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微粒论文_王琳,刘国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乙烯微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粒,聚乙烯醇,氧氟沙星,栓塞,聚乙烯,磨损,平阳。

聚乙烯微粒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刘国华[1](2018)在《TACE术中应用聚乙烯醇微粒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发肝动-静脉分流患者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TACE过程中应用聚乙烯醇微粒(PVA)栓塞治疗肝细胞癌(HCC)并发肝动-静脉分流(AVS)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HCC并发AVS患者156例,根据经动脉注入造影剂到达门静脉或者肝静脉显影时间的长短,将患者分为A组(慢速型)43例、B组(中速型)61例和C组(快速型)52例,在TACE治疗过程中分别给予300~500μm、500~710μm和710~1000μm PVA对AVS进行栓塞治疗。结果快速型、中速型和慢速型患者在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水平和肿瘤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月,A组、B组和C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7.9%、26.2%和2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1a和2a生存率分别为67.7%和34.9%,B组分别为65.6%和36.1%,C组分别为65.4%和32.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PVA栓塞治疗HCC并发AVS患者疗效确实,可能有助于提高TACE治疗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刘秋松[2](2016)在《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 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背景进展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常合并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s, HAVS),文献报道发生率31.2%,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s, A-PVS)、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rterio-hepatic vein shunts, A-HVS)和混合型,其中A-PVS类型所占比例较高(约为76.0%~92.3%),A-PVS在HCC中的发生率约为28.8%~63.2%。HCC合并HAVS常提示预后不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除肿瘤本身外,一方面因分流引发或加重门静脉高压,导致顽固性腹水、消化道出血、门脉高压胃肠病、盗血性肝功能减退及促进肺转移等,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另一方面严重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疗效及安全性,出现碘油化疗乳剂顺行性误栓门静脉、肺动脉正常组织。采用合适的栓塞剂行分流动脉末梢性栓塞是有效消除动静脉分流的基础。短效或主干栓塞剂如明胶海绵颗粒、弹簧钢圈,因栓塞剂吸收导致分流再通或未能达到末梢血管栓塞,侧支循环迅速建立导致分流再通,其疗效均相对较差。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微粒、无水乙醇、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cyanoacrylate, NBCA)胶因可达到末梢栓塞、不可吸收或对末梢血管栓塞破坏,其疗效相对较好。PVA微粒具有不可吸收性、血管再通率低、不同规格大小及操控性较好等优点,可达到末梢性栓塞。目的评价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南方医院应用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栓塞治疗的133例HCC合并HAVS。其中男121例,女12例;年龄25-77岁,中位年龄51岁;快速型39例(29.3%),中速型58例(43.6%),慢速型36例(27.1%);3种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诊断符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的肝癌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如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行为状态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PS)>2分、肝功能Child-Pugh C级、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阻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等。HAVS分为3型,即在行肝动脉造影时,经动脉注入造影剂到门静脉或者肝静脉显影时间(A-V):慢速型(A-V显影时间>3 s);中速型(A-V显影时间1.6-3 s);快速型(A-V显影时间0.5-1.5 s)。3型分流相对应的分别应用300-500 μm、500~710 μm及710~1000 μm PVA微粒栓塞。慢、中速型分流先用PVA化疗药物混悬剂(由0.5-1瓶的PVA微粒、吡柔比星10 mg、奥沙利铂50 mg及适量对比剂混合制成)栓塞,再用碘油化疗乳剂(由碘油5-15 ml、吡柔比星10~20 mg、奥沙利铂50-100 mg、丝裂霉素10mg及适量对比剂混合制成)栓塞;快速型分流原则上仅用PVA化疗药物混悬剂栓塞。1 33例中有17例在PVA-TACE的基础上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索拉非尼给药方案:索拉非尼400 mg,2次/d。TACE术后3-7 d内开始服用索拉非尼,再次TACE时当日停药,术后恢复用药。对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 (A组,17例)和PVA-TACE (B组,116例)患者资料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法予以匹配(1:1),均衡组间各协变量影响,并对匹配前后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以评估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对生存期的影响。本研究疗效评估首要指标为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生存期计算方法为患者首次接受分流栓塞治疗至末次随访或死亡,研究终止时间为2015年6月。次要观察指标包括:(1)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2)肿瘤反应;(3)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4)分流栓塞程度;(5)栓塞治疗前后的基线指标的变化情况;(6)术后并发症。本研究肿瘤反应疗效评价采用2010年AASLD颁布的针对肝癌疗效评估的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mRECIST)。分流栓塞程度是依据栓塞后即刻造影复查,将栓塞程度分为3级:完全栓塞,即分流完全闭塞,造影复查未见静脉显影;次全栓塞,造影复查示少许分流残留,静脉显影明显延迟;不完全栓塞,造影复查示分流明显减少,但流速仅降低1级。对患者栓塞前后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蛆)表述,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ANOVA analysis),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行差异显着性检验。采用SPSS 22.0软件及Stata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VA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13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9.1 m,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3.7%、36.2%、10.2%。