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磷有机磷论文-朱小龙,卢再亮,秦勇军,彭鹏

无机磷有机磷论文-朱小龙,卢再亮,秦勇军,彭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机磷有机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酸氢二钠,植酸,铅污染土壤,浸出毒性

无机磷有机磷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龙,卢再亮,秦勇军,彭鹏[1](2019)在《有机磷和无机磷材料修复铅污染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严重威胁着人居环境安全,其中土壤铅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为加强对铅污染土壤的风险管控,采取磷酸氢二钠(DSP)和植酸(PA)钝化处理铅污染土壤,采用BCR形态分析法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醋酸缓冲溶液法(HJ/T 300—2007)评价土壤铅赋存化学形态和浸出毒性。结果表明:DSP与PA对污染土壤pH的影响差异比较明显,但均能有效降低污染土壤的铅浸出浓度,并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入场标准限值(0.25 mg?L~(-1));随添加比例增加,DSP与PA均能促使土壤中铅元素由活泼态(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向稳定态(残渣态)转变,且PA钝化效果优于DSP;两种磷材料处理后的土壤浸出毒性与酸可提取态均表现出显着相关性,同样地, PA优于DSP。可见,PA对铅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固铅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震,严玉鹏,王小明,谭文峰,刘凡[2](2019)在《水铁矿对有机磷和无机磷的选择性吸附:聚集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水铁矿聚集结构在水稻土干湿交替中对植酸和无机磷吸附行为的影响,为水稻土中磷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批量实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和磷K边X射线吸附近边结构(XANES)研究了有机磷(植酸,IHP)和无机磷(正磷酸,Pi)在两种聚集状态水铁矿(松散聚集体,新鲜水铁矿,FHFO;紧密聚集体,HFO)上的吸附。[结果]IHP和Pi在FHFO上的吸附量高于HFO。在FHFO上,Pi与IHP-Pi吸附量的比值为0.60,倾向于吸附IHP;在HFO上的吸附量比为3.27,倾向于吸附Pi。这是由于HFO具有较密的聚集结构和相对较小的孔隙结构,IHP比Pi更难扩散到孔隙结构中。XRD谱图和磷K边XANES结果表明,IHP和Pi在FHFO上形成表面沉淀,沉淀的比例分别是79.5±4.4%和71.3±2.4%。对于HFO,IHP和Pi在其表面形成的沉淀比例分别是38.4±1.0%和0±1.3%。另外,水稻土模拟试验表明,与干土和再氧化土相比,在淹水条件下,短期有序氧化铁含量增加,Pi和IHP-Pi吸附量的比值减小,这与Pi和IHP在FHFO和HFO上的吸附行为相似。[结论]松散聚集结构的水铁矿对IHP和Pi的吸附容量高,且对IHP的固定作用强;紧密聚集结构的水铁矿,对IHP和Pi的吸附容量低,且对IHP的固定作用弱。可见,水稻土干湿交替过程会带来水铁矿聚集状态的变化,影响土壤对有机磷和无机磷选择吸附特性,进而造成有机无机磷具有不同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环境流失风险。(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龚佳健,倪兆奎,肖尚斌,赵海超,席银[3](2019)在《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有机磷和无机磷释放影响及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4种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总磷(DTP)、溶解态有机磷(DOP)和溶解态无机磷(SRP)释放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①与无覆盖对照相比,覆盖材料通过改变洱海沉积物pH和Eh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特征,降低了沉积物DTP最大释放量,其中,覆盖氧化铁对洱海北部和南部沉积物DTP释放控制效果较好,与无覆盖对照相比,释放量分别减少了44. 3%和35. 71%;而覆盖氧化铝对中部湖区沉积物DTP释放控制效果较好,与无覆盖对照相比,释放量减少了29. 6%.②覆盖铁铝氧化物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SRP和DOP释放量影响差异明显,北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铁后,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35. 6%和36. 2%,主要是因为其降低了沉积物pH和Eh,而增加了DOM活性所致;中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铝后,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28. 9%和31. 6%,与氧化铝促进了该湖区DOM活性密切相关;南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铁后,沉积物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7. 4%和16. 5%,则与覆盖氧化铁降低了该湖区沉积物pH和Eh有关.因此,如选择覆盖材料控制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磷释放,北部和南部湖区应选择覆盖氧化铁,而中部湖区应选取氧化铝作为覆盖材料.(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翟继红,曾从盛,仝川,王维奇,廖稷[4](2010)在《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沉积物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有机磷含量在0.01~0.21 g kg-1之间,占全磷含量的3.1%~28.8%,无机磷含量在0.14~1.40g kg-1之间,占全磷含量的60%~96.9%;无机磷是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3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 ites australis)、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 var.)和藨草(Scirpus triqueter)湿地沉积物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的总体趋势为:芦苇湿地>咸草湿地>藨草湿地;沉积物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沉积物容重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盐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pH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曹文卿,刘素美[5](2010)在《东、黄海柱状沉积物中有机磷与无机磷的含量与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东、黄海海域典型站位柱状沉积物中总磷(TP)、无机磷(IP)及有机磷(OP)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东海、黄海海域3种形态磷的浓度范围分别如下:东海:TP 13.73~19.85μmol.g-1,IP 11.39~16.03μmol.g-1和OP 2.11~3.81μmol.g-1;黄海:TP 14.44~18.33μmol.g-1;IP 11.79~15.88μmol.g-1和OP 2.45~2.65μmol.g-1。两海区沉积物中IP/TP和OP/TP变化范围分别为79%~88%和12%~21%。IP是研究海域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存在形式,陆源输入为影响沉积物磷浓度的主要因素。地处长江口附近的E4站和东海中部海区的E6站分别为所有调查站位中各形态磷浓度的最高和最低者。不同海区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其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段该站位营养盐输入水平、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重大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张欣泉,邓春梅,魏伟,陈洪涛,米铁柱[6](2007)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3年8月下旬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十船连续同步27h采样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的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溶解态无机磷浓度很低,而溶解态有机磷浓度较高(占溶解态总磷的85%以上),是溶解态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形态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均呈现出由河口向邻近海域降低的趋势,溶解态总磷、溶解态有机磷梯度变化较溶解态无机磷更为明显;潮汐对河口浅水区的各形态磷浓度影响较大,对邻近调查海域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金相灿,郑朔方[7](2006)在《有机磷和无机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β-甘油磷酸钠和K2HPO4为例,研究了以有机磷或无机磷为磷源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过程,并应用Monod模型对结果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根据计算,以K2HPO4为磷源时,铜绿微囊藻最大比增长率(μmax)为1.107 d-1,对磷的半饱和常数(Ks)为0.004 8 mg/L;以β-甘油磷酸钠为磷源时,铜绿微囊藻μmax为0.882 d-1,Ks为0.006 5 mg/L.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铜绿微囊藻的最大现存量及最大比增长率均随磷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试验条件下铜绿微囊藻达到90%μmax时,ρ(K2HPO4)为0.042 mg/L,ρ(β-甘油磷酸钠)为0.059 mg/L;此外,磷形态及其质量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指数增长时间影响较大,从而对其最大现存量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06年05期)

