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不仅仅是一个花园

种植不仅仅是一个花园

一、种植的不仅仅是花园(论文文献综述)

董琪[1](2021)在《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以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作为着力点,来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大学校园景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景观设计较为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需求。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使用者,对大学校园景观不仅有生理需求而且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区别于传统的景观设计,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的疗愈功能与布置,使校园景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满足大学生使用者的心理疗愈需求,体现校园景观的多功能性。本研究将心理疗愈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相结合,基于理论及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满足大学校园景观使用者身心疗愈需求的景观设计模式。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国内外心理疗愈景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包括园艺疗法和压力恢复理论等,并结合相关高校心理疗愈案例分析归纳设计启示,即多种疗愈方法结合、积极调动人体五感进行疗愈、环境设施结合疗愈空间和重视校园园艺农耕活动疗愈等;其次对西安市多所大学进行实地调研,把握大学室外景观建设现状,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得到的西安市多所大学的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和疗愈景观个人喜好,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于校园心理疗愈空间的需求;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应具备心理关怀、身体关怀、人际关怀、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结合大学生心理需求提出多样化疗愈空间、多要素搭配优化等多个大学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最后总结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的四种模式即: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使用相应的设计模式打造出适合大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心理疗愈景观,体现校园景观的功能多样性,对在校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疗愈影响,打破以往传统校园景观设计固有思路,为今后校园景观建设和改造提供新的道路。

姚雨墨[2](2021)在《东南亚小住宅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及其在海南本土化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以及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打造,海南新民居建设不仅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村民也自发开始进行自宅更新。在建设浪潮下,由于缺少建筑审美、气候地域性上的相关设计引导,多数村民自建,照抄图集的新民居出现了华而不实,千村一面,耗能耗地的情况。东南亚地区的小住宅从建造环境与气候环境上与海南民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东南亚小住宅在不同的土地政策以及建造氛围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丰富,具有典型亚热带地域气候特征的风貌。这种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被动式设计与热缓冲空间在设计中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热缓冲空间作为介于自然环境与建筑内部环境之间的中介空间,可以很好的过滤外环境的不利因素,引入自然环境资源,提升建筑环境品质。对于热缓冲空间的研究与定义在国外的起步较早,在我国相对较晚,多数的研究停留在对某一类型热缓冲空间的探讨,并更多关注其在较大尺度建筑中的运用。对于热缓冲空间在现代小住宅的运用研究不足。论文以此为契机,将基于湿热地区气候背景,对热缓冲空间在现代小住宅中的应用设计展开深入研究。论文具体分为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东南亚地区和海南地区的气候环境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其共性特征。其次对两地的小住宅建造技术环境进行对比,以论证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的设计可以在海南地区实现设计的应用转换。因此,论文可以开展以东南亚地区小住宅为样本的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从其中所总结出的空间原型与设计方法对海南地区的民居设计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为基于小住宅形制下的热缓冲空间综合运用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案例研究,总结各种类型热缓冲空间的综合布局方式以及其所形成的被动式作用。第三部分,主要为热缓冲空间单体的深入研究,从空间布局上将热缓冲空间分为三大类,根据每大类的热缓冲空间尺度差异,将其细分为九小类,并对每一类的热缓冲空间可结合的住宅功能,空间原型,被动式作用以及细部构造进行分析总结。总结不同类型热缓冲空间原型以及其设计运用方法。并着重选取典型热缓冲空间原型进行对比模拟研究。对比不同原型所产生的被动式效果的差异,并提出相应设计建议。最终形成热缓冲空间单体设计模式库,为设计师提供思路拓展。第四部分,论文将上述总结的热缓冲空间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的项目设计中去。选取实际调研的海南民居进行重新设计和建筑改造。并通过模拟和实际测试对比热缓冲空间对建筑环境品质的提升效果。

陆沛琳[3](2021)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长沙市五一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城市化的飞速进展也导致了城市的粗放式发展,以功能化为主导的街道已经逐渐不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重视行人需求,创造一个更舒适、安全、活力的街道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以人为本的街道一体化设计也将成为街道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可持续发展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理论及城市更新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文献研究、实践调研、归纳演绎、实证研究等相关研究方法,以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长沙市五一路的街道景观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几点:(1)在与城市更新及城市街道设计相关概念及理论解读的基础上,选取法国香榭丽舍大街、长沙麓山南路、深圳深南东路和广州沙面街区为典型案例,对其在街道一体化设计上的应用分析,挖掘项目特色并提取可借鉴的经验。(2)通过对城市更新与街道一体化设计的关系分析,提出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应包括街道景观、街道功能和街道要素的一体化设计,并总结了街道一体化设计的特征、原则、要点、及内容。(3)以长沙五一路街道一体化设计为实践案例,通过现状分析,对五一路从街道景观、街道功能和街道要素三方面进行了街道一体化总体设计,进行了藩城堤巷、太平街街口、新华书店前坪广场、芙蓉广场、迎宾路口和九如巷口的节点设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从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的角度上,结合城市更新的背景为城市街道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使得城市街道设计能更好的融入城市发展中去,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魏立铭[4](2021)在《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中认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全球无数人类因疾病而丧失生命,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也遭受严重打击。近二十年内,全球性疫情等重大世界性卫生事件以及大型自然灾害频发。加之新世纪,慢性疾病与心理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公众健康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此背景下,研究将从风景园林学科方向进行思考,采用现场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公众健康视角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设计,并得到以下结论成果:(1)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学习,同时对城市公园、公众健康、健康景观、智慧公园等相关概念以及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复愈性环境、交互性景观等相关理论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参考五个国内外城市公园设计实例,为公众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理论维度的参照与借鉴。(2)研究明确了公众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即灾时的公众健康保护功能与非灾时的公众健康提升功能。并提出公众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内容,以及“点、线、面”的健康城市公园营造模式。打造服务于全体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三维健康城市公园。(3)以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为实践案例,并基于理论研究,对场地进行景观设计。打造健康且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园空间,并为周边地块的社会公众提供健康服务,提升公众整体健康。同时,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更加完善城市公园的健康功能,为后续我国公众健康的营造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向实现全民健康社会的新目标进发。