快、中、慢速型中位OS分别为7.3 m、9.1 m、10.8 m,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9.2%、19.0%,72.4%、39.2%,77.8%、42.7%;不同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5,P=-0.239)。113例可评价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 m,快速型(29例)、中速型(48例)、慢速型(36例)的中位PFS分别为4.0 m、3.7 m、3.6m;快、中、慢速型的3、6、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58.3%、30.6%、2.8%,58.3%、31.2%、8.3%,51.7%、31.0%、6.9%;不同分流类型间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26,P=0.629)。133例患者共行268例次栓塞治疗,分流栓塞为214例次。完全栓塞率为65.4%(140/214),次全栓塞率为18.7%(40/214),不完全栓塞率为15.9%(34/214)。不同分流速度类型的分流栓塞程度有显着性差异(χ2=29.096,P<0.001)。133例中93例可评价疗效,客观缓解率(ORR)为17.2%(16/93),各分流速度类型间的客观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348,P=0.840)。肿瘤缓解组(16例)与肿瘤未控组(77例)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6.601,P=0.010)。2、索拉非尼联合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匹配后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组(A组)和PVA-TACE组(B组)中位OS分别为12.8 m、6.0 m,6、12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5%、43.2%,47.1%、13.7%,两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0,P=0.019)。3、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并发症133例患者栓塞前与栓塞后1周内基线指标对比发现Child-Pugh分级变差、总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及PS评分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术后出现Child-Pugh C级16例次(6.0%),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次(0.4%),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3例次(1.1%)。术后30 d患者病死率为3.8%(5/133),其中3例死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结论1、依据A-V显影时间,选择合适大小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药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较PVA-TACE能更好改善HCC合并HAVS患者生存预后。3、临床上对肝脏功能储备较差患者,尤其合并重度肝硬化、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等多种出血危险因素患者,在追求疗效同时需慎重考虑治疗风险,权衡利弊,分次栓塞为宜。第二章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生存预后因素分析背景与目的进展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常合并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s, HAVS),文献报道发生率31.2%。采用合适的栓塞剂行分流动脉末梢性栓塞是有效栓堵动静脉分流的基础。短效或主干栓塞剂如明胶海绵颗粒、弹簧钢圈,因栓塞剂吸收导致分流再通或未能达到末梢血管栓塞,侧支循环迅速建立导致分流再通,其疗效均相对较差。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微粒、无水乙醇、NBCA胶因可达到末梢栓塞、不可吸收或对末梢血管栓塞破坏,其疗效相对较好。PVA微粒具有不可吸收性、血管再通率低、不同规格大小及操控性较好等优点,可达到末梢性栓塞。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PVA微粒联合碘油化疗药乳剂(或化疗药物)末梢性化疗栓塞HCC合并HAVS的生存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南方医院应用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栓塞治疗的133例HCC合并HAVS。其中男121例,女12例;年龄25-77岁,中位年龄51岁;快速型39例(29.3%),中速型58例(43.6%),慢速型36例(27.1%);3种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如终末期肝癌、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阻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等。HAVS的分型方法及化疗栓塞治疗方法同第一部分。本研究疗效评估指标包括:(1)生存期(OS);(2)肿瘤反应;(3)客观缓解率(ORR);(4)分流栓塞程度。生存期计算方法为患者首次接受分流栓塞治疗至末次随访或死亡,研究终止时间为2015年6月。本研究肿瘤反应疗效评价采用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肿瘤缓解包括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分流栓塞程度是依据栓塞后即刻造影复查,将栓塞程度分为3级: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及不完全栓塞。累计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log-rank检验行差异显着性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1为列入标准,自变量筛选采用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Forward:LR)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13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9.1 m,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3.7%、36.2%、10.2%。快、中、慢速型中位OS分别为7.3 m、9.1 m、10.8 m,6、1 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9.2%、1 9.0%,72.4%、39.2%,77.8%、42.7%;不同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5,P=0.239)。2、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栓塞前AFP表达水平、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腹水、门静脉癌栓、多次栓塞、奥沙利铂总量、吡柔比星总量、综合治疗及肿瘤缓解情况均与预后相关(均P<0.05)。而年龄、栓塞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PS评分、凝血酶原时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硬化、肝静脉癌栓、分流类型、分流速度、碘油及丝裂霉素总量与患者预后无关(均P>0.05)。3、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栓塞前AFP≥400ng/ml (HR=2.105,P=0.006)为独立危险因素,而多次栓塞(HR=0.482,P=0.011)、肿瘤缓解(HR=0.431,P=0.041)及综合治疗(HR=0.416,P=0.004)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依据A-V显影时间,选择合适大小PVA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药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多次栓塞治疗、肿瘤缓解、采用综合治疗及术前AFP高表达(≥400ng/ml)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多次栓塞治疗、肿瘤缓解及采用综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而术前AFP高表达(≥400ng/ml)的患者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6-03-10)

