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下托论文_徐层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马下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吗啡,癫痫,条件,位置,丘脑,频率,难治。

海马下托论文文献综述

徐层林[1](2016)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形成中海马下托兴奋性神经元介导的机制研究及发作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脑内异常同步化放电引起的癫痫发作。临床主要通过抗癫痫药来控制癫痫发作,但仍有约叁分之一的患者会对药物产生耐受成为难治性癫痫。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作为癫痫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患者罹患难治性癫痫的比例甚至高达75%。癫痫手术只能对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适用,部分患者即使经历手术后癫痫仍会复发,而且还会面临严重认知损害的风险。因此目前临床针对难治性颞叶癫痫依旧缺少较好的治疗手段。低频率电刺激(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 LFS)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治疗癫痫的新策略。本人所在课题组前期报道发现LFS灶点和灶点外脑区均可以有效地干预颞叶癫痫形成及发作。但是目前关于LFS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尚存几个难点亟待解决:首先,由于难治性颞叶癫痫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且不清楚(与一般的颞叶癫痫有显着区别),而之前大量关于LFS的研究都集中于一般的颞叶癫痫,因此仍十分有必要探究难治性颞叶癫痫形成的可能机制并考察LFS对其的作用;其次,课题组前期报道发现只有在发作开始后立即或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给以LFS才能达到抗癫痫的效果,如果在发作结束之后再给以LFS甚至会加重癫痫发作,而且临床颞叶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都是猝发性的,因此迫切地需要对颞叶癫痫的发作进行准确地预测,以便于更及时的控制发作。首先,我们试图探索难治性颞叶癫痫形成的可能机制。目前关于难治性癫痫的形成机制依旧不明,传统观点主要认为是由于药物转运蛋白表达增加导致到达靶区的药物浓度减少所导致的。但这一假说仍存在着不少争议。目前药物对脑区神经元作用的失常被认为和难治性颞叶癫痫形成有关。但颞叶区的重要脑区在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阐明。海马下托是海马(颞叶癫痫最常见灶点区)信息往外输出的门控,并且有报道显示海马下托可能是难治性颞叶癫痫中异常癫痫样脑电的起始脑区。而海马下托兴奋性神经元对癫痫兴奋维持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试图研究难治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中海马下托神经元活动与耐药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耐药动物中抗癫痫药物对于海马下托兴奋性神经元的作用会失常,并且用光遗传学特异性地调控下托兴奋性神经元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效果。我们的发现为探究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线索,并提示下托可能是一个将来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潜在靶点。其次,由于光遗传学手段临床转化尚存在困难。需要考察其他的治疗策略对难治性颞叶癫痫的作用。而LFS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策略,并且能够直接影响刺激靶区神经元的功能。因此结合第一部分发现,我们还进一步考察了LFS海马下托对于两种难治性颞叶癫痫模型的作用。结果发现LFS海马下托可以抑制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发作,并且还能改善其药物耐受的情况。提示LFS海马下托可能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新策略。最后,前期报道发现应用LFS治疗癫痫存在着“时间窗”现象,并且最佳刺激时间与发作何时开始密切相关。但由于临床癫痫患者癫痫发作都是猝发性的,无法预测。因此我们还试图寻找可以预测颞叶癫痫发作的手段。目前主要是通过回顾性地分析发作前脑电的特殊变化来寻找预测癫痫发作的方法,但现有的方法存在着计算公式冗杂,需要记录单例患者的大量的发作脑电数据并且缺乏普适性等缺陷。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特殊的脑电生物标记,用于标识癫痫发作前在脑电上出现的特殊的变化。高频率震荡(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 HFOs)近来被认为和癫痫发作起始脑区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在癫痫发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HFOs在癫痫发作尤其是难治性颞叶癫痫发作前的变化及特征尚不清楚。因此,在本文的第叁部分,我们主要研究了HFOs在颞叶癫痫动物模型以及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发作前的变化与特征,并发现HFOs的快波(Ripple)而不是超快波(Fast ripple)频率在颞叶癫痫动物模型和患者发作前2 min到1 min的过程中均会特异性地减少。