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组成论文_何先林,姜晓东,王海宁,成永旭,吴旭干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化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水,生化,消化率,生长,鱼粉,血清,中华。

生化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何先林,姜晓东,王海宁,成永旭,吴旭干[1](2019)在《池塘养殖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扣蟹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池塘养殖不同规格扣蟹的营养状况,以长江流域池塘养殖的4种规格(体质量,A组0.3~1.0 g,B组1.0~3.5 g,C组4.0~7.0 g,D组>8.0 g)扣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的方法,研究其肝胰腺指数(HSI)及组织常规生化组成。结果:(1)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其HSI也明显增大,且通过回归曲线得知两者大体呈幂函数关系;(2)就肝胰腺常规生化而言,无论雌蟹还是雄蟹,肝胰腺中粗脂肪及灰分的质量分数均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而显着增加,粗蛋白质量分数则与之相反,表现为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而显着降低(P<0.05);(3)就蟹体常规生化而言,雌、雄个体中水分及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均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而显着降低,粗蛋白质量分数则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而显着增加(P<0.05)。结果表明,不同规格扣蟹的HSI和常规生化组成差异显着(P<0.05),其中大规格蟹种的营养状况较好,因此更适合于成蟹阶段养殖。(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6期)

何玲,王佩,罗来婷,李潇,王晓清[2](2019)在《螺旋藻对中华鳖生长和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初始体质量(37.44±0.18) g的试验用中华鳖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分别用不添加(对照)或分别添加5%、8%、10%的螺旋藻所制成的饲料连续投喂12周,研究螺旋藻对中华鳖生长、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8%螺旋藻的中华鳖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的(P<0.05),其他各处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添加8%螺旋藻的中华鳖的粗脂肪、总氨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饲料中添加了螺旋藻的中华鳖的粗蛋白含量均上升,添加5%螺旋藻的中华鳖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为最高,且白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饲料中添加螺旋藻,中华鳖血清中甘油叁酯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随添加量的增加,总胆固醇含量逐渐降低。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螺旋藻可提高中华鳖的体质量增长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提高营养水平和风味,螺旋藻添加量为8%时,促生长效果最好,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能提高中华鳖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灰分含量和血清的总胆固醇和甘油叁酯含量,有利于中华鳖体内蛋白沉积,改善中华鳖的品质,有利于降低血脂;螺旋藻添加量为5%时,中华鳖血清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最高,谷丙转氨酶活性最低,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本研究条件下,中华鳖饲料中螺旋藻适宜添加量为5%~8%。(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胡俊茹,王国霞,黄文庆,赵红霞,莫文艳[3](2019)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用饲料(含20%鱼粉,鱼粉粗蛋白质含量为73.7%)的基础上,用黑水虻幼虫粉分别替代0(G0,作为对照)、10%(G10组)、15%(G15)、20%(G20)、25%(G25)、30%(G30)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以研究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720尾初始体重为1.80 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试验为期8周。结果表明:G15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G0组(P<0.05),各替代组(G10~G30组)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与G0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P>0.05)。各组虾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磷和水分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G25组虾体的粗灰分和钙含量较G0组显着升高(P<0.05)。各组幼虾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叁酯、葡萄糖、尿酸含量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幼虾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G20组达到最高,且G15~G30组血清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G0组(P<0.05),G15~G20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G0组(P<0.05); G25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G0组(P<0.05)。综上所述,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30%或以下的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性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替代水平为15%时生长性能最佳;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15%~20%的鱼粉可显着增强凡纳滨对虾幼虾血清中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朱旺明,蓝汉冰,谭永刚,韩正东,陈玉敏[4](2019)在《不同水平复合蛋白源等量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成分组成以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水平复合蛋白源在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等量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体成分组成以及肝脏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用复合蛋白源分别等量替代0%、5%、10%、15%、20%、30%的鱼粉,配置成6种配方成本逐步下降的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重约为100 g/尾的大口黑鲈60 d。结果显示:①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使用复合蛋白源等量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的存活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各替代组的增重率、饲料系数与对照组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以5%复合蛋白源等量替代鱼粉组的增重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②随着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水平的上升,大口黑鲈的肥满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20%替代组的最高,但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含量复合蛋白源等量替代鱼粉各组的脏体比、肝体比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③饲料中不同水平复合蛋白源等量替代鱼粉对各试验组大口黑鲈肌肉中的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非必须氨基酸、单一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④各试验组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30%含量替代组较对照组提高77.5%(P<0.05)。随着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水平的上升,试验鱼肝脏的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下降,当替代水平达到10%~30%时,肝脏的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15%、20%、30%复合蛋白源等量替代鱼粉后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较对照组提高72.2%、170.2%、69.6%(P<0.05)。各替代组的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利用5%~30%的复合蛋白源等量替代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的鱼粉,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体成分组成和氨基酸组成没有显着影响,但可以提高肝脏SOD、POD活性,降低肝脏MDA含量,同时也会提高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16期)