石荣铭[8](2005)在《磷酸酯合成中有机磷和无机磷的La~(3+)滴定法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便于监控磷酸酯合成反应过程及其分离和纯化过程等,主要研究了硝酸镧沉淀滴定法测定有机磷酸酯合成中有机磷和无机磷的含量,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在浓度为10-4mol/L时可以准确测定.对有机磷酸酯合成的无机磷和有机磷用磷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和La3+滴定法作对比分析,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谢林花,吕家珑,张一平,刘利花[9](2004)在《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Ⅱ.无机磷和有机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蒋柏藩 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和灼烧法、Bowman 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 ,研究了定位试验 2 3年的 0~ 10 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组成 .结果表明 ,无机磷含量为厩肥 >休闲 >化肥 >低秸 >高秸 >中秸 >无肥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无机磷各组分的IPi 值呈现以下特点 :Ca2 P、Ca8 P、Al P的IPi 值较低 ,Ca10 P、Fe P、O P的IPi 值较高 .与无肥处理的无机磷各组分IPi 值相比 ,厩肥与休闲处理Ca2 P、Ca8 P、Al P的IPi 值显着增大 ,Ca10 P、Fe P、O P的IPi 值减小 ,其中以Ca10 P的IPi 值减小较大 .单施化肥处理Ca2 P、Ca8 P、Al P、O P的IPi 值也增大 ,Ca10 P、Fe P的IPi 值减小 ,显示长期单施化肥不仅可明显提高Ca2 P、Ca8 P、Al P含量 ,而且对O P的增长有显着作用 .3种秸秆处理基本上呈现Ca2 P、Ca8 P、Al P的IPi 值增大 ,Ca10 P、Fe P、O P的IPi 值减小趋势 .从就有效磷 (Ca2 P、Ca8 P、Al P)含量而言 ,厩肥处理高于化肥处理 ,而单施化肥处理高于玉米秸秆处理 .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可显着增加土壤有机磷含量 .对土壤有机磷库的贡献 ,玉米秸秆处理大于厩肥处理 .施入有机肥 ,可增加土壤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 ,而化肥则主要是促进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向活性、中活性有机磷转化 .长期不施肥处理的土(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钟国清[10](2003)在《饲料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测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饲料中的总磷、无机磷、有机磷的含量,将饲料样品处理成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磷酸根离子与矾钼酸铵试剂形成黄色配合物,在420nm处测定吸光度,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回收率为97.4%~101.8%。(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03年07期)

