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阐释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差异,康德,语言,海德格尔,巴赫,认知,马克思。
阐释差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赵冰[1](2019)在《阐释 共识 差异——关于阐释公度性的注脚》一文中研究指出阐释是否可以公度?鉴于阐释终须以语言为媒介,借助语言发生于语言之中,阐释的公度性便可转化为语言是否具有公度性。围绕该问题,本文重访了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聚焦二人的语言哲学及其思想中的政治、伦理时刻。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在面对理性的困境时,哈贝马斯和利奥塔不约而同地转向了语言,前者认为语言即共识,后者则将语言定义为差异;相应地,哈贝马斯发展出了公共领域理论,而利奥塔倒向了"异教主义"政治。(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辉[2](2019)在《论马克思和涂尔干对康德道德思想批判性阐释的范式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典社会哲学框架内,道德批判及建构在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中是一个重要问题。两人的道德理论都深受康德道德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对康德道德思想进行批判性阐释上呈现出明显差异。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实践概念,强调道德的感性本源,指出道德意识及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体系的虚假性,强调道德异化的扬弃在于走实践道路。涂尔干批判康德道德思想的先验原则,提出道德"可求性"及"道德事实"概念,并强调通过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来落实道德建构。马克思和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在本体论根基上以及在方法论路径上都存在差异。总之,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建构本质上从属于理性主义范式,而马克思则立足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实现了对康德道德理论及启蒙理性传统的真正超越。(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于秀金,金立鑫[3](2019)在《认知类型学:跨语言差异与共性的认知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张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走向融合,倡导建立一个新的语言学分支——认知类型学,以顺应语言研究的需要和语言学理论发展的趋势。文章阐述了认知类型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以及部分研究成果。认知类型学整合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理论假设的优势和语言类型学的跨语言特定参数分布描写的优势,以认知概念空间或认知类型和跨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为基点,解释跨语言在形—义对应关系上的规律,以期使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能够在认知类型学的理论框架下得到更好的阐释。(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申松,李海英[4](2019)在《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对差异教育本质追求的内涵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最基本的教育事实,我们不能忽视或者违背它。这就是说,好的教育应该基于学情,并在激活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学生的个性来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为了更好地再出发,本文将从"唤醒""学生""内在""自觉"四个方面,对差异教育本质追求的内涵进行深入阐释。(本文来源于《生活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余游[5](2019)在《同一与差异:德勒兹对康德的阐释和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是哲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哲学家。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视野中康德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出版过专门对康德进行研究和诠释的着作:《康德的批判哲学》。德勒兹从职能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康德的叁大批判。在认知领域,康德认为想象力作为中介对现象进行综合,知性行使立法的职能,理性提供全体性和普遍性的保障。德勒兹认为尽管这个方案为知识提供了合法性保障,但就其本质来说仍然是思维再现对象的模式。这种同一性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对真实差异的忽略,他通过对综合过程的重新阐释展示了差异的真实世界。在道德领域,康德认为理性确立绝对的道德法则,知性通过类比来确定规范性实践的可能性,想象力则是感性世界接受超感性理念影响和后果的中介。德勒兹则认为这种道德法则及其实现方式最终导致的是对人的压抑。通过对欲望的重新定义,他建构起一种积极的内在性伦理。在审美领域,康德认为审美为自然和自由的沟通架起了桥梁,美并没有自身的绝对意义,而是作为服务于整个理性体系的角色而存在。德勒兹通过对弗兰西斯·培根画作的分析,提示了真正的感觉不是主体的应激反应和情绪变化,而是绵延的生成状态。只有在真正的感觉中,艺术家才能抛开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和道德情感的束缚进行真正的艺术创造。总的来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同一性哲学的一个顶峰,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理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理性、知性、想象力等职能有序地合作,其本质仍然是再现对象的表象哲学;德勒兹则通过阐明量、强度、欲望、感觉这些概念向我们展示了更为本真的绵延和生成的差异。尽管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德勒兹用差异的概念超越了同一性哲学,但他对于康德思想并非是完全否认的态度。