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危险的现代病——猝死(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燕[1](2013)在《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流行音乐的复苏与兴盛推助了社会文明范式和文化生态的变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主流音乐。本研究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既关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也爬梳了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诸多“事实与论争”,分别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审美这四方面展现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特征,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第一章以“上海老歌”的“出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生与发展研究的起点,通过论述相关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文化身份、民族风、中国风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中国流行音乐从边缘走向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审美工具论范式淡出;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陆流行音乐逐步回归其商业性本质,迎来了“以人带歌”的偶像时代;1994年两岸三地流行音乐进入同步发展时期,提供专供流行的中国风和民族风,获得了主导意识形态和精英意识形态的认可;2000年以后,华语乐坛呈现出与传统迥异的瞬间性、流动性、眩惑性等后现代性症候。第二章以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与阐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关于大众的身份、技术与人文精神、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开始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通俗娱乐审美范式兴盛;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日渐成为解放大众的媒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现代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还处在仅以高雅和民族素材做点缀的“文化粘贴”阶段;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复杂交错,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第三章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意识形态策略研究,通过论述流行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性、摇滚主流化、网络歌曲低俗化等论争,得出如下结论:流行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公共领域逐步形成,审美批判范式初步发展;汪峰成为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成功者,把中国摇滚推向了主流市场;不健康的网络歌曲被误认为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对象,其实质是美学的堕落。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问题,从探究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切入,厘清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审美经验,在2000年以后走向了极端,煽欲之风此起彼伏,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张力逐日减小;影响很大的周杰伦的合作者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是启蒙现代性方案被扭曲、异化以及审美现代性被恶搞的典型;民歌流行化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实践的重要内容;艺术自律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前提条件。总之,虽然中国流行音乐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刺激下觉醒起来的,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性之路表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自身社会现代性的反映,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审美范式和价值规范的区别,是其作为现代性文化的特点。本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表达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知名流行音乐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满足中国“文化大发展”这一现代性诉求。
刘伟[2](2013)在《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示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体育生活方式不仅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持续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还以健身、交际、娱乐等多功能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发展的必然。作为国家警察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担负着保卫铁路运输生产安全、保障旅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全重大历史使命。他们实行24小时全天候轮流倒班工作制,夜以继日地守卫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在人流密集、发案率高、调查取证难、危险性强的工作环境下,承受着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为保证铁路公安工作需要,他们需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暨体育生活方式来维持身心健康。本研究以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影响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改善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思考意见。