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盐结构论文_邢素坤,李萍,何志江,李武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盐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营养盐,植物,结构,胶州湾,渤海湾,澜沧江,辽河。

营养盐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邢素坤,李萍,何志江,李武全[1](2019)在《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2010—2013年赤潮监测区的营养盐监测数据,运用富营养化评价、空间波动评价以及营养盐限制评价方法研究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时空变化,探讨该海域的营养状况以及结构特征。2010—2013年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未达到富营养化标准。硝酸盐(NO3-N)和活性磷酸盐(PO4-P)含量变异系数分别是0.10~0.21和0.11~0.24,空间波动程度在年际间存在显着差异;除2011年S1站点的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外,其余年份各个监测点位之间均差异不大;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中氮(N)、磷(P)和硅(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4月份表层海水中各类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监控区氮磷比(N/P值)为28.5∶1~57.56∶1,活性磷酸盐(PO4-P)对监控区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起着潜在的限制性作用。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在4月份存在高值,为浮游植物的增殖提供基础条件,春夏季风生流对各形态磷(P)含量的补充,缓解海域的磷(P)限制,可能是近年来涠洲岛多次发生赤潮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慎,张思思,许尤,官卓宇,杨正健[2](2019)在《不同水温分层水库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垂向分布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水温分层水库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垂向分布规律及其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2018年1月澜沧江小湾、漫湾水库建库后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Cannoco软件对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小湾水库水体表底温差3. 3℃,最大温度梯度为0. 2℃·m~(-1)属于分层水体,漫湾表底温差0. 1℃属于混合水体.小湾间隙水NH_4~+-N和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 233 mg·L~(-1)和0. 030 mg·L~(-1),漫湾分别为2. 569 mg·L~(-1)和0. 016 mg·L~(-1).间隙水NH_4~+-N在两个水库沉积物中均表现垂向向下增大的趋势,而NO_3~--N垂向变化则不明显但均在深层质量浓度最底,库区间比较来看,只有NO_3~--N具有极显着性差异,其中小湾明显高于漫湾.菌群分类发现,小湾与漫湾沉积物细菌群落具有相同的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水温分层对间隙水营养盐及细菌群落结构无显着影响.而漫湾相比小湾沉积物中反硝化菌相对丰度更高,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相对丰度更低,同一库区沉积物深层中反硝化菌相对丰度较高,有机物降解菌、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和溶磷菌相对丰度较低,是造成沉积物营养盐库间差异和垂向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高磊,张蒙蒙,姚海燕,刘云龙,姜欢欢[3](2018)在《近年来胶州湾营养盐结构与限制变化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0年后的胶州湾营养盐调查与研究资料,同时根据2013-2014年在胶州湾开展的1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研究近年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限制的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胶州湾各项营养盐增加速率发生变化,氮磷比严重失衡。同时胶州湾营养盐结构与限制发生变化,营养盐由硅限制逐步转变为磷限制,磷为胶州湾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可方,欧伏平,王丑明[4](2018)在《东洞庭湖秋季氮磷营养盐结构及水华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洞庭湖区小型入湖河流、主洪道、主湖体为研究区域,于2016年9月分别设置12个代表断面进行氮、磷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调查。通过对氮磷营养盐形态结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的RDA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秋季东洞庭湖蓝藻水华发生的风险水平。结果表明:(1)东洞庭湖ρ_(TN)为0.96~1.86 mg/L,平均1.58 mg/L,ρ_(TP)为0.065~0.137 mg/L,平均0.101 mg/L,其中入湖河流的ρ_(TN)、ρ_(TP)最低。水体氮磷以溶解态为主,ρ_(DTN)/ρ_(TN)为88.5%,ρ_(DTP)/ρ_(TP)为56.0%,其中ρ_(DIN)/ρ_(DTN)为75.4%,ρ_(PO34--P)/ρ_(DTP)为80.5%,ρ_(TN)/ρ_(TP)为16.9;其中东洞庭湖藻密度为9×10~4~325.2×10~4个/L,平均72.6×10~4个/L。(2)空间分布上,主湖体藻密度高于主洪道,主洪道及主湖体大部分水域优势属种为硅藻门的直链藻(Melosira sp.),其中主湖体北部尾部水域大小西湖发生了蓝藻水华,其优势属种为蓝藻门的颤藻(Oscillatoria sp.)、鱼腥藻(Anabeana sp.)。(3)RDA分析表明TP与流速是影响东洞庭湖水体蓝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其它环境因子也有一定的影响。(4)主洪道、主湖体已轻度富营养,秋季藕池河断流时段,主湖体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较大,尤其大小西湖水域爆发蓝藻水华的风险极大,主洪道由于水体较为浑浊,流速较大,对藻类生长有抑制作用,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较小。(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8年23期)