唐扬,陈思,朱传忠,易敢峰,李栋[5](2019)在《黄粉虫粉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力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黄粉虫粉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用替代占比分别为0(对照组)、25%、50%、75%、100%的黄粉虫粉来替代含有20%鱼粉的基础饲料。连续对牛蛙投喂[体质量(34.67±1.00)g]56 d,结果表明:黄粉虫粉替代鱼粉后对牛蛙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后腿指数和存活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除T50%组外,其余各组显着降低(P<0.05);蛙体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粗灰分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黄粉虫粉部分或者全部替代鱼粉时牛蛙饲料需进一步补充无机盐和氧化物的含量;牛蛙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显着上升(P<0.05),肝脏组织形态均正常;T100%组牛蛙肠道蛋白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而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各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除T100%组肠黏膜固有层与黏膜下层出现轻微分离,其余肠道黏膜结构均无异常。综上结果表明,黄粉虫粉可以作为牛蛙日粮的优质低鱼粉或无鱼粉蛋白质源,替代牛蛙饲料中100%的鱼粉仍可维持牛蛙正常生长,而且还能增强牛蛙抗氧化系统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赵曼茜,张斐然,吴立新,李思萌,李笑迎[6](2019)在《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饲料,对大菱鲆[(27.31±0.10)g]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7种饲料分别添加6%的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RO)、花生油(PO)、猪油(L)、鱼油-豆油(1∶1)(FSO)和鱼油-豆油-猪油(3∶4∶3)的混合油(MIX)。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研究结果表明:(1)鱼油-豆油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基础饲料组)提高了10.42%(P <0.05),猪油组特定生长率最低,较鱼油组降低了19.79%(P <0.05)。猪油、混合油、花生油组饲料系数分别较鱼油组提高了36.36%、33.33%、25.25%(P <0.05),其余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 0.05);(2)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着(P> 0.05),猪油组粗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鱼油组、菜籽油组和花生油组,其中较鱼油组降低了4.47%(P <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空壳、内脏和背肌的脂肪含量差异不显着(P> 0.05),猪油组空壳的水分显着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组(P <0.05);(3)各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无显着差异(P> 0.05)。猪油组和混合油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分别升高了124.89%和119.94%(P <0.05),混合油组的谷草转氨酶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提高了352.51%(P <0.05),表明猪油组和混合油组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综合以上7种饲料脂肪源对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鱼油-豆油(1∶1)、豆油和菜籽油可作为大菱鲆饲料合适的脂肪源,而猪油、混合油不适宜作为大菱鲆的饲料脂肪源。(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13期)

余苗,李贞明,陈卫东,容庭,王刚[7](2019)在《黑水虻幼虫粉对育肥猪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黑水虻幼虫粉对育肥猪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选取72头初始体重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叁元杂交母猪,随机分成3组,按照等能等氮的原则,在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4%和8%的黑水虻幼虫粉,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进行为期46 d的试验(其中预试期4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显着提高了有机物的消化率(P<0.05),而添加8%黑水虻幼虫粉显着降低了粗蛋白质的消化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显着增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葡萄糖的含量(P<0.05),但显着减少了血清中尿素氮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显着增加了血清中缬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在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可调控机体与氮代谢和糖代谢相关的血清生化指标,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机体氨基酸平衡,说明黑水虻幼虫粉可作为新型优质蛋白质原料应用于育肥猪饲粮中。(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陈静,刘显军,王彤,李建涛,何洋[8](2019)在《饲粮必需脂肪酸组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亚油酸/α-亚麻酸(LA/ALA)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70 kg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90头,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用亚麻籽油等重量替代不同水平的玉米油,使6个组饲粮LA/ALA分别为32∶1、22∶1、13∶1、9∶1、6∶1和3∶1。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LA/ALA降低,育肥猪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分别在13∶1和9∶1组有最大值,而料重比(F/G)在6∶1组最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2)饲粮LA/ALA为3∶1显着降低了血清甘油叁酯(TG)含量(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随着LA/ALA降低而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HDL-C和LDL-C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3)随着饲粮LA/ALA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在13∶1组最高,且显着高于32∶1、6∶1和3∶1组(P<0.05),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降低饲粮LA/ALA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钟伟,鲍坤,王晓旭,孙伟丽,刘晗璐[9](2019)在《饲粮脂肪水平对3岁生茸期梅花鹿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脂肪水平对3岁生茸期梅花鹿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平均体重为(115±23) kg的3岁雄性梅花鹿12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2%(Ⅰ组)、4%(Ⅱ组)和6%(Ⅲ组)的试验饲粮,3种饲粮其他营养水平均一致。预试期7 d,正试期63 d。结果表明:1)Ⅰ组粗蛋白质消化率显着高于Ⅲ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随饲粮脂肪水平的升高,粗脂肪、钙和磷的消化率极显着降低(P<0.01);饲粮脂肪水平对干物质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2)Ⅰ组和Ⅲ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极显着高于Ⅱ组(P<0.01),Ⅰ组与Ⅲ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脂肪水平对血清甘油叁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3)Ⅰ组血清补体3(C3)含量显着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与Ⅲ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Ⅰ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着高于Ⅲ组(P<0.05),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脂肪水平对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4(C4)和胰岛素(INS)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4)Ⅱ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着高于Ⅲ组(P<0.05),与Ⅰ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脂肪水平对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和尿素氮(UN)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5)Ⅰ组和Ⅱ组瘤胃液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极显着高于Ⅲ组(P<0.01),Ⅰ组与Ⅱ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Ⅱ组瘤胃液丙酸、戊酸浓度显着高于Ⅲ组(P<0.05),与Ⅰ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脂肪水平对瘤胃液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从节约饲养成本及提高营养物质利用角度考虑,饲喂脂肪水平为2%的饲粮即可满足3岁生茸期梅花鹿健康生产需求。(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德举,强俊,陶易凡,包景文,朱昊俊[10](2019)在《不同溶氧水平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血液生化、脂肪酸组成及其抗海豚链球菌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溶氧水平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肝脏脂肪酸组成及海豚链球菌感染后的存活率的影响,选取270尾平均体重为(20.00±0.10)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3组:低氧组(2.0±0.3)mg/L、对照组(4.5±0.4)mg/L、高氧组(7.0±0.4)mg/L,养殖8周。结果显示:(1)随着溶氧水平的增加,实验鱼成活率、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显着提高且均在高氧组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渐减小。(2)随着溶氧水平的增加,鱼体血液中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谷丙转氨酶含量均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白细胞数、血红蛋白以及谷草转氨酶含量均先下降后上升,且最高值均出现在低氧组;血液中总蛋白、总胆固醇以及甘油叁酯的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随着溶氧水平的增加,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罗非鱼腹腔注射海豚链球菌后,24 h内叁组均未出现死亡;感染96 h后,低氧组罗非鱼存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与高氧组。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影响吉富罗非鱼肝脏脂肪酸组成以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造成吉富罗非鱼生长缓慢。(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4期)