提示观察ripple的变化可能是预测颞叶癫痫发作的有效手段。第一部分海马下托兴奋性神经元对药物响应失常介导了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形成难治性颞叶癫痫形成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经典的“药物转运失常”假说仍存在着不少争议。近年来,癫痫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相关脑区及其环路失常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而药物直接作用于癫痫相关脑区通过调控其神经元活动来达到控制癫痫的效果。一旦药物对特定脑区的作用失常,可能就会导致癫痫耐药的形成。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建立了大鼠耐PHT难治性颞叶癫痫模型,并记录了下托等颞叶癫痫相关脑区神经元的活动及药物对其的作用。我们有趣地发现在药物有效组动物中PHT可以抑制海马下托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而在耐药组动物中PHT不但没有这个效果,甚至还有促进其发放的趋势。并且这个现象可能是海马下托特异的,在海马亚区CA1,CA3,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和内嗅皮层(Entorhinal cortex, EC)中都没有类似的现象。进一步我们利用光遗传学选择性的抑制耐药组和变异组动物下托兴奋性神经元(模拟药物有效时候的情况),发现PHT此时对于动物又有了治疗效果。同时,用光遗传学选择性的激活变异组动物下托兴奋性神经元(模拟药物无效时候的情况),发现动物此时对于PHT出现了耐受现象。以上结果提示了海马下托特异的兴奋性神经元对于PHT响应失常可能与难治性颞叶癫痫形成有关,并且海马下托兴奋性神经元可能是一个将来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潜在靶点。第二部分低频率电刺激海马下托抑制难治性颞叶癫痫发作并改善耐药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发现海马下托兴奋性神经元可能在难治性癫痫耐药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是其潜在的治疗靶点。但由于光遗传学手段临床转化存在困难,仍有必要考察其他针对海马下托的治疗策略对难治性颞叶癫痫的作用。近来,LFS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新手段,并且还具有可直接调节刺激靶区神经元活动的特点。因此,接下来我们试图考察LFS海马下托对难治性颞叶癫痫的作用。在这部分研究中,我们分别建立了大鼠耐PHT难治性颞叶癫痫模型和小鼠耐拉莫叁嗪(Lamotrigine, LTG)难治性颞叶癫痫模型。并考察了LFS对两种模型的癫痫发作和药物耐受情况的作用。我们发现LFS海马下托可以显着地抑制耐药组和非耐药组动物的大发作几率,平均大发作等级和大发作持续时间,并且还能延长到达大发作的潜时。LFS海马下托10d后,耐药组动物对于抗癫痫药的耐受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上结果表明LFS海马下托不但能控制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发作还可以有效地逆转药物耐受,提示LFS海马下托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有效手段。第叁部分高频率震荡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发作前的变化和特征LFS治疗癫痫存在着“时间窗”效应,即只有在发作之后立即或者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给以刺激才能有抗癫痫效果。由于临床癫痫病人发作都是猝发的,无法预测。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可以预测癫痫发作的方法。目前预测癫痫发作主要是通过观察发作前脑电的特殊变化来实现的。HFOs(频率在80-700 Hz的脑电震荡)被认为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癫痫相关生物脑电标记。但是它们在癫痫发作前如何变化尚不清楚。因此,我们试图解析HFOs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发作前的变化规律。为此,我们建立了匹鲁卡品颞叶癫痫模型并进一步结合难治性颞叶癫痫和新皮层癫痫患者,通过自动探测HFOs的方法,分析其在颞叶癫痫发作前的特征。我们在所有颞叶癫痫动物中总共记录到16次低电压起始(Low voltage fast, LVF)和55次高同步化起始(Hypersynchronous, HYP)的癫痫发作,并回顾性地分析了发作前HFOs变化的情况。我们发现,ripple(频率在80-250 Hz的脑电震荡)而非fast ripple(频率在250-700 Hz的脑电震荡)在两种发作前1 min出现的频率都显着减少。II型ripple(独立于其他癫痫电活动)而非I型ripple(夹杂在癫痫间期放电或快活动中)更多地参与了ripple减少的过程。在HYP发作前1 min内,ripple频率从30s开始减少,而在LVF发作前1 mmin内,ripple频率在40s达到峰值。临床患者研究进一步发现,9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12次发作也呈现和动物模型类似的ripple在发作前1 mmin减少的现象,而难治性新皮层癫痫患者上则没有观察到类似现象。以上结果提示HFOs的ripple具有潜在的预测难治性颞叶癫痫发作的应用前景,并且ripple在发作前的变化还可以辅助甄别不同类型的颞叶癫痫发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4-01)