梁洲瑞,孙藤芹,汪文俊,刘福利,曹原[5](2019)在《日照紫菜养殖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1月~2017年3月对山东日照阜鑫渔港紫菜(Pyropia sp.)养殖海域开展调查,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调查海区中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3–)-P)及硅酸盐(SiO_3~(2–)-Si)浓度均表现为自近岸海区到外海区逐渐降低的趋势;硝酸盐、SiO_3~(2–)-Si、PO_4~(3–)-P、DIN和溶解有机氮(DON)等营养盐的浓度均因月份的不同具有显着差异;调查海区营养水平总体为中营养型,浮游植物丰度为(0.049~3.031)×10~4 cells/L,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控于SiO_3~(2–)-Si和PO_4~(3–)-P的几率较大;该海区共检出硅藻门27属37种,甲藻门7属8种,金藻门1属1种,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等;盐度的大幅降低和丰富的营养盐、氨氮(NH_(4+)~(-N))和PO_4~(3–)-P浓度的显着变化可能分别是导致1、3月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显着降低的主要原因;调查海区NH_(4+)~(-N)浓度和DIN/P值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非紫菜养殖区的负相关程度达到显着水平,而养殖区的负相关程度不显着,表明条斑紫菜(Pyropiayezoensis)养殖可能有利于降低该海域的NH_(4+)~(-N)水平和DIN/P值、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及物种多样性,从而有利于防止赤潮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环境保护、赤潮防治以及水产养殖活动的开展等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张海波,裴绍峰,祝雅轩,王丽莎,石晓勇[6](2018)在《初夏渤海湾营养盐结构特征及其限制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6年初夏渤海湾营养盐、叶绿素a和相关水文参数等数据,利用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最低阈值和化学计量关系作为判断依据对渤海湾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和渤海中部冷水输入的影响,初夏渤海湾在近岸、中部和湾口呈现叁个明显的温盐特征海区.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硅酸盐(SiO_3~(2-)-Si)受陆源输入影响,呈现近岸高湾口低的特征;DIN平均浓度为(7.67±6.48)μmol/L,SiO_3~(2-)-Si平均浓度为(5.44±3.01)μmol/L,在湾口表层,DIN含量较低仅为(2.21±2.94)μmol/L,其中50%站点含量低于阈值(1μmol/L),58.3%的站点存在DIN限制.而活性磷酸盐(PO_4~(3-)-P)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吸收储存作用等因素影响,呈现西部和曹妃甸外近海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平均浓度为(0.07±0.07)μmol/L,近岸受陆源氮磷输入总量差异影响,表层存在磷潜在限制比例达100%,而中部表层受浮游植物消耗吸收的影响,PO_4~(3-)-P含量较低,仅为(0.02±0.02)μmol/L(未检出设为0),其中近74.3%的水样含量低于阈值(0.03μmol/L),磷限制状况严重.随着渤海湾氮磷营养盐陆源输入总量差距不断扩大,磷限制状况必将会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张凯,王金林,谢骏,王广军,余德光[7](2018)在《“猪-草-鱼”生态循环养殖池塘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是将猪粪尿经过发酵处理后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再用牧草养鱼的一种生态高效种养模式。以"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模式中池塘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监测水体温度(T)、溶解氧(DO)、pH、透明度(TS)、总氮(TN)、氨氮(NH_4~+-N)、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总磷(TP)、磷酸盐(PO_4~(3-)-P)、化学需氧量(COD)、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NO_3~--N、PO_4~(3-)-P、pH、DO和TDS是控制"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中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NH_4~+-N、NO_2~--N、PO_4~(3-)-P含量的最高值分别为0.61、0.03、0.16 mg/L,COD呈逐渐下降趋势,为21.89~32.46 mg/L。养殖前期及中期,蓝藻种群在水体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83.58%、89.17%;后期蓝藻种群优势显着下降,占52.18%,绿藻占43.80%。养殖前期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7.78×10~7个/L,中期为7.81×10~7个/L,后期为1.54×10~8个/L。养殖前期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1.05 mg/L,中期为8.46 mg/L,后期为18.72 mg/L。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1.32~2.63,且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整体表现为养殖后期显着高于前期和中期。"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对水环境产生的生态效果显着,不会导致水体N、P过量累积,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富营养化,且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提高,池塘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谢福武,刘华雪,黄洪辉,宋星宇[8](2018)在《大亚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对温排水和营养盐输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其邻近海域的生态效应日益突出。