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论文_吴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感觉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感觉,都市,现代主义,川端康成,摩登,小说,意识流。

新感觉派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1](2019)在《中国新感觉派颓废意识出现的可能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为主要成员的新感觉派以迥异于主流文学的颓废精神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容量和内涵。本文拟从策源地、文坛氛围以及文化根源等方面来探寻新感觉派对颓废意识接受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0期)

王梓宁[2](2019)在《浅析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刻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新感觉派小说的题材、描写角度和人物形象分析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创作中的"刻奇"行为。(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9年13期)

唐萌遥[3](2019)在《中国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艺术——从现代主义基因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在中国上海的"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感觉派接续中国传统的鸳鸯蝴蝶派,可以看成是第二代海派,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家。新感觉派可以说是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派。它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他们过渡性地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同时也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但是,因为其描写题材和商业化的倾向,在新文学中还是属于较为边缘的地位,本文试从对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作品的研究分析,把握新感觉派的特点和创造,同时追溯新感觉派的起源,力图把握一个综合整体的流派图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6期)

高世蒙[4](2019)在《男性凝视下的身体景观与都市构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新兴消费空间的出现催生了摩登男女这两类身体形态。新感觉派是这一时期都会上海的忠实书写者,其小说以摩登男女遇合中的男性对不同类型女性“他者”的欲望凝视来呈现现代性体验。如何看待这类以男女邂逅和分离为架构的小说,是富有意味且争议不断的论题。本文以邂逅中的男女关系变化为思路和线索,聚焦于文本、图像和散文日记的互证式研究,发掘出报刊杂志中的若干材料,并与左翼都市文本对比分析,同时紧密联系新感觉派诸人的洋场作风和创作心态,探究文本如何完成由身体书写向都市书写的巧妙过渡。论文主体分四章。第一章探讨新兴消费空间对身体形态和感官机制的变革,即出现以闲逛为志业的摩登男性和热衷于物质消费的摩登女性。女性在消费空间中出现的常态,使男性凝视成为可能。进而分类出男性凝视中的两类摩登女性:以兽类、花妖为喻的妖物化女性和以汽车、石膏为类比的女性,据此阐析男性对现代性的二重心理。男性经由凝视摩登女性体验了都市的外观现代性,而第二章探讨的看似传统、实为摩登女性之变种的圣处女,则让他们深切感知摩登表象下的殖民现实和阶层化空间结构。男性模拟殖民“他者”对圣处女的凝视,是基于民族身份焦虑的自我建构;但同时,融合异国情调和本土气质的圣处女也是跨文化的产物,借此反抗西方的东方主义想象。上述凝视中男性反复强调女性的“现代性”特质给其带来的惊颤体验,第叁章即以此揭示惊颤体验的获取有赖于交通工具和摄像机对男性视觉机制的改变,使得破碎的女性身体和都市景观片断交融并置,建构起超越现实时空的女性化都市。男性凝视的最终指归是借占有女性身体以寻求身份认同,然而由女性“反凝视”带来“男性/主动-女性/被动”地位的逆转,使其不得不转向对都市边缘地带的建构。第四章分析近郊和码头工厂这两处边缘地带,指出近郊并非是与都市对立的前现代性空间,而男性关注码头工厂和群众运动也不是为寻求意识形态归属,仅是对机械文明的认可,他们对摩登女性的沉迷和对工人运动的向往统一于寻求先锋体验和都市主体身份的意图中,是现代性追求的一体两面。上述邂逅关系中男性身份地位的多次变动恰恰加深了其对都市内部地理和阶层的认知,并最终绘制出分层明确、细密完满的都市地图。(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莫利婷[5](2019)在《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感觉派,因其刻意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实验和题材内容的现代性、都市性独树一帜(1),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2),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为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3)鲁迅在《〈十二个〉后记》中写道:“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而没有都市诗人。”(4)古老中国的文学多是家国情怀的主流话语,山水田园的归隐情节,以及花前月下纤细而精致的感情,真正将笔墨触及都市题材的少之又少。新感觉派不仅找到了适合都市书写的手法,更深入都市内部,体验并展示了都市真正的内涵,使“中国不仅有了都市,而且有了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作家操着“怪、新、奇”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文化图景,他们从民族启蒙的“庞大”话语中抽身而去,转而关注都市人生“微小”的内心世界,用独特的现代性手法展示了都市人身上由现代与传统、摩登和保守、都市与乡土碰撞所导致的困惑和焦虑。