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针对水平潜流湿地脱氮过程中后端碳源不足导致反硝化脱氮效果不佳的问题,对湿地植物香蒲采用简单处理、酸热处理和碱热处理这3种预处理,探讨香蒲在不同预处理条件下静态释放规律和反硝化特性,基于碳源稳定释放特性及反硝化特性优选碱热处理香蒲作为人工湿地实验系统补给碳源,研究其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香蒲不同预处理方式导致乙酸释放存在差异,造成碳源静态释放量存在明显差异,3种香蒲处理方式的平均COD释放量为碱热处理(89. 57 mg·L-1)>酸热处理(67. 27 mg·L-1)>简单处理(54. 45 mg·L-1).碱热处理香蒲硝氮去除率为75. 2%,明显高于酸热处理(67. 2%)和简单处理(23. 5%).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段投加碱热处理香蒲,能明显提高湿地脱氮效果,TN平均去除率对比空白对照湿地提高30. 3%,同时系统出水COD浓度不会显著提高,还能有效提高系统对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除磷效果相比空白组提高33. 9%.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熊家晴,卢学斌,郑于聪,王晓昌
关键词: 人工潜流湿地,电子供体,反硝化,香蒲,预处理
来源: 环境科学 2019年10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308-001-08),陕西重点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计划项目(2018KWT-11),陕西省海绵城市研究创新团队计划项目(2017KCT-19-02)
分类号: X703.1
DOI: 10.13227/j.hjkx.201904025
页码: 4562-4568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312K
下载量: 315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砷污染程度下香蒲生长与砷富集特征[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09)
- [2].小镇食事[J]. 辽河 2020(05)
- [3].秋天的香蒲草(外二首)[J]. 飞天 2013(04)
- [4].香蒲植物在废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 北京农业 2009(15)
- [5].香蒲植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J]. 环境 2008(S1)
- [6].香蒲入侵薹草沼泽的机制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 2018(03)
- [7].生如香蒲[J]. 思维与智慧 2015(24)
- [8].奇异的香蒲[J]. 宁夏画报(生活版) 2016(04)
- [9].香蒲白与蔷薇[J]. 美文(下半月) 2015(10)
- [10].香蒲人家[J]. 自然与科技 2011(04)
- [11].湿地植物香蒲体内氮、磷含量的季节变化及适宜收割期[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3)
- [12].香蒲纤维脱胶工艺研究[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4(02)
- [13].运河两岸药用香蒲资源及其生态研究[J]. 海峡药学 2011(07)
- [14].2018年石佛寺水库不同水深处香蒲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湿地科学 2019(03)
- [15].改性香蒲炭模拟水体氮、磷吸附效果研究[J]. 广州化工 2017(15)
- [16].砷污染生境下挺水植物香蒲对砷的积累与迁移特性[J]. 环境科学研究 2019(05)
- [17].湿地土壤埋深对芦苇、香蒲种子萌发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3(09)
- [18].水生植物中的骄子——香蒲[J]. 中国花卉盆景 2008(10)
- [19].《香蒲草》片段[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8(12)
- [20].重金属铬及盐胁迫对小香蒲种子萌发的影响[J]. 种子 2013(02)
- [21].香蒲绒纤维的形态结构及性能[J]. 针织工业 2010(09)
- [22].北镇新立湖湿地水深对芦苇香蒲共生关系影响的研究[J]. 辽宁林业科技 2019(04)
- [23].蒲河湿地芦苇香蒲对水深的反应及其共生关系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17(05)
- [24].香蒲基质下鸡腿菇的生殖生长条件[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5].香蒲拟发网菌12S rDNA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07)
- [26].香蒲花粉的功效与开发利用[J]. 蜜蜂杂志 2008(01)
- [27].香蒲叶保暖性能的初步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 2013(05)
- [28].香蒲对淹水生境的适应性模拟实验[J]. 湿地科学 2019(05)
- [29].《神农本草经》香蒲考释[J]. 中医文献杂志 2011(02)
- [30].香蒲新害虫稻蛀茎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