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稠油热采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套管,线膨胀,大通,管柱,井筒,温度,距离。
稠油热采井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1](2019)在《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难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仪。该测试仪采用单芯直读曼码方式监测稠油热采井井下产液的温度、压力、流量和含水体积分数等信号,其最大特点是用液体电极电容传感器技术测量产液剖面中的含水体积分数。液体电极电容传感器技术不但能在低含水体积分数情况下保持传统电容式含水体积分数仪测量精度高的特点,而且能解决高含水体积分数情况下电容传感器无法测量含水体积分数的难题,扩宽了电容法测量含水体积分数的应用范围。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含水体积分数为5%~97%范围内,产液剖面测试仪测量得到的含水体积分数与快关阀法测量得到的含水体积分数偏差小于6%。研制的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仪在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区块取得了成功应用,为油田产液剖面测试提供了新的测试方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9年10期)
李军,王昊,张辉,郑功伟,刘书杰[2](2019)在《渤海稠油热采井井口抬升距离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渤海油田具有丰富的稠油资源,稠油储量占总储量65%以上。海上稠油开发受到平台面积、作业环境的限制,一般采用蒸汽吞吐方式进行开发。实际生产中,随着多轮次的蒸汽注入容易导致井口抬升或者损坏,严重威胁平台井口装置及管线安全。目前关于热采井井口抬升的研究大部分针对自由套管受热后的轴向伸长,当固井水泥环返至井口时不再适用。本文考虑全井固井条件下,井口附近套管-水泥环胶结失效后水泥环对套管的摩阻约束,分析了套管-水泥环接触压力及水泥环摩擦阻力变化规律,建立了井口抬升距离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对渤海油田南堡区块A井注汽作业时井口抬升距离进行了15轮次的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15轮次内的井口最大抬升距离为15.28 cm,现场实测抬升距离为14.99 cm,误差仅为1.93%,其余各轮次预测误差均小于5%,满足工程需要。该研究对于现场合理选择热采井井口装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建军,杨尚谕,纪海涛,韩礼红,田志华[3](2019)在《基于应变数值分析的稠油热采井套管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稠油热采井常用的N80、N80H、T90H、TG80H 4种钢级套管的优选问题,首先通过蠕变试验建立了4种套管的蠕变本构模型,结合建立的套管-水泥环-地层全井筒平面有限元模型,获得280℃高温下套管柱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即随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套管柱的变形不断增加,直至套管损坏。进一步经过多轮次蒸汽吞吐后,发现API标准的N80套管不适用稠油热采工况,其他叁种套管对稠油热采井工况的适用性强弱为:N80H<T90H<TG80H。最后指出通过应变数值分析方法,可获得套管柱应变时域性规律,进一步为稠油热采井优选套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管材与仪器》期刊2019年01期)
何石磊,梁航,王涛,李远征,任永峰[4](2018)在《一种稠油热采井用抗硫套管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稠油热采井工况下石油套管的性能,采用低碳Cr-Mo钢和V、 Ti等元素微合金化的设计,利用纯净钢冶炼技术,并配合适当的"高频电阻焊+热张力减径+热处理工艺"的生产工艺,设计出了一种稠油热采井用抗硫套管。对试制套管的几何尺寸、力学性能、高温性能、腐蚀性能等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试制套管的几何尺寸精度高,椭圆度≤0.25%,壁厚不均度≤6%;强韧性匹配好,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和低的线膨胀率,在350℃高温时屈服强度折损率≤15%,拉伸强度折损率≤10%,线膨胀率≤15%;抗硫化氢应力腐蚀性能优异,依据NACE TM 0177标准中A法A溶液,在加载496 MPa应力下H2S应力腐蚀720 h后试样不开裂;同时,还具有优异的抗外压挤毁和内压至失效性能。(本文来源于《焊管》期刊2018年11期)