钟恺[2](2013)在《低频率电刺激海马下托对大鼠颞叶癫痫及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癫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脑功能紊乱综合征,其反复发作可能造成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甚至可能造成人身意外。由于癫痫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控制发作,仍有大约30%的病例最终转化为难治性癫痫(耐药性癫痫)。外科手术具有不可逆性的脑损伤作用以及适用人群少等缺点,应用也受到较大局限。因此,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仍然是癫痫研究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低频率电刺激(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LF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癫痫治疗新手段。其具有可逆可调,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证据均表明LFS灶点或灶点外相关脑结构能抑制癫痫的发作。但由于LFS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还有许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如刺激靶点的选择,刺激参数的优化等,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LFS应用于小脑顶核,杏仁核和内嗅皮层均存在“治疗时间窗”效应,而治疗时间窗的宽度仅有癫痫开始后几秒到十几秒,这就限制了LFS的临床应用。因此,寻找一个没有时间窗限制或拥有较宽治疗时间窗的LFS靶点是一个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问题。海马下托是海马阿蒙氏角1区(comu ammonis1,CA1)-下托-内嗅皮层通路中主要的输入输出门控通路,内源性的1Hz左右间期放电也起源于此,这种间期放电被认为可能对癫痫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海马下托因其特殊的间期放电性质,可能会是一个没有时间窗限制或具有较宽治疗时间窗的LFS潜在理想靶点。因此,我们首先观察了LFS海马下托在大鼠颞叶癫痫模型中是否具有抗癫痫作用以及是否存在一个较宽的治疗时间窗。另一方面,由于之前LFS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对颞叶癫痫的作用上,其对难治性癫痫作用的评价相对较少。而难治性癫痫在病理变化和癫痫网络组成上,与一般癫痫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包括:1、癫痫发病引起的某些病理改变(如P-糖蛋白的过表达)减弱了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能力;2、脑内受体对抗癫痫药产生了药物耐受;3、某些作为抗癫痫药作用靶点的离子通道(尤其是钠通道)的敏感性发生了改变;4、参与癫痫网络的结构及其环路组成方式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本课题进一步观察了大鼠耐苯妥英纳(phenytoin sodium, PHT)难治性癫痫模型的脑电特征,考察了LFS海马下托对难治性癫痫是否具有抗癫痫作用,以及LFS海马下托是否能改善耐药动物对抗癫痫药物的反应性。第一部分低频率电刺激海马下托对大鼠颞叶癫痫的治疗作用及其宽治疗时间窗效应在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中,我们发现LFS预处理组,立即给予LFS组和后放电持续时间(afterdischarge duration, ADD)延时给予LFS组,甚至是两倍ADD延时给予LFS组,都有显着抑制行为学等级进展的作用。在完全点燃动物大发作模型中,我们发现立即给予LFS组或两倍ADD延时给予LFS组均能抑制大发作几率和平均发作等级,提示LFS海马下托对癫痫的形成和大发作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较之我们以往研究的其他靶点,海马下托也的确具有更宽的治疗时间窗。在pilocarpine诱导的反复自发性癫痫模型中,我们发现LFS海马下托也能显着抑制自发性癫痫大发作,且LFS起效与否和发作起始时间无关。这进一步说明了LFS海马下托具有宽治疗时间窗的特性,可能是一个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理想刺激靶点。同时,我们发现只有1Hz LFS海马下托能抑制杏仁核电点燃癫痫的形成,0.5Hz,3Hz LFS或者130Hz的高频率电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 HFS)均无此作用;而1Hz频段EEG的能量随着癫痫的形成也有显着升高,且这种升高可以被1Hz LFS所取消。这说明1Hz可能是LFS海马下托的最佳刺激频率,LFS抗癫痫作用的发挥可能与稳定脑内1Hz频段EEG的能量有关,而1Hz频段EEG的能量变化在癫痫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低频率电刺激海马下托对大鼠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在大鼠耐PHT难治性癫痫模型建立过程中,我们通过回溯性研究,发现难治性癫痫组的动物正常状态时1Hz频段EEG的能量相对较高,提示了1Hz频段EEG能量高的群体癫痫后发展为难治性癫痫的可能性较高。在大鼠耐PHT难治性癫痫模型建成后,我们发现LFS海马下托可以显着抑制耐PHT动物的大发作几率和平均发作等级,延长大发作潜时,效果与其他对PHT反应较好的动物相仿。这直接说明了LFS海马下托对难治性癫痫有显着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还发现1Hz和3Hz LFS海马下托对耐PHT动物的癫痫大发作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两者效果相似,提示了在难治性癫痫中可能由于癫痫网络的改变,3Hz也可能成为LFS的一个有效刺激频率。在LFS处理后的动物中,我们发现耐PHT动物对PHT的反应性出现了一过性的显着提高,说明LFS海马下托可能对耐PHT难治性癫痫动物的耐药性有短暂逆转作用,而这种逆转作用在撤去LFS后很快消失。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LFS海马下托对癫痫形成,癫痫大发作和pilocarpine诱导的自发性癫痫均具有治疗作用,且较其他刺激靶点有一个更宽的治疗时间窗。1Hz可能是一个最佳的海马下托LFS刺激频率,1Hz频段EEG背景波活动的稳定作用可能是LFS发挥抗癫痫作用的机制之一。LFS海马下托对难治性癫痫也有治疗效果,甚至可以短暂地逆转耐药。研究结果提示海马下托可能是一个较有开发前景,较合适临床应用的LFS刺激靶点,并为LFS临床实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钟恺,许正浩,汪仪,徐层林,吴登唱[3](2011)在《低频率电刺激海马下托对癫痫的作用研究及其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期研究发现,低频率电刺激(Low-frequency stimulation,LFS)特定脑区可以抑制癫痫。课题组近期发现,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存在一个非常短暂的"治疗时间窗"效应,即在癫痫后放电之后数秒内开始LFS才能抑制癫痫,其临床应用价值有限,所以非常有必要寻找具有较长"治疗时间窗"效应的LFS刺激靶点。已有研究发现人类癫痫间期放电(~1 Hz)起始于海马下托,这种放电被认为具有抑制癫痫的作用。本研究利用LFS刺激海马下托,观察其是否具有抑制癫痫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和结果探讨不同时间点开始的LFS对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和锂盐匹罗卡品模型自发性癫痫的作用,并利用脑电位频谱分析手段,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在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中,癫痫诱发前LFS组(Pre组)、立即LFS组(Imm组)、后放电结束后LFS组(ADD-delayed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能显着性抑制电点燃癫痫等级的进展,显着性缩短癫痫后放电持续时间;而且发现Double ADD-delayed组也能观察到抑制癫痫等级进展的作用;甚至在0.5 h后再给予LFS(0.5 h-delayed组),仍能观察到其抑制癫痫后放电持续时间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给予0.5 Hz或者3 Hz的LFS对电点燃癫痫无抑制作用,提示LFS海马下托的抗癫痫作用存在1 Hz的频率特异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海马下托1 Hz的间期放电有关。初步的频谱分析发现,杏仁核1Hz的能量随癫痫等级进展而上升,而LFS可能提前了这种能量上升的过程。在锂盐匹罗卡品模型中,每日两次LFS组能完全抑制癫痫自发发作;每日一次LFS组也能显着性推迟其首次癫痫自发发作出现的时间。结论 LFS海马下托能抑制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的形成过程和匹罗卡品诱发的自发性癫痫。海马下托具有较宽的LFS治疗时间窗,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靶点,可能与其本身的1 Hz间期放电有关。海马下托可能是一个较有应用前景的LFS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7-29)