陈阳[5](2021)在《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植物园营造在现代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伴随植物园的发展,植物园引种的专类植物越来越多,自然就形成了植物的专类园。植物专类园的功能是植物园功能的体现,它的功能包括了收集研究、自然教育、休闲娱乐等,植物文化科普作为自然教育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植物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凝聚了深厚的底蕴,植物专类园中的植物是其部分文化的体现。本文是基于对植物文化的了解,研究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及方法,美化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景观、增加植物科普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我们对植物的审美层次,丰富景观空间。通过文献查阅法,探讨植物文化、植物专类园、植物文化景观、植物园、交互性景观的相关概念,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实地考察国内武汉中科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杭州市植物园、成都市植物园五个植物园,了解植物园中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如何表现、怎么转换应用在植物专类园中,总结了其植物文化应用特色。在实地调研考察国内植物园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广义的植物文化与传统习俗、宗教和士大夫的渊源;植物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植物本身作为其文化的情感表现。鉴于对于广义植物文化的研究,提出艺术性、互动性、创新性、教育性、特色性四个应用原则和景向心生,植物营建;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创新表达,提炼手法;尊重场地,再现特色四个策略。其次归纳总结出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主要有建筑、园林小品、水体、现代高科技术、植物园活动。表达方法有借鉴与创新、保护继承与重新利用、象征隐喻与符号化。对植物文化在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植物专类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植物专类园中的植物文化景观现状,对现有植物文化景观,缺失的植物文化景观进行分析,总结现有专类植物品种,并且对专类植物进行文化挖掘,从而在原有规划设计定位之上,以游客游览较多的七个专类园为主,新增植物文化科普游览路线,以“一轴七景”为路线,着重对世界名花园、樱花园、山茶园、桂花园、竹园、梅园、国家杜鹃园进行景观提升,填补植物文化科普的空缺,增加植物文化景观内容,打造特色专类园。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提升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景观效果,提升植物文化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增加群众接受自然教育的机会,深入感受植物园的文化氛围。

李晶晶[6](2021)在《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文中指出近两年,随着各大城市人才抢夺战的展开,为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廉租房建设越来越多的以新就业青年为受众人群。在生存压力和社会力量规训下,青年的归属感严重缺失,邻里关系断裂,青年居住区景观未形成系统化设计。此类社区设计往往只关注到了普适性需求,而忽视了针对青年人群的个性需求及生活形态的适应性设计,已无法与当前青年人的新型文化背景相适应。因此研究符合人群特殊居住环境需求的邻里空间是非常关键的,既为改善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环境提供了依据,也对未来青年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青年廉租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邻里空间的景观设计。首先,对于青年廉租社区以及邻里空间景观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进行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为之后的实践展开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青年生活形态及个体因素进行调查,明确青年空间行为需求;再次,对西安曲江乐居社区景观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并对西安曲江乐居社区进行优化改造。研究成果表明,在社区邻里空间中丰富青年归家道路空间、塑造青年下班解压环境、增添富有新社交方式的空间活动、营造青年互助共享空间、在邻里空间中融入新型青年文化等策略,打破传统社区模式,不仅可以改善青年人的邻里空间环境,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人获得社区归属感,重建邻里关系,提高青年居民与社会的关联,让这些青年人能够获得安全感、幸福感以及成就感。