刘海艳,刘鹤鸣,何俊峰,穆永旭[3](2016)在《聚乙烯醇(PVA)微粒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乙烯醇(PVA)微粒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临床疗效。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的监视下,行Seldinger技术完成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注入PVA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使双侧子宫动脉栓塞。结果 6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成功,术后随访6~60个月,其中术后痛经完全消失有40例占63.5%,明显缓解18例占28.6%,部分缓解5例占7.9%。在术后12~36个月有11例怀孕并成功分娩。结论介入治疗副反应少,临床效果佳是目前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01期)

董剑群,张连富[4](2015)在《聚乙烯醇微粒与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聚乙烯醇微粒与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于临汾市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聚乙烯醇微粒组(A组)与黄体酮-平阳霉乳剂组(B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子宫动脉栓塞治疗,A组患者予以聚乙烯醇微粒,B组患者予以黄体酮-平阳霉乳剂。观察两组患者月经情况,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月经量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子宫肌瘤体积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缺血性盆腔疼痛、阴道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发热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烯醇微粒与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相当,应用聚乙烯醇微粒患者不易出现发热。(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5年27期)

鲁凡[5](2015)在《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HMGB1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本研究构建了磨损微粒(wear particles,WP)刺激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模型,观察超高分子聚乙烯磨损颗粒(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wear particles,UHMWPE-WP)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中炎症因子,尤其是晚期炎症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B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为临床上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机制研究提供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方法: 第一部分:磨损微粒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的构建 实验分为叁组:①空白组;②模型组(WP 组);③阳性对照组(LPS 组)。 1. MTT 法检测各分组条件下的细胞活力。 2. ELISA 法检测细胞外周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含量以分析炎症反应程度。 第二部分:磨损微粒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实验分为五组:①空白组;②模型组(WP 组);③模型加 HMGB1 蛋白拮抗剂组(WP+A 组);④HMGB1 蛋白拮抗剂对照组(A 组);⑤阳性对照组(LPS组)。 1. ELISA 法检测细胞外周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含量以分析炎症反应程度。 2. ELISA 法检测各组外周上清液中 HMGB1 蛋白含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内 HMGB1 蛋白含量。 3. 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在各分组条件下 NF-κB p65 磷酸化影响。结果第一部分:磨损微粒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的构建1.MTT法分别测定LPS和WP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实验中LPS的适宜浓度为1μg/ml,WP的适宜浓度为250ng/ml。2.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炎症因子的浓度,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炎症因子TNF-α、IL-1和IL-6的浓度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模型构建成功,WP诱发炎症反应。模型组与模型加蛋白拮抗剂组的炎症因子浓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说明WP诱发的炎症反应与HMGB1的表达有一定的联系。第二部分:磨损微粒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1.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外周上清液炎症因子浓度。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当加入拮抗剂HMGB1 A-box后,炎症因子含量降低。结果说明WP诱发的炎症反应与HMGB1的表达增多具有相关性。2.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外周上清液HMGB1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胞内HMGB1表达量。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HMGB1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当加入拮抗剂HMGB1 A-box后,炎症反应程度降低同时HMGB1蛋白表达下调。上述结果说明WP诱发的炎症反应与HMGB1的表达增多具有相关性。3.Western Blot法检测WP对NF-κB p65磷酸化程度的影响,通过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发现,在WP刺激作用下,NF-κB的p-65的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5),HMGB1的表达上调与NF-κB活化具有相关性。结论磨损微粒可以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上调小鼠单核巨噬细胞HMGB1蛋白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4-01)

张丹霞,廖朝峰,甘斌[6](2015)在《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胶囊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胶囊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以聚乙烯醇为载体,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和分装胶囊,采用HPLC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含量,通过高温、高湿、强光,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分别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聚乙烯醇对左氧氟沙星HPLC法测定无干扰,HPLC测定误差≤0.9%,每粒胶囊平均含量为(100.55±1.11)%,胶囊70min体外溶出度约为(95.11±1.76)%,微粒中左氧氟沙星遇强光易分解,分装胶囊塑料瓶密封包装后,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检测指标变化不大,主药含量与体外溶出度基本保持不变。结论制剂制备及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稳定性良好,符合左氧氟沙星用药要求。(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5年02期)

黄伟锋,曾斌,郭彬[7](2013)在《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并研究其特性。方法以聚乙烯醇Mγ31 000~50 000为载体,OPDT-8喷雾干燥床制备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观察制剂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溶出度。结果所制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为近球形、表面有孔,平均粒径为16.55μm,载药量为32.96%,包封率为96.06%,50 min时体外累积溶出百分率达90%以上。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可行,质控方法简单,制剂符合左氧氟沙星的用药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3年13期)