李亦婧,平星杰,王贵彬,邢国刚,崔彩莲[4](2009)在《吗啡条件化线索诱导腹侧海马下托-伏核兴奋性突触可塑性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成瘾性药物可引起成瘾相关脑区突触效能的长时程改变。我室以往研究提示,伏核和海马含有NR2B亚基的NMDA受体(NR2B-NMDAR)的蛋白水平,随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形成、维持及重建升高,而随之消退而下降。提示海马一伏核的谷氨酸通路可能介导吗啡用药环境线索诱导的学习和记忆。本研究检测大鼠吗啡CPP形成后,海马下托(vSUB)一伏核壳部(NAc-s)的谷氨酸投射通路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单纯盐水注射组,单纯吗啡注射组,盐水CPP训练组,吗啡CPP训练组)。(1)在体电生理胞外记录方法检测吗啡CPP表达后,大鼠vSUB-NAc-s兴奋性突触效能变化。(2)Western Blotting方法半定量分析伏核-s细胞膜表面NMDAR的NR2A和NR2B亚基的蛋白水平。(3)NAc-s微注射NR2B亚基选择性NMDAR拮抗剂Ro 25-6981确定吗啡CPP表达后,vSUB-NAc兴奋性突触可塑性的变化是否有NR2B-NMDAR的参与。结果 (1)在吗啡CPP大鼠的vSUB-NAc-s兴奋性通路上,用200 Hz剌激可诱导出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的LTP;将该刺激频率降至在对照组大鼠不能诱导出LTP的10 Hz,在吗啡CPP大鼠仍可诱导出明显的LTP。(2)在吗啡CPP大鼠vSUB-NAc-s通路的LTP发生易化的同时,NAc内细胞膜表面NR2B亚基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而NR2A亚基水平不变。(3)NAc壳部注射NR2B亚基选择性NMDAR拮抗剂Ro 25-6981(5μM,1μl),可以阻断LTP的易化;如果将Ro 25-6981注射至NAc核部,则不能抑制LTP的易化。结论吗啡强化记忆形成后,vSUB-NAc-s通路兴奋性突触的LTP发生易化,该易化主要由伏核壳部的NR2B-NMDAR介导。(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期刊2009-11-07)

