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包括框架、滚轮和扶手,所述框架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调节柱,所述调节柱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调节柱与框架内腔一侧通过连杆活动连接,所述调节柱顶部设置有坐垫,所述坐垫与调节柱通过第二转盘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调节柱、框架、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连杆,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第一齿轮与调节柱底端转动连接,调节柱与框架内腔一侧通过连杆活动连接,连杆的两端均通过转轴与框架内腔和调节柱转动连接,当第二齿轮转动时可使得调节柱在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实现了座椅高度的调节,相比人工调节更加方便、更加智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包括框架(4)、滚轮(6)和扶手(2),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调节柱(3),所述调节柱(3)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12),所述第一齿轮(12)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3),所述调节柱(3)与框架(4)内腔一侧通过连杆(14)活动连接,所述调节柱(3)顶部设置有坐垫(11),所述坐垫(11)与调节柱(3)通过第二转盘(10)转动连接,所述坐垫(11)的顶部设置有靠背(1),所述坐垫(11)的内腔一侧顶设置有伺服电机(16),所述伺服电机(16)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7),所述第二转动杆(17)中部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18),所述第二转动杆(17)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转动杆(15),所述第一转动杆(15)中部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19),所述靠背(1)通过第一转动杆(15)与坐垫(11)活动连接,所述框架(4)的底部焊接有底座(5),所述底座(5)的底端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8),所述第一转盘(8)的底部一侧焊接有滚轮(6),所述第一转盘(8)的底部另一侧焊接有弹性伸缩杆(7),所述滚轮(6)的顶部和底部之间通过弹簧(9)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包括框架(4)、滚轮(6)和扶手(2),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调节柱(3),所述调节柱(3)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12),所述第一齿轮(12)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3),所述调节柱(3)与框架(4)内腔一侧通过连杆(14)活动连接,所述调节柱(3)顶部设置有坐垫(11),所述坐垫(11)与调节柱(3)通过第二转盘(10)转动连接,所述坐垫(11)的顶部设置有靠背(1),所述坐垫(11)的内腔一侧顶设置有伺服电机(16),所述伺服电机(16)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7),所述第二转动杆(17)中部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18),所述第二转动杆(17)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转动杆(15),所述第一转动杆(15)中部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19),所述靠背(1)通过第一转动杆(15)与坐垫(11)活动连接,所述框架(4)的底部焊接有底座(5),所述底座(5)的底端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8),所述第一转盘(8)的底部一侧焊接有滚轮(6),所述第一转盘(8)的底部另一侧焊接有弹性伸缩杆(7),所述滚轮(6)的顶部和底部之间通过弹簧(9)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11)的顶部两侧焊接有扶手(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杆(17)与坐垫(11)内腔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齿轮(18)和第四齿轮(19)啮合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伸缩杆(7)的伸缩端与滚轮(6)焊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9)共设置有四组,且四组弹簧(9)绕底座(5)的中心等角度依次分布,所述每组弹簧(9)设置有两个弹簧(9),且两个弹簧(9)关于滚轮(6)的竖向对称轴对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杆(15)与靠背(1)底部焊接,所述第一转动杆(15)的两端与坐垫(11)内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13)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多功能座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
背景技术
据文籍记载,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像;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些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老式座椅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现代的座椅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智能家居的不断发展,对智能多功能座椅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现有的多功能座椅在调节高度时,需要手动调节,操作麻烦,且一部分人不知道怎么调节座椅的高度,给使用带了不便,其次,现传统的多功能座椅在移动时缺少减震装置,使得座椅在移动过程中较为僵硬,最后,传统的多功能座椅缺少靠背角度调节装置,不能根据每人的情况进行调节,不具有人性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多功能座椅调节高度麻烦、缺少减震装置和缺少座椅角度调节装置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包括框架、滚轮和扶手,所述框架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调节柱,所述调节柱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调节柱与框架内腔一侧通过连杆活动连接,所述调节柱顶部设置有坐垫,所述坐垫与调节柱通过第二转盘转动连接,所述坐垫的顶部设置有靠背,所述坐垫的内腔一侧顶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中部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中部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所述靠背通过第一转动杆与坐垫活动连接,所述框架的底部焊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端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的底部一侧焊接有滚轮,所述第一转盘的底部另一侧焊接有弹性伸缩杆,所述滚轮的顶部和底部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其中,所述坐垫的顶部两侧焊接有扶手。