张妍妍,高保娇,门吉英[8](2013)在《聚乙烯醇接枝微粒对黄酮类物质的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胶表面接枝有聚乙烯醇(PVA)的接枝微粒PVA/SiO2为固体吸附剂,对槲皮素和芦丁2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吸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接枝微粒PVA/SiO2表面含有高密度的羟基,使得该接枝微粒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之间可形成多位点的常规氢键和π型氢键,溶剂的竞争吸附对黄酮化合物的吸附容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弱极性的1,2-二氯乙烷(DCE)为溶剂时,几乎不存在溶剂的竞争吸附,槲皮素和芦丁具有最高的吸附容量,分别为0.32 mmol/g(96 mg/g)和0.23 mmol/g(140 mg/g);而在质子溶剂乙醇中,强烈的溶剂竞争吸附使两者的吸附容量降至0.22 mmol/g(65 mg/g)和0.14 mmol/g(87 mg/g).升高温度会减弱氢键作用,甚至使氢键断裂,导致吸附容量减小.质子溶剂中电解质的存在,对吸附作用产生负性影响.功能微粒PVA/SiO2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为放热过程,且为焓驱动的吸附过程.(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马建兵,姚建锋[9](2012)在《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假体的类型及假体中是否含有聚乙烯将38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例分为叁组:全髋置换组和双动头组和一体式单动头组,对各组术中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光镜下炎性细胞计数的半定量分析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测定,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与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根据Joseph的半定量标准,全髋置换组和双动头组在光镜下界膜中炎症反应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单动头组与另外两组相比炎性细胞反应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全髋置换组与双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全髋置换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双动头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聚乙烯微粒比其他微粒(如金属微粒,水泥微粒等)可以刺激界膜中巨噬细胞释放更多的溶骨性的细胞因子TNF导致骨溶解加剧,人工关节中尽量不用聚乙烯或改变聚乙烯的特性使其磨损降低从而降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8-24)