岳晓玲,马晓凯,王滨[5](2007)在《大鼠丘脑前核海马下托皮质神经元环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NMDA受体作为谷氨酸离子型受体的一种亚型,在学习与记忆方面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在脑内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被认为是代表着细胞水平的学习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NMDA受体偶联的钙离子通道开放为条件。大鼠丘脑前核和海马下托皮质存在着往返的神经联系,动物行为学实验表明,二者与空间定向学习记忆活动有关。本研究运用光镜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丘脑前核和海马下托皮质区NMDA受体亚单位的表达,以探索丘脑前核和海马下托皮质区在学习记忆信号转到中细胞膜受体。结果表明,丘脑前核和海马下托皮质均显示出NMDA的阳性表达,NMDA反应产物呈棕褐色颗粒状,主要分布于神经核周围胞浆内和树突。NR1在丘脑前核腹侧细胞阳性表达强,背侧细胞表达较弱;海马下托皮质区,锥体细胞层可见明显阳性细胞表达,多形细胞层表达较弱。NR2A在丘脑前核腹侧和背侧呈均匀表达;海马下托皮质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呈均匀表达。NR2B在丘脑前核背侧细胞阳性表达强于腹侧细胞表达,海马下托皮质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均匀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鼠丘脑前核和海马下托皮质区可以合成NR1、NR2A和NR2B亚单位。为学习记忆信号转导中膜受体提供形态学资料。(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7th Biennial Meeting and the 5th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期刊2007-10-24)