尽管这叁位作家在创作道路和创作的价值取向上有所差异,但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他们具备共同的现代主义创作特色。都市书写的研究因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空间研究的转向而产生了新的生长点。当我们将目光置于上世纪二叁十年代“物包围人”的上海都市时,摩登消费的都市文化气息不仅造就了现代市民阶层,其具象化的商业街区、电影院、百货公司等消费空间更催生了其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上海第一次以物质现代性想象的形式进入到新感觉派文学书写的世界。在“欲望已有了不言而喻的合法性,在写作中畅行无阻”(5)的当下,回顾当时风气先开的上海,正是混杂、流动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了现代都市男女生命热忱发挥的可能,也促成了新感觉派对于性爱现代性的思考,性爱领域得以成为管窥都市人个性、个体、家庭种种问题的原点。尽管新感觉派是以描绘五光十“色”的都市空间而见长,但是自其诞生之日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乡土与都市的矛盾就一直伴随着它,在新感觉派的都市书写中,代表现代文明的“显性”的上海都市周围一直对照存在着一个代表传统农业文明的“隐性”的乡村社会,乡村空间常常呈现出牧歌情调而被都市人视为“灵魂息壤”之所在,但随着都市文明的侵入,传统文明本身所存在的卑劣精神的被揭示,田园牧歌被证明也只是一种幻想。都市的摩登并不仅仅在于有着现代化的建筑和面貌,更在于它内在的现代精神,而这些精神则主要是由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致力于展现上世纪二叁十年代“现代性”在上海发生发展的新感觉派,还着力于记录都市人在现代社会诸多压力下产生的“现在时”体验,他们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都市中生活的人。如果深受都市文明浸染,具有感性欲望的“都市尤物”是城市光影外表的话,那么“无家可归”的人则是城市厚重的内里,这种都市特有的感受拖着每一个热闹场里的人“跑得筋疲力尽,最后颓然倒闭在急行列车的路上”(1)。相比穆、刘二人而言,施蛰存多将目光投向陋室里弄,无限情感与笔墨观照来自于乡镇的异乡人,探究他们在到达大都市后的生存困境及精神困惑,展示这些异乡人身上乡土意识与都会意识的失调和撞击,最终揭示出在“明日的都市”和“昨日的故乡”中,感受到的双重“他者”、“异己”感,才是今日的异乡人们真正压抑的状态。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中对于现代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的观照,直接反映了作家对于现代人的人本主义关怀。就新感觉派接受现代主义的视野和影响来看,将流派置于颓废主义影响的大背景中进行认识,更有利于理解新感觉派体现出来的审美现代性的艺术品格。颓废主义鄙弃绝对的肯定艺术,以“否定性激情”向现代派的审美风格靠拢,颓废主义在内涵上呈现出相对性特点:一方面出于对进步观念、物质世界的迷恋,表现为“物质性颓废主义”;另一方面,在高度繁荣的物质性满足后,产生出的失落感、异化感以及对都市文明抱否定性情绪,表现为“精神性颓废主义”。正是这种丰富驳杂而非单一纯然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价值判断,使新感觉派作家在接受并最终转化为小说创作时,呈现出一种“颓废”风格。颓废主义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注重“刹那”的生命感悟,从否定性维度出发,直面人性和生活中晦暗真实的一面,对忧郁、痛苦、神秘、偶然等现代质素的重视,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表现内容,也为新感觉派审美艺术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启示。本论文立足于对新感觉派叙事文本的细致解读,从现代多元都市空间的营造,摩登压抑都市人的刻画以及都市书写中“颓废”风格的体现叁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还原新感觉派文学发生的现场,通过对都市景观和都市人生的双重观照,透析人与城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以期对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丰富性内涵和现代性审美意识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许丽宁[6](2019)在《新感觉派:都市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感觉派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都会上海,用现代的形式描写现代人的人生。作为一种与新的经济形态相伴而生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的内容形式较之于以往的文学存在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于都市文明的描写与追求,并且在更深的层面反映现代人的"现代创痛"。其次是写实手法和现代手法的结合,在真实描画都市光景的同时运用现代的写作技法。最后,深入挖掘了都市男女与前人不同的新型恋爱观,揭示西方思想涌入后与传统道德的相互对抗。我们需要看到新感觉派作品隐藏在物质文化与消费主义背后的文学变革的尝试。(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钱文文[7](2019)在《电影视界下的“都市病”——从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意象谈都市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以实体存在的叁十年代都市生活中的"电影""电影院"来说,新感觉派小说中的电影意象呈现出了某种与实体间的断裂,而附加上了新的都市体验,即新的时间感知——都市人特有的"夜"意识以及新的情感体验方式:恋情的"电影化"。而这种新体验很大程度上都表现了都市带来的现代化气息和都市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社会与个人价值的消退,主体的人和客体物象之间发生的错位。而伴随着新体验而来的,则是一系列"都市病"症状。(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9年4月(第叁十期)》期刊2019-04-23)