刘维俊,宋巍,朱贤,陶建伟[10](2011)在《聚乙烯亚胺复合铜微粒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溶液还原法对聚乙烯亚胺(PEI)和Cu2+形成的配合物进行还原,制备了金属Cu微粒。扫描电镜对微粒的分析表明,低浓度Cu2+配合物制备的微粒形态规则、分布均匀,粒径约0.98μm。红外光谱、X-衍射对微粒组成的分析表明,PEI键合地包覆Cu微粒,没有Cu的其他氧化物存在,PEI包覆量占微粒质量的14.6%,形成的复合铜微粒体系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聚乙烯微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章 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背景进展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常合并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s, HAVS),文献报道发生率31.2%,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s, A-PVS)、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rterio-hepatic vein shunts, A-HVS)和混合型,其中A-PVS类型所占比例较高(约为76.0%~92.3%),A-PVS在HCC中的发生率约为28.8%~63.2%。HCC合并HAVS常提示预后不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除肿瘤本身外,一方面因分流引发或加重门静脉高压,导致顽固性腹水、消化道出血、门脉高压胃肠病、盗血性肝功能减退及促进肺转移等,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另一方面严重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疗效及安全性,出现碘油化疗乳剂顺行性误栓门静脉、肺动脉正常组织。采用合适的栓塞剂行分流动脉末梢性栓塞是有效消除动静脉分流的基础。短效或主干栓塞剂如明胶海绵颗粒、弹簧钢圈,因栓塞剂吸收导致分流再通或未能达到末梢血管栓塞,侧支循环迅速建立导致分流再通,其疗效均相对较差。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微粒、无水乙醇、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cyanoacrylate, NBCA)胶因可达到末梢栓塞、不可吸收或对末梢血管栓塞破坏,其疗效相对较好。PVA微粒具有不可吸收性、血管再通率低、不同规格大小及操控性较好等优点,可达到末梢性栓塞。目的评价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南方医院应用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栓塞治疗的133例HCC合并HAVS。其中男121例,女12例;年龄25-77岁,中位年龄51岁;快速型39例(29.3%),中速型58例(43.6%),慢速型36例(27.1%);3种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诊断符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的肝癌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如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行为状态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PS)>2分、肝功能Child-Pugh C级、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阻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等。HAVS分为3型,即在行肝动脉造影时,经动脉注入造影剂到门静脉或者肝静脉显影时间(A-V):慢速型(A-V显影时间>3 s);中速型(A-V显影时间1.6-3 s);快速型(A-V显影时间0.5-1.5 s)。3型分流相对应的分别应用300-500 μm、500~710 μm及710~1000 μm PVA微粒栓塞。慢、中速型分流先用PVA化疗药物混悬剂(由0.5-1瓶的PVA微粒、吡柔比星10 mg、奥沙利铂50 mg及适量对比剂混合制成)栓塞,再用碘油化疗乳剂(由碘油5-15 ml、吡柔比星10~20 mg、奥沙利铂50-100 mg、丝裂霉素10mg及适量对比剂混合制成)栓塞;快速型分流原则上仅用PVA化疗药物混悬剂栓塞。1 33例中有17例在PVA-TACE的基础上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索拉非尼给药方案:索拉非尼400 mg,2次/d。TACE术后3-7 d内开始服用索拉非尼,再次TACE时当日停药,术后恢复用药。对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 (A组,17例)和PVA-TACE (B组,116例)患者资料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法予以匹配(1:1),均衡组间各协变量影响,并对匹配前后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以评估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对生存期的影响。本研究疗效评估首要指标为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生存期计算方法为患者首次接受分流栓塞治疗至末次随访或死亡,研究终止时间为2015年6月。次要观察指标包括:(1)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2)肿瘤反应;(3)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4)分流栓塞程度;(5)栓塞治疗前后的基线指标的变化情况;(6)术后并发症。本研究肿瘤反应疗效评价采用2010年AASLD颁布的针对肝癌疗效评估的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mRECIST)。分流栓塞程度是依据栓塞后即刻造影复查,将栓塞程度分为3级:完全栓塞,即分流完全闭塞,造影复查未见静脉显影;次全栓塞,造影复查示少许分流残留,静脉显影明显延迟;不完全栓塞,造影复查示分流明显减少,但流速仅降低1级。