窦蓬,许杰,谢涛,林海,陈毅[5](2018)在《稠油热采井安全侧钻距离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吞吐是稠油开发的重要手段,然而蒸汽吞吐过程井周岩石变形破坏分析涉及温度、渗流及应力等多个复杂物理场的耦合。为了准确描述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流-固-热耦合变化过程,考虑流-固-热耦合效应,将渗流力学、岩石力学及热力学结合起来,建立了稠油热采油藏热-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储层热采井井周孔隙压力场与温度场动态变化规律,进而确定了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双水平井的安全侧钻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安全侧钻距离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注汽导致的孔隙压力升高与注采导致的岩石性质劣化2方面因素;侧钻水平井加密一般在高轮次蒸汽吞吐后进行,3轮次蒸汽吞吐后,超过120℃的区域半径为16. 0~17. 5 m,因此建议水平方向侧钻加密井的安全侧钻距离超过17. 5 m。所得结论可为稠油热采井钻井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8年11期)
顾启林,孙永涛,马增华,冯祥,赵晓[6](2018)在《海上稠油热采井微差井温测试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稠油热采井多为水平井,油藏非均质性强,多轮次吞吐出现气窜,水平段动用不均衡,热采效果变差。热采井微差井温测试技术利用油管或者连续油管将微差井温测试仪下入热采井水平段,对水平段进行温度、压力测试,然后通过吸汽剖面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解释,分析水平段的吸汽和动用情况。渤海某油田热采水平井X1井应用该技术成功录取了水平段的温度、压力数据,认识到水平段的吸汽情况及动用程度均呈现出"前端<中部<末端"的叁段式分布规律,并根据测试分析结果,优化注汽方案,提出优化注汽管柱结构,水平段分段、选段注汽以及末端堵调的下步措施建议。该技术为海上稠油热采水平井提供了有效的测试和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油气井测试》期刊2018年05期)
张峥[7](2018)在《稠油热采井套管损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已成为稠油生产大国。注蒸汽热采是稠油开采的主要方式。但稠油在开采过程中具有温度高、注汽次数多、开采周期短等特点,使得套管出现变形、漏失、错断等形式的损坏,大大降低了套管的使用寿命。本文主要综述了稠油井套管损坏的类型和原因,稠油井套管的损坏规律,以及预防套管损坏的措施,为稠油开采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8年08期)
杨骁[8](2018)在《稠油热采井热流耦合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使稠油的开采逐渐被人们重视。蒸汽吞吐是开采稠油的主要方式,其中蒸汽在井筒内的热量损失以及井筒温度过高是制约开采的主要因素。针对蒸汽吞吐采油工艺,分析了其注汽、焖井和采油阶段井筒内流动和传热机理;建立了一个蒸汽吞吐周期中井筒内部流动传热的非稳态耦合预测模型;编制了预测模型计算程序。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的比照,验证所建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通过模型计算分析的井筒内流体的温度、压力、干度等参数和井筒温度的动态分布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可得:井筒内蒸汽干度的计算值与测量值误差不超过5%;蒸汽温度的计算误差不超过7%;产油量的计算误差不超过10%;井筒温度的计算误差不超过5%。利用该模型对某热采井的蒸汽参数、井筒温度和采油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改变注汽条件(注汽流量、压力和干度),计算了蒸汽参数、井筒温度和采油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注汽阶段蒸汽干度在接近1h时达到稳定,蒸汽温度在接近10h时达到稳定。井筒蒸汽温度在注汽和采油初期温度高且变化迅速。增大注汽流量、干度或减小注汽压力有利于提高采油率和降低井筒温度。该研究可为优化蒸汽吞吐工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5-25)