李艾芬[7](2021)在《癌症儿童康复花园的参与式设计 ——以观山湖公园“3C”花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康复景观可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国内外许多针对癌症患者的康复花园为癌症患者、家属及医护群体提供自然福祉。2020年国内外疫情爆发,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应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儿童癌症是继成人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和乳腺癌之后全球第六大癌症负担,儿童癌症患者的生活及治疗环境亦应受到更多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环境、疗养环境及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贵阳作为未来“千园之城”,专为儿童癌症患者提供的康复性花园尚无,故在此基础上,本项目力求在观山湖花园内部为癌症儿童患者设计一处更加适合的康复花园,更好的满足其自然及户外活动需求“3C”是癌症(for Children with Cancer)、关怀(Care)、三叶草(Clover,寓意幸福)的简称,旨在为癌症儿童带来关怀与福祉。国内针对癌症儿童康复景观的研究较少,本文将探讨癌症儿童的景观偏好,探寻癌症儿童及其父母的景观诉求,并从通过不同主体的参与式设计,为癌症儿童康复景观的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同时,本项目运用参与式设计方法从观山湖公园“3C”癌症儿童花园的共同设计、建造、使用及维护,进一步去探索参与式设计框架及应用深化。本文主要采用参与式设计方法,即从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应用深化——项目实探进行项目研究。在参与式设计理论框架基础上构建观山湖“3C”癌症儿童康复花园参与式设计的参与机制,在参与式设计框架下推进项目开展。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主体有“3C”社团、设计师、公园管理处、癌症患儿、患儿家属、医护群体及其他参与主体。为保证各参与主体的参与权利,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参与方式让参与主体参与其中。主要参与方式有传统参与式设计方法,如访谈、问卷、工作坊等,对于癌症患儿的特殊性采用图片引谈法和马赛克方法。由于疫情的影响,主要采用问卷及访谈法,同时在场地调研及方案讨论阶段结合图片进行引谈。癌症患儿年龄较小的通过游戏、绘画等马赛克方法进行观察与交流,年龄较大、理解及表达能力较好的通过访谈与图片引谈进行交流。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参与式设计参与机制及应用框架,提出风景园林学科下的参与式设计应包括参与事项的确定、参与主体的选择、参与方式的运用及参与程度的把控,并提出参与式设计“生态闭环”理念,包括共同设计、共同建造、共同使用及共同维护。同时结合参与式康复景观设计实践,并在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观山湖“3C”癌症儿童康复花园的设计方案。通过本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1)明确参与事项、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的参与机制可以让参与式项目进展更加顺利。(2)传统参与方式与针对不同群体的参与方式的共同使用(如针对儿童参与的马赛克方法)可以促进参与式设计的进度与深度。(3)充分考虑癌症患儿、患儿家属及医护群体等多主体的建设意愿与建议去进行癌症儿童康复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更加合理。(4)提高参与项目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应可以提高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总的来讲,本项目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不仅希望为广大学者提供癌症儿童康复景观的具体设计提供参考,为参与式设计的开展形成借鉴意义,更希望通过各参与主体的参与式设计以及“3C”花园的公益意义让更多的大众关注癌症儿童这一群体,提高健康生活意识。

孟语涵[8](2021)在《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设计 ——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日渐衰败,大量采石场关闭停工,采石废弃地相继出现。如何进行采石废弃地的改造修复,利用采石废弃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与文化底蕴,重塑采石场绿色空间,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是基于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景观设计研究,旨在针对采石废弃地修复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治理手段单一、景观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问题,探索采石废弃地多元化的景观改造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方法。论文对采石废弃地、自然教育、生态学理论和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理念等基础理论的概念内涵及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与阐述,从设计理念、方法策略等角度对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等国内外经典采石废弃地花园设计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案例中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为本课题的设计实践和类似的实践项目架构起理论支撑。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设计为例,对采石废弃地花园开展设计实践。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场地区位交通、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归纳场地的优势及劣势情况。紧密联系上位规划和采石废弃地环境背景,提出了方案的目标与定位、理念与原则,并结合场地缺绿、少水、缺乏地形变化、自然资源不成系统等现状不足提出“多目标综合性开发改造,发挥矿坑遗址景观优势;依托上位总体规划,立足生态花园示范区定位;梳理现状景观资源,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地域乡土特色,吸引城乡旅游人群;注入雨水花园生态理念,引导区域生态复兴”等具有建设性的设计策略。立足于生态花园定位,提出了七色花园总体方案与分区设计,将休闲娱乐、游览体验、科普教育、康养治愈、野外探索等不同功能植入各分区设计中。完成竖向设计、水体设计、种植设计、园路及铺装设计、照明设计等较为科学、合理的专项设计和自然教育场所与活动设计。所提出的方案注重兼顾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景观营造与文化展示等多方面治理目标,进行多目标、综合性开发与改造,特别注重自然教育理念和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理念的融入,发挥工业遗址景观优势与地域乡土特色。最终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七色花园景观设计方案,为今后类似的废弃地的改造项目提供参考。

刘亚婷[9](2021)在《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社会的急速发展,老龄化现象愈加明显,“医养健康”成为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热度话题。目前国内医养中心数量较少,医养中心户外的康复景观也缺乏系统化的研究。为提高老年人在医养中心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康复休养治疗,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康复作用便成为康养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康复景观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释放老年人情绪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改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康复作用并提高老年人在外环境景观中的参与度,本文基于循证设计的方法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归纳和论证法、问卷调查法、多变量分析、景观绩效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并对康复景观和循证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在对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后,得出本研究需要针对的问题与挑战。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循证研究的进程,采用循证设计理论对泰安市、北京市的医养中心外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对医养中心内的老年使用人群和景观相关专业有研究的专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相应数据进行后续分析。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设计策略,包括景观定位、区位、空间布局、景观元素等。第四章结合调研数据,基于上述分析对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对分析过的理论研究进行应用和验证。第五章对方案进行景观绩效评价,验证数据的相关性。本文结合了普通民众对于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喜爱偏好以及专业学者对于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影响因子的判断,对数据因子进行多变量分析,进而针对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空间层次不明显、缺少康养活动项目、植物绿化缺乏康养效果等问题,对项目背景、现状资源、以及现状地形等作出分析,对泰山医养中心进行康养体系下的总体规划,通过道路交通规划、植物景观规划、照明设施规划、服务设施规划、无障碍设施规划等进行了相应的专项规划,并针对节点进行细化设计。在方案设计完成后,通过景观绩效评价进行反馈,得出通过循证设计对医养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未来可以继续通过研究循证设计的方法以期打造自然健康、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养中心。