马晓凯,王滨,范凯,付元山[6](2007)在《大鼠丘脑前核内海马下托复合体谷氨酸能传入终末与皮质投射神经元的突触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丘脑前核-海马下托复合体神经元环路的突触结构及谷氨酸分布特征。方法应用HRP束路追踪结合包埋后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结果在丘脑前核内,可见HRP顺行标记的海马下托复合体传入轴突终末,终末多为卵圆形,内含圆形透亮突触小泡和数个线粒体。其做为突触前成分与HRP标记的树突或非HRP标记的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在谷氨酸胶体金免疫反应切片上,胶体金颗粒标记胞体、树突、轴突终末等。HRP标记的轴突终末和一些非HRP标记的与突触后成分形成非对称性突触的轴突终末(GrayⅠ型)内,胶体金颗粒密度明显大于背景(胞体、树突、GrayⅡ型轴突终末等)的胶体金颗粒密度。其平均胶体金颗粒密度为突触后树突的3倍多,为对称性轴突终末(GrayⅡ型)的6倍多。在两张邻近的连续切片,γ-氨基丁酸(GABA)胶体金免疫反应切片上,GABA胶体金颗粒浓重标记GrayⅡ型轴突终末,背景标记极少;而非对称性轴突终末(GrayⅠ型)胶体金颗粒标记极弱。谷氨酸胶体金免疫反应切片上,GrayⅡ型轴突终末胶体金颗粒标记极弱。GABA阳性轴突终末与HRP标记的树突形成对称性突触,在同一树突上可见GABA能轴突终末形成的对称性突触和其他轴突终末形成的非对称性突触。结论丘脑前核内来自海马下托复合体投射神经元的轴突终末是谷氨酸能的;来自海马下托复合体皮质投射神经元轴突终末,在丘脑前核与投射至海马下托皮质的神经元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康林,戴正泽,李浩洪,马兰[7](2006)在《吗啡相关环境线索调节腹侧海马下托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释放(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吗啡相关环境线索能否调节腹侧海马下托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释放。方法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和条件性位置厌恶模型分别建立与吗啡奖赏、厌恶相关的环境线索。采用微透析和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测定上述环境线索下大鼠腹侧海马下托区细胞外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浓度。结果吗啡奖赏相关环境线索引起腹侧海马下托区细胞外γ-氨基丁酸浓度下降了约11%,吗啡厌恶相关的环境线索引起腹侧海马下托区细胞外的谷氨酸浓度增加了约230%。结论吗啡相关的环境线索可能通过不同的神经环路调节腹侧海马下托区神经递质的释放。(本文来源于《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2006年05期)

王建,王庆丰,胡叁觉[8](2006)在《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与海马腹侧下托放电频率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胞外记录的方法分别观察伏隔核和海马腹侧下托对吗啡的反应性,探讨其在药物心理依赖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方法:吗啡依赖大鼠及正常大鼠各10只,依照大鼠脑立体定向图谱,将电极下至将要记录核团附近,依次注射吗啡、纳洛酮,观察各核团对药物的反应性。结果:吗啡依赖组大鼠伏隔核放电频率从15Hz±s3Hz变化至<3Hz甚至放电中断,正常组大鼠从6Hz±s2Hz变化至0·5-3Hz;吗啡依赖组大鼠海马腹侧下托放电频率7Hz±s2Hz变化不明显,正常组放电频率6Hz±s2Hz变化不明显。结论:在药物心理依赖形成过程中,伏隔核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而海马腹侧下托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王建,宋乐,胡叁觉[9](2006)在《阳极损毁海马腹侧下托可减少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损毁腹侧海马下托(VSUB)是否能够阻止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方法:雌性SD大鼠,经过吗啡强化训练使其形成条件位置偏爱(CPP).CPP形成并稳定之后,将大鼠分成3组:损毁组20只,接受双侧VSUB的直流电损毁;假手术组10只,接受与手术组相同的手术操作,但不通电流;空白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经过5d的恢复,3组大鼠再次测定CPP时间,确定其药物渴求的程度.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将样本灌注切片进行组织学评定,损毁组脑片组织缺损位置局限于VSUB区域.损毁组大鼠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减少[(93.1±26.0)s],相对于假手术组[(10.1±4.5)s]和空白对照组[(5.1±4.1)s]的大鼠在伴药侧停留的时间减少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VSUB在大鼠对药物的渴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损毁该部位可以阻止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王文挺[10](2006)在《大鼠海马结构下托锥体神经元膜共振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频率选择性是神经元具有的内在特性之一。共振是用来描述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频率选择性的能力。神经元的共振特性和频率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是脑内网络节律性活动的重要基础,在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下托是海马结构的主要输出结构。它有助于海马结构的信息处理过程,对海马theta节律(θ,4-10Hz)的输出具有重要作用,涉及到诸如学习和记忆等海马生理功能。此外,临床和基础研究显示,下托的病理性改变参与了Alzheimer病、癫痫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课题分成叁个部分,在大鼠水平脑片上使用红外可视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下托锥体神经元的电活动,对其膜共振的性质和离子机制,以及在动作电位序列和突触传递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下托锥体神经元的膜共振特性及其离子机制 Theta(θ)振荡(4-10Hz)是许多脑区的一个重要的生物节律,尤其是在海马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作为θ振荡内在机制之一的θ共振已经在海马CA1锥体神经元、始层水平中间神经元以及中部内嗅皮质Ⅱ层星形细胞等不同类型神经元中检测到。尽管下托在海马结构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和功能,关于下托神经元是否存在膜共振特性,其产生的离子机制为何,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的第一步就是给予下托锥体神经元以随时间增加频率连续变化的正弦电流(ZAP,0-15Hz,20s)(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6-04-01)