相反,我们需要注意到康德对于德勒兹思想的一些内在性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胡沈明,张凡[6](2019)在《新闻理想阐释的群体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理想是专业人员行为处事、进行专业活动的信仰,它关乎职业的价值取向、对待社会的态度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新闻理想是"人们对新闻职业的想象和希望,以及对新闻职业成就的向往和追求"~①。美国学者Barbie Zelizer将记者视为"对重大公共事件拥有共同话语和进行集体阐释的共同体"~②,此种观点超越职业边界,将"共同的观念阐释"作为记者的标准,既凸显不同记者群体的观念差异,又兼顾记者观念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一事实。(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9年15期)
吴珺[7](2019)在《文体差异与典型人物阐释策略——以伊藤版和井波版《红楼梦》日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伊藤版和井波版《红楼梦》在王熙凤人物语言翻译上呈现出不同的文体风格。伊藤版文体郑重,古香古色。而井波版平实易懂,容易亲近。这既是个人风格的体现,同时也受到译者所处不同时代的影响,可以说是译者视域与原文本、读者视域融合的结果。经考察得出伊藤版本的第一目标读者是"专家型学者",译文的不断"改雅"现象都是此目标下的驱动。而井波版本把则年轻人作为目标读者。不同的读者意识也对两位译者的文体决策产生了影响。(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尹洪雪[8](2019)在《俄汉言语礼节语言定型差异的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俄汉言语交际在中俄文化交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言语交际可建立两国之间的联系,交际者不会在每种情况下都使用全新的表达方式,所以提取出了一些典型的固定言语表达式,即所谓的"语言定型"。鉴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该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阐释俄汉言语礼节语言定型差异,这为中俄文化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冠男[9](2018)在《论巴赫金对话思想与阐释学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对现代哲学相似的建构意义,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常被引为阐释学理论的同盟,而二者基本立场的巨大差异却被忽略。阐释学理论追求个人层面对存在的理解,而巴赫金的对话实质上是主体之间的"回应性"行为。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巴赫金作为"俄罗斯思想家"而具有的独特性,其行为哲学和对话思想同俄罗斯宗教本体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有深刻的同构关系。(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8年04期)
姜广举[10](2019)在《“一带一路”战略思维的系统哲学分析——从差异协同律视角阐释.系列叁》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当代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从差异协同律视角分析"一带一路"文明圈系统发展的历史特征,从差异的特殊性、协同性、普遍性揭示"一带一路"内在各要素的系统关联,总结了从差异协同律视角研究"一带一路"系统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阐释差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经典社会哲学框架内,道德批判及建构在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中是一个重要问题。两人的道德理论都深受康德道德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对康德道德思想进行批判性阐释上呈现出明显差异。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实践概念,强调道德的感性本源,指出道德意识及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体系的虚假性,强调道德异化的扬弃在于走实践道路。涂尔干批判康德道德思想的先验原则,提出道德"可求性"及"道德事实"概念,并强调通过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来落实道德建构。马克思和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在本体论根基上以及在方法论路径上都存在差异。总之,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建构本质上从属于理性主义范式,而马克思则立足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实现了对康德道德理论及启蒙理性传统的真正超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阐释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赵冰.阐释共识差异——关于阐释公度性的注脚[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
[2].吴辉.论马克思和涂尔干对康德道德思想批判性阐释的范式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于秀金,金立鑫.认知类型学:跨语言差异与共性的认知阐释[J].外语教学.2019
[4].李申松,李海英.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对差异教育本质追求的内涵阐释[J].生活教育.2019
[5].余游.同一与差异:德勒兹对康德的阐释和超越[D].浙江大学.2019
[6].胡沈明,张凡.新闻理想阐释的群体差异[J].青年记者.2019
[7].吴珺.文体差异与典型人物阐释策略——以伊藤版和井波版《红楼梦》日译本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
[8].尹洪雪.俄汉言语礼节语言定型差异的文化阐释[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9].张冠男.论巴赫金对话思想与阐释学的差异[J].文学与文化.2018
[10].姜广举.“一带一路”战略思维的系统哲学分析——从差异协同律视角阐释.系列叁[J].系统科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