范志斌[10](2021)在《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儿童公园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大量采石场资源耗尽,形成采石废弃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导致大量土地浪费。另一方面,城市中儿童活动场极度缺乏。因此,将采石废弃地变废为宝,在恢复其生态的同时进行景观营造,打造适合儿童活动的郊野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结合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进行儿童公园设计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综合阐述儿童公园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总结出我国儿童公园设计整体呈现出的趋势是融入自然互动与自然体验、倡导探索精神、增加认知场所、融入新型科技,存在的问题有儿童活动场地不足、缺乏特色、游乐设施千篇一律、脱离自然等。梳理总结儿童公园设计相关定义及相关理论,总结了不同年龄儿童的行为心理特征以及相应游戏设计建议。结合儿童色彩心理学,提出符合儿童色彩心理特征的色彩设计。归纳并总结自然体验定义及特征。选择国内外代表性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为本项目的设计及后续儿童公园设计提供借鉴参考。以青岛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的儿童公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前期调研,紧扣上位规划,以总项目中的“七色”为主题,基于儿童色彩心理学,将七种色彩与儿童情感体验相对应,设计出七大功能分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合理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以“七色”为主题的七类功能分区各具特色。设计方案的空间结构结合地势进行设计,人文教育轴和山水景观轴两条轴线贯穿园区主要节点,结构较为清晰。道路系统充分考虑了与大环境的衔接,三类道路主次有序,通达性较好。竖向设计因地制宜,在原场地的基础上增加微地形设计,增强景观性,有利于气候的改善。植物设计尽量做到层次丰富、季节特色鲜明,注重挖掘和利用当地野生植物资源,以营造郊野植物景观风貌。照明设施的设计形式多变、富有美感。娱乐设施符合儿童特点及兴趣爱好,尺度适宜,造型艳丽新奇。针对七色山儿童公园地处郊野和采石废弃地大环境的实际,方案注意了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二者兼顾,相得益彰。

二、种植的不仅仅是花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的不仅仅是花园(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心理疗愈景观理论及案例分析
    2.1 心理疗愈景观的相关概念
        2.1.1 心理疗愈景观概念
        2.1.2 康复景观和复愈性环境
    2.2 心理疗愈景观的理论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
        2.2.2 压力减轻理论
        2.2.3 园艺疗法
        2.2.4 场所精神与精神感知理论
    2.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相关案例解析
        2.3.1 中国文化大学舒压疗愈庭院
        2.3.2 开南大学疗愈庭院
        2.3.3 纽约联合国国际学校
        2.3.4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愈花园
        2.3.5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2.3.6 案例解析总结
3 大学生心理及校园疗愈景观调研分析
    3.1 调研内容
    3.2 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调研及分析
        3.2.1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3.2.2 大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分析
    3.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及分析
        3.3.1 大学生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概况
        3.3.2 调研问题总结
        3.3.3 大学生对校园心理疗愈空间需求分析
4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4.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理念
        4.1.1 心理关怀理念
        4.1.2 身体关怀理念
        4.1.3 人际关怀理念
        4.1.4 人文关怀理念
    4.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
        4.2.1 五感疗愈原则
        4.2.2 使用者心理需求原则
        4.2.3 移情与共情性原则
        4.2.4 参与互动性原则
    4.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策略
        4.3.1 多样化疗愈空间设计策略
        4.3.2 多要素搭配优化策略
        4.3.3 多活动引导疗愈策略
        4.3.4 多科技智能互动策略
5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研究
    5.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分类
        5.1.1 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
        5.1.2 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
        5.1.3 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
        5.1.4 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
    5.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总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关于大学生疗愈心理问题优先选择的校园景观问卷调查
附录三 关于校园心理疗愈景观个人喜好的问卷调查

