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且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变化趋势近似相反。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年代际尺度的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与前秋季PDO密切相关。当PDO处于暖位相时,各关键区的水汽含量呈全区一致性偏多,仅在20° N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出现水汽含量偏少的情况。20° N以南的西南太平洋在PDO暖位相阶段水汽含量(约35%)远高于PDO冷位相阶段(约25%),是主要的水汽源地。当PDO处于冷位相时,华南以北的中国东部地区、以南的孟加拉湾—南海和以东的中国近海海域为主要的水汽源地。(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徐超,乔云亭[6](2018)在《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4年中国756个站逐月降水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哈德莱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通过EOF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环流特征和海温异常信号。结果表明: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的年代有着明显的差异,1979—1994年间,华南(SC)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强度较大,这与该段时间内春季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以及前期冬季南太平洋海温叁极子(SPT)年际变化强度较大有关,西太平洋(WP)的冷(暖)SSTA会在局地激发出异常的下沉(上升)运动以及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并通过一个垂直环流,使得华南地区出现异常的上升(下沉)运动,导致华南地区春季降水增多(减少),前冬的SPT则通过影响春季WP的SSTA从而间接影响华南的春季降水。而1995—2006年间,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YZR)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强度更强,这可能是与这一时期年际变化加强的春季南印度洋偶极子(SIOD)有关,春季SIOD为正(负)位相时,副高异常偏强(弱)、偏西(东),有(不)利于太平洋上的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同时中高纬西伯利亚高压脊偏弱(强),东亚大槽较浅(深),干冷空气偏北(南),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秦润天,朱益民,陈晓颖,谢倩,钱景[7](2018)在《冬季北太平洋大气低频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5年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EOF分解和回归分析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大气低频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和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中纬度北太平洋地区850 h Pa低频尺度环流存在3个明显的变化模态:第一模态为海盆尺度的单极型异常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同期太平洋SSTA呈现El Ni1o(La Ni1a)以及PDO暖位相(冷位相)空间分布,阿留申低压强度增强(减弱),对流层中高层是正位相(负位相)的PNA型遥相关,北太平洋天气尺度风暴轴中东部南压(北抬);第二模态为在白令海峡和副热带地区呈气旋式与反气旋式环流南北向偶极型变化,同时中纬度北太平洋SSTA呈现NPGO(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正位相(负位相)的空间分布,黑潮区域SSTA偏暖(偏冷),北太平洋SSTA经向梯度加大(减小),对流层中高层为负位相(正位相)的WP型遥相关,北太平洋天气尺度风暴轴整体偏北(偏南),强度增强(减弱);第叁模态为北太平洋中西部和北美西岸呈气旋式与反气旋式环流东西向偶极型异常,黑潮区域SSTA偏冷(偏暖)而北太平洋东部SSTA偏暖(偏冷),SSTA纬向梯度加大(减弱),同时赤道东太平洋出现类似La Ni1a(El Ni1o)的SSTA分布,北太平洋天气尺度风暴轴中东部明显减弱(加强)而西部略有加强(减弱)。(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祁莉,徐业佳[8](2018)在《北极海冰及其与气象要素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adley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极海冰融冰量及其与大气变量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且有较强的区域性。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海冰融冰量的平均值变大且方差增大,格陵兰岛以东洋面海冰融冰量的量值和变率均在减弱。对3个不同气候时段内北极海冰融冰量进行EOF分解,前两个模态均在3个气候时段发生显着的年代际变化,东西伯利亚海海冰融冰量的增加与EOF第一模态年代际变化相关,而EOF第二模态则明显造成了波弗特海海冰的年代际消融。并且,与之相应的大气环流也出现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它们与AO/NAO的年际关系也存在年代际转折,融冰量第二模态与AO的年际关系更为紧密,1960—1990年第二模态与AO的相关系数仅为0.186,而1980—2010年相关系数已升高至0.367。整个北冰洋的海冰融冰量与AO的年际关系也出现了年代际增强,尤其是东西伯利亚地区海冰融冰量与AO的年际关系发生了年代际增强,1980—2010年两者相关达到了0.4以上。而波弗特海融冰量与AO相关系数变化较大,1960—1990年其的相关系数高达-0.488,1980年后却减少至0.161。然而AO却未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造成北极海冰融冰量及其与大气变量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是波弗特高压,其年代际减弱使得极区向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的海冰输送减弱,导致这两个区域海冰减少,使得AO与北极海冰的年际关系发生了年代际转折。