海马下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癫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脑功能紊乱综合征,其反复发作可能造成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甚至可能造成人身意外。由于癫痫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控制发作,仍有大约30%的病例最终转化为难治性癫痫(耐药性癫痫)。外科手术具有不可逆性的脑损伤作用以及适用人群少等缺点,应用也受到较大局限。因此,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仍然是癫痫研究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低频率电刺激(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LF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癫痫治疗新手段。其具有可逆可调,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证据均表明LFS灶点或灶点外相关脑结构能抑制癫痫的发作。但由于LFS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还有许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如刺激靶点的选择,刺激参数的优化等,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LFS应用于小脑顶核,杏仁核和内嗅皮层均存在“治疗时间窗”效应,而治疗时间窗的宽度仅有癫痫开始后几秒到十几秒,这就限制了LFS的临床应用。因此,寻找一个没有时间窗限制或拥有较宽治疗时间窗的LFS靶点是一个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问题。海马下托是海马阿蒙氏角1区(comu ammonis1,CA1)-下托-内嗅皮层通路中主要的输入输出门控通路,内源性的1Hz左右间期放电也起源于此,这种间期放电被认为可能对癫痫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海马下托因其特殊的间期放电性质,可能会是一个没有时间窗限制或具有较宽治疗时间窗的LFS潜在理想靶点。因此,我们首先观察了LFS海马下托在大鼠颞叶癫痫模型中是否具有抗癫痫作用以及是否存在一个较宽的治疗时间窗。另一方面,由于之前LFS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对颞叶癫痫的作用上,其对难治性癫痫作用的评价相对较少。而难治性癫痫在病理变化和癫痫网络组成上,与一般癫痫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包括:1、癫痫发病引起的某些病理改变(如P-糖蛋白的过表达)减弱了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能力;2、脑内受体对抗癫痫药产生了药物耐受;3、某些作为抗癫痫药作用靶点的离子通道(尤其是钠通道)的敏感性发生了改变;4、参与癫痫网络的结构及其环路组成方式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本课题进一步观察了大鼠耐苯妥英纳(phenytoin sodium, PHT)难治性癫痫模型的脑电特征,考察了LFS海马下托对难治性癫痫是否具有抗癫痫作用,以及LFS海马下托是否能改善耐药动物对抗癫痫药物的反应性。第一部分低频率电刺激海马下托对大鼠颞叶癫痫的治疗作用及其宽治疗时间窗效应在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中,我们发现LFS预处理组,立即给予LFS组和后放电持续时间(afterdischarge duration, ADD)延时给予LFS组,甚至是两倍ADD延时给予LFS组,都有显着抑制行为学等级进展的作用。在完全点燃动物大发作模型中,我们发现立即给予LFS组或两倍ADD延时给予LFS组均能抑制大发作几率和平均发作等级,提示LFS海马下托对癫痫的形成和大发作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较之我们以往研究的其他靶点,海马下托也的确具有更宽的治疗时间窗。在pilocarpine诱导的反复自发性癫痫模型中,我们发现LFS海马下托也能显着抑制自发性癫痫大发作,且LFS起效与否和发作起始时间无关。这进一步说明了LFS海马下托具有宽治疗时间窗的特性,可能是一个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理想刺激靶点。同时,我们发现只有1Hz LFS海马下托能抑制杏仁核电点燃癫痫的形成,0.5Hz,3Hz LFS或者130Hz的高频率电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 HFS)均无此作用;而1Hz频段EEG的能量随着癫痫的形成也有显着升高,且这种升高可以被1Hz LFS所取消。这说明1Hz可能是LFS海马下托的最佳刺激频率,LFS抗癫痫作用的发挥可能与稳定脑内1Hz频段EEG的能量有关,而1Hz频段EEG的能量变化在癫痫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低频率电刺激海马下托对大鼠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在大鼠耐PHT难治性癫痫模型建立过程中,我们通过回溯性研究,发现难治性癫痫组的动物正常状态时1Hz频段EEG的能量相对较高,提示了1Hz频段EEG能量高的群体癫痫后发展为难治性癫痫的可能性较高。在大鼠耐PHT难治性癫痫模型建成后,我们发现LFS海马下托可以显着抑制耐PHT动物的大发作几率和平均发作等级,延长大发作潜时,效果与其他对PHT反应较好的动物相仿。这直接说明了LFS海马下托对难治性癫痫有显着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还发现1Hz和3Hz LFS海马下托对耐PHT动物的癫痫大发作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两者效果相似,提示了在难治性癫痫中可能由于癫痫网络的改变,3Hz也可能成为LFS的一个有效刺激频率。在LFS处理后的动物中,我们发现耐PHT动物对PHT的反应性出现了一过性的显着提高,说明LFS海马下托可能对耐PHT难治性癫痫动物的耐药性有短暂逆转作用,而这种逆转作用在撤去LFS后很快消失。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LFS海马下托对癫痫形成,癫痫大发作和pilocarpine诱导的自发性癫痫均具有治疗作用,且较其他刺激靶点有一个更宽的治疗时间窗。1Hz可能是一个最佳的海马下托LFS刺激频率,1Hz频段EEG背景波活动的稳定作用可能是LFS发挥抗癫痫作用的机制之一。LFS海马下托对难治性癫痫也有治疗效果,甚至可以短暂地逆转耐药。研究结果提示海马下托可能是一个较有开发前景,较合适临床应用的LFS刺激靶点,并为LFS临床实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马下托论文参考文献

