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B超室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肠套叠患儿诊断过程中应用B超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44例小儿肠套叠患儿,并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所有患儿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患儿。进行对照组患儿诊断时应用X线诊断方法,进行观察组患儿诊断时应用B超诊断方法。结果:经过对应方法诊断后,观察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是100.00%,对照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是59.09%,差异显著,P值小于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小儿肠套叠患儿诊断过程中应用B超诊断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临床效果;B超诊断
小儿肠套叠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它相连的肠腔内并致使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小儿肠套叠根据疾病分型可分为慢性小儿肠套叠以及急性小儿肠套叠[1],其中慢性小儿肠套叠属于继发性疾病,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以及生命健康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儿肠套叠的疾病高发季节是春季结束之时,发病诱因是患儿发生了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受到了感染病毒侵袭[2]。为了进一步探究在小儿肠套叠患儿诊断过程中应用B超诊断的临床效果,我院对44例患儿进行了如下过程探究和如下结果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患儿中选取4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儿按照计算机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22)与对照组(n=22)。所有患儿及其家长均对本次探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了解,明确探究目的、探究过程、相关诊断方法,均表示愿意配合本次探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女患儿比例是12:10,最大年龄是4岁,最小年龄是0.5岁,中位年龄为(2.1±0.4)岁;对照组中男女患儿比例是13:9,最大年龄是3岁,最小年龄是1岁,中位年龄为(1.9±0.3)岁。通过对两组患儿的组间数据(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进行对比发现,一般资料之间不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并不存在。
1.2方法
进行对照组患儿诊断时应用X线诊断方法,按照院内X线诊断常规流程操作,将患儿协助摆放在医用诊断X线机上进行诊断检查;
进行观察组患儿诊断时应用B超诊断方法,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SSA-220型B超诊断仪对患儿进行B超诊断腹部检查,将探头频率控制在3.5~5.0MHz,具体操作方法是:协助患儿摆放平卧位或者仰卧位进行诊断检查,将患儿腹部进行充分裸露并涂以耦合剂以进行平行扫查,首先确定患儿肠套叠部位并进行十字交叉扫查以及纵横扫查等多方位扫查以最终确定患儿肠套叠部位具体图像。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进行研究的44例小儿肠套叠患儿所有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对2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经过不同方法诊断检查后,观察组患儿中:出现3例非典型,余下19例均为典型,其中肠套叠部位在右侧腹部的患儿是13例,肠套叠部位在左侧腹部的患儿是9例;对照组患儿中:出现9例非典型,余下13例均为典型,其中肠套叠部位在右侧腹部的患儿是14例,肠套叠部位在左侧腹部的患儿是8例。将其与病理结果对照,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是100.00%(22/22),对照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是59.09%(13/22),将两组患儿进行组件数据对比发现X2值为11.3143,P值小于0.05,统计学存在意义。
3讨论
小儿肠套叠疾病常见发病人群是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年龄集中在10个月至4岁,临床发病率较高,对患儿的生命健康影响较大。据相关文献报道,患病人群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疾病多发季节在春季[3],发病原因一般是患儿一部分肠管以及系膜套入邻近肠管进而导致患儿表现出间歇性且剧烈腹部疼痛以及呕吐、血便等,经腹部检查均会出现包块等,这充分说明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典型性。小儿肠套叠大多数具有顺行性[4],临床表现是近端肠管进入远端肠腔,即套叠部分是由肠管三层(最外层鞘套、中间套入部分以及最里层)形成的套筒,这一特殊结构可通过B超诊断在B超图像上显示,便于医生明确患儿病情,为下一步治疗患儿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X线诊断检查以及B超诊断检查检查患儿的肠套叠部位以及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在临床诊断疾病中B超诊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B超诊断具有以下临床优势:准确率高、安全、方便、操作简单等[5],可根据超声图像改变情况进行早期对症治疗。B超诊断可根据声像特点准确判断婴儿病变位置并做出精准测量,属于无放射性损伤诊断,可以将超声探头随意放置并取得多方位断面图像,对患儿血液动力学进行实时动态显示。
在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超声诊断检查表现中,一般包括以下几项:①肠套叠部位可以利用超声诊断探测出由肠壁以及管腔界面构成的低回声与强回声交错断面;②在套叠段肠腔内会常常出现多个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③在声像图表现中常常合并存在肠梗阻;④近端套叠部位可见肠黏膜水肿低回声肠壁增厚的临床表现。
本次探究中,经过对应方法诊断检查后,观察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是100.00%,对照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是59.09%,组间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在小儿肠套叠患儿诊断过程中应用B超诊断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将其作为有效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阚宝红.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1):6527-6528.
[2]邓懋恩,杨银广,陈丽珍等.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及其监视下行水压灌肠治疗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30):166-168.
[3]黄志宇.B超诊断84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6):63-63,64.
[4]朱映红,卜秋强,林淑莲等.小儿肠套叠的B超诊治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15):2239-2242.
[5]于兵,姜德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3):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