其中,所述第二转动杆与坐垫内腔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啮合连接。
其中,所述弹性伸缩杆的伸缩端与滚轮焊接。
其中,所述弹簧共设置有四组,且四组弹簧绕底座的中心等角度依次分布,所述每组弹簧设置有两个弹簧,且两个弹簧关于滚轮的竖向对称轴对称。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杆与靠背底部焊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两端与坐垫内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齿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调节柱、框架、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连杆,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第一齿轮与调节柱底端转动连接,调节柱与框架内腔一侧通过连杆活动连接,连杆的两端均通过转轴与框架内腔和调节柱转动连接,当第二齿轮转动时可使得调节柱在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实现了座椅高度的调节,相比人工调节更加方便、更加智能。
2、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滚轮、弹性伸缩杆、弹簧、转盘和底座,转盘通过轴承与底座转动连接,底座的底部一侧焊接有滚轮,另一侧焊接有弹性伸缩杆,滚轮的顶部和底部通过弹簧连接,滚轮与弹性伸缩杆的一端焊接,滚轮和转盘使得座椅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转变方向,而弹簧和弹性伸缩杆可以给予座椅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缓冲作用,使得座椅在移动的过程中更加平稳。
3、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靠背、坐垫、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伺服电机、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伺服电机传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第二转动杆与坐垫内腔一侧转动连接,坐垫通过第一转动杆与靠背活动连接,伺服电机转动时可通过第三齿轮带动第四齿轮转动,使得靠背移动角度,可根据个人习惯而调节到舒适的角度,方便了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框架的内部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靠背与坐垫的连接剖图。
图中标记:1、靠背;2、扶手;3、调节柱;4、框架;5、底座;6、滚轮;7、弹性伸缩杆;8、第一转盘;9、弹簧;10、第二转盘;11、坐垫;12、第一齿轮;13、第二齿轮;14、连杆;15、第一转动杆;16、伺服电机;17、第二转动杆;18、第三齿轮;19、第四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一种可智能调节高度的多功能座椅,包括框架4、滚轮6和扶手2,框架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调节柱3,调节柱3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12,第一齿轮12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3,第二齿轮13转动时,可使得调节柱3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实现了调节高低的效果,调节柱3与框架4内腔一侧通过连杆14活动连接,调节柱3顶部设置有坐垫11,坐垫11与调节柱3通过第二转盘10转动连接,第二转盘10给予座椅转向的功能,坐垫11的顶部设置有靠背1,坐垫11的内腔一侧顶设置有伺服电机16,伺服电机16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7,第二转动杆17中部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18,第二转动杆17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转动杆15,第一转动杆15中部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19,靠背1通过第一转动杆15与坐垫11活动连接,框架4的底部焊接有底座5,底座5的底端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8,第一转盘8的底部一侧焊接有滚轮6,第一转盘8的底部另一侧焊接有弹性伸缩杆7,滚轮6的顶部和底部之间通过弹簧9连接,弹簧9和弹性伸缩杆7可以使得座椅在移动的时候更加平稳。
进一步的,坐垫11的顶部两侧焊接有扶手2,扶手2给使用者一个支撑的作用。
进一步的,第二转动杆17与坐垫11内腔转动连接,第二转动杆17可在坐垫11的内腔转动。
进一步的,第三齿轮18和第四齿轮19啮合连接,第三齿轮18与第四齿轮19发生转动时,会使第一转动杆15发生转动。
进一步的,弹性伸缩杆7的伸缩端与滚轮6焊接,弹性伸缩杆7给座椅竖直方向上的缓冲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9共设置有四组,且四组弹簧9绕底座5的中心等角度依次分布,所述每组弹簧9设置有两个弹簧9,且两个弹簧9关于滚轮6的竖向对称轴对称,弹簧9给座椅竖直方向上缓冲作用。
进一步的,第一转动杆15与靠背1底部焊接,第一转动杆15的两端与坐垫11内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杆15转动时靠背1也跟着转动。
进一步的,第二齿轮13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使得第二齿轮13可以转动。
工作原理:第二齿轮13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当第二齿轮13转动时,第二齿轮13带动第一齿轮12转动,第一齿轮12在转动的过程中,会使得调节柱3的框架4的竖直方向来回运动,实现了对座椅高度的调节,相比人工调节,更加智能,更加方便,底座5的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8,第一转盘8的底部设置有滚轮6,滚轮6通过弹簧9连接,且滚轮6的一侧与弹性伸缩杆7连接,使得座椅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都有缓冲效果,使得座椅在移动的过程中更加平稳,靠背1通过第一转动杆15与坐垫11活动连接,当伺服电机16转动时,通过第三齿轮18和第四齿轮19的啮合,使得靠背1与坐垫11的角度发生改变,使用者可根据个人习惯而调节角度,使得座椅更加人性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4473.5
申请日:2019-01-0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499176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A47C 3/20
专利分类号:A47C3/20;A47C7/00;A47C7/40;B60B33/06
范畴分类:15C;
申请人:金金
第一申请人:金金
申请人地址:215211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临沪大道259号明珠花苑
发明人:金金
第一发明人:金金
当前权利人:金金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