文章结合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夏季和冬季大亚湾海域沿温排水温度梯度的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特征,探讨了营养物质的输入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浮游植物对升温以及富营养化作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适温条件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在极高温(36.0℃)环境下则产生抑制作用,在排水口邻近高温区夏季和冬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均呈较低分布。交互模拟实验发现不同季节浮游植物对于温度和营养盐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夏季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比温度明显,冬季温度的作用则更为显着。现场观测和模拟实验均显示,水温升高和营养盐加富均可造成小粒级浮游植物(<20μm)所占比例的增加;因此,升温和营养盐输入均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呈小型化趋势,并对食物网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海洋渔业的产量造成潜在影响。(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璐,邹立,杨阳,任倩倩,戴群英[9](2018)在《辽河口芦苇湿地积水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周日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于2015年5、6和9月对辽河口芦苇湿地积水进行营养盐昼夜变化监测,分析了其不同形态氮、磷组成和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温度、盐度、pH、DO和叶绿素a理化因子,与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芦苇湿地积水中总溶解态氮(TDN)昼夜变化相对稳定,芦苇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TDN含量范围依次为1.35-3.12mg/L(平均为2.07mg/L)、0.82-3.06mg/L(平均1.31mg/L)和0.31-12.59mg/L(平均3.26mg/L);虽然TDN的组成结构不断变化,但是DON始终是TN的主要组分,约占81-99%。总溶解磷(TDP)含量范围依次为0.04-0.12mg/L(平均为0.07mg/L)、0.03-0.12mg/L(平均0.06mg/L)和0.02-0.13mg/L(平均0.07mg/L)。芦苇生长期内水体中溶解性氮磷比(N/P)除5月4点外,均小于12,芦苇快速生产期(1.28)和成熟期(2.40)积水中的N/P比平均水平低于芦苇生长初期(5.47),积水中氮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可能与芦苇对氮的大量吸收相关。温度、盐度、pH、DO和叶绿素a与不同形态营养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系统不仅存在旺盛的芦苇生产活动,也存在较强的微藻初级生产和微生物再生产活动,环境因子通过影响芦苇和积水微藻的初级生产,以及积水中微生物的再生产活动,显着影响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时空变化。(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辜帆,金海燕,庄燕培,张扬,卢勇[10](2018)在《2012年夏季水团输送对挪威-格陵兰海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2012年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分析了夏季挪威-格陵兰海域营养盐和光合色素的分布情况,探讨水团输送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及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域调查站位上层(200 m)水体中AT断面的硝酸盐、磷酸盐及硅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9.0(±5.0)、0.65(±0.29)和1.8(±1.6)μmol·L~(–1),BB断面的硝酸盐、磷酸盐及硅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8.9(±3.8)、0.71(±0.22)和1.8(±1.6)μmol·L~(–1)。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域上层水体中硅酸盐相对于硝酸盐远远不足,且呈显着硅限制,该限制随纬度的升高有所减轻,表现为北冰洋入流水的硅酸盐输送。光合色素与温度和营养盐的关系表现为:与温度呈正相关,与营养盐呈负相关。光合色素的分布结果表明,挪威-格陵兰海域浮游植物群落表层以硅藻或硅藻和定鞭金藻为主,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层)则以硅藻为优势种,并且硅藻更易聚集于混合层下方温跃层上方,定鞭金藻在表层水体低营养盐的条件下更具竞争力。此外,由于受大西洋入流分支的影响,浮游植物向挪威-大西洋流流经区域聚集(温度更高且营养盐充分),形成区域浮游植物分布差异。(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营养盐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不同水温分层水库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垂向分布规律及其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2018年1月澜沧江小湾、漫湾水库建库后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Cannoco软件对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小湾水库水体表底温差3. 3℃,最大温度梯度为0. 2℃·m~(-1)属于分层水体,漫湾表底温差0. 1℃属于混合水体.小湾间隙水NH_4~+-N和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 233 mg·L~(-1)和0. 030 mg·L~(-1),漫湾分别为2. 569 mg·L~(-1)和0. 016 mg·L~(-1).间隙水NH_4~+-N在两个水库沉积物中均表现垂向向下增大的趋势,而NO_3~--N垂向变化则不明显但均在深层质量浓度最底,库区间比较来看,只有NO_3~--N具有极显着性差异,其中小湾明显高于漫湾.菌群分类发现,小湾与漫湾沉积物细菌群落具有相同的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水温分层对间隙水营养盐及细菌群落结构无显着影响.而漫湾相比小湾沉积物中反硝化菌相对丰度更高,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相对丰度更低,同一库区沉积物深层中反硝化菌相对丰度较高,有机物降解菌、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和溶磷菌相对丰度较低,是造成沉积物营养盐库间差异和垂向差异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盐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邢素坤,李萍,何志江,李武全.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J].广西科学.2019