(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W.A.E.LAKSHANI,张广隶,王鑫[9](2018)在《西南季风期间斯里兰卡降水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及其与热带印度洋的联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1979—2016期间斯里兰卡在西南季风期间降水的年代际、年际变化以及与印度洋海温的联系.首先用经验正交的方法分析了斯里兰卡以及周边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现前两个模态能够解释超过70%的方差.其中第一模态为均一模态,且其PC1以及斯里兰卡7 a滑动平均降水序列都有年代际变化,降水异常在2000年前后异常偏多和偏少.通过合成分析发现2000年之后降水的异常减少与热带西部、中部印度洋的暖海温异常有关.暖海温异常通过调整经向环流引起了斯里兰卡上空的下沉运动,抑制了降水.在第二模态中,负的信号出现在斯里兰卡大部分地区,只有在斯里兰卡北部海角很小地区出现了正的信号.PC2表现出了年际变化,且与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有显着的关系.通过Gill-Matsuno响应,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造成热带北印度洋上空的气旋性环流异常,引起了水汽的辐合,从而利于降水.(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黎,刘海文,吕世华[10](2017)在《春季西南低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3年春季一日四次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使用趋势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35年来春季(3-5月)西南低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春季西南低涡共出现262次,平均每年7.5次,其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具有显着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际时间尺度上,在春季西南低涡偏多年,影响西南低涡出现次数多寡的大气环流易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南北部形成"北低南高"以及在贝加尔湖和日本海附近形成"东高西低"型的位势高度,而这样型态的位势高度分布,非常有利于高原南部的异常西风气流和高原东部的异常南风气流在高原东部四川盆地附近形成气旋性环流;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贝加尔湖附近位势高度出现正的年代际差值和乌拉尔山附近位势高度出现负的年代际差值,非常不利于北边的冷空气侵入我国四川附近,加之高原附近正的位势高度差值中心的存在,也不利于西南低涡出现次数的偏多,这两者是导致春季西南低涡在1989年发生年代际减少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7年06期)
年际年代际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吉林夏季降水区域异常变化特征,采用REOF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夏季降水进行了区域分型,并通过周期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分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依据REOF分析结果可以将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区域划分为西部、南部和东部;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中西部、东部以年际变化为主,而南部地区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同等重要;56a年来吉林省夏季降水整体有减少的倾向;各分区降水异常与全区年代际、年际异常都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其中西部地区与全区年代际变化相关最高,南部地区与全区年际变化相关最高,而东部与全区的相关最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年际年代际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福颖,黄乾,董丽娜.热带海温影响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年代际差异及其成因[J].气象科学.2019
[2].李宇凡,徐士琪,张婷,石大明.吉林省夏季降水年代际、年际变化的区域特征[J].气象灾害防御.2018
[3].张奔奔,管兆勇,张萌萌.热带西北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对流活动年际变化联系的年代际改变[J].大气科学学报.2018
[4].于威,刘屹岷,杨修群,吴国雄.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表感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18
[5].李晓帆.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华南前汛期水汽输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6].徐超,乔云亭.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J].气象科学.2018
[7].秦润天,朱益民,陈晓颖,谢倩,钱景.冬季北太平洋大气低频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联系[J].气象科学.2018
[8].祁莉,徐业佳.北极海冰及其与气象要素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J].大气科学学报.2018
[9].W.A.E.LAKSHANI,张广隶,王鑫.西南季风期间斯里兰卡降水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及其与热带印度洋的联系(英文)[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李黎,刘海文,吕世华.春季西南低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