对患者栓塞前后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蛆)表述,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ANOVA analysis),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行差异显着性检验。采用SPSS 22.0软件及Stata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VA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13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9.1 m,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3.7%、36.2%、10.2%。快、中、慢速型中位OS分别为7.3 m、9.1 m、10.8 m,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9.2%、19.0%,72.4%、39.2%,77.8%、42.7%;不同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5,P=-0.239)。113例可评价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 m,快速型(29例)、中速型(48例)、慢速型(36例)的中位PFS分别为4.0 m、3.7 m、3.6m;快、中、慢速型的3、6、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58.3%、30.6%、2.8%,58.3%、31.2%、8.3%,51.7%、31.0%、6.9%;不同分流类型间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26,P=0.629)。133例患者共行268例次栓塞治疗,分流栓塞为214例次。完全栓塞率为65.4%(140/214),次全栓塞率为18.7%(40/214),不完全栓塞率为15.9%(34/214)。不同分流速度类型的分流栓塞程度有显着性差异(χ2=29.096,P<0.001)。133例中93例可评价疗效,客观缓解率(ORR)为17.2%(16/93),各分流速度类型间的客观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348,P=0.840)。肿瘤缓解组(16例)与肿瘤未控组(77例)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6.601,P=0.010)。2、索拉非尼联合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匹配后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组(A组)和PVA-TACE组(B组)中位OS分别为12.8 m、6.0 m,6、12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5%、43.2%,47.1%、13.7%,两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0,P=0.019)。3、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并发症133例患者栓塞前与栓塞后1周内基线指标对比发现Child-Pugh分级变差、总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及PS评分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术后出现Child-Pugh C级16例次(6.0%),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次(0.4%),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3例次(1.1%)。术后30 d患者病死率为3.8%(5/133),其中3例死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结论1、依据A-V显影时间,选择合适大小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药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较PVA-TACE能更好改善HCC合并HAVS患者生存预后。3、临床上对肝脏功能储备较差患者,尤其合并重度肝硬化、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等多种出血危险因素患者,在追求疗效同时需慎重考虑治疗风险,权衡利弊,分次栓塞为宜。第二章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生存预后因素分析背景与目的进展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常合并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s, HAVS),文献报道发生率31.2%。采用合适的栓塞剂行分流动脉末梢性栓塞是有效栓堵动静脉分流的基础。短效或主干栓塞剂如明胶海绵颗粒、弹簧钢圈,因栓塞剂吸收导致分流再通或未能达到末梢血管栓塞,侧支循环迅速建立导致分流再通,其疗效均相对较差。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微粒、无水乙醇、NBCA胶因可达到末梢栓塞、不可吸收或对末梢血管栓塞破坏,其疗效相对较好。PVA微粒具有不可吸收性、血管再通率低、不同规格大小及操控性较好等优点,可达到末梢性栓塞。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PVA微粒联合碘油化疗药乳剂(或化疗药物)末梢性化疗栓塞HCC合并HAVS的生存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南方医院应用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栓塞治疗的133例HCC合并HAVS。其中男121例,女12例;年龄25-77岁,中位年龄51岁;快速型39例(29.3%),中速型58例(43.6%),慢速型36例(27.1%);3种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如终末期肝癌、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阻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等。