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推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道德推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推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直觉,领域,悖谬,意志,会计,德育。

道德推理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柴方圆[1](2019)在《直觉在道德推理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过去的道德教育着重进行特质教育,即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使其形成道德习惯的一种约束性教育方式。道德特质教育导致了一种对行为主义的过度强调,在过程中弱化了主体性,使受教育者掌握了大量泛化的道德知识却无法建立坚定的道德信念。近些年来,许多教育者强调在德育中推行推理教育,他们认为基于道德判断直觉基础上的社会心理学发现对道德教育具有广泛的意义,这种教育方式也更加个性化。过去对学习计算基础的研究表明,直觉可以通过高度敏感和综合的复杂学习机制获得。当个体面对一个道德问题时,会立刻做出一个直觉的判断。这种直觉既有个人层面的因素(经验),也有来自集体层面的因素(社会压力)。当这种直觉出现后,一个人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反应的合理化进行解释并证明,即进入到了推理阶段。神经科学研究也发现,更多的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主要用于使直觉合理化,而不是对道德问题做出积极的判断(Reynolds, 2006)。根据Narvaez(2016)的整合道德教育理论,道德的直觉判断反应了从过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的整合,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这种直觉的习得。所以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凭借个人对道德概念、规范准则等进行学习和内化。这种伦理美德的自动化可以让他们快速地做出道德决策与判断,继而作出道德的行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晓明[2](2019)在《“道德信仰”还是“好人的信仰”?——康德道德信仰学说的悖谬推理及其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伦理学始于道德法则,终于"道德信仰";他用宗教辅助道德,又用道德为宗教辩护。在对信仰所做的"道德论证"中,康德运用了悖谬推理的方法,即从至善如若不可能将导致实践悖论出发,推论出保障至善实现的一些信仰对象。这个"道德论证"向来为人所诟病,不仅由于其中包含某些逻辑矛盾,也由于其结论令人失望。"道德论证"所推论出的"道德信仰"不过是道德的副产品,被私人化为纯粹的个人选择,甚至是"好人的信仰"。这恐怕与康德"为信仰留地盘"的初衷相悖,没有证成信仰,反倒促成了不信。(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易莉[3](2019)在《运用道德推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思想层面的获得感和行为层面的获得感。道德推理处于道德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认知与行为的衔接点,它能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构筑而求解出未知的"应然"判断,帮助个体拨开种种利益关系的缠绕,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标尺。在道德推理中,运用价值排中律获得是非善恶的辨析力;运用义务反舛律走出道德冲突的泥潭;运用范例同一律来获取榜样的核心道德品格。道德推理让大学生准确裁决相互矛盾的道德义务,在虚假中把握真实,力求内在善品与外在善行的统一。(本文来源于《思想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李良,李路云[4](2019)在《直觉还是推理,道德判断如何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判断形成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许多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诸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这有助于理清不同因素的作用,但却难以构建道德判断形成的理论框架。文章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了道德判断形成的五个经典理论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成果梳理了道德判断形成中理性、情绪、认知、直觉和推理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构建了以直觉和推理为基本路径,基于规则的认知和情绪为调节因素的道德判断形成的理论框架。现有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在该框架下均可以的得到较好的解释。同时,根据该框架,建议未来的实证研究中应当注重对影响因素的分类以及对实验情景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4期)

杨宗元[5](2019)在《略论道德意志与道德推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推理是指道德主体运用已有的道德认识分析道德情境,作出分析、评价和选择,形成新的道德认识,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得出道德结论的思维过程。道德意志就是人们在按照道德原则和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等表现出来的能动的实践精神,是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和决心。道德意志的活动过程离不开道德推理,同时道德意志又对道德推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二者在方向上存在着一致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蔡蓁[6](2019)在《社会直觉主义模型与道德推理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理性主义解释相对,J.Haidt提出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直觉进程的产物,道德推理的作用只是派生性的,在人际的道德讨论中为直觉性的判断做出事后的、偏袒的辩护。但是通过考察该模型受到的批评及其回应,可以看到:一方面,当Haidt强调社会性推理的重要作用时,该模型与精致化的理性主义模型的对照已经被弱化;另一方面,Haidt对慎思推理的作用所施加的限制也使该模型缺乏足够的概念资源来对直觉发展的历程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别做出充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1期)