生化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初始体质量(37.44±0.18) g的试验用中华鳖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分别用不添加(对照)或分别添加5%、8%、10%的螺旋藻所制成的饲料连续投喂12周,研究螺旋藻对中华鳖生长、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8%螺旋藻的中华鳖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的(P<0.05),其他各处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添加8%螺旋藻的中华鳖的粗脂肪、总氨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饲料中添加了螺旋藻的中华鳖的粗蛋白含量均上升,添加5%螺旋藻的中华鳖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为最高,且白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饲料中添加螺旋藻,中华鳖血清中甘油叁酯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随添加量的增加,总胆固醇含量逐渐降低。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螺旋藻可提高中华鳖的体质量增长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提高营养水平和风味,螺旋藻添加量为8%时,促生长效果最好,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能提高中华鳖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灰分含量和血清的总胆固醇和甘油叁酯含量,有利于中华鳖体内蛋白沉积,改善中华鳖的品质,有利于降低血脂;螺旋藻添加量为5%时,中华鳖血清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最高,谷丙转氨酶活性最低,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本研究条件下,中华鳖饲料中螺旋藻适宜添加量为5%~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化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先林,姜晓东,王海宁,成永旭,吴旭干.池塘养殖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扣蟹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9

[2].何玲,王佩,罗来婷,李潇,王晓清.螺旋藻对中华鳖生长和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胡俊茹,王国霞,黄文庆,赵红霞,莫文艳.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4].朱旺明,蓝汉冰,谭永刚,韩正东,陈玉敏.不同水平复合蛋白源等量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成分组成以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9

[5].唐扬,陈思,朱传忠,易敢峰,李栋.黄粉虫粉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力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

[6].赵曼茜,张斐然,吴立新,李思萌,李笑迎.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9

[7].余苗,李贞明,陈卫东,容庭,王刚.黑水虻幼虫粉对育肥猪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8].陈静,刘显军,王彤,李建涛,何洋.饲粮必需脂肪酸组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9].钟伟,鲍坤,王晓旭,孙伟丽,刘晗璐.饲粮脂肪水平对3岁生茸期梅花鹿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10].陈德举,强俊,陶易凡,包景文,朱昊俊.不同溶氧水平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血液生化、脂肪酸组成及其抗海豚链球菌病的影响[J].淡水渔业.2019

论文知识图

生化传感器的原理衣藻硝酸盐转运系统模式图(引自Galv...不同氮(a)、磷(b)浓度下东海原甲...基因表达量与胞内总磷含量之间的...硝酸盐的同化过程法示意图(SamuelssonandOquist,1...

标签:;  ;  ;  ;  ;  ;  ;  

生化组成论文_何先林,姜晓东,王海宁,成永旭,吴旭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