无机磷有机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水铁矿聚集结构在水稻土干湿交替中对植酸和无机磷吸附行为的影响,为水稻土中磷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批量实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和磷K边X射线吸附近边结构(XANES)研究了有机磷(植酸,IHP)和无机磷(正磷酸,Pi)在两种聚集状态水铁矿(松散聚集体,新鲜水铁矿,FHFO;紧密聚集体,HFO)上的吸附。[结果]IHP和Pi在FHFO上的吸附量高于HFO。在FHFO上,Pi与IHP-Pi吸附量的比值为0.60,倾向于吸附IHP;在HFO上的吸附量比为3.27,倾向于吸附Pi。这是由于HFO具有较密的聚集结构和相对较小的孔隙结构,IHP比Pi更难扩散到孔隙结构中。XRD谱图和磷K边XANES结果表明,IHP和Pi在FHFO上形成表面沉淀,沉淀的比例分别是79.5±4.4%和71.3±2.4%。对于HFO,IHP和Pi在其表面形成的沉淀比例分别是38.4±1.0%和0±1.3%。另外,水稻土模拟试验表明,与干土和再氧化土相比,在淹水条件下,短期有序氧化铁含量增加,Pi和IHP-Pi吸附量的比值减小,这与Pi和IHP在FHFO和HFO上的吸附行为相似。[结论]松散聚集结构的水铁矿对IHP和Pi的吸附容量高,且对IHP的固定作用强;紧密聚集结构的水铁矿,对IHP和Pi的吸附容量低,且对IHP的固定作用弱。可见,水稻土干湿交替过程会带来水铁矿聚集状态的变化,影响土壤对有机磷和无机磷选择吸附特性,进而造成有机无机磷具有不同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环境流失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机磷有机磷论文参考文献

[1].朱小龙,卢再亮,秦勇军,彭鹏.有机磷和无机磷材料修复铅污染土壤[J].地球环境学报.2019

[2].胡震,严玉鹏,王小明,谭文峰,刘凡.水铁矿对有机磷和无机磷的选择性吸附:聚集结构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龚佳健,倪兆奎,肖尚斌,赵海超,席银.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有机磷和无机磷释放影响及差异[J].环境科学.2019

[4].翟继红,曾从盛,仝川,王维奇,廖稷.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

[5].曹文卿,刘素美.东、黄海柱状沉积物中有机磷与无机磷的含量与分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张欣泉,邓春梅,魏伟,陈洪涛,米铁柱.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

[7].金相灿,郑朔方.有机磷和无机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

[8].石荣铭.磷酸酯合成中有机磷和无机磷的La~(3+)滴定法测定[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谢林花,吕家珑,张一平,刘利花.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Ⅱ.无机磷和有机磷[J].应用生态学报.2004

[10].钟国清.饲料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测定方法[J].饲料工业.2003

标签:;  ;  ;  ;  

无机磷有机磷论文-朱小龙,卢再亮,秦勇军,彭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