杨宗元[7](2018)在《略论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道德情感论与道德理性论的分歧谈起,把道德情感界定为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特征,阐明在道德推理的过程中,虽然道德情感看似不在场,但对道德推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道德情感中的情绪性因素会对道德推理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冲击,而其中相对稳定的社会性因素会对道德推理产生正向的稳定的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推理的固化,是道德推理成果的体现。道德情感又对道德推理起到动力作用。(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焱[8](2018)在《信念视角下中国古代道德推理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道德推理是一种面向生活的论辩推理和实践推理,其目的在于"说服"特定对象"相信"一个具体的道德判断,以形成某种道德信念。这种基于道德实践目的的广义论辩推理不能直接借助于常规演绎叁段论的方式进行构造,依休谟的"相信"学说,譬喻是建构一个道德信念的恰当方法。道德信念的形成过程是从"言事"转向"言道"的过程,在其深层结构中,遵循的是类同原则。要把握道德推理的效度问题,就需要引入主体及其信念因素,由此得出评判中国古代道德推理的两重标准即优劣标准与信念效度标准。因此,基于理性主义立场来批评中国传统道德说理方式是不恰当的。要对其进行合理评判,取决于对"信念"本身的深入研究,取决于对人类相信行为的逻辑研究。(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邓德强,温素彬,赵忆忆,刘燕军[9](2018)在《会计实践能否提高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推理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众多高校开设了会计实践类课程或教学环节。那么,会计实践能否提高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推理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抓住以往相关研究所忽视的两大问题——"道德推理的情境依赖性"以及"不同类型会计实践的差异性",利用确定问题测试和基于会计情境下的确定问题测试量表,跟踪南京某高校83位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推理能力变化,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会计实践对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实践有助于提高会计学生的会计情境下的会计职业道德推理能力,且会计实践的时间、实践的企业类型和实践内容对这一提升过程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会计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胡晓敏[10](2018)在《学生的规则学习及其指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中的规则可以分为道德、习俗和个人规则,分别对应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本文以社会认知领域理论为基础,探索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规则做出适切的判断,以及协调多领域的认知来进行推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教育实验法,选择上海市某中学八年级的一个班级作为被试,自编问卷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其对违反规则行为的严重性评价、判断理由、规则/权威一致性和规则普遍性层面的认知特点。基于前测的分析并结合沪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论者编写出能引起学生不同领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采用交流性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要求其在课后记录自己的回答。作业分析表明,学生在看待道德、习俗及个人规则时,表现出相应领域主导的特征;在综合协调领域认知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叁种不同的倾向:偏重某一领域、领域部分协调和领域完全协调。经过半个学期的试验,再采用同一份问卷对学生进行测试来比较其前后的变化,验证课堂指导成效。前后测对比显示:学生在规则判断标准上稍有进步;在规则判断形式上,与领域一致的判断形式在相应事件中都有所减少,道德推理在习俗和个人事件中明显增加。其中,在个人事件中,道德推理显着增加(P=0.01<0.05),个人推理显着减少(P=0.01<0.05)。结果表明,教师分领域的规则学习指导提高了学生对不同规则的判断能力,但并没有促进八年级学生作出与领域一致的规则推理,学生反而更多地将道德推理运用于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个人领域变化尤其明显。本文认为,学生在规则判断形式上呈现出人意料的变化,其原因在于道德、习俗、个人领域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假设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推理形式;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在进行推理时更倾向于运用道德理由;此外,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个人领域的“动荡期”,其个人领域处于变化和不稳定的状态。他们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冲突,往往在两种观点间摇摆不定,以致他们在个人事件的推理中产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道德推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康德伦理学始于道德法则,终于"道德信仰";他用宗教辅助道德,又用道德为宗教辩护。在对信仰所做的"道德论证"中,康德运用了悖谬推理的方法,即从至善如若不可能将导致实践悖论出发,推论出保障至善实现的一些信仰对象。这个"道德论证"向来为人所诟病,不仅由于其中包含某些逻辑矛盾,也由于其结论令人失望。"道德论证"所推论出的"道德信仰"不过是道德的副产品,被私人化为纯粹的个人选择,甚至是"好人的信仰"。这恐怕与康德"为信仰留地盘"的初衷相悖,没有证成信仰,反倒促成了不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推理论文参考文献

[1].柴方圆.直觉在道德推理教育中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张晓明.“道德信仰”还是“好人的信仰”?——康德道德信仰学说的悖谬推理及其有效性[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

[3].易莉.运用道德推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

[4].李良,李路云.直觉还是推理,道德判断如何形成?[J].心理学探新.2019

[5].杨宗元.略论道德意志与道德推理的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6].蔡蓁.社会直觉主义模型与道德推理的作用[J].道德与文明.2019

[7].杨宗元.略论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J].伦理学研究.2018

[8].张焱.信念视角下中国古代道德推理的“有效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8

[9].邓德强,温素彬,赵忆忆,刘燕军.会计实践能否提高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推理能力?[J].会计研究.2018

[10].胡晓敏.学生的规则学习及其指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  ;  ;  

道德推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