(2)东南亚小住宅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及其在海南本土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南新民居建设背景下的小住宅现状
        1.1.2 东南亚小住宅多元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东南亚地区与海南地区小住宅建造环境对比
    2.1 气候环境对比
        2.1.1 东南亚地区气候环境分析
        2.1.2 海南地区气候环境分析
        2.1.3 基于climate软件分析的被动式策略
    2.2 建筑建造现状对比
        2.2.1 东南亚地区现代小住宅现状
        2.2.2 东南亚地区现代小住宅类型
        2.2.3 海南乡镇及农村现代民居现状
        2.2.4 海南乡镇及农村现代民居类型
        2.2.5 东南亚与海南地区建造环境对比总结
    2.3 使用者需求对比
        2.3.1 东南亚地区使用者需求
        2.3.2 海南地区使用者需求
        2.3.3 使用者需求对比总结
3 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热缓冲空间综合解析
    3.1 建筑案例选取依据与分析方法
        3.1.1 建筑案例选取依据
        3.1.2 建筑案例选分析方法
    3.2 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基础类型
        3.2.1 前后界面嵌入式
        3.2.2 内部嵌入式
        3.2.3 上下界面嵌入式
        3.2.4 热缓冲空间综合运用
    3.3 小住宅热缓冲空间案例解析
        3.3.1 狭长型案例解析
        3.3.2 集中型案例解析
        3.3.3 分散型案例解析
    3.4 不同类型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布局总结
        3.4.1 狭长型空间布局
        3.4.2 集中型空间布局
4 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单体解析
    4.1 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单体类型
    4.2 热缓冲空间单体信息参数类型
        4.2.1 尺度
        4.2.2 布局
        4.2.3 界面
    4.3 热缓冲空间对空间物理环境提升
        4.3.1 遮阳隔热
        4.3.2 自然通风
        4.3.3 自然采光
    4.4 热缓冲空间单体的空间私密性与功能复合性
    4.5 热缓冲空间单体设计策略分析
        4.5.1 前后界面嵌入式——双重表皮
        4.5.2 前后界面嵌入式——活动阳台与功能平台
        4.5.3 前后界面嵌入式典型空间总结
        4.5.4 前后界面嵌入式典型空间模拟
        4.5.5 内部嵌入式——天井
        4.5.6 内部嵌入式——中庭
        4.5.7 内部嵌入式——庭院
        4.5.8 内部嵌入式——辅助空间
        4.5.9 内部嵌入式典型空间模拟
        4.5.10 上下界面嵌入式——屋顶空间
        4.5.11 上下界面嵌入式——接地空间
        4.5.12 热缓冲空间单体空间原型总结
5 热缓冲空间在海南地区的应用设计
    5.1 方案设计一——联排狭长型住宅项目设计
        5.1.1 建筑基础概况
        5.1.2 设计概览
        5.1.3 设计分析
        5.1.4 方案模拟与对比
    5.2 方案设计二——并联狭长骑楼型住宅改造
        5.2.1 建筑基础概况
        5.2.2 设计概览
        5.2.3 设计分析
        5.2.4 方案模拟与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图表附录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研究工作

(3)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长沙市五一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典型案例借鉴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更新
        2.1.2 城市街道
        2.1.3 街道一体化设计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以人为本理论
        2.2.3 城市更新理论
    2.3 典型案例借鉴
        2.3.0 研究评述
        2.3.1 法国香榭丽舍大街
        2.3.2 长沙麓山南路
        2.3.3 深圳深南东路
        2.3.4 广州沙面街区
        2.3.5 借鉴启示
3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街道—体化设计内容与要点
    3.1 城市更新与街道一体化设计的关系
        3.1.1 包含关系
        3.1.2 指导关系
        3.1.3 共同目标
    3.2 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意义
        3.2.1 传统街道改造的现存问题
        3.2.2 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的优势
        3.2.3 城市道路一体化设计的意义
    3.3 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原则
        3.3.1 以人为核心城市道路建设原则
        3.3.2 聚焦街道功能,全要素提升原则
        3.3.3 保护历史文化原则
        3.3.4 精细化、品质化设计原则
    3.4 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要点
        3.4.1 上位规划分析
        3.4.2 街道场景分类
        3.4.3 街道历史提取
    3.5 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内容
        3.5.1 景观的一体化
        3.5.2 功能的一体化
        3.5.3 要素的一体化
4 长沙市五一路街道一体化设计实践
    4.1 长沙市城市发展的历程及趋势
        4.1.1 长沙市的城市发展历程
        4.1.2 长沙市城市发展趋势
    4.2 五一路现状分析
        4.2.1 区位分析
        4.2.2 上位规划分析
        4.2.3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4.2.4 历史人文概况
        4.2.5 周边环境分析
        4.2.6 街道各要素现状
        4.2.7 街道现状问题小结
    4.3 设计总则
        4.3.1 设计依据
        4.3.2 设计理念
        4.3.3 设计思路
        4.3.4 设计定位
    4.4 总体设计
        4.4.1 景观结构与总体布局
        4.4.2 五一路街道景观一体化
        4.4.3 五一路街道功能一体化
        4.4.4 五一路街道要素一体化
    4.5 重要节点设计
        4.5.1 藩城堤巷节点
        4.5.2 太平街街口节点
        4.5.3 芙蓉广场节点
        4.5.4 新华书店前坪广场节点
        4.5.5 迎宾路口节点
        4.5.6 九如巷口节点
    4.6 重要节点初步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五—路街道设计主要节点扩初设计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件