[1].徐层林.难治性颞叶癫痫形成中海马下托兴奋性神经元介导的机制研究及发作预测[D].浙江大学.2016

[2].钟恺.低频率电刺激海马下托对大鼠颞叶癫痫及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

[3].钟恺,许正浩,汪仪,徐层林,吴登唱.低频率电刺激海马下托对癫痫的作用研究及其机制初探[C].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2011

[4].李亦婧,平星杰,王贵彬,邢国刚,崔彩莲.吗啡条件化线索诱导腹侧海马下托-伏核兴奋性突触可塑性增强[C].Proceedingsofthe8thBiennialConferenceoftheChineseSocietyforNeuroscience.2009

[5].岳晓玲,马晓凯,王滨.大鼠丘脑前核海马下托皮质神经元环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表达[C].Proceedingsofthe7thBiennialMeetingandthe5thCongressoftheChineseSocietyforNeuroscience.2007

[6].马晓凯,王滨,范凯,付元山.大鼠丘脑前核内海马下托复合体谷氨酸能传入终末与皮质投射神经元的突触联系[J].解剖学报.2007

[7].康林,戴正泽,李浩洪,马兰.吗啡相关环境线索调节腹侧海马下托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释放(英文)[J].NeuroscienceBulletin.2006

[8].王建,王庆丰,胡叁觉.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与海马腹侧下托放电频率的改变[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

[9].王建,宋乐,胡叁觉.阳极损毁海马腹侧下托可减少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

[10].王文挺.大鼠海马结构下托锥体神经元膜共振特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海马下托-全脑功能连接叁组斜方...大鼠使用PB+OXC30后海马下托(...种子点B:齿状回种子点C:海马下托正常PD7大鼠海马下托(HE×400)正常PD7大鼠海马下托TUNEL(SP×...大鼠使用PB后海马下托(Nissl...

标签:;  ;  ;  ;  ;  ;  ;  

海马下托论文_徐层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