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是增强体质、缓解压力、丰富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增进交流的有效的方式;尽管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但由于每天工作量大、加班加点多、正常休息得不到保证等原因,导致铁路警察生活不规律,体育活动的稳定性差,每周活动三次以上的铁路警察仅占少部分;工作忙没时间、缺乏组织等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参与体育精神生活、进行体育消费的铁路警察并不多。影响着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主要有体育价值观、主观需要、管理体制、工作环境、勤务模式、社会体育环境、运动能力与兴趣等。思考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善措施,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培养正确的警察体育价值观;推进勤务制度改革,缓解压力保障休息;开展竞赛活动,激发民警主动参与热情;健全体育组织,提高民警体育锻炼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基础保障建设;建立相关制度,促进警察体育锻炼科学发展。
赵永平[3](2008)在《竞技的秩序意蕴研究 ——竞技体育的政治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人的发展三阶段”学说,探讨竞技的秩序意蕴,剖析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活动之开展前提——竞技秩序的演进历史、政治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中国和谐竞技观的构建。立足“人的发展三阶段”思想的基点,我们能够把竞技秩序的演进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能够切中现当代竞技秩序中所存在的不良因素的发生原因,从而克服现存竞技秩序的缺陷,树立起符合“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目标的新型国家竞技观。围绕以上目的,本文研究当代竞技秩序发展趋向的基本思路是:以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经典文本为依据,采用“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和“类本位”等基本范畴,以作为鸟瞰人的发展历程、从而把握竞技秩序发展历程的宏观尺度。具体言之,竞技对秩序的追求,其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与人的自由某种实现,另一方面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和对自由的特定压制。在这种不断扬弃压制的发展过程中,竞技活动逐步趋向类本位阶段,人在竞技中的全面自由个性不断得以实现。按照以上思路,本文从反思当代竞技秩序中的问题入手,对“竞技”与“竞技秩序”进行人性化的理念阐释,从中揭示出竞技的秩序意蕴,进而考察竞技对秩序的追求之历程、政治意义,并提出我国和谐竞技秩序构建的具体对策。
康明村[4](2000)在《最危险的现代病——猝死》文中研究说明 1989年4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正在病床上边吃西瓜边与护士说话,突然猝死身亡。铁腕领袖斯大林、京剧大师梅兰芳、排坛名将海曼,都因突发猝死而令世人惋惜。环顾周围,由饭后茶余谈话中可知,突然去世的人明显增多,这就是最危险的现代病——猝死。 猝死又称急死,是指一个貌似健康的人,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由于潜在疾病或机能障碍而突然发生的意外死亡。猝死发病突然,死亡快速,有63.4%的病人死于医院外,猝死多有病理基础,心性猝死占首位,凡数分钟内发生的猝死,多因心肌梗塞、梗死或心律严重失常而停搏为主。其次是脑性猝死,这类猝死有一段抢救时间,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梗塞等。呼
二、最危险的现代病——猝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危险的现代病——猝死(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与发展 |
第一节 “上海老歌”的出场与中国流行音乐萌芽 |
一、上海老歌: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
二、海派风情:肉眼看不到的现代化工程 |
三、浅唱低吟:岂止怀了十里洋场的旧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与社会的互动 |
一、半明半昧 1978-1985:邓丽君、李谷一、许冠杰 |
二、全面发轫 1986-1988:西北风、苏芮、罗大佑 |
三、从谷至峰 1989-1994:摇滚、卡拉 OK、94 新生代 |
四、偶像时代 1995-2012:周杰伦、选秀、神曲 |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及其文化身份战略 |
一、祛魅与赋魅:“流行音乐”界定与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 |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殊功能:解放文学的一种力量 |
三、专供流行的“中国风”、“民族风”:一种文化身份战略 |
第二章 从艺术到技术: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 |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物质技术的演进 |
一、黑胶唱片和卡带时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
二、CD 与数位下载并存时期:音乐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 |
三、彩铃单曲时代:大众迎合论盛行 |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媒介的隐喻功能 |
一、卡拉 OK:一种改变了亚洲夜晚的影子音乐 |
二、MTV:把身体消费推向极致 |
三、Ipod:作为艺术品潜入了大众日常生活 |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互动 |
一、新闻报道的反智倾向:流行音乐流行的不是音乐 |
二、选秀:布道场、名利场、公共领域的纠葛 |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中的“无法传播”现象 |
第三章 从先锋到媚俗:中国流行音乐意识形态策略及其解码 |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声音共同体的建构 |
一、流行音乐意识形态性及其公共议程设置功能 |
二、流行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
三、苏皖民歌《茉莉花》兴盛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政治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摇滚的意识形态角力 |
一、崔健:19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标志人物 |
二、汪峰: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摇滚歌手 |