(4)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性重大卫生事件频发
        1.1.2 公众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1.1.3 健康中国战略正稳步推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与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公园
        2.1.2 公众健康
        2.1.3 健康景观
        2.1.4 智慧公园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美学理论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3 复愈性环境理论
        2.2.4 交互性景观理论
3 城市公园相关国内外案例研究
    3.1 美国·纽约Domino Park
        3.1.1 案例概况
        3.1.2 设计策略
        3.1.3 项目借鉴
    3.2 德国·柏林奥托公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策略
        3.2.3 项目借鉴
    3.3 广东·深圳蛇口四海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策略
        3.3.3 项目借鉴
    3.4 贵州·安顺虹山湖市民公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策略
        3.4.3 项目借鉴
    3.5 重庆·礼嘉智慧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设计策略
        3.5.3 项目借鉴
4 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4.1 公众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主要功能
        4.1.1 非灾疫时态的公众健康提升功能
        4.1.2 灾疫时态的公众健康保护功能
    4.2 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4.2.1 生态先行原则
        4.2.2 活动多元原则
        4.2.3 身心复愈原则
        4.2.4 文化认同原则
        4.2.5 智慧交互原则
        4.2.6 平灾两用原则
    4.3 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内容
        4.3.1 身体健康维度的城市公园设计内容
        4.3.2 心理健康维度的城市公园设计内容
        4.3.3 社会健康维度的城市公园设计内容
        4.3.4 场所健康维度的城市公园设计内容
    4.4 公众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营造模式
        4.4.1 “点”模式
        4.4.2 “线”模式
        4.4.3 “面”模式
5 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5.1 项目解读
        5.1.1 项目背景
        5.1.2 上位解读
        5.1.3 基地认知
        5.1.4 现状解读
        5.1.5 场地现有健康资源要素总结
    5.2 设计总则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要点
        5.2.3 设计定位
        5.2.4 设计策略
        5.2.5 设计主题
    5.3 总体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景观结构
        5.3.3 分区布局
        5.3.4 竖向设计
    5.4 分区设计
        5.4.1 活力入口区
        5.4.2 休闲健身区
        5.4.3 乐活亲水区
        5.4.4 康养湿地区
        5.4.5 健康山地区
        5.4.6 文化灌渠区
    5.5 专项设计
        5.5.1 植物景观专项设计
        5.5.2 交通专项设计
        5.5.3 铺装材料专项设计
        5.5.4 健康管理专项设计
        5.5.5 景观设施专项设计
        5.5.6 景观小品专项设计
        5.5.7 防灾防疫专项设计
6 结果与讨论
    6.1 研究结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图纸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1.1.2 植物文化科普是自然教育的一环
        1.1.3 对于植物文化科普的重视不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考察法
        1.5.2 综合分析法
        1.5.3 归纳分析法
        1.5.4 文献阅读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园
        2.1.2 植物文化
        2.1.3 植物专类园
        2.1.4 植物文化景观
        2.1.5 交互性景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园林美学理论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3 符号学理论
        2.2.4 认同理论
        2.2.5 历史文脉延续理论
3 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景观实地调研案例分析
    3.1 调研时间及地点
    3.2 调研方法
        3.2.1 文字记录
        3.2.2 照片记录
    3.3 调研案例分析
        3.3.1 湖北.武汉·武汉市中科植物园
        3.3.2 上海市.辰山植物园
        3.3.3 广东省·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3.3.4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植物园
        3.3.5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植物园
4 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
    4.1 植物文化相关研究
        4.1.1 植物文化的渊源
        4.1.2 植物的文化内涵
        4.1.3 植物情感之美
    4.2 植物文化的应用原则
        4.2.1 艺术性原则
        4.2.2 互动性原则
        4.2.3 创新性原则
        4.2.4 教育性原则
        4.2.5 特色性原则
    4.3 植物文化的应用策略
        4.3.1 景向心生,植物营造
        4.3.2 因地制宜,挖掘文化
        4.3.3 创新表达,提炼手法
        4.3.4 尊重场地,再现文化特色
    4.4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
        4.4.1 植物文化与建筑
        4.4.2 植物文化与园林小品
        4.4.3 植物文化与水体
        4.4.4 植物文化与高科技术
        4.4.5 植物文化与花卉节、科普节日
    4.5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方法
        4.5.1 借鉴与创新
        4.5.2 保护继承与重新利用
        4.5.3 象征隐喻与符号化
5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社会历史沿革
    5.2 实地调研与分析
        5.2.1 交通分析
        5.2.2 水系分析
        5.2.3 植物专类园分析
        5.2.4 景观分区
        5.2.5 植物文化在植物专类园中应用的必要性
        5.2.6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5.3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挖掘
        5.3.1 樱花文化
        5.3.2 山茶文化
        5.3.3 竹文化
        5.3.4 梅花文化
        5.3.5 桂花文化
        5.3.6 杜鹃文化
        5.3.7 郁金香文化
    5.4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应用构思
        5.4.1 应用理念
        5.4.2 目标性质
        5.4.3 应用方法
    5.5 植物文化的应用
        5.5.1 总体布局
        5.5.2 植物专类园景点优化
        5.5.3 植物文化特色服务设施
        5.5.4 植物专类园植物文化特色活动开展
    5.6 小结
6 结果与讨论
    6.1 结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毕业大学生租住廉租房现象
        1.1.2 本研究的必要性探究
        1.1.3 本研究的可行性探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青年居住区空间环境的研究现状
        1.2.2 邻里空间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的相关概念及研究
    2.1 青年廉租社区景观相关概念及研究
        2.1.1 青年廉租社区
        2.1.2 新一代青年人群的生活形态特征
        2.1.3 社区适宜居住理论
    2.2 邻里空间相关概念及研究
        2.2.1 邻里单元模式理论
        2.2.2 邻里空间层次理论
        2.2.3 邻里空间的分类
        2.2.4 邻里交往层次理论
        2.2.5 邻里交往要素分析
    2.3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社区营造的引入
        2.3.1 环境行为学引导邻里空间改造
        2.3.2 环境知觉理论与社区氛围的营造
        2.3.3 行为需求层次理论
    2.4 优秀案例设计解析
        2.4.1 国外案例解析
        2.4.2 国内案例解析
        2.4.3 对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调研现状及问题
    3.1 调研社区的基本概况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2 调研社区空间现状研究
        3.1.3 调研社区空间活动类型与时空分布情况
    3.2 调查青年的空间需求及个体因素
        3.2.1 青年生活作息及现实需求调查分析
        3.2.2 青年个体差异因素调查分析
    3.3 曲江乐居社区邻里空间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3.3.1 青年夜归现象,亟需夜景照明设计
        3.3.2 绿化缺乏维护,没有充分挖掘植物的感知价值
        3.3.3 缺乏邻里交友空间,阻碍青年聚集交往活动的产生
        3.3.4 缺乏共享办公功能,不能满足青年多样化工作模式
        3.3.5 养宠物居民增多,缺乏适合宠物活动的空间及设施
        3.3.6 健身广场不符合青年运动喜好,造成空间资源闲置
    3.4 本章小结
4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及方法
    4.1 设计策略
        4.1.1 增强社区夜景景观,满足青年下班族对夜归的需求