HAVS的分型方法及化疗栓塞治疗方法同第一部分。本研究疗效评估指标包括:(1)生存期(OS);(2)肿瘤反应;(3)客观缓解率(ORR);(4)分流栓塞程度。生存期计算方法为患者首次接受分流栓塞治疗至末次随访或死亡,研究终止时间为2015年6月。本研究肿瘤反应疗效评价采用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肿瘤缓解包括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分流栓塞程度是依据栓塞后即刻造影复查,将栓塞程度分为3级: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及不完全栓塞。累计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log-rank检验行差异显着性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1为列入标准,自变量筛选采用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Forward:LR)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13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9.1 m,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3.7%、36.2%、10.2%。快、中、慢速型中位OS分别为7.3 m、9.1 m、10.8 m,6、1 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9.2%、1 9.0%,72.4%、39.2%,77.8%、42.7%;不同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5,P=0.239)。2、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栓塞前AFP表达水平、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腹水、门静脉癌栓、多次栓塞、奥沙利铂总量、吡柔比星总量、综合治疗及肿瘤缓解情况均与预后相关(均P<0.05)。而年龄、栓塞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PS评分、凝血酶原时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硬化、肝静脉癌栓、分流类型、分流速度、碘油及丝裂霉素总量与患者预后无关(均P>0.05)。3、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栓塞前AFP≥400ng/ml (HR=2.105,P=0.006)为独立危险因素,而多次栓塞(HR=0.482,P=0.011)、肿瘤缓解(HR=0.431,P=0.041)及综合治疗(HR=0.416,P=0.004)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依据A-V显影时间,选择合适大小PVA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药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多次栓塞治疗、肿瘤缓解、采用综合治疗及术前AFP高表达(≥400ng/ml)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多次栓塞治疗、肿瘤缓解及采用综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而术前AFP高表达(≥400ng/ml)的患者预后不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乙烯微粒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琳,刘国华.TACE术中应用聚乙烯醇微粒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发肝动-静脉分流患者疗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

[2].刘秋松.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3].刘海艳,刘鹤鸣,何俊峰,穆永旭.聚乙烯醇(PVA)微粒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4].董剑群,张连富.聚乙烯醇微粒与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

[5].鲁凡.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HMGB1蛋白表达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

[6].张丹霞,廖朝峰,甘斌.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胶囊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海峡药学.2015

[7].黄伟锋,曾斌,郭彬.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J].中国药业.2013

[8].张妍妍,高保娇,门吉英.聚乙烯醇接枝微粒对黄酮类物质的吸附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

[9].马建兵,姚建锋.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研究[C].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

[10].刘维俊,宋巍,朱贤,陶建伟.聚乙烯亚胺复合铜微粒的制备及表征[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注射聚乙烯微粒(×200)未注射聚乙烯微粒(×200)未见巨...界膜组织中的聚乙烯微粒(偏光镜...未注射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2...未注射聚乙烯微粒(×100)骨隧道...患者男,54岁,咯血

标签:;  ;  ;  ;  ;  ;  ;  

聚乙烯微粒论文_王琳,刘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