司光礼,陈俊国,樊琳琳,李辉,程连文[9](2018)在《浅层稠油热采井大通径下返封堵工艺管柱研制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油田浅薄层超稠油油藏胶结疏松易出砂,产能和动液面低下;为解决现有下返开采管柱存在易砂卡大修、检泵需换封、无法测试液面和洗井等问题,研制出新型下返开采丢手堵水工艺管柱,一次管柱下入两个双向锚定封隔器,坐封丢手后管柱可实现双向锚定,热力补偿,抽稠泵过封下返生产,高温、降温时承压密封和逐级分段解封解卡,还可测试液面和洗井。现场应用30井次,工艺成功率93.3%,封堵有效率90%,满足了生产现场下返开采的实际需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林森[10](2018)在《基于热流固耦合的稠油热采井出砂机理与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注入热流体进行降粘开采是目前稠油油藏最为有效的开发方式之一。在高温高压流体作用下,储层压力、温度发生显着变化,改变井周应力场,可能引起井周附近储层岩石发生显着的变形破坏,导致储层严重出砂。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出砂预测分析,对于生产制度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针对稠油储层岩石开展物理力学实验,获得了稠油油藏储层岩石的孔渗物性参数、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学变形规律,为数值模拟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其次,基于岩石力学理论、渗流力学理论以及传热学理论,综合考虑储层岩石的受力与弹塑性变形、油水两相渗流以及热传导和热对流等因素,建立了稠油注热过程储层岩石热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基于伽辽金有限元方法对模型的数学方程进行空间离散,采用后向差分方式进行时间域离散,得到稠油注热过程储层岩石变形破坏分析的有限元方程。在有限元离散的的基础上,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二次开发功能,编制了相应的稠油储层岩石变形破坏热流固耦合分析单元子程序。最后,本文以渤海某L油田为例,建立了稠油油藏注热过程储层岩石变形破坏规律分析有限元模型。参考文献提出的基于等效塑性应变的储层出砂判据,分析了稠油注热导致储层变形破坏与出砂机理。开展了注入流体温度、注热时间以及注入流体速率等参数对的地应力、温度以及孔隙压力以及储层出砂的影响规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流体温度、注热时间以及注入流体速率增加,井周附近储层潜在出砂范围变大,其中注入流体速率的影响最为显着。从计算结果来看,当注入速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井周附近地层潜在出砂范围快速增加。本文的数值分析结果能够为稠油热采注热参数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4-01)
稠油热采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渤海油田具有丰富的稠油资源,稠油储量占总储量65%以上。海上稠油开发受到平台面积、作业环境的限制,一般采用蒸汽吞吐方式进行开发。实际生产中,随着多轮次的蒸汽注入容易导致井口抬升或者损坏,严重威胁平台井口装置及管线安全。目前关于热采井井口抬升的研究大部分针对自由套管受热后的轴向伸长,当固井水泥环返至井口时不再适用。本文考虑全井固井条件下,井口附近套管-水泥环胶结失效后水泥环对套管的摩阻约束,分析了套管-水泥环接触压力及水泥环摩擦阻力变化规律,建立了井口抬升距离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对渤海油田南堡区块A井注汽作业时井口抬升距离进行了15轮次的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15轮次内的井口最大抬升距离为15.28 cm,现场实测抬升距离为14.99 cm,误差仅为1.93%,其余各轮次预测误差均小于5%,满足工程需要。该研究对于现场合理选择热采井井口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稠油热采井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明.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机械.2019
[2].李军,王昊,张辉,郑功伟,刘书杰.渤海稠油热采井井口抬升距离预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3].王建军,杨尚谕,纪海涛,韩礼红,田志华.基于应变数值分析的稠油热采井套管优选[J].石油管材与仪器.2019
[4].何石磊,梁航,王涛,李远征,任永峰.一种稠油热采井用抗硫套管试验研究[J].焊管.2018
[5].窦蓬,许杰,谢涛,林海,陈毅.稠油热采井安全侧钻距离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机械.2018
[6].顾启林,孙永涛,马增华,冯祥,赵晓.海上稠油热采井微差井温测试技术[J].油气井测试.2018
[7].张峥.稠油热采井套管损坏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8
[8].杨骁.稠油热采井热流耦合过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9].司光礼,陈俊国,樊琳琳,李辉,程连文.浅层稠油热采井大通径下返封堵工艺管柱研制和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
[10].林森.基于热流固耦合的稠油热采井出砂机理与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