        4.1.2 疏导青年心理压力,塑造青年下班解压环境
        4.1.3 满足青年交友需求,增添富有新社交方式的空间环境
        4.1.4 实现工作空间共享,营造青年互助的学习办公空间
        4.1.5 重视养宠物人群需求,增添宠物友好型环境
        4.1.6 为青年新型活动类型,增加适合青年运动场地
    4.2 设计方法
        4.2.1 候车停泊空间
        4.2.2 归家治愈性空间
        4.2.3 邻里交友空间
        4.2.4 青年工作共享空间
        4.2.5 宠物口袋乐园空间
        4.2.6 青年运动健身空间
    4.3 本章总结
5 西安市曲江乐居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5.1 区位概况
        5.1.1 区划范围
        5.1.2 环境条件
        5.1.3 社会历史条件
    5.2 优化设计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要点
        5.2.3 总体规划
        5.2.4 设计分析
    5.3 方案展示
        5.3.1 候车停泊空间设计
        5.3.2 归家治愈性空间设计
        5.3.3 邻里交友空间设计
        5.3.4 青年工作共享空间设计
        5.3.5 宠物口袋乐园空间设计
        5.3.6 青年运动健身空间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图录
附录3 表录
附录4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癌症儿童康复花园的参与式设计 ——以观山湖公园“3C”花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康复景观
        1.3.2 风景园林学科下的参与式设计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方法、过程与概况
        1.4.1 基于本项目的参与式设计研究方法
        1.4.2 项目开展过程
        1.4.3 项目概况
2 理论及方法基础
    2.1 癌症儿童心理行为
        2.1.1 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2.1.2 癌症儿童的心理特点
    2.2 癌症康复景观
        2.2.1 康复景观、康复花园及园艺疗法
        2.2.2 癌症康复景观
        2.2.3 癌症康复景观的设计的原则
    2.3 参与式设计
        2.3.1 概念
        2.3.2 儿童参与式设计
        2.3.3 参与式设计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设计实践经典案例分析
    3.1 儿童参与式设计实践案例分析:日本福冈壱岐南小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色
        3.1.3 借鉴意义
    3.2 癌症康复景观经典案例:安吉花园(Angie's Garden)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特色
        3.2.3 借鉴意义
    3.3 本章小结
4 参与式设计在景观中的应用深化
    4.1 参与式设计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4.1.1 参与事项的确定
        4.1.2 参与主体的选择
        4.1.3 参与方式的运用
        4.1.4 参与程度的把控
    4.2 参与式设计“生态闭环”模式构建
        4.2.1 共同设计
        4.2.2 共同营建
        4.2.3 共同使用
        4.2.4 共同维护
    4.3 参与式设计中的沟通、体验与反思
    4.4 本章小结
5 观山湖“3C”花园的共同设计实探
    5.1 “3C”花园参与式设计中的参与机制
        5.1.1 参与事项概述
        5.1.2 参与主体研究
        5.1.3 共同设计下的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研究
        5.1.4 非利益性多主体的共同参与
        5.1.5 小结
    5.2 “3C花园”共同设计过程
        5.2.1 概述
        5.2.2 场地调研
        5.2.3 需求与愿景
        5.2.4 设计及修改阶段
        5.2.5 共同设计后“生态闭环”的搭建
        5.2.6 小结
    5.3 “3C”花园设计方案
        5.3.1 简介
        5.3.2 设计方案与空间分析
        5.3.3 分区设计
        5.3.4 专项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设计 ——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后工业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1.1.2 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
        1.1.3 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
    1.2 相关概念
        1.2.1 花园
        1.2.2 采石废弃地
    1.3 采石废弃地花园设计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采石废弃地
        2.1.1 采石废弃地的类型
        2.1.2 采石废弃地的特征和潜在价值
        2.1.3 采石废弃地改造现存问题
    2.2 自然教育
    2.3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恢复
    2.4 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
3 经典案例分析
    3.1 加拿大布查特花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设计策略
        3.1.3 指导意义
    3.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策略
        3.2.3 指导意义
    3.3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策略
        3.3.3 指导意义
    3.4 借鉴与反思
4 平度市七色花园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区位背景
        4.1.2 上位规划
        4.1.3 与总项目的关系
    4.2 设计依据
    4.3 现状及分析
        4.3.1 区位交通
        4.3.2 自然气候
        4.3.3 地形地貌
        4.3.4 水文水系
        4.3.5 土壤植被
        4.3.6 优势与劣势
    4.4 目标定位
        4.4.1 目标
        4.4.2 定位
        4.4.3 设计理念
        4.4.4 设计原则
    4.5 设计策略
    4.6 总体规划
        4.6.1 方案推演
        4.6.2 规划设计方案
        4.6.3 分区设计
    4.7 专项设计
        4.7.1 竖向设计
        4.7.2 水体设计
        4.7.3 种植设计
        4.7.4 园路及铺装设计
        4.7.5 照明设计
        4.7.6 绿地设施设计
        4.7.7 用地指标
    4.8 自然教育设计
        4.8.1 自然教育场所设计
        4.8.2 自然教育活动策划
5 结论与特色之处
    5.1 主要结论
    5.2 方案特色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相关理论总述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本文拟解决问题
    1.7 研究方法
    1.8 技术路线
2 典型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调研
    2.1 调研总述
        2.1.1 调研对象
        2.1.2 调研内容
    2.2 实地调研场地
        2.2.1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
        2.2.2 北京市康梦圆国际老年公寓
        2.2.3 北京市悦年华颐养中心
        2.2.4 现状景观总结
    2.3 调研数据分析
        2.3.1 大众版问卷数据结果及分析
        2.3.2 专家版问卷数据结果及分析
        2.3.3 问卷总结及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3.1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定位
        3.1.1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医疗作用
        3.1.2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康养作用
        3.1.3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休闲作用
    3.2 医养中心及外部环境景观的区位
    3.3 规划设计原则
        3.3.1 可感性原则
        3.3.2 安全性原则
        3.3.3 弥补性原则
        3.3.4 低碳性原则
    3.4 规划设计策略
        3.4.1 空间形式
        3.4.2 道路交通
        3.4.3 地形处理
        3.4.4 康养活动
        3.4.5 水体设计
        3.4.6 安全设施
        3.4.7 植物设计
        3.4.8 建筑外立面
        3.4.9 屋顶绿化
    3.5 功能布局特征
        3.5.1 园艺康养区
        3.5.2 互动康养区
        3.5.3 森林康养区
        3.5.4 河滨康养区
        3.5.5 安静静养区
    3.6 景观结构特征
    3.7 康养体系特征
    3.8 本章小结
4 泰山区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实践
    4.1 项目背景
    4.2 前期分析
        4.2.1 交通区位分析
        4.2.2 现状资源分析
        4.2.3 项目现状分析
    4.3 规划定位
    4.4 规划依据
        4.4.1 相关法律法规
        4.4.2 上位规划解读
        4.4.3 前期研究结果
    4.5 总体方案
        4.5.1 总平面图及鸟瞰图
        4.5.2 景观结构分析
        4.5.3 功能分区
        4.5.4 医养中心改造建议
    4.6 专项规划
        4.6.1 交通规划
        4.6.2 植物景观规划
        4.6.3 竖向规划
        4.6.4 照明规划
        4.6.5 服务设施规划
        4.6.6 无障碍设施规划
    4.7 经济技术指标
5 景观绩效评价循证结论
    5.1 循证设计与景观绩效的研究发展
    5.2 景观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5.3 绩效评价结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众版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专家版调查问卷
附录三 景观绩效评价问卷
附录四 论文图表检索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与社会实践经历