[2].王慎,张思思,许尤,官卓宇,杨正健.不同水温分层水库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垂向分布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J].环境科学.2019

[3].高磊,张蒙蒙,姚海燕,刘云龙,姜欢欢.近年来胶州湾营养盐结构与限制变化的探讨[J].海洋湖沼通报.2018

[4].吴可方,欧伏平,王丑明.东洞庭湖秋季氮磷营养盐结构及水华风险分析[J].人民长江.2018

[5].梁洲瑞,孙藤芹,汪文俊,刘福利,曹原.日照紫菜养殖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9

[6].张海波,裴绍峰,祝雅轩,王丽莎,石晓勇.初夏渤海湾营养盐结构特征及其限制状况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8

[7].张凯,王金林,谢骏,王广军,余德光.“猪-草-鱼”生态循环养殖池塘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8].谢福武,刘华雪,黄洪辉,宋星宇.大亚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对温排水和营养盐输入的响应[J].热带海洋学报.2018

[9].李璐,邹立,杨阳,任倩倩,戴群英.辽河口芦苇湿地积水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周日变化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2018

[10].辜帆,金海燕,庄燕培,张扬,卢勇.2012年夏季水团输送对挪威-格陵兰海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极地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年8月胶州湾营养盐N:P平面分布...根据2000~2009年吕宋岛西北C海域内S...模型结构(Fenneletal.,2006)年8月29日13时(低潮期)胶州湾...四季表层营养盐结构分布上层水体营养盐结构的叁维散点图

标签:;  ;  ;  ;  ;  ;  ;  

营养盐结构论文_邢素坤,李萍,何志江,李武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