张萌,张江花[8](2019)在《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义上的艺术派或现代派,包括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派。其中,新感觉派是代表。本文主要从新感觉派的定义及代表作家、前人研究综述这两方面入手,对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对川端康成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雪国》《伊豆舞女》和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32期)

丁晓[9](2019)在《从施蛰存作品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上海为背景,反映大都市人物的病态生活。另外,施蛰存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等新兴创作手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感觉派"小说。施蛰存这种将现代派的手法与小说融合的做法,丰富和发展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性,使得新感觉派小说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本文来源于《江科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吴述桥[10](2019)在《民族主义与新感觉派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特殊语境之下极少数左翼作家曾公开宣布"转向",新感觉派是公认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一度与左翼关系匪浅,但其中一些作家也公开成为国民党"御用文人"。考察刘呐鸥对维尔托夫"影戏眼"理论的接受,可以看出新感觉派在电影和小说叙述中主体"意志软弱"的现象。这种"意志软弱"背后有中国新感觉派之不同于日本新感觉派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渊源。穆时英试图用"生存意志"论来解决"意志软弱"的问题,然而理论内核的缺陷,导致其转向了民族主义。(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新感觉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新感觉派小说的题材、描写角度和人物形象分析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创作中的"刻奇"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感觉派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丹.中国新感觉派颓废意识出现的可能性探究[J].北方文学.2019

[2].王梓宁.浅析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刻奇”[J].祖国.2019

[3].唐萌遥.中国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艺术——从现代主义基因谈起[J].中国文艺家.2019

[4].高世蒙.男性凝视下的身体景观与都市构型[D].浙江大学.2019

[5].莫利婷.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书写[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许丽宁.新感觉派:都市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新变[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7].钱文文.电影视界下的“都市病”——从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意象谈都市体验[C].荆楚学术2019年4月(第叁十期).2019

[8].张萌,张江花.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J].考试周刊.2019

[9].丁晓.从施蛰存作品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征[J].江科学术研究.2019

[10].吴述桥.民族主义与新感觉派的“转向”[J].文学评论.2019

论文知识图

春天的景色-【日本】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左)与横光利一 (右)第叁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穆时英--图1穆时英--图2穆时英--图3

标签:;  ;  ;  ;  ;  ;  ;  

新感觉派论文_吴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