(10)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儿童公园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青岛对高品质儿童公园的需求
        1.1.3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儿童公园研究进展
        1.2.2 郊野公园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儿童公园设计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儿童公园
        2.1.2 郊野公园
        2.1.3 采石废弃地
    2.2 相关理论
        2.2.1 儿童年龄划分及儿童行为心理特征
        2.2.2 儿童色彩心理学
        2.2.3 自然体验理论
        2.2.4 景观生态修复理论
3 国内外相关案例解读
    3.1 国外相关案例
    3.2 国内相关案例
4 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儿童公园设计
    4.1 现状及分析
        4.1.1 区位分析
        4.1.2 交通分析
        4.1.3 周边环境
        4.1.4 基地现状
        4.1.5 人文资源
    4.2 设计依据
    4.3 设计原则
        4.3.1 安全性原则
        4.3.2 生态性原则
        4.3.3 儿童为本原则
        4.3.4 寓教于乐原则
        4.3.5 亲子性原则
        4.3.6 自然互动原则
    4.4 设计策略
    4.5 总体设计
        4.5.1 构思阐释
        4.5.2 设计方案
        4.5.3 空间结构分析
        4.5.4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4.6 专项设计
        4.6.1 竖向设计
        4.6.2 功能分区
        4.6.3 道路与交通设计
        4.6.4 植物设计
        4.6.5 照明设计
        4.6.6 设施设计
        4.6.7 海绵设施设计
    4.7 重要节点设计
    4.8 用地指标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设计方案的特色之处
    5.3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四、种植的不仅仅是花园(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D]. 董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东南亚小住宅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及其在海南本土化应用[D]. 姚雨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长沙市五一路为例[D]. 陆沛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D]. 魏立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D]. 陈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D]. 李晶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癌症儿童康复花园的参与式设计 ——以观山湖公园“3C”花园为例[D]. 李艾芬.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8]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设计 ——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为例[D]. 孟语涵.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D]. 刘亚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10]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儿童公园设计[D]. 范志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种植不仅仅是一个花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