三、旭日阳刚:中国摇滚与社会的互动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歌曲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
一、网络歌曲:后工业背景下的城市民谣 |
二、网络歌词:大众文化花园里“一条不要名分的蛇” |
三、“十大坏文本”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
第四章 从同途到歧路: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 |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与大众审美的崛起 |
一、古典美学思想的突破: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 |
二、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成因探寻 |
三、西方审美情感范式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影响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困境及其审美现代性实践 |
一、深情冷眼: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后现代境遇 |
二、“中国风”词作: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冲突的重要产物 |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 |
第三节 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合谋 |
一、民歌流行化: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内容 |
二、艺术自律: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基础 |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追求的当代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生活方式定义 |
2.3.2 体育生活方式定义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湖南铁路警察概述 |
4.1.1 区域分布情况 |
4.1.2 年龄、性别情况 |
4.1.3 警种部门分布情况 |
4.1.4 日常工作情况 |
4.1.5 工作压力情况 |
4.1.6 自我健康评价情况 |
4.1.7 作息规律情况 |
4.1.8 闲暇生活情况 |
4.2 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
4.2.1 铁路警察体育价值观调查 |
4.2.2 铁路警察体育活动认知状况 |
4.2.3 铁路警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
4.2.4 铁路警察体育活动程度状况 |
4.2.5 铁路警察体育活动项目选择 |
4.2.6 铁路警察体育活动场地选择 |
4.2.7 铁路警察体育活动参与形式 |
4.2.8 铁路警察体育消费调查 |
4.2.9 铁路警察体育精神生活状况 |
4.2.10 铁路警察体育活动参加较少或不确定参加的原因 |
4.3 影响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 |
4.3.1 铁路警察体育价值观 |
4.3.2 铁路警察个体主观需要 |
4.3.3 铁路警察管理体制 |
4.3.4 工作环境、勤务模式 |
4.3.5 领导机关重视程度 |
4.3.6 社会体育环境 |
4.3.7 运动能力与兴趣 |
4.4 改变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的思考 |
4.4.1 加强宣传教育,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
4.4.2 推进勤务改革,缓解压力保障休息时间 |
4.4.3 开展竞赛活动,激发民警主动参与热情 |
4.4.4 健全体育组织,提高民警体育锻炼能力 |
4.4.5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基础保障建设 |
4.4.6 建立相关制度,促进警察体育科学发展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附录 C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
(3)竞技的秩序意蕴研究 ——竞技体育的政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竞技秩序的生成和发展要求 |
§2.体育界关于竞技秩序问题的初步探讨 |
§3.以政治学视角研究竞技秩序问题的尝试 |
二、本文的研究视域 |
§1.马克思“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概述 |
§2.“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视域中的竞技秩序史 |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竞技中的秩序理念解读 |
一、以马克思人性观为视野理解竞技 |
(一) 马克思人性观的历史维度 |
(二) 竞技理念流行见解的缺陷 |
(三) 育人夺标是竞技理念的应然本质 |
二、竞技如何体现秩序 |
(一) 秩序理念产生的人性基础 |
(二) 秩序理念科学界说的人性意蕴 |
(三) 竞技秩序的独特内涵 |
三、竞技追求秩序的历程和意义 |
(一) 追求历程 |
(二) 追求意义 |
(三) 追求的中国图景 |
第三章 竞技追求秩序的历程 |
一、群体本位阶段竞技对秩序的追求 |
(一) 城邦政治是古希腊竞技秩序建立的背景 |
(二) 神圣休战是古希腊竞技秩序的最高成果 |
(三) 古希腊竞技秩序的瓦解 |
二、个体本位阶段竞技对秩序的追求 |
(一) 现代竞技兴起的社会环境与思想渊源 |
(二) 现代竞技秩序面临的挑战 |
(三) 维护现代竞技秩序的既有对策 |
三、类本位阶段竞技对秩序的追求 |
(一) 类本位的文化走向及其对现代竞技秩序的反思 |
(二) 类本位阶段竞技秩序的趋向性特征 |
第四章 竞技追求秩序的意义 |
一、与类本位政治意识相契合 |
(一) 当代类本位政治意识的自觉 |
(二) 竞技秩序发展的价值趋向 |
二、促进异质文化团结 |
(一) 竞技秩序促进异质文化的共同繁荣 |
(二) 和谐世界与理想竞技秩序下的文化团结 |
三、优化中国竞技的发展战略 |
(一) 国际大背景下的中国竞技 |
(二) 北京奥运与中国竞技秩序的优化 |
第五章 中国和谐竞技观构建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
一、中国竞技观转变的背景因素 |
(一) 国内政治因素 |
(二) 国际政治因素 |
(三) 中国竞技秩序现状 |
二、和谐竞技观的内涵与类文明宗旨 |
(一) 构建国家和谐竞技观的意义 |
(二) 树立“育人夺标,和谐世界”的和谐竞技观 |
三、构建和谐竞技观的对策建议 |
(一) 树立构建优良竞技秩序的理念 |
(二) 以硬约束保障竞技秩序 |
(三) 以软约束保障竞技秩序 |
(四) 培育良好竞技秩序的主观载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四、最危险的现代病——猝死(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 周晓燕. 苏州大学, 2013(09)
- [2]湖南铁路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 刘伟. 吉首大学, 2013(03)
- [3]竞技的秩序意蕴研究 ——竞技体育的政治学分析[D]. 赵永平. 吉林大学, 2008(07)
- [4]最危险的现代病——猝死[J